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479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docx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docx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及答题模板

第一部分:

等值线

一、等温线

(1)水平分布规律: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我国由南向北递减)

原因:

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

②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

原因:

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释放大量热量

(2)垂直分布规律:

①由山麓到山顶递减。

原因:

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

                   ②在1000M深度以内,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

原因:

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

二、等“气温年较差”线

(1)纬度变化:

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

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2)经度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三、等降水量线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

原因是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

(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

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

(等降水量线南北分布)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四、等压线

同一位置: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同一水平面:

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原因是气温越低,空气密度越大。

五:

等潜水位线:

地下潜水自由水位的海拔高度连线

潜水埋藏深度:

地面等高线数值-潜水等高线数值

潜水流速:

看等潜水线的坡度

潜水流向:

垂直于等潜水线从高处流向低处

潜水与河水的相互补给:

根据切线法或垂线法去判断

六、等地租线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

第二部分:

地球上的大气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如重庆市年日照时数仅1200多小时)

1.昼长(季节和纬度因素);  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  3.天气状况。

例:

在敦煌建光伏电站的原因?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即纬度); 2.天气状况; 3.地势;4.空气厚度。

  例:

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等温线沿纬线延伸

 2.地形(坡向、地势):

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

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等温线发生弯曲伸直闭合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

 4.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等温线沿洋流方向弯曲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等压线判断天气

6.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例:

1、分析我国夏季南北高温,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和的原因。

  2、分析北回归线附近,南亚形成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原因?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

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

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4、地形:

“凸地形的气温年较差小于凹地形”

气候的海洋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小(最热月气温在2或8月);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最热月气温在1或7月,且秋温大于春温)。

  五、影响气温昼夜温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或太阳辐射:

低纬区大于高纬区

  2、季节变化:

夏季大于冬季

3、下垫面:

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4、地形:

“雪打山头霜打洼”,“凸地形的气温日较差小于凹地形”,

例:

1“山谷风的形成”,解释“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形成过程

六、雨雾天气的形成原因(海雾)

1、河湖较多,水汽充足,2、地形封闭,大气稳定,容易形成逆温现象,3、尘埃物质较多

(海雾多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寒流流经出)

例:

1、重庆多雾的原因分析

七、风的成因

水平方向存在气压差,高空风平行等压线(地转偏向力),近地面风斜穿等压线(摩擦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八、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大气下沉形成高压,性质热干

极地高气压带:

热力因素,温度低导致大气下沉,性质冷干

赤道低气压带:

热力因素,温度高导致大气上升,性质热湿

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因素,锋面抬升,性质冷湿

九、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形成

夏季:

陆地高温形成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得高气压保留在海上,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为亚速尔高压——导致亚洲夏季风形成

冬季:

陆地低温形成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得低气压保留在海上,太平洋为阿留申高压,大西洋为冰岛低压——导致亚洲冬季风形成

十、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差别

1、成因:

南亚季风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东亚季风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特点:

南亚季风为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3、风向:

南亚季风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东亚季风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十一、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压带、风带,2、距海远近、海风,3、地形,4、天气系统,5、洋流

十二、常见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的变化情况(见教材)

十三、气候类型的判读(影响气候的因素)

以温定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纬度,气压带、风带,地形、洋流)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

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

第三部分:

地球上的水

一、水循环的类型和水循环的环节

  海陆大循环环节: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面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海上内循环:

蒸发、降水

二、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气候、补给类型),2、汛期,水位变化(气候、补给类型),3、结冰期、  4、含沙量

例:

塔里木河(内流河)水文特征:

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有夏汛,冬季下游断流,为季节性河流

三、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

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

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恢复湖泊。

下游:

治理原则是泄洪,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四、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水系特征(流域面积,河流流速)、水文特征(径流量)

  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植被破坏(中上游)、围湖造田、占用破坏河道)。

  

  例:

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1)流域广,支流多;河流径流量大, 

(2)中下游多为平原,(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二)人为原因:

  1.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五、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一、落差大(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流速快);

二、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六、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冰期(时间在初春解冻和初冬封冻);二是流向为低纬流向高纬。

例:

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兰州至河套)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七、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运输能力:

河流水系发达,径流量大,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运输量:

途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众多,航运价值大。

例1:

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

例2:

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八、缺水问题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

供:

区域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量,需:

工农业用水,水浪费和水污染

措施:

开源: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

节流:

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人口增长。

九、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处(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第四部分: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背斜成谷”的形成过程

  内力挤压,岩层隆起,背斜成山,背斜处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外力作用的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四、区别地质构造、地形、地势、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

地形:

以什么为主,地势怎样?

