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湘江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906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9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湘江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加强湘江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加强湘江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加强湘江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加强湘江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湘江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docx

《加强湘江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湘江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湘江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docx

加强湘江治理打造东方莱茵河

加快湘江流域综合治理

 着力打造“东方莱茵河”

蒋作斌

9月中旬,有幸参加周强书记率领的全省高级代表团,出访了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四国,其间对德国境内莱茵河流域进行了重点学习和考察,有很深的体会和感受:

一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高瞻远瞩、意义重大,是关系湖南当前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两型社会”建设重要示范和引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思想行动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

二是湘江与莱茵河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而且各方面条件基本具备,通过不懈努力完全可能实现。

三是湘江治理不单纯是污染防治,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也很重要,必须并举,不可偏废。

必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统筹谋划。

结合资料收集分析,有如下初步思考:

一、莱茵河流域和湘江流域主要特征比较分析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雪山,流经奥地利、德国、法国、卢森堡和荷兰6国,被称为欧洲的父亲河。

湘江发源于广西灵川海洋山,流经广西、湖南两省,被称为湖南的母亲河。

两流域有诸多相似之处:

流向相同,都是由南向北;长度相当,莱茵河约1300公里,德国境内860公里,湘江856公里,湖南境内670公里;布局相似,上游风景秀美,中、下游有大的工业区和消费区,沿岸大中城市林立;出口通江达海,莱茵河连接马斯河至世界最大港鹿特丹出北海,湘江连接长江至东方最大港上海出东海。

其可比性具体表现在:

图1莱茵河流域主要水系和城市

图2湘江流域主要水系和城市

1、从自然禀赋看,莱茵河和湘江都具有流域面积广、水资源丰富等特点。

莱茵河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居第3位。

其中德国境内流域面积最大,占到其国土总面积的40%。

流域内水资源丰富,支流较多,沿线汇集着阿尔河、伊勒河、内卡河、美茵河、纳尔河、摩泽尔河、郎河、鲁尔河和利珀河等9条主要支流。

河流常年水满,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100毫米,平均流量达到2200立方米/秒,沿岸约2000万人以莱茵河作为直接饮水水源,是欧洲重要的文明发祥地。

湘江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流域面积9.47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南段8.5万平方公里,占到全省总面积的40%以上,是洞庭四水中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湘江水流充沛,沿途接纳大小支流2157条,集雨面积8.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湖水量624亿立方米,河流平均流量1978立方米/秒,沿岸约2000万人以湘江水体作为直接饮用水源,是湖南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图3莱茵河流域各国流域面积比例

图4湘江流域各市流域面积比例

河流

年径流总量

(亿m3)

流域面积

(km2)

平均流量

(m3/S)

年输沙量

(万t)

莱茵河

800

185000

2200

300

湘江

624

94660(湖南85383)

1978

648

表1莱茵河和湘江主要水文特征比较

2、从地理区位看,莱茵河和湘江位置都得天独厚,航运十分发达。

莱茵河和湘江因其优越独特的地理位置,都享有“黄金水道”之称。

莱茵河流经西欧最重要的工商业地区,并流水位比较稳定,水量充足,与多条运河相通,是世界上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河流之一。

干流通航里程860公里,占全流域的65%。

年货运吞吐量达到3亿吨。

其中,德国的杜伊斯堡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港。

自19世纪签署第1份航运协定后,莱茵河一直采取不收费、不收税的自由航行政策,因此也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运通道之一,近年来货运量已远远超过世界其它河流而高居首位。

湘江流域地处江南腹地,是上海、广州、武汉、重庆四大经济中心辐射区的交汇点,处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开放程度最大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中间,是我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生产力要素最密集的区域。

经过“八五”以来的投资建设,湘江流域的航运条件得到改善,整个流域的船舶数量、载重吨位分别占到全省的56.8%和82.8%,全省2000多艘千吨级以上货船、油船、散装化学品船、集装箱均分布于湘江流域。

3、从经济功能看,莱茵河和湘江都是重要的工业和人口聚集区。

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工业经济带和城市带,沿流域布局了多个大的城市群和工业区,如波恩、科隆、柏林、鹿特丹等一批世界知名城市和城市群,以及巴塞尔─米卢斯─弗莱堡、斯特拉斯堡、莱茵─内卡、莱茵─美茵、科隆─鲁尔和鹿特丹─欧洲港区等6大世界闻名的工业基地,分别是欧洲和世界重要的化工、食品加工、汽车制造、冶炼、金属加工、造船和商业银行中心,全世界1/5的化工产品是莱茵河沿岸生产。

