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话题作文素材 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252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话题作文素材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高考话题作文素材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高考话题作文素材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高考话题作文素材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高考话题作文素材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话题作文素材 精品.docx

《最新高考话题作文素材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话题作文素材 精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话题作文素材 精品.docx

最新高考话题作文素材精品

[2018年高考]话题作文素材

呼唤和平

   

(1)有种东西比眼泪更伤感

   每场战争开战之前似乎总有诸多冠冕堂皇的借口,说什么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自由给伊拉克人民”。

是啊,人民需要自由,却更不需要战争。

这场没有悬念的战争总算尘埃落定,战争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想想古巴比伦的往昔辉煌,看看现在伊拉克的穷困潦倒;

   想想底格里斯河美好风光,看看现在的两河流域到处战火硝烟;

   想想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看看现在伊境内到处是断桥和弹坑;

   想想人类最古老的楔形文字,最古老的《汉谟拉比法典》,看看现在文物都无法保留的人民那种孤单的眼神,那种无助的眼神,那种痛苦的眼神。

   那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茫然,甚至有些麻木。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尊严,那种迷惘比痛苦的泪水更伤感。

   

(2)海湾战争综合症患者:

孙渤

   1990年8月2日,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日子,这天凌晨2点,伊拉克大举入侵科威特。

那一天正是26岁的孙渤作为中国驻科威特使馆商务随员到达科威特的一年零一天,就像千百万战争的亲历者一样,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

   昔日的海湾明珠变成了人间地狱,在恶劣的条件下,孙渤的身体开始出现不适。

戴着口罩,憋气。

无力,喘气,氧不够,就无力。

无力就暴躁。

累的时候,站着说完了,躺在地上。

躺在地上,氧气多一点。

憋的脸发红,咳嗽。

小便全是浓黄色的。

在此期间,孙渤看到了因海湾战争大量使用含放射性元素的武器,有10万海湾老兵得怪病的报道,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病可能并非简单的空气污染所致。

   随着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病人的出现,媒体开始披露,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所用武器中的放射性物质,会对人的生理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把由此引发的症状统称为“海湾战争综合症”。

1992年,孙渤自费到了美国、英国等参加海湾战争的国家,也没能找到治疗的办法。

根据医学检测,他身体的许多生理指标都已失常,他的病历上写着“海湾战争综合症”的诊断;但由于国内病历很少,至今没有根本医治的办法。

   13年前他所经历的那场战争,孙渤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都遭到严重破坏。

上不能孝敬父母,下断子绝孙,中年孤身一人,想做事不能做,欲哭无泪。

没有得病的话,也可能我不知道和平多么珍贵,但是我知道家庭多么可爱。

我也有过家庭,我爱人是无辜的。

她要幸福。

不病的话,我们会很幸福地走下去的。

8年前,孙渤曾经拥有过美好的爱情,但由于孙渤的染色体严重变异,不能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去年,他们选择了分手。

   战争是一个发昏的游戏。

   愉快的是赢者,沮丧的是败者。

但是历史把他们的喜怒哀乐扫得干干净净,也没有什么悲什么喜了。

人是有别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智慧,既然人有智慧,为什么不用我们的智慧去阻止战争呢?

   抗击“非典”

  

(1)医学伦理观核心理念希波克拉提斯誓言:

 

  把我的一生献给人道主义服务。

我凭着良心和尊严行使我的职业。

我首先考虑的是我病人的健康。

我将尽我的一切能力维护医务职业的荣誉和崇高传统。

在与非典型肺炎斗争中,可敬的医务人员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这段名言。

   

(2)

   你们正在用自己的生命作堤坝,

   护卫着我们所有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让我们默默为你们祝福——

   保重,白衣天使!