地势:

起伏(平坦),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

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堆积地貌,风力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

五、内力作用与板块构造

1、板块碰撞与板块张裂的地面影响

例:

日本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

第五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永久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

一是山体所处纬度(纬度越高,雪线越低);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 注:

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三、坡向:

阳坡热量大,雪线高,阴坡热量小,雪线高。

二、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决定基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另外,影响同一带谱分布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差异),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差异)

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海拔差异导致的水热不同)

⑴ 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

位于赤道两侧赤道低压带控制,周围海洋广阔。

(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

⑵ 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

 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地形)

⑶ 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

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⑷ 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位于来自于海洋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地形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地形和盛行风、洋流)

⑸ 亚马孙雨林分布广泛的原因:

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大气环流);亚马孙平原南、西、北三面为高原、山地,海上水汽随信风从东部进入,受地形抬升,终年降水丰富(地形和盛行风);赤道暖流增温增湿(洋流);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海陆位置)。

⑹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广泛分布的成因:

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地区,深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大气环流);中部为平原,山脉走向有利于海洋暖湿气流深入(地形);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洋流);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破碎,距海较近,受海洋影响面积大(海陆位置)。

第五部分  人口

一、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

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社会负担重,引发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

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劳务输入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65岁以上超过7%或者60岁以上超过10%):

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国防兵力不足。

措施:

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

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鼓励移民

三、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 部,

原因:

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最主要的因素:

经济因素

⑴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⑵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原因

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

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

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

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五、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

利:

1、加强了区域联系,有利于社会进步,2、缓解迁出地环境、资源压力,3、缓解就业紧张

不利:

1、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迁入地

利、1、提供劳动力,2、促进经济联系,3、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

1、增加了交通压力,2、带来社会治安、住房紧张、医疗等问题

六、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①城乡收入差距大;②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③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七、制约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正相关:

1、资源、2、科技、3、经济发展程度,4、对外联系、5、人口受教育水平

负相关:

生活消费水平

第六部分  城市与城市化

一、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

   

(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

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

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口以及过河点。

  

(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2.交通;    3.政治、军事、宗教;    4.科技和旅游。

二、典型城市分析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有水运和供水条件;中国大陆的中部—九省通衢          

自然因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

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

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

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

四、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问题:

产生:

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

①用地紧张,城市建设滞后;道路狭小,交通堵塞;②居住拥挤;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措施:

1、完善交通,2、扩大绿化,改善环境,3、做好城市规划,发展中小城市和卫星城

五、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①  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②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④地区接待能力;⑤环境承载量。

六、商业中心形成条件

   1、

(1)工农业基础(物资来源),

(2)交通运输,(3)经济腹地(消费市场)

2、 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第七部分:

农业区位分析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自然因素的改造:

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

   3.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        6.工农业基础

  二、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

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三、农业区位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主导因素

例1、西北绿洲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有利因素:

1、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3、灌溉水源充足

限制因素:

1、水源不足,2、荒漠化和盐碱化,       主导因素:

水源

例2、青藏高原河谷农业的有利因素、限制因素,主导因素?

有利因素:

1、河谷地区海拔低,热量充足,2、河谷灌溉水源充足,3、河谷谷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青藏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限制因素:

热量不足,                             主导因素:

热量

四、农业地域类型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自然区位因素:

有利:

①热量充足,温差大;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 

不利:

①水资源短缺;②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③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松嫩及三江平原地区

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多人少,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3)不利因素:

①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③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美国(发达国家)专业化水平高,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

3、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

季风气候区

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冲积平原,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劳动力充足;②市场广阔;③历史悠久;④喜食偏好

(3)不利:

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②旱涝灾害影响;③水利施设不足,机械化水平低(日本除外)

4、乳畜业

典型地区:

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尤其是温海气候区)

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谷物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草场面积广阔;③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

5、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距离海港近;③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6、混合农业

  典型地区: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优点: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

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7、城市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

上海市郊区农业

分析区位:

(1)自然因素:

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

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五、珠三角商品粮基地萎缩的原因

1、城市化、工业化占用耕地,使得耕地面积减少,2、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种植业利润下降,3、市场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第八部分 工业区位分析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位置、土地、水源。

    

(二)经济因素:

工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三)社会因素:

政策、社会协作条件。

    (四)环境因素:

主要用于微观布局,河流和风向。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

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二、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工农业基础;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产业协作;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③要有血有肉,适当地阐释,切忌简单地罗列几个关键词。

例l:

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

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