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272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docx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docx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

一种道德视角

潘海霞

(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02本3班)

指导教师:

严开宏

[摘要]:

本文以小学校园中存在的各种规范为观察现象,对各种学生行为规范加以分类,考察其分布状况,调查教师对各类规范的重视程度和教育策略。

基于对规范的四分法基础上,调查学生对各类规范的认识程度,以及学生对教师不同处理方式的回应态度,探索基于“领域适应”的行为规范教育。

[关键词]:

规范;习俗;利生规范;道德规范;美德

一、问题的提出:

行为规范与道德领域

学校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更顺利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常常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同时作为一个制度化的组织,学校生活为了保持一定的秩序,使得复杂多样话的学校生活呈现在一定的协调状态,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学校生活中学生的行为规范既有习惯和品性养成功能,也有行为限制功能。

然而规范予以遵守的“理由”却并不是一致的,有些只是老师为了学生整体的利益或方便管理而制定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不能肯定地说教师的观点就是“真理”,甚至规范本身的合理性也是需要质疑的。

因此,对于具体规范来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

学校诸行为规范是否存在领域差异?

不同领域的行为规范是否采纳在一种领域适应性的教育策略?

教师与学生关于各类规范的行为、态度是否存在差异?

本文将以笔者实习的一所小学为个案,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的方法试图全面的了解学校中存在的学生行为规范,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建构,考察教师对各类规范的处理方式以及学生对于教师处理方式的回应。

道德是对人际交往行为的规范性要求或约束,但行为规范并不一定就是道德规范。

生活中,规范常常左右着人们的行动,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尤其是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被认同的一致性的行为,人们总是会不问原由地自觉地去遵守。

因此,学校生活中针对学生行为提出的规范性要求并不一定就是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学校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规范,有些是为了使学生减少攻击性、少暴力,有些是为了使学生变的更加利他,更加文明等。

①不管是什么规范,人们普遍认为那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有其必要性。

但具体而言,学校中的规范是不是都适合呢?

学生是不是就应该无条件地去遵从?

纳希在《道德领域中的教育》一书中将道德与习俗区分开来。

在社会发展的领域内部,道德指的是人类健康幸福、公正和权利的概念,它是人际关系内在特征的一个功能。

与道德问题形成对照的是社会习俗问题。

习俗是由社会体系决定的,在其中形成并被认同的行为一致性。

①因此道德行为规范就不仅仅只是舆论功能或权威的看法;与道德规范不同,习俗是武断的,因为其中没有个人对行为的内在调节效果。

道德问题被认为是不依赖于特定社会准则的,具有普遍有效性,并推广到不同的情景、社会和文化;另一方面,社会习俗依赖于规则,其规范性力量只在准则得以建立的特定社会体系下才能起作用。

②此外,纳希还将道德与个人领域分开。

他认为个人领域是指个体认为主要和自己有关,也因此处在可证明正确的社会规则领域之外的系列行为。

纳希认为,道德领域围绕人类健康和公正问题形成了一套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些道德观念的发展使得道德教育有所依附。

而社会世界是分化的、多元性的,正确与错误的判断不只是由道德原则所决定,同时也由习俗和更大的社会所分享的实际假设所决定,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也要发展习俗和个人权利的观念。

③教师可以用创造道德氛围、培养道德自我等方法来激励学生在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的概念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对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或习俗之间的领域重叠进行反思。

此外,纳希认为通过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的个人领域与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气氛、学生纪律等结合起来。

科尔伯格在《道德教育的哲学》中也指出,教师必须帮助儿童考虑真正的道德冲突,检查他们用以解决冲突的推理,找出他们思维方式的前后矛盾之处,并发展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让儿童通过相互交流用高一级的水平同他们现有的水平作比较,帮助儿童注意自己的道德思维,道德讨论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

④科尔伯格注意到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各种评价以及调节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关系。

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无法肯定,是否应该把他们自己的道德观点当作“道德真理”或者仅仅当作个人意见,或者应该在课堂讨论中完全排除其他影响。

⑥如果教师相信某一价值正确的,而他当面临一个需要求助于别人观念的困境,他就会考虑社会规则。

但每个教师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道德的、正确的以及价值观这些词,并且依据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说明这些词的含义。

如将“不帮父母做事的儿童”任意地称作“坏孩子”的教师是以最不合逻辑和最无根据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

科认为,这位教师没有向儿童传递普遍的伦理原则,也不能在伦理问题中采取中立的立场,结果就将道德教育专注于琐碎、暂时的问题而忽略了普遍的和重要的原则,因为前者不需要较多的复杂论证。

①关注现在的校园中,是否存在着老师会因为片面的小事而忽略普遍的原则?

