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某高校为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412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某高校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某高校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某高校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某高校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某高校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某高校为例.docx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某高校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某高校为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某高校为例.docx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第一章导论

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本课题研究的缘起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自1999年高校扩招,到2012年为止,毕业生数量将有可能达到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个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

由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运而生。

可以说,当代中国,比任何一个时候更需要开展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作为可以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创业教育理念至今,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不断创新理念,拓宽研究视角。

1.从性质来看,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历来是个社会问题,呼唤社会工作视角的介入。

“创业教育”被认为是人们在未来工作生活学习中应当掌握的第三本“护照”,是一种全新理念。

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受到文化及环境等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制约,在初步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和体系。

2.从作用与目的来看,社会工作方法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现代大学教育强调大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潜能的发挥,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亦是如此,但往往人们注重的是整体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要求。

使得教育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主要是采取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三大方法,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也利于达到个别化与整体性的平衡,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层面架构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从而从社会层面为大学生创业夯实基础,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到“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均体现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都主要集中于对创业教育的内容、问题或对策等的研究,忽视了其社会属性,研究内容有待丰富与提升,亟待方法论层面的充实。

本研究主要从方法论角度出发,提出创业教育方法及实施策略,是对社会工作介入教育领域的创新路径探索,也是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域理论研究的补充。

2.实践意义:

(1)可以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其可操作性。

根据国家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的相关要求,本研究尝试摆脱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将社会工作方法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法相糅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增强实际应用的操作性。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呈现出总量大、增幅高的突出特点。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传统的就业观念己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方法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域,可以帮助大学生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创业环境,从而带动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创业队伍中,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2、研究现状评述

(1)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1.历史趋势及现状:

国际上,最早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是美国,经历了探索、发展、认可、成熟四个阶段。

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MylesMace教授率先开设了一门名叫《新创企业管理》的创业课程,共有188名MBA学生参加了该课程。

当时,由于大工业的繁荣,使得创业教育缺乏成长的环境。

随后,当美国进入经济大萧条时期,创业教育才逐渐被重视、被认可,高校的创业课程不断增加,创业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也逐步的被授予。

进入21世纪,美国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日趋完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现在,美国已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体系,并且涵盖了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其高校中已普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设有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培养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博士生。

大学生创业教育被称为其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除美国外,其它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并取得很大突破。

英国政府于1987年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nterpriseinHigherEducationInitiative,EHE),以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随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为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给予支持和引导。

德国政府提出了“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的口号,采用“模拟公司”的形式,积极研究和推广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新模式。

日本政府则是把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体系。

目前,其国内已有247所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实施了形式和程度各异的创业教育,约占全日本756所各类四年制大学的32.7%。

2.具体研究观点,总结如下:

(1)关于创业精神的研究。

GeorgeT.Solomon和LloydW.Fernald在其文章TrendsinSmallBusinessManagement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中注重论述了创业精神与中小企业对美国经济与社会良好发展的关键性与重要性。

调查了中小企业与创业精神的三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即course,academicprograms,Seminarsandworkshops。

作者指出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创业精神方面的课程发展,需要学校的教育者探索新的理论并加以整合,来进行教导。

PeterRobinson和MaxHaynes的文章EnterpreneurshipEducationinAmerica’sMajorUniversities中指出了要从创业课程广度与深度的拓展,来培育企业家精神。

(2)关于对创业教育影响要素的研究。

Geralde.Hills在其文章VariationsInUniversityEntreprneurshipEdueation:

AnEmpiricalstudyofAnEvolvingField指出,通过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创业教育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教育的目标、管理与课程发展议题、课程特性。

并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为:

创业课程的规模;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大学生与研究生,有无学分的课程);创业课程的教授特性;结合其它课程的可能性;学生兴趣与需求对课程是否是必要的。

(3)关于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必要性的研究。

GeorgeT.Solomon和PeterRobinson在其研究报告TrendsinSmallBusinessManagement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和EntepreneurshipEducationinAmerica’sMajorUniversities都提到创业教育的挑战不再是继续的拓展这个领域的范围。

相反的,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对目前己有的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发展,以改善他们的品质。

FirtJ.F.在其文章TheTheoreticalSideofTeachingEnterpreneurship一文中提出了要发展创业教育的理论,认为发展创业理论,第一,可以教导学生应该做什么,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而这必须通过理论来传递。

第二,教授不应该只讲成功创业的例子,更应该强调失败的例子。

第三,假如学者们可以提供较一般化的创业理论,在教导的过程当中可以用推论的方式代替归纳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活的知识。