全流域人口5400万,占流经六国总人口的31%,流域人口密度为270人/平方公里。

经济总量约5200亿美元,占六国的65%左右。

湘江沿岸是湖南经济发展的精华地带,集中了多个大中型城市以及长株潭城市群,初步形成了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工业集中的发展格局。

电力、冶金、化工、煤炭、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一批重要工业基地布局两岸。

湘江流域湖南境内人口407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9.5%,经济总量约9000亿人民币,占全省GDP的75%以上。

流域

流域人口

(万人)

饮水人数

(万人)

经济总量所占比重(%)

人均GDP

(美元)

主导产业

莱茵河

5400

2000

65%

30100

化工、钢铁、冶炼、机械

湘江

4075

2000

76.4%

3147

钢铁、有色、化工、造纸

表2莱茵河流域和湘江流域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4、从生态环境看,莱茵河和湘江都曾是工业污染集中区。

莱茵河和湘江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历程,并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均收入的提高,治理力度的加大,污染程度逐步得到缓解。

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茵河流域国家先后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扩张期。

瑞士的化学工业、法国的碳酸钾工业、德国的冶金与煤炭工业都依河而兴,每天将5000─6000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莱茵河,导致河水中有害化学品碳酸钾工业、德国的冶金与煤炭工业都依河而兴,每天将5000

图5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6000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莱茵河,导致河水中有害化学品达6万多种,铬、铜、镍和锌等重金属严重超标,含氧量常常降到3毫克/升以下,鱼类几乎绝迹,河水已经到了有毒程度,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

改革开放以来,湘江流域城市也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采矿、造纸、冶炼等重化工业的发展,导致流域内工业废水中汞、镉、铅、砷的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55.5%、37.9%、15.4%、35.4%。

其中流域内的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长沙坪塘等工矿区排污是湘江的主要工业污染源。

项目

湘江流域

重点行业

有色金属采选

有色金属冶炼

化工

黑色金属冶炼

企业数(家)

1404

663

382

110

32

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

29308.57

6563.93

3052.82

2008.39

8728.03

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吨)

152.28

88.8

34.1

4.86

12.81

191.25

158.21

10.91

11.92

7.02

42.52

22.63

9.45

6.03

1.36

0.49

0.32

0.02

0.02

0

表3湘江流域工业重金属污染排放情况

但两者不同的是:

目前,莱茵河流域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阶段,流域水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河中的有毒物质减少了90%,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均达到99%以上,水体溶解氧饱和度由1971年的40%提高到90%以上,河水完全达到饮用水源标准。

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充分利用湘江水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仍然是当前的首要目标,在开发中治理湘江的任务十分艰巨。

主要指标

莱茵河

湘江

主要污染物治理

重金属、化工品、旅游污染

重金属、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

治理现状

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99%,污水处理率99%

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39.5%,

污水处理率45%

生态现状

流域约1/3被森林覆盖,水生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脆弱、水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表4莱茵河和湘江治理情况比较

二、莱茵河的治理经验可资借鉴

莱茵河作为国际公认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典范、国际合作治理河流的典范、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特别是德国重点治理30年,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注重跨流域协作治理。

协调一致的行动,是确保治理成功的关键。

尽管莱茵河流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实施莱茵河流域可持续管理的认识是相同的,早期就建立了统一的治理机构。

1950年,瑞士等五国在巴塞尔成立了“莱茵河防治污染国际委员会”,对水体跨流域治理进行商定,从此奠定了国际间共同治理莱茵河的合作基础。

此后,组建了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ICPR),ICPR成员由莱茵河流域的国家、州、地方等代表组成,采取部长会议决策制,其主要任务是:

对莱茵河的污染进行详细分析和对结果进行评估,提出保护莱茵河的行动计划,制定国际公约,统筹解决全流域的治理问题。

1963年,流域各国与欧共体签署了框架性协议,即伯尔尼公约。

1976年,欧洲共同体加入,使ICPR在欧洲更具有广泛性。

6国共同协调管理莱茵河水环境的机制,促进了莱茵河水质和水环境功能的改善。

 

图6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组织结构

名称

任务

活动内容

莱茵河流域水文国际委员会

为莱茵河流域水文科学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合作提供支持;推动流域内的数据和信息交换

水文模型和仪器设备的比较;洪水预报与分析;泥沙输送调查;莱茵河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气候影响研究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