   (3)钟南山:

医务界抗击“非典”第一功臣

   他是一名院士,但现在他更像是一名战士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他殚精竭虑,勇于直言

   作为一个67岁的老人,到底承受着什么样的压力

   在这场和疫病的战争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的全部精神?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谈“非”色变,形形色色的传言更是让人们感到风声鹤唳。

钟南山院士果敢的否定了,卫生部所属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性肺炎”的观点,为广东卫生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论据。

正如钟院士所说:

“首先尊重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

”随后,以钟南山为首的广东专家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大大地提高了“非典”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4)衣原体与冠状病毒之争

   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为衣原体”的科学家是中国工程院士洪涛,这一位在出血热病毒方面的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责无旁贷,立刻投入“非典”病毒的研究。

随后,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非典”病人的肺标本上有衣原体,并2月18日向社会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洪涛说,自己曾要求媒体宣布他的发现时“要留有百分之二十的余地”,但实际发布时“还是余地留小了”,致使“衣原体”之说成为官方“非典并不可怕”“已经得到控制”的一份“医学证明”。

   虽然洪涛院士的结论曾获官方认可,但由于他仅仅观察了几个病例,就确定衣原体为“非典”的病原体,广东医疗界人士对此并不认可。

钟南山院士就坚决地认为:

“不可能!

”他们根据临床实践,判断其病原体应是一种特殊的病毒。

目前,这场中国医学科研领域最大的公案——衣原体、冠状病毒之争已经落下帷幕,洪院士的结论被证明是错误的。

为此,洪涛院士公开坦言:

“医学研究不要有浮躁情绪,要冷静!

   科学家的本职就是从事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一个从谬误走向真理的过程;科研没有止境,应该对科学家多一分宽容。

  (5)《战斗在“非典”一线——一位护士长的日记》

  张积慧: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2018年2月,担任“非典型肺炎”病区护士长,4月15日,她写的《一个护士长的日记》在媒体上公布。

   在张积慧的日记里,提到了许许多多个名字。

在这46天里,共有30几个医护人员参与了“非典型肺炎”病人的救治和护理,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感人故事,他们克服了个人的困难,顶住了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然而,让他们从内心难以承受的是那些不断转来的染病的同行。

   2月18星期二

   早上,上班不久,从传染病院转来了一个昏迷的病人。

这是一名护士,她不幸病倒后,深爱她的丈夫每天给她送汤、送饭、送花,不顾医护人员的强烈劝阻。

她的丈夫不幸染病也倒下了,而且走得十分匆忙,没能给爱妻留下半句遗嘱。

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场的医护人员心情无不万分悲痛,这是我们的姐妹啊。

   这个护士走完以后,留下一个八岁的小孩,大家有说不出的感觉,有一个护士当时就流眼泪了,她就说如果早一点来,或者早一点抢救她,她是能够活过来的。

如果我们能有好的办法,或者是早一点治疗,总是希望她能活过来的。

就是因为护理病人,染上了“非典”,八岁的孩子突然间爸爸妈妈都没有了,半个月左右,20天。

   和和美美的家庭就这样消失了。

   3月18日星期二

   刚上班,谢书记和王主任来看望大家。

   王主任说: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战斗,你们取得的成绩为医院赢得了荣誉,尽管这场战斗还未结束,但医院还是要抽调一部分同志到二线工作。

”话音未落,黄侃医生马上站起来说:

“王主任,我是男同志,体质好,家庭负担不重,让女医生先下一线吧。

”女医生于晓春、郑云、郭群英马上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也不想走,听王主任的安排吧。

”她们知道,男医生呆得最久,先下二线的应该是他们。

   最后点了三个医生走,一个是陈曲海,还有一个就是詹琪,那还有一个郭群英,是女的。

   当时我就见郭群英就背过脸去掉眼泪了:

陈曲海,男同志就坐在沙发上,低着个头,就没出声,那个脸支在那里。

詹琪是一个年轻医生,像木头一样发呆在那里。

第二天,写了一封《致亲密战友的一封信》,他说我真的不舍得离开你们这个集体,但是我不得不离开你们。

在临时病区工作的二十多个日日夜夜,是我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救治非典型肺炎的宝贵临床经验,同时还深深感受到集体的友情和亲情,虽然我提前离开了你们,但我的心依然和你们并肩战斗在一起,随时听候你们的召唤。

