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235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docx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docx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蔡沟乡火神小学

 

 

 

 

2010年3月--7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评,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

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

反思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

尽管书上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毕竟是假设性、想象性的,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的素材。

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数作为编题素材,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消除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3、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

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

本课的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

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学习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给每位学生创设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

课堂中学生曾两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高,解题方法的小结及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

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问题和讨论: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

不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

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

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

(如本课在前一天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编好分数应用题,也许能找到更合适的学习素材。

)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

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

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个问题可能是某种意识、可能是某种精神、也可能是某一个实际行动,……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6、“放”与“收”的关系

如今的课堂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

为了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不宜过分琐碎。

但这往往会成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卡壳处或造成教学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上课教师一定要作好思想准备,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如本课编题过程中发现学生编题之多,交流时的争抢情况简直欲罢不能。

)当然,我认为也不应把“下课铃声”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绝对“权威”。

在实践课中,我就主张把“下课的权利让给学生”,如果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热情高涨地投入于学习活动,这时拖堂少许几分钟又何尝不可呢?

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样做还需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与积累。

7、“圆柱的体积”教后感

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

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整千克。

)”在教学中,我把它改成了“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如图)如果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整千克。

)”为什么我会这样设计呢?

因为现在的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掌握新知,更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按照例题教学,我觉得学生只是运用公式进行了一次计算,谈不上解决了实际问题。

而按照改变了的例题教学,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测量麦堆的直径或周长以及高来求出小麦的重量,使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了真正的了解,从而想出解决的办法。

因此,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是我们的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当完全唯书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题来替代或进行改题,长期下去,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从教十多年来,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只有心里明白。

提起数学,学生常会在艰苦的思索,繁难的演算,复杂的逻辑推理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辛苦的劳动。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

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积极反应。

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特别是高年级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尽管六年级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有自制力,但是,持久性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加上数学内容单一,常会感到枯燥乏味。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圆,在教学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先想想圆的面积指什么部分,该怎么计算,然后,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圆,动手摸,通过摸明白圆的面积。

然后自学课本动手操作数学课本第127页小组合作完成,弄懂圆通过剪拼、发现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看出这个圆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圆半径的平方。

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真正明白了圆面积计算的公式以及算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2、作为一名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促进自身的教学改革,探索新课程理念的小学教学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尝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和体会,创设民主气氛,音乐的环境,架起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教学的桥梁,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创新:

3、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教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与教学相关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学习、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主阵地”,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

我们要求在教学中努力贯彻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将课程改革落实到每一堂数学课上。

5、贫瘠改革。

改革贫瘠制度,建立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评价体制是课堂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顺利进行课堂改革的驱动器。

6、学习行为评价主要从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态。

7、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谐的态度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以往的“教”堂变成“学”堂。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

促进者的角度出现在学生面前。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对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与新课改同行

    ——对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面积的启动已经快三年了。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如何充分认识老师在数学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较快的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但六年级目前使用的还是原来的教材,因此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上好六年级数学课,显得尤其重要。

我就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用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

        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六年级数学教学,一方面要完成本年级新知传授,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的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我们在教学中有时可能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有时不恰当地自行提高课堂教学的目标,出现教学目标“越位”现象。

而我们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学生太粗心了!

许多题目四五年级学生都能做得出来,可练习考试的时候学生错误的情况很多。

即出现所谓的“过失”现象。

学生产生“过失”失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但不能原因简单地归究为“学生粗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上目标的定位要准,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越位”。

“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越是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概念,教师更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只有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落到实处。

二、用好教材,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目前的六年级还是沿用以往的教材,没有太大的改观,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差较远,如何充分发挥现行六年级数学教材的作用,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呢?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改编例题、根据生活实际编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改编例题促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通过改编例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

在分数乘整数这一部分,教材在讲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后,补充了一例,说明“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比较方便”。

教材中的例子不能让学生明显的感觉出来,我没有受教材的限制,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一定练习以后,出示下面一道题:

      ╳7777,激趣说:

看哪位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

当学生觉得2与7777相乘比较麻烦时,就让学生观察:

看题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呢?