而学生对这样的事件又有怎样的想法?

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外教育学家关注的焦点。

杜威认为应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他强调道德发展需要经过许多不同的阶段,跟其他形式的发展一样,促进道德发展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础的。

道德判断发展的核心是公正的原则的发展。

在皮亚杰基础上,科尔伯格在他的《道德发展心理学》中将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主要的发展水平:

前道德,服从习俗角色的道德,自我认可道德原则的道德。

在每一水平上又分为两种类型。

前道德分为:

(1)为惩罚和服从定向

(2)朴素的工具享乐主义。

服从习俗角色的道德可分为:

(1)维持良好关系、受他人赞扬的好孩子道德

(2)维护权威的道德。

自我认可的道德原则的道德水平可分为:

(1)契约的、个人权利的和民主地接受法律的道德

(2)个人良心原则的道德。

②科尔伯格指出,这些仅仅只是理想的道德发展的类型。

道德发展类型的特点包括:

(1)不变的序列性;

(2)结构的整体性或跨任务与跨情景的一致性;(3)层级的整合性或较高阶段对较低阶段的取代。

科尔伯格主张道德研究应从研究行为者的道德判断开始,这种研究能使我们摆脱个体相对论和文化相对论这一难题。

因为在文化上普遍适用的道德价值似乎是经过一系列不变的阶段序列发展起来的。

较高的判断阶段具有比良心或内化这类模糊概念更确切的道德特征。

就个体行为对应与其道德判断来说,在越高阶段,我们越能排除文化的变数、权利观和情景适宜性因素而把这种行为界定为“道德的”行为。

在最高阶的道德,科尔伯格认为是可普遍性的、可逆性的以及规定的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这种观点从理想上是说所有人都应该倾向于把彼此视作是自由、平等、自主的人。

这意味着要平等地考虑到将要做出的道德决策影响到没一个人的观点或主张,体现对每个人固有价值、尊严等的重视。

这也表达了把尊重或关心他人作为其自身的目的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实现其价值的手段,不管这些价值多么高尚或令人向往,如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运用一条或更多条普遍的原则去做出决定更为重要。

普遍原则与规定或权利不同,首先,它是积极的规定,而不是消极的禁止,其次,它是适用于所有的个体与情境。

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学校中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

学校中是否也应该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如何让每个学生在校园内最大程度地享受平等和自由?

通过对道德的理论审视,进而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细致分析,我们有理由预期一种后规范的,即不以既定规范为根据的道德教育。

同时,通过区分学校行为规范的不同领域,也有助于我们克服“泛道德化”的教育。

二、概念界定:

学生行为规范的分类

关于“规范”,何怀宏在《伦理学是什么》一书中提到,规范实际上只是起一般规范的作用,而它们之间之所以能引起一般作用,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存在,我们可以在这些类似的情况下采取类似的行动。

规范不可能告诉我在每一种具体行为境遇中该如何做,还得常常分析具体情况。

①在每一次可能涉及的道德行为处境中,每个人都重新由自己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来选择一次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

行为境遇虽不可能完全一样,但还是有许多共同点可寻。

而且,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中毫无准则、规律可寻,那将只是一系列碎片,我们甚至无法判断他的人格、德性,也无法预期他可能出现的行为而与其交往。

②在本文中的规范指的是学校中的一切约束学生行为的部分,包括学校行为规范、班级制度以及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要求等等。