污染源、污染物输送和沉底调查;为沿岸国家政府提供建议;政府协议的实施;防洪行动规划

莱茵河水体及动态物体的污染物调查;生物和化学监测;生态形式研究;管理模型开发;排放监测等

保护Mosel河和Saar河国际委员会

Mosel河和Saar河污染情况调查;为沿岸国家政府提供建议;政府协议和实施

生态系统研究;防止污染物排放的措施规划;测量系统标准化;主要污染物及其减少的详细记录;警报模拟

莱茵河流域自来水厂国际协会

水质监测:

饮用水源分析标准化;水质改善

水厂的水处理技术比较;分析程序比较的标准化;改善饮用水质的技术调查

保护康斯坦茨湖国际委员会

康斯坦茨湖水质监测;为沿岸国家提供建议;流域污染防止措施建议

推动水质和湖泊研究;水质持续评估;可持续用水(饮用水源、娱乐)规划

莱茵河船运中央委员会

沿岸国家的合作;航道维护;技术/政策指南标准化

莱茵河国际航道的航运协议书,共同管船运

表5保护莱茵河流域相关国际组织及其活动分工

2、注重分阶段逐步推进。

纵观莱茵河的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河道整治为重点。

莱茵河上游是河水经常改道的曲折型河道,沿岸居民经常受到洪水和变化河道的威胁。

1809年,巴登公国工程专家图拉提出了“莱茵取直工程”的解决方案,采取将河道加深、窄化、取直的方式来除害兴利。

1872年,又开始实施“河道约束修正工程”,通过开渠等手段来解决莱茵河的河道问题。

通过一系列浩大的工程,自1817─1876年的近60年间,将上游的河道缩短了23%。

第二个阶段,以开发利用为重点。

①通过排水使原先的洪泛区适于城市和农业用地。

采取多种工程手段,如挖沟、筑坝、筑堤、人工排水等方式创造圩田、开垦湿地、大规模排水并封闭海湾和内陆海等,降低水位以适合农作物生长。

②通过裁弯取直和束窄河道以便于通航。

多处河道宽度被人为地控制在80米以内,使全流域可通航里程占到总长度的66%。

③通过蓄水用以发电。

修建工程蓄水,改变下游天然的流量。

如阿尔卑斯莱茵河段共建水电站56座,总装机容量476.5万千瓦,年发电量116亿度。

这些工程措施在给各国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不利后果,使河流丧失了应有的水文活力。

第三个阶段,以污染治理为重点。

1987年正式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主要目标包括污染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其中以珍贵鱼类重返莱茵河为实现生态目标的重要标志。

该行动计划分3阶段实施:

①登记注册阶段,确定“优先治理的污染物质清单”,共45种,分清污染物来源,向主管部门和污染单位提出减排的建议和意见。

②决定性阶段,提出到1995年将主要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在1985年的基础上减少50%—70%的刚性目标。

③强化阶段,根据第二阶段治理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对有的方面进行“微调”,最后再寻求新的实现目标的措施。

3、注重多渠道综合施策。

提倡工程、非工程措施并举,技术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并重。

一是生活治污与生产治污相结合。

为治理城市生活污水,1965年—1985年,沿岸国家投资了约600亿美元改进和建设污水处理厂,降低工业和城市废水中有机和无机物浓度,限制使用洗衣粉、降低洗涤剂中的含磷量,并加强了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完善和改造。

全流域实现90%以上的污水都经过生物处理厂。

为治理工业企业污染,同时实行收费和许可证政策,由政府对企业按照实际排放量征收税费,费率依据水污染物的组成(COD和重金属等),如果证实其遵守了标准(标准经常根据技术进步更新),费率可以减少75%。

二是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相结合。

突出加强农村面源污染和航行污染的防治。

瑞士、法国和卢森堡要求逐步减少使用除草剂,德国和荷兰规定完全禁止使用除草剂。

采用双层船壁和特殊船只运输危险品,船上的废水、残油和垃圾要经过严格处理。

三是治理与转型相结合。

像德国的鲁尔区,是西欧重要工业区之一,被称为“欧洲的引擎”。

面积仅有4500多平方公里,集中了德国90%的煤炭、67%的钢铁。

联邦政府为鲁尔区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轻型化调整,重点干预三个方面:

对轻纺、汽车、电子、高新技术等部门迁移到鲁尔区发展给予优惠;对煤炭开采和钢铁两支柱产业进行以集中化和合理化为目标的再调整和重新布局;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和第三产业。

鲁尔工业区在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痛苦的转型过程,当年的厂房成了设计中心,车间成了大型剧场,昔日的矿工如今成了导游解说员。