   大家在这个集体里,由从不认识到像兄弟姐妹一样融洽,好像有一种力量把大家拧在一起拉不开,谁都不愿走。

我记得有一个护士组织决定要把她撤下去,因为她身心都很疲倦,结果她说我不走,你能不能让我不走,我说不行,是上级要让你走,你得走了,你很累了。

结果她整个背影就这样一步步走向那个梯子下面去。

当时我看到那背影我觉得好凄凉。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这当时我形容不出当时心里面是怎么样的凄凉,然后我想又不是让她去做一种很为难的事或者怎么样的事,只是让她就去休息或者做一种不是很危险的事,就造成了一种让我难受的这种感觉。

   后来我现在收到一个信息,她说头儿,你知道吗?

我当时走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逃兵,她这样说,我的手机里还有这个信息。

我一直没有把它抹掉,没抹掉这个信息。

   我觉得这是一种最珍贵的纪念,是缘自战友对我的信任,是我们在生于死的边缘,共同战斗建立的友谊。

   (6)姜素椿·生死试验

   一位74岁的老传染病专家——姜素椿,曾多次参与地区传染病的控制和处理工作。

1975年,他们的医疗队成功处理了陕西户县出血热疫情;2002年赴黑龙江密县成功平息疫苗风波。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是姜素椿不顾年事已高身患癌症多次化疗,主动请缨加入抗击“非典”的战役。

在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诊中,他不幸感染上了“非典”,还是他执意要求尝试“康复病人血清”疗法。

输注任何血制品就有一定的风险,是试验就会有失败的可能,但为了找到克服病毒的方法,一场生死试验开始了。

   姜素椿教授的病终于一天天好起来,就在他还没有出院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到“非典”一线工作,他觉得自己身上有了SARS抗体,可以不再被感染,同时表示需要时可以献血。

  (7)佑安医院里的志愿者:

王兰

   具有帮助他人、帮助社会的能力是一种幸福;把这种能力付诸实施是一种美丽。

身为大雄珠宝公司董事长的王兰,在生意场上的摸爬滚打使她只信奉坚强。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看到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的情景,她落泪了。

她原想同当医生的丈夫一起到小汤山非典第一线,虽不懂医,可以做点打扫卫生、照顾病人的活,但没有被医院批准。

   随后,她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

地坛医院有护工因惧怕感染“非典”而辞工。

于是,她用电话于地坛医院、小汤山医院、佑安医院联系做义工。

一小时后,王兰成为了佑安医院护理部的一名志愿者。

   感动中国

  

(1)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王选

   2002年8月27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驳回了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的赔偿请求。

但在判决中首次认定日本侵华细菌战的罪行。

有人说,日本人脑袋里最顽固的一颗螺丝钉松了。

   集结民间的力量,拨开历史的黑幕,王选,这位外表柔弱的热血女子,和他身后的180名原告一道,成就了一段黑白分明的历史。

   王选,50岁,1987年留学日本,1995年开始从事细菌战调查,1997年细菌战中国受害者索赔诉讼原告团成立,王选被推举为总代表。

  1995年,在日本求学八年的王选准备赴美国深造,一则关于细菌战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报道和一张照片,改变了他的生活。

这是3个即将充作试验‘材料’的中国人,相隔六十年,他们目光中流露的恐惧与无助,依然让王选泪流满面。

历史的血迹正慢慢风干,受害者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王选的号召力,使国内外众多媒体投向了这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和那段充满血泪的历史。

因为这个犯罪是被掩盖的,他们的权利完全是被压抑了,如果受害者你自己不去做那意味着什么呢?

