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482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docx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docx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对于口诀的编织过程和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运用以前的方法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把学习的难点放在识记口诀上,本节课我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时,我从学生猜谜语入手,引出螃蟹,然后让学生观察螃蟹提出问题,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过度自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鼓励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根据信息独立填表格,并且思考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让学生初步感悟几个八是多少,为编口诀扫除障碍,分散教学中的识记难点。

根据表格中的数写出乘法算式,进而让学生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

同时,我还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达到逐步巩固应用乘法口诀的目的。

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8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发现规律。

在解读品味,感悟口诀中,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编的口诀发现口诀存在的规律,以便学生更容易识记,没有引导学生根据前后句的口诀,来推导出自己忘记的口诀。

没有让学生说说8的乘法口诀与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规律的相同点。

让学生猜猜看9的乘法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呢?

并且最好能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口诀的特点去熟记口诀。

2、教学语言缺乏准确、精练。

数学科的特点是教学语言要精练准确,要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巩固训练,而我在上课的过程中,自己却一直在唠叨,教学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精练,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又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导致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不够,无法进行知识扩展。

3、练习的设计过于普通化,没有层次性,思考性较差,不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在巩固训练中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4、关于追问:

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会烦锁地进行碎问,而且技巧不高,没能让学生擦出智慧的火花,没能通过追问,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不能有效地促成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资源。

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应该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5、不能很好地进用激励性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激情,不能用多种手段来变化评价,不能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这些缺点都有待于自己今后教学中不断去改进和提高,从而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面和教学能力。

 

《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由于前一节课学生学会8的乘法口诀,掌握相邻每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在理解口诀的基础上记住了8的乘法口诀,懂得了记住各种口诀的方法,这些给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奠定了基础。

学生已经学会用1~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因此今天学习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队学生来说比较容易。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建立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发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氛围,首先,要营造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因此,课堂中教师不以权威者和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

其次,必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让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研究。

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然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

总之,教师只有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的内容,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已多次经历了编写口诀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所以在教学时我注意激活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认知起点 

    学生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那如何找准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这些经验实行认知的“正迁移”,是整节课的重要环节。

奥苏伯尔曾说过: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通过1-8的乘法口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而对于9的乘法口诀,虽然是教学的新内容,但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或者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中,或多或少会“知道”“了解”有关9的乘法口诀。

根据这一学情,我在引导学生根据星星图填完表格以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写九的乘法口诀。

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快编出了九的乘法口诀,而且正确率非常高。

同样的,在后面让学生说说若突然忘记了其中一句九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如何来回忆时,学生想出了许多好方法,如利用前一句口诀和后一句口诀相差9这个规律来算得数;利用加法来算得数等等。

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这都得益于前面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

这里老师并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学生通过平时积累的经验能自主完成学习的任务。

     二、提供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培养探究能力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内化的过程。

所以,教学时我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学例题时,我动态地演示星星图,让学生观察、体会星星地个数与几个9的关系,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我提问3行星星一共有几颗时?

学生回答是27颗。

此时,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追问:

这个27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有的是用3个9相加得出27;有的是在前一个数18的基础上加上一个9得出27;还有的是根据星星图,和方格去比较用30-3算出27的。

总之学生的想法是多样化的,思维是活跃的。

数学课堂就需要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闪现智慧的火花。

再比如说在引导学生发现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几个九比几十少几”时,我先带着学生一起完成前面1个9比10少1,是9和2个9比20少2是18这两个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填写表格。

填完以后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比较中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因为9的乘法口诀比较特殊,有着许多规律,所以在记忆口诀时,允许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忆口诀,照顾学生的不同差异。

特别是,老师后来介绍的“手指记忆法”,学生很感兴趣。

我先请一位同学上台在投影仪上边背9的乘法口诀边演示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带领学生一起伸出10个手指头,自己边动边记忆,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效果很好。

提供多种巧记口诀的方法,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利用抽象的规律来记忆口诀,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用手指记忆口诀,让不同层次的学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以情促学

    对于乘法口诀这种纯数学的内容教学起来是比较枯燥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课前播放了儿歌《九九歌》,让学生边念儿歌边发现和今天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数字9。

课的最后再次回到儿歌,让学生找出儿歌中的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受到9的乘法口诀并没有那么枯燥,连有趣的儿歌里都隐含着9的口诀呢。

还有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方法记忆口诀,以及到“9元超市”买东西等等,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原来我们的双手可以帮助记忆9的口诀,原来我们买东西时也可以运用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9的乘法口诀是非常有用的。

    五、需要改进和商榷的地方:

 

    1、时间处理不够合理。

    我在如何巧计9的乘法口诀和探索特殊规律“几个九比几十少几”这两个环节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导致后来的练习做得比较仓促,不够到位。

特别是“9元超市”买东西这道练习题,本应该让每个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想买哪几件物品,要付多少钱,可是由于时间原因,我只是让个别学生回答,就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

实在是可惜。

我发现自己平时上课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来时间不够,要么课上好了还没下课。

看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也是个大学问啊。

日后需多学习,多研究。

    2、学生参与面不广。

    本课的练习相对来说少了点,而且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参与面不广。

第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我只是指几名学生回答,并没有给与每个学生说的机会。

我想这里改成同桌互相说一说比较好,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说的机会了。

第二个抢答题更是聪明学生的天下了,一些后进生根本没有回答的机会。

这里若改成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再校对答案,实效性更高。

第三个“9元超市”买东西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很好地将这道题目与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将这道题应有的价值体现出来。

看来,以后设计练习题一定要多考虑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当然,我的课堂还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对教材的处理设计,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一定会多思考,多研究,使自己的课堂逐渐走向有效!