2001年,埃森煤矿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堪称鲁尔工业区成功转型的标志。

大力发展沿河观光旅游产业,2002年,“莱茵河中游河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多达1500多万。

旅游业在莱茵河流域经济中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

4、注重全方位预警监测。

完备健全的监测体系是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的前提。

一是建立完善的监测与预警系统。

主要包括水质监测系统、洪水预警系统、水文和洄游鱼类生物监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采用最先进的监测手段,对水体中的化学物质、悬移质、生物种群等进行重点监控,一旦污染物超标,监测站立即发出国际警报,下游就会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洪水预警系统共有25个预报警报中心,全流域共享数据信息。

莱茵河全流域共建立了9个国际水文站和20个国家水文站,实时监测干流和支流的水质。

同时,还在水生生物重要生存河段设立生物监测器,反映水生生物的数量与种类。

二是积极推动信息公开。

对制浆造纸、有机化工、表面处理等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严格监督,规定其生产和排水系统的技术装备必须达到国际标准,危险物质必须封存或建立专门的库房,消防用水必须建立回收池等,对监测到的所有情况都逐一调查登记,并通过各种媒体实时公布,供社会各界查询。

同时,对造成水系污染的数十种物质、来源、各个工厂的排放量、减排的量化指标,以及沿岸各大城市和居民点生活污水的减排指标,也在网上公告,接受社会查询质询。

三是强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

现在管理莱茵河的国际保护委员会,是一个仅有12人的民间组织,却有条不紊地管理着流经6个国家的河流,其背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的。

如在德国有上千个环保组织,人员达200万左右。

其中,“自然保护联盟”组织有105年的历史,拥有成员约40万人,组织中90%以上的成员是义务兼职人员,每人每年交纳28欧元会费,无偿为环保事业做着大量工作。

5、注重宽领域生态修复。

实现生态系统修复是莱茵河治理重建的主攻方向。

一是维护水生物多样性。

为满足鱼类适宜生存环境,使鲑鱼能在2000年回到莱茵河。

每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放养鱼苗、增加适合鱼类生存的栖息地、为缺水地区补水、鱼类监测监控、拆除支流区域的大坝或设置鱼道、上游支流区域必须恢复产卵场等。

典型的是投入900万欧元,耗时3年,在德国和法国共同拥有的伊菲茨海姆水电站上建造了欧洲最大的鱼道。

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2001年,通过的纲领性文件《莱茵河2020》中要求,向原有的莱茵河古道重新放水,恢复古老河谷的原始生态。

在近期的所有规划和行动计划中都规定,加强湿地保护、运用滞洪区时要给动植物足够的适应期和逃离时间等。

荷兰还在三角洲地区开辟了专门的自然保护区,从爱尔兰引进种牛野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保护区。

三是推进防洪行动计划。

莱茵河流域的洪灾问题十分突出,先后于18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5年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

莱茵河传统的防洪措施一般都是依靠加高堤坝和利用大功率的泵站。

1995年莱茵河的洪灾成为莱茵河流域管理政策措施的转折点,1998年ICPR制订了“防洪行动计划”,规划20年内完成,总投入超过120亿欧元,其中三个和传统措施不同的策略是:

增加城市和农业区的蓄水能力以防止雨水的流失;防止城市化进一步侵占莱茵河的空间,荷兰制订了一个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还河流空间”政策,防止在蓄洪区/洪泛平原上进行对社会无重大意义的建筑行为;增加莱茵河和支流的河床适当的空间,建设滞留低田、溢洪道和拆除河床上的建筑物。

6、注重高标准制度约束。

严格的约束性措施是确保治理成功的保障。

一是联合签署环保协议。

如1976年签署的《防治化学污染公约》,要求各成员国建立监测系统,规定化学物质的排放标准;1976年签署的《防治氯化物污染公约》,确定治理目标是减少德国─荷兰跨国边界的水体盐含量不超过200mg/L;80年代初签署的《防治热污染公约》,强调莱茵河两岸的电站和工厂必须修建冷却塔,确保排放水温低于规定值;1987年通过的《莱茵河行动计划》,从河流整体的生态系统出发来考虑治理,把大马哈鱼回到莱茵河作为治理效果的标志;1998年签署的《防洪行动计划》,投资120亿欧元,通过水域管理、城镇规划、自然保护预防等综合措施解决洪水问题。

这些环保协议的先后签署,加上相关国家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完成协议确定的目标,对莱茵河的环境治理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是科学制定水质标准。