   7年里,王选一直在不停赶路。

民间力量本来就松散脆弱,再加上战前战后,日本销毁了大量战争罪行,致使调查异常艰难。

王选踏破铁鞋寻访当年731部队服役的士兵,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证词。

1996年,在细菌战头目石井四郎的墓地前,王选的一番话令人难忘。

“石井四郎,你在细菌战中犯下的罪行,从现在开始,要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努力下进行审判。

   27次赴日开庭,犹如27次重大战役,指挥是一位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子,兵马是一群年愈古稀、身体病弱的老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以前的历史要有一种继承。

受到侵害受害者是我们的同胞,他们的权利和尊严受到侵害,没有了被恢复的能力,我们应该帮他们去做。

   值得欣慰的是,这场马拉松式的正义诉讼,让许多日本人知道了从教科书上学不到的日军的战争犯罪事实,世界上进步的力量以及年青的一代,已经开始广泛参与介入,在诉讼判决之前,正义已经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2)冯勇的遇难何异于李明利的遇难?

  12月1日,两名同胞在可可西里不幸遇难。

他们中,一位是环保志愿者冯勇,另一位是汽车司李明利。

他们两位的不幸遇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当然,冯勇和李明利两位遇难者的善后事宜处理得好坏,也事关重大。

人们已经注意到,前者作为志愿者,他是为崇高而伟大的“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事业遇难的,因此冯勇的善后事宜顺理成章,处理得比较得顺利,魂归可可西里的他似乎可以死而无憾了。

但是人们发现,后者的善后事宜好像有点麻烦:

因为他不是志愿者而是某公司在清水河管道工地的司机,又是工地接到求援信息后被派去救助“绿色江河”环境保护活动的故障车辆而遇难的,所以管道工地和“绿色江河”有关负责人在认识上还不太统一。

因此事发半月,李的善后事宜尚无着落。

   对司机李明利的遇难之责任,管道工地和“绿色江河”如何各执一词,我以为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

李明利的遇难和冯勇的遇难,在本质上别无二致,并不是一人为鸿毛而另一人为泰山的!

司机李明利,同样是为光荣的可可西里环保事业而献身,他的遇难何异于志愿者冯勇的遇难?

人性之美

  

(1)美丽心灵约翰·纳什

   有一位数学家,很有天赋很有成就,但在他30岁的时候,精神分裂症困扰着他天才的大脑,他的妻子一直支撑着他,最后帮助他走出了精神的泥淖。

这个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就是获得今年奥斯卡影片奖的《美丽心灵》。

人们在关注这部电影的同时,更关注着电影的原型——数学家约翰纳什。

   1950年7月13号,约翰纳什在自己生日的那一天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个重要发现,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应该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早在1983年就已经注意到博弈论对现代经济的巨大影响和作用,纳什均衡被实践证明是对社会行为规律的发现。

   年轻的约翰纳什来自西佛吉尼亚的一个小镇,在中学、大学的时候已经被认为在数学上是一个有天分的学生,走进美国著名的物理、数学学府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后,纳什如鱼得水,在研究上的执著,19岁的纳什大胆地走进爱因斯坦的办公室,与这位科学巨人热烈讨论了一个关于力学摩擦的问题。

对博弈论的兴趣,使年轻的纳什曾经发明了一种让普林斯顿数学博士、教授们共同感兴趣的博弈游戏,而改造和发展经典博弈论,使之能够切实地运用在经济活动中,并给现代经济学带来智慧的纳什均衡理论就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

   约翰纳什在30岁的时候,前途光明一片,他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就,美国的财富杂志将它列入数学界最杰出新星的名单。

然而就在这时,约翰纳什这位天才的数学家,突然遭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扰,1959年的一天,他拿着一份《纽约时报》告诉同事们,居住在另一个银河系的生物给他发来了密码信息。

幻象幻听使他终日不得安宁,使在病症严重的时候,约翰纳什会做出非常反常的举动,为此那时曾经两次入院治疗。

在长达30年的过程中他无法进行正常的研究工作。

然而,在纳什命运遭遇无法摆脱的厄运的时候,纳什的妻子艾利西亚一位高尚坚强的女性,始终给与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包容。

   经过多年的治疗,在艾利西亚的悉心温暖的照顾下,约翰纳什重新开始了研究工作。

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利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而事实上,艾利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约翰纳什。