总体来看,笔者认为国外创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创业教育研究成体系。

由过去的一门课,到目前专业化、体系化,形成一门学科,一个教育体系。

(2)创业教育方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

相关创业教育研究中,实践课程研究较多,创业教师和研究层次比较高。

(3)创业教育在发展进程中获得了来自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企业家和校友等全社会的资源支持,构建起了创业教育的支撑网络。

(2)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1.历史趋势及现状: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借鉴国外的一些创业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在逐步发展。

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国内首个“创业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1999年国家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提出了要求,提倡“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由此,揭开了我国大学生自主科技创业的帷幕。

2002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了高等学校应当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并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大学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学校。

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等。

伴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潮的掀起,政府及高校逐步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日趋活跃。

2.具体研究观点:

截至2012年12月1日,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询到,查找“创业教育”,与之相关的有22710篇期刊论文、442篇优秀硕士论文和22篇博士论文。

研究发现,我国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发表的重要论文,研究热点集中在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及意义;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创业教育的评价等方面。

(1)关于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及意义。

我国学者桂建生的《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及途径》做出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指出了有效的实施载体为创业课程。

学者吴金秋的《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侧重论述了创业教育的特征及功能。

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超越式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功能。

刘帆、李家华在《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和类型》中同样指出了高校的创业教育目标,并将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创业职业教育三大类型,创业职业教育是最高级别的创业教育。

(2)关于创业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者田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泱,包万萍的《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杨爱国的《当代大学创业教育的途径浅析》,孔德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都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后,总结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意识层面来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3)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学者谭菊华、韩桥生,邱东升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究》认为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形式,也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课程设置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和关键,并认为目前大学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

缺乏指导思想和开放的培训模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原则和形式。

刘素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从课程的内容、课程体系的基本形态、课程体系运作的保障措施三方面论述了课程体系的构建。

此外,汤国明、刘东菊的《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认为应一该通过调整课程的内容、提高教师的素养、创新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尝试体验和积累创业能力三个维度的课程建设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4)关于创业教育的评价。

陈浩凯和徐平磊在《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系统的论述了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应包括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背景、教师科研能力、创业教育的软环境、创业教育的硬环境、学生的背景、学生的个性。

作者指出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含40项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学校创业类别及目标进行适当的增减,揭示不同类别、不同教育目标的学校创业教育特色,全面反映各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

(3)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不足与发展

笔者认为,相较国外研究,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研究广泛,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未摆脱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缺少基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特殊性的方法论研究。

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主要是结合专业方向进行统一标准模式的专业型人才培养;而大学生创业教育则有别于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强调的是能够结合个体兴趣、能力及创业方向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及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根据创业个案的具体情况给予个别指导,提供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社会工作中的相关方法恰好可以适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殊要求,有助于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论体系。

2.偏重基础理论探索,缺少体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论研究。

目前,我国大多数创业教育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对于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停留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愿景的理路,创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可操作性不强。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解决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问题需要拓宽思路,借鉴相关学科和领域的有益成果,特别是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现实环境密切相关,创业问题和创业教育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需要借助社会工作的有关方法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3.关于建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国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业已体系化和规模化,大多数国家在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获得了来自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企业家和校友等社会资源的支持,构建起了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撑网络。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借助社会资源,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日益多元化,理论层面缺乏关于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方法论研究。

第二章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服务方向

1、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工作

1.内涵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他人提供获得适应今日与未来生活能力的专业性服务的活动。

2.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功能应用

(1)协调功能

大学生创业除学校之外,还与其家庭、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需要社会工作者履行“倡导者”和“利益协调者”的角色,提醒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创业大学生的相关需求,倡导通过相关社会政策与服务来为创业大学生争取利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比如:

倡导政府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有利的政策与制度支持,特别是相关的资金配套,如创业基金等,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倡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倡导社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与平台。

(2)稳定功能

利用社会工作方法兼顾学生的需要、学校的特质、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以及学生所面对的社会条件等影响因素,可以协助学生获得一种创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进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效地借助社会的力量,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比如:

联系社会、企业等方面的资源,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实践与煅炼的平台;同时为创业大学生联络多方面的社会支持资源,包括心理辅导中心、创业信息服务中心、创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等。

从而协助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创新与创业能力,实现与社会的有机融合,既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也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3)恢复功能

主要是指它是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手段。

社会工作专业把社会问题分为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

在个人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与案主的交流与沟通,找出造成个人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求并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帮助提高应对所遇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社会制度或环境的漏洞,通过呼吁和宣传,提出完善和制定社会政策的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来说,社会工作的恢复功能主要体现在帮助个人整合社会资源,优化社会环境与氛围,从而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2)大学生创业教育