与我国现行的地表水质标准相比,莱茵河的水质标准要求更加严格:

水质分级管理的要求更细,4类水质标准划分为7个等级;控制标准的浓度值范围更宽,低功能水域也纳入标准管理范围;高功能水质的标准更加严格,其中大部分的Ⅰ类水质标准值都严于我国的Ⅰ类水质要求;水质标准控制项目的选定更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用总有机碳(TOC)作为判断水质有机污染的标准,在测定的准确性方面比我国用COD、BOD5更好。

三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新的莱茵河保护协定规定,企业新上项目,必须要先接受政府检测,确认对环境没有影响才可以投产。

如,对造纸企业要求技改,在制浆工业中必须采用先进技术以氧取代氯作为漂白剂,虽然提高了成本,但降低了污染。

年产15—60万吨的大造纸厂禁止使用木材做原料,必须利用回收的废纸、纤维和棉花等做造纸原料。

同时,ICPR严格控制工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违者罚款金额高达50万欧元以上。

任何企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产品将必须撤出市场,做出整改。

如,德国的拜耳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和医药公司之一,从1990年—2002年其间,耗资160亿欧元用于环境保护。

为了防止对莱茵河的污染,斥资1亿欧元在整个化工区的地下,建起了一个巨大的防漏层,所有管线都装有电脑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三、像治理莱茵河一样加快湘江流域综合治理

湘江流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省委、省政府提出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真正抓住了湖南发展的关键。

但湘江治理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水安全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另一方面,湖南仍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如果实行全面的产业退出机制和区域限制开发,对湖南经济发展无疑会伤筋动骨。

立足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习借鉴莱茵河治理的成功经验,需要多管齐下、科学施策,整体治理、综合利用,真正把湘江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打造成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的新标志,发挥在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1、突出把全流域整体治理作为总体思路。

湘江流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推进湘江流域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特点和需求,不能顾此失彼,重点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是流域与区域的关系。

水的流动性决定了对其质量的保护必须基于全局性的考虑,要统筹考虑上游与下游、城市与乡村、干流与支流、河道与堤岸之间的联系。

改变过去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治理作法,打破市、县行政区划界限,协调沿线8个地级市67个县市区,建立全流域统一治理管理的模式,形成区域、部门、行业合力。

二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湘江流域的水问题,不单纯是水好水坏的水质保护问题,还有一个水多水少的水量利用问题,两者地位同等重要,问题同等严重。

要坚持一手抓污染防治,一手抓水资源综合利用,统筹流域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资源开发重点,协调解决好流域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推进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既着力解决当前危害较大的突出问题,确保流域内生产生活安全,又着眼建立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采取治本之策,加强源头管理。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充分考虑各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综合分析存在的风险和可能的效果,分阶段组织实施。

四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既要注重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发挥法律法规和计划规划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注重市场的调节引导、配置资源,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和居民行为的纠偏功能,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宣传等多种手段,走出一条全流域、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式、多手段治理之路。

2、突出把发挥综合效益作为基本取向。

合理开发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是流域治理的主要目标。

要在充分挖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生态等需要,让老百姓真正享受现代文明和生态文明。

一是防洪。

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配置,加快推进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的上马,适时新建一批中型水库工程,增加湘江中上游水库的调蓄容量;加大对湘江及主要支流整治力度,疏浚洪道,拓宽卡口,提高河道安全行洪能力;以市县城市保护圈为重点,全面加高加固中下游堤防,提高城市和重点堤垸的防洪能力和防洪标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开展大范围植树造林,减少山洪地质灾害损失。

二是供水。

当前湘江水资源情势发生了变化,水资源短缺比水灾更频繁。

要加大对已建大中型灌区的更新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继续抓好各类小型蓄引和地下水工程,妥善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加强东江、水府庙、欧阳海等大中型骨干水库的调度管理,充分发挥以丰补枯的调控能力,加强城市第二水源建设,提升全流域水资源保障水平。

三是航运。

以提升通江达海能力为目标,以建设湘江黄金水道为龙头的水运发展战略,加快航道疏浚,抓好湘江航运综合治理三期工程株洲航电枢纽和长沙主枢纽港霞凝港区工程,形成三至四级航道网。

努力拓展港口的承载功能,增强港口衔接配套疏运能力,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尽快实现“千吨级、全天候”。

四是旅游。

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洲岛、滨水区、幽密森林植被等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湖湘文化底蕴,积极构建湘江旅游新形象,重点发展文化湘江游、洲岛休闲游、城镇滨水风貌游和郊野山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