   在两位老人不时地相互寻找的目光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共同走过的那段不同一般的生命道路,那里面包含着相互理解、相互依恋、相互扶助。

对于约翰纳什这位创建纳什均衡理论的数学大师来说,他的个人命运经历是一个无法进行“全面严格优势选择”的博弈,但是,他依然幸运,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摘到了智慧的金苹果,感受到了人间美丽心灵。

  

(2)霍金:

厄运中孕育着不朽的思想

  霍金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探索与人类命运相关的宇宙演,应该说是当代物理学最前沿的重大理论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每一个进展,都将对人类科学的架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们喜欢把伟大的人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但是科学史推崇所有为了探究规律而做出的努力,即使是失败,也是一种探索中的否定。

人类科学在摆脱了神学的羁绊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圣殿,圣殿之中群星灿烂。

牛顿在一系列科学巨人栽种的苹果树下,发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物理定律,把科学推上一个高峰。

牛顿的伟大成就除了带给人类一次改变命运、受益无穷的工业革命以外,还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引进了太空;爱因斯坦是牛顿定律的否定者,也是牛顿成就的发展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和活跃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生命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变化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触及到了宇宙运动的脉搏,但是牛顿绝对空间的念头和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绊住了两位科学巨人继续前进的脚步。

1929年,美国科学家艾德温-哈勃发现并创立了红移定律,这个发现直接证明了宇宙在膨胀中运动,由此导引了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诞生,这个发现同生命由来的基本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新的发现必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

   这时候,史蒂芬霍金来了。

   20岁的时候他已经从牛津大学毕业走进了剑桥大学。

1963年21岁的霍金被诊断换上了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也被称作是运动神经细胞病。

这种病能让全身的肌肉逐渐丧失功能,最终心脏和肺也丧失功能。

医生当时的诊断是霍金还有两年的生命。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消沉后,霍金从沮丧中摆脱出来,他的智慧踏上探索宇宙演变的路途。

从1970年开始,霍金已经不能离开轮椅,这时他的生命力已经打破了最初医生的预言,而且,不断严重的疾病并没有造成他的思考钝化停滞,在他身体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的同时,霍金的思维空间却在微小的粒子到几百万光年的星云中飞跃,他希望在相互矛盾的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中,找出一个统一的理论,并由此解答宇宙演变的共同规律。

   20世纪70年代,霍金和彭罗斯共同证明了宇宙中奇点的存在,肯定了黑洞是宇宙构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在黑洞里面,一个星体上所有的物质受到无限挤压,所有的表明物质存在的状态都不存在了,这就是说它变成了一个奇点,密度无限大,时间灭绝,所有人类研究出来的定律包括相对论的定律已经不再适用,可以说没有法则测定会发生什么。

   1974年霍金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了一个令学术界感到惊讶的成就,宇宙中黑洞存在有辐射。

这个发现使得热力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出现了新的统一,这意味着人类将改变对物理的理解。

   现代人类科学不断地给这个世界带来惊奇的发现和伟大的奇迹,科学引导着人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刻地认识生命与万物运动规律的历史。

霍金的新一本科普著作《果壳中的宇宙》是《时间简史》的姊妹篇,这本书的书名取自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的一句台词:

“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中,我仍然认为自己是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引用这这句话的用意是多重的,但从人类对宇宙认识的过程来看,在没有寻找和发现更高级的宇宙智慧的时候,人类是宇宙规律的唯一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人类的大脑或许就是宇宙智慧的奇点,霍金和许多科学研究者一样,表明了人类智慧不断延伸的能力,这是人类智慧的骄傲。

  (3)生命的追问:

张海迪

   越是没有声音的时候,越是我在事业的长河里艰难跋涉的时候,我想总有一天我的书会把我所想、所思的告诉我们的读者朋友。

作家这个职业和表演、艺术家不同,它是个孤独的事业,它必须耐得住孤独,自己每天静静地思考,这样内心沸腾的激情去写作,需要耗费非常大的体力和精力。

还有一点就是我毕竟是病了42年了,今年47岁,这个时间对我来说越来越宝贵,我愿以更多的时间给大家奉献出更多好的作品。

   我从5岁得病,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对美丽的追求,我曾经说过越是残疾越要美丽。

