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精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94页Word版附板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384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20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精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94页Word版附板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部编人教版精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94页Word版附板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部编人教版精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94页Word版附板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部编人教版精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94页Word版附板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部编人教版精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94页Word版附板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精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94页Word版附板书.docx

《部编人教版精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94页Word版附板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精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94页Word版附板书.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精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94页Word版附板书.docx

部编人教版精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94页Word版附板书

第一单元教案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重点:

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难点:

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板书课题:

沁园春•雪

二、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读这首词两遍,要读得正确,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情感。

2.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3.“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

(“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

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

6.师点拨:

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

是慷慨激昂地读,还是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

四、再读这首词,思考、探究

1.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赏析一词:

我认为“”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了……

2.生发言,师合理指导引领。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

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

“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讨论:

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

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

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

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

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

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

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5、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

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

“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6、讨论:

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

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

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

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

同学们,毛泽东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

他望的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8、提问: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

评古为论今作铺垫。

,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9、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五、巩固与迁移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六、布置作业:

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七、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望)

 评:

古代帝王(惜)

  颂:

人民大众(主旨)

八、教学反思:

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我让学生学习这首词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老师适时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析、鉴赏感悟诗词的能力,这一板块的学习,给学生的时间多点,这样便于学生绽放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2.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

”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艾青: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

成名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qiángwēi)璀璨(cuĭcàn)讴歌(ōu)敦厚(dūn)姹紫嫣红(chàyān)

一泻千里(xiè)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

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

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七)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

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

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

河流为什么悲愤?

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

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八)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

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1.诗中的象征意义:

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教师明确:

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

(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九)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歌唱-----------虚拟黎明(土地河流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十)教学反思:

 

 3.乡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

(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

提问:

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

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乡愁  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

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

〔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1)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

先听老师范读一遍。

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

〔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2)提问: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3)朗读要求:

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4)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5)全班齐读。

  

(6)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

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

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

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

托物寄情。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4)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

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

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小结: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二、三、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学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

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

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指名朗读本诗。

〔朗读提示: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

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

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2)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

师生共同点评。

(3)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

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迁移运用

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1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2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

(学生自由发挥)

(四)归纳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令人动容。

学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触,现在你最想对谁说?

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延伸: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陈水扁等一系列台独分子现在却倒行逆施,置广大人民的愿望于不顾,疯狂叫嚣台湾独立,企图分裂祖国,大家答应不答应?

(生:

不答应!

)对,坚决不能答应!

全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

在这里我们要正告陈水扁之流,趁早收起台独论调,回到“一国两制”的框架上谈判。

同学们,我们一起祝愿,一起努力让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吧。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

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

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1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

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少年)邮票(小)——母子深情

长大后(青年)船票(窄)——夫妻恩爱

后来(中年)坟墓(矮)——生死悲痛

现在(老年)海峡(浅)——思乡哀愁

(七)教学反思: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

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

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