1.内涵

1989年11月,“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博士最早提出了“enterpriseeducation”,即“创业教育”的概念,并将其总结为:

通过开发和提高学术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该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从教育范围入手对创业教育作了如下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

而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与增收培训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主要是为一些目标人口,特别是贫困和不利人口提供急需的技能和资源等,以目标人口的自食其力为目的。

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笔者将会从广义层面理解大学生创业教育,定义其涵义为:

为大学生提供专业教学与实践服务,从而培养其创业意识与能力,开发创新潜能,提高创业综合素质,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良性发展的一种活动模式。

它是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创业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

2.特点

(1)重视社会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在于通过个体的发展,达到与社会的良好融合,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体现与方法。

所以,高校要通过各种专业教育、模拟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事先对在未来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所了解,并学会解决相应问题。

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社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效果,使创业成功成为可能。

(2)注重综合性

为了使大学生毕业后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公民,更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就要强调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综合应用,就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以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内容

(1)意识培养与品质塑造

创业意识是创业行动的强大动力,通过创业教育植入创业意识,培育创业文化,进而培养兴趣和信念,形成创业理想。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学会感恩社会,培养并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知识与技能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仅仅依靠较强的创业意识想取得成功是十分困难的。

还必定要吸收极多的创业知识与技能,有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与创业相关的人文知识;有能应对风险与挑战的市场应变能力,也有沟通、协调与团队管理的能力。

这些创业知识和技能可以为他们的成功增加祛码。

(3)实践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具有强实践性的素质教育活动。

对于创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应与社会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模拟创业、校企合作、孵化基地等形式,搭建广阔的资源平台,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与水平。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向

(1)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的可能性

1.工作对象的一致性

学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最主要对象,这就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不仅涉及大学生的意识、观念,还涉及家庭、环境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而高校社会工作主要的工作环境是在学校中,但并不局限于学校中,也要接触到学生家庭、社区等相关企事业单位。

其服务对象是大学生,也包括家庭、教师及其他与教育相关人员。

这点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一致性。

2.工作目标的相似性

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在于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社会就业压力的缓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者实际上追求的都是和谐发展,而且在工作要求上都强调以人为本。

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是可行的。

3.工作方法的互补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能满足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方法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和方式也需要得到发展和创新。

社会工作作为专门的助人活动,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助人方法。

因此,社会工作方法相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法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丰富其方法体系。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不仅是可行的,更是有益的。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向

1.丰富创业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在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一直将解决就业作为其原动力,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深刻理解。

这样的目标设定使创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教育减轻就业压力。

造成了教育过程中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

在教学模式上,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局限在校内和课堂,搞统一的教学计划,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显得较为陈旧、封闭;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专业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偏重理论性、知识性传授,较少开展实践活动。

传统的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同阶段特点,可以从学生、学校、社会多个层次丰富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2.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一方面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是优化社会环境。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

做好大学生创业工作,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力量,共同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外部坏境和社会氛围。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运用社区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去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的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共性问题。

同时,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在校园内进行宣传,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学校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及自身的使命与责任。

 

第3章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工作模式

——以某高校为例

某高校于2011年初,投入建设资金80万元,规划建设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可入驻30家创业企业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于同年底被认定为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截止目前,通过审核已经入驻和即将入驻企业达到22家。

一、某高校创业教育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该高校较早开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法的探索,逐步完善、日趋成熟。

近两年,已完成1200名大学生GYB培训,120名大学生SYB培训和240名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培训任务。

笔者深入该高校,分别与创业学生、培训老师与相关管理人员就创业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访谈,将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因素总结如下:

(一)从学生层面来看,受自身和家庭因素影响较多。

创业期间心理品质的不坚定和能力知识的不完善是导致创业计划“破产”的一大原因。

一个大学生要想创业,必须具有相应的创业能力。

包括处理市场拓展与运营的能力、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等等,这些恰恰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所缺乏的。

受培养模式及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自理能力差、处理问题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苦干实干的精神,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就轻言放弃,承受不了一点压力。

然而,创业之初困难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加上有时难以平衡创业与学业之间的关系,顾此失彼,所以,很多学生相继止步于困难面前。

此外,由于家庭固有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毕业后能有一份相对稳定、无风险的工作,从内心里并不支持甚至是反对孩子创业。

加上家庭条件的限制,如:

资金条件、场地条件等,这些都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