我追求美丽的一份心灵,所以在家里也好,或是出门也好,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整洁、漂亮,我觉得整洁、漂亮对一个女性来说,不仅仅是外表的事,它还要有一种心灵的东西。

   今天我特意配了一件开满鲜花的衬衣,五月的鲜花。

5月是鲜花遍地开的时节,在这美好的季节,跟大家在一起,我真的从心里觉得非常非常的高兴。

让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像鲜花一样,永远美丽地开放着。

   《轮椅上的梦》序言当中的一段话:

“这本书的主人公方丹是一个残疾少女,她的心灵世界是什么样的,在人们的印象里,它也许是暗淡的、封闭的,事实上残疾少女的梦想始终没有泯灭。

   我觉得知识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坚强和勇敢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始终装着芭蕾舞的梦想。

到了农村以后,我还常常把乌兰诺娃的照片拿出来看。

在昏黄的灯光下看,真的,我总有一种非常朦胧的,总有一天它还会实现的感觉。

过了几十年吧,1993年,上海电视台邀请我到上海去拍一部MTV,上海芭蕾舞团的女孩子和我一起拍摄。

当那些女孩子在我身边旋转的时候,我觉得我的梦实现的。

我的心底浮泛起一个声音,我好像真的听到乌兰诺娃说,来吧,你快来吧。

那一刻我真的非常高兴。

   对于我这个作家来讲,写作总是非常痛苦的。

有一点特殊,我毕竟坐在轮椅上写作,它限制了我很多的东西,我经常是这样,坐在桌前把腿放好了,一切都准备好了,可拿起笔来的时候,却感到神经疼痛,这个时候就没有办法再写下去,就觉得非常困难。

长了那么多褥疮,两个臀部基本上烂掉了。

真的,我内心澎湃的激情,经常被疼痛淹埋,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现在条件好了,我有了笔记本电脑,就是躺着也能坚持写作。

我曾经说,虽然我的身体倒下了,但是思想的火花永远不能被泯灭,思想的火花要永远地迸发。

   《生命的追问》前言中这样写着:

“现在我还没有老,而少女时代已经遥远了,可文学是永恒的,它会让我们永远活着,永远年轻,我为这个发现而快乐,我想象着许多年以后,一个青年坐在树阴下的长椅上,翻开一本书,他或她读着书就笑了,书里的小女孩多么淘气啊。

”生命的追问,你想追问什么?

   我想追问生命的意义。

当时我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我想,我为什么这么痛苦还要活着,我活着究竟是为什么,后来我想,我的生命就是在一天天追问中这样延续着,它在追问中变得更加有意义,虽然我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是我要让我的生命被意义充盈着,我不但要活着,而且要活的好,还要让生命活出诗意来。

   那天才是我一生中非常高兴的一天,小时候,每次妈妈背我走过学校,我都希望妈妈脚步慢慢一点,让我看看学校,听听读书的声音,看看孩子们在操场上怎么样快乐地奔跑。

在吉林大学的校门口,我留下了眼泪,我想我要勇敢地走进去,不仅仅是学习,而且是要进行硕士论文的答辩。

那天我记得台上台下都挤满了人,我觉得发挥得很好,当我获得硕士学位,戴上硕士帽的时候,大家都热烈地为我鼓掌。

我想,虽然在身体上我不能跟大家一样,但是在知识上,我要和大家是平等的。

   刚刚出版的《绝顶》,人类面对自己的精神困惑,将永远是绝顶。

所以写本这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双重的追问,也是一种双重的攀登,这种双重的追问就是对艺术和人生的,书中描写的人是攀登物质雪山的,我来说是攀登精神的绝顶,精神的雪山。

   前言中的话: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一本长篇小说了,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地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在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笔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