 

 

《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

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

复习课本身就是对已学内容的一个重新梳理,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及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

因此,这节复习课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由此记忆区分所有的乘法口诀;在练习上并不是硬邦邦的去讲书上的习题,而是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种似曾相识的心理。

在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拐弯看,发现规律,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

使学生能利用规律有条理地记住全部口诀,而且有得于学生感受整理的必要性与价值。

记忆口诀来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枯燥的,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对口令、对对碰等游戏来记忆口诀。

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愉快地记忆口诀。

但在作业检查中发现:

学生背口诀,很多口诀只是“小和尚念经”式的背诵,没有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是记忆,这样的机械的记忆只能获得的短暂的记忆,而且在应用时,学生又不得又从头开始背,当背到问题这一句时才能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了学生口算速度的下降。

同时因为口诀可以求商积,也可以来求乘除法中因数与被除数、除数,当学生面对后一种情况时,往往不知道使用哪一句口诀,其实是对乘除意义理解的不深刻。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的不是靠一两天,而是应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训练想结合,学校与家庭训练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上网查资料.我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只要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就行了.由于该课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说是纯粹的练习,花头劲不多.所以课的一开始以看算式说得数,为下面做铺垫,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同时也出示了连加、连减,利用以前的知识导入了今天的新课,教学这节课时,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实本课的内容也不难,完全可以放手,著名数学家波利亚的一句名言,他认为: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讲解例题时,可以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新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做题目时总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而我只能做为引路人,带领他们往更深的地方进攻.

  今天这节课我也打破了枯燥乏味的沉闷的题海战术,采用了开火车比赛,品"蛋糕",抢答,夺红旗等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从而真正投入到这节课中.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课中有比赛、游戏环节,学生特别兴奋,所以课堂纪律不是太好,这也是我最近正在考虑解决的问题.在对例题讲解的时候,应强调明确计算步骤,要求学生学会说清每一步该干什么.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照例题的书写过程写一写,刚学的时候,最好要求学生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记录下来,可以提高正确率.当时我对他们高估了,要他们把第一步的结果记在脑中来进行抢答,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可先出示两小题,让学生说清运算顺序及计算步骤,再拿另两小题抢答,效果肯定不同.还有1、2两题有点类似,在这可放手让学生发现.要求先计算再观察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其实计算过程一样.在品蛋糕的活动中,先出示第一个蛋糕中的一步计算,即"3×3","9×5",学生口算,并观察发现,要求把这两个一步计算合并成一个算式,引导"9×5"中的"9"从何而来?

也就是由哪个算式得来?

在出示时可将"3×3"移到"9"的位置上.最后出示"3×3×5",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连乘算式可以由两个一步计算合并得到.再出示第二个蛋糕,可要求同桌合作完成,交流,老师并加以评析.最后一个蛋糕完全放手让学生完成

 

“算24点”教学反思

“算24点”是一节教学完乘法口诀表后的实践活动课。

这节活动课主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玩扑克牌的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在“玩”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下面就谈谈这节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一、先易后难,感受活动的趣味。

我先用三张牌来进行试算,让学生算24,让学生初步感知算24点的方法;接着我出四张牌,让学生算24。

在活动过程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意教给学生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

让他们在“玩”有组织,“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获。

学生们玩得非常投入,兴致也非常得高。

   二、分享快乐,培养合作意识。

   四张牌算24点时,计算过程要复杂一些的。

有必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而且四人小组每人从自己的牌里摸出一张,正好可以计算。

借此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算完后,可以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算法,大家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分享,逐步增强合作的意识。

 

   三、形式多样,感受算法多样化。

  活动过程中,采用“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使单调的“玩扑克”游戏生动活泼,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

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用四张牌算24点,不像两张和三张牌那样往往只有一种方法,可能有好多方法。

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唯一的。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落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区里,只有难易适度的问题才更容易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当然,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尚需改进之处,有待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精益求精。

 

《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这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

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

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二是认识时间:

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我还把这课延伸到课外,让他们随时看钟或表,读出自己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加强练习。

仅管如此,还是有好多的学生对这课掌握不牢固。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

(一)

《时、分、秒》这一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完时间的基础知识以及对钟表刻度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读写钟表所表示的时刻。

认识时间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时间很抽象,看不见,抓不住,只能从日出日落、钟表转动来理解时间。

而认识几时几分时考虑的问题也比较多:

1、既要读时针,又要读分针;2、读时针时,只能读出几时多,读分针时,还要进行计算;3、接近整时的几时几分,学生极易出错,不是多读了一小时,就是少读了一小时;4、在补充练习中P51页第4题,根据规律写出最后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几时几分,然后画出时针和分针,其中的“分”的累计超过了60分,学生又不知道换成1小时;5、时间进率的特殊,学生很难顾及,提醒一下,想起来了,不提醒,忘得一干二净。

这节新课后,我决定再上一节复习课。

 

 

 

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我的设计理念是: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时间单位又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单位比较抽象。

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习惯。

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习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借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

在教学中借助实物、直观教具、学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

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

同时,教师在学生清晰地建立对1秒的认识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做课件感受5秒、10秒、15秒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估计较短时间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

   4、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平。

练习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几秒钟,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学习“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对后进生关注不够。

 

 

观察物体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

(一)主体性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刀课堂上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同学生一起观察,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

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