许多学生通过思考,恍然大悟,自觉地运用了先将7777与9999约分,然后,再把7和2相乘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分数和整数相乘,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这样一个结论,这比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方法让他们单纯地做计算效果好得多。

  2、改编例题引发散,培养学生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如果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实到实处,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在教学“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这一工程问题时,在学生掌握了此道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我建议学生来试着将“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改编:

   

(1)  乙队单独修比甲队多用5天完成。

   

(2)  甲队单独修比乙队少用5天。

   (3)  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1.5倍。

   (4)    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       。

   (5)  甲乙两队工作效率的比是3:

2

        ……

还可将问题改为:

  

(1)  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段公路的       ?

  

(2) 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这段路的     ?

  (3) 甲独修2天后,剩下的乙独修还需几天?

  (4) 甲乙合作2天后,甲另有任务,剩下的有乙单独做,还需几天完成?

        ……

        这样围绕例题进行发散,例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工程问题。

三、在算法多样化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要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六年级数学教学也是如此。

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一些典型题型,分层递进,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是十分有益的。

    如在学习比的应用时,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3:

2:

1,按角分这个三角形是(  )角的三角形。

”在学习该题时,我通过分层递进,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又通过思路的多样化,分层递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一层次:

求出三个内角判断法。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用

                    180÷(3+2+1)=30,30×2=60,30×3=90

        这是学生开始时常用的方法。

因为求得三个内角分别为90°、60°、30°,由此判断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第二层次:

求一个角判断法。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只求出一个角就能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

”学生通过思考懂得:

只要求出最大的角,因为最大的角是90°,所以这个三角是直角三角形。

这一层次比第一层次学生思维上进了一层。

    第三层次:

直接判断法。

“我们能不能不求出任何一个角,直接从三个角的比份上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通过讨论,学生懂得:

因为3=2+1,最大的角的度数等于其他两个锐角的和,所以可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总结出:

    如果最大角的比份等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如果最大角的比份大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

    如果最大角的比份小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会做这道题到灵活掌握,其思维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

而且在比较中学生也不会只满足于会做题,而会向着最优思路的方向去努力。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六年级数学教学将显得责任更重大。

为了学生的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放开学生的手  抓住学生的心。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谈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提的最多、最响的一个问题。

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呢?

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问题明确:

一、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

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

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

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务之。

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

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越好。

所以,

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

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时效性。

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头来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

二、探索实施办法。

<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

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

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我在不多的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

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

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

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二>、 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高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比如:

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作文的,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什么?

”学生一般会回答“作文”,这是老师用希望激励学生,“你们信不信,今天我们学了这堂课之后,人人都写的出好作文,你们愿不愿试一试?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希望。

不仅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也都用“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等表扬性语言。

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

而且,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战胜它。

<三>、 激趣

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一些老师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

比如教学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这样“标新立异”,老师不讲,而让我们同学们做个小书评家,发挥他们的评论水平,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

这样学生兴趣大大增加,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不用老师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得激趣,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性”,老师还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体悟。

比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就让学生先自行读词画出一幅“别离图”,然后再投影《古诗词鉴赏辞典》(商务版)中“执手相看”图,让同学们将己之图与之比较,作进一步领会词意,最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别离”的具体情景。

从而达到让学生内心有所启发,灵魂有所震撼,情操得以净化的目的。

由于笔者非常年轻,教学理论与经验都不甚丰富,以上这些浅陋的见解可能会引起方家的哂笑,不过,笔者本着学习的心,敬请方家指正。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

“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朱文婷与魏子慧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

朱文婷算出的千米数比魏子慧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张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

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想出来了没有?

大家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

”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

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

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

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

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两个答案,也就是说朱文婷的答案加上魏子慧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

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