在这里,我将从行为的合理性角度,将学校中的规范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传统行为规范,指在某一团体中的共同行为准则,规范的作用在于限定行为;第二部分是实践理性规范,从行为结果、行为本身、行为者三方面将它分为三类,即利生规范、道德、美德。

具体如下:

习俗——指在长期特定的学校氛围中产生的一系列被认同的行为。

“习俗是武断的。

”如在学校中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对一些特定阶层的成人称呼其头衔,如老师、校长等等。

其实叫什么没有内在的积极或消极的意义,社会可以很容易地让事情变成不同的样子,如让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或另外起一个代号等等。

然而,接受这些用法后,这些标准通过给他们提供一系列关于适当行为的期待,从而有助于协调学校内部个体的相互规范。

利生规范——指从学生的安全和利益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有益于学生的一系列规范。

如学校中规定的“不允许在学校旁边的路摊上买东西吃”,“放学回家的路上要排队”等。

道德规范——指从“善恶”和“正邪”的角度考虑,它不随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道德规范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两个特点。

③如“打人是不对的”这一道德标准,其规范性力量,来自于对行为本身的考虑,而不是从行为结果考虑,或从具体的行为发出者考虑。

美德——W.Frankena认为,尽管对美德的论述本身不足以构成一种完整的伦理学说,任何一种不包含有关美德论述的伦理学说都是不彻底的。

①同样,罗尔斯也认为有必要把对美德的论述整合到他的广义的规范论道德学说中来,但是,由于宣称“美德是一种出于相应的道德原则而行动的愿望”,他对美德的论述显然赋予了较规则而言相对次要的地位。

美德通常是一种值得鼓励的价值观在个人品性中的体现,基于“善”而非基于“对”。

例如,“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是好学生的值得鼓励的美德,但不具有道德规范意义。

道德问题被认为是不依赖于社会准则的,并推广到不同的情景、社会和文化。

另一方面社会习俗依赖于规则,他们的规范性力量只在准则得以建立的社会体系下起作用。

人们对于道德领域和习俗领域的区分与判断标准相一致。

对道德而言,规则来源于对行为本身的反思,而对于习俗而言,行为的状态取决于支配性规则的是否存在。

但这样的分类方法并不能将规范完全分开,它们之间存在着交集。

②如“不允许在校园内骑自行车”,可能是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被人们认可的一种应该遵守的行为,也有可能是学校出于从学生自己的安全考虑而禁止在学校内骑自行车。

对于“规范”的领域区分,实质上是现代社会不断分化的产物,我们当然不能用一种统一的世界观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一)抽样

在问卷调查时,我采用的是准随机抽样,而在访谈时采用的是目的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可能提供研究信息的样本。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所实习的学校。

所以在对象的选择方面有所限制,主要以自己所实习的班级为主。

本文中的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的,之所以选择四年级主要是因为:

第一,我实习时所带的正好是四年级的学生;第二,四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来说,它属于中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最好的代表。

而访谈时我也选择了四年级,除了上面的理由外,在四年级已经认识了一些老师和学生,这样有利于访谈的进行。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首先是观察的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学校中学生的行为规范,需要观察的是所有存在于学校中的各种小学生行为规范,以及当学生违反规范后,教师因此对于各类规范的处理方式,观察的对象是所实习的学校,主要是笔者所实习的四年级。

在记录方法上,为了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采用及时记录,如条件不允许,我会在事后的第一时间记下刚才的内容。

2.访谈法

访谈主要是以结构式访谈为主。

访谈的时间不定,访谈对象是老师和学生。

对老师的访谈主要是想了解教师对各类规范的看法、学生上课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等,而对学生的访谈主要想了解学生对学校各类规范的看法,主要是他们对于老师处理各类规范所用方式的态度。

对老师的访谈时没有录音,但我的记录速度比较快,他们也是边说边思考,而且访谈结束后我也及时地整理了资料;对学生的访谈在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了录音。

(访谈设计附后)

3.问卷法

本文采用的是结构式问卷,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各类规范的看法以及对老师处理方式的态度。

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所实习学校的四年级。

问卷都是在中午时间,没有任何其他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完成的。

(问卷附后)

本文采用观察、访谈、问卷三角互证的方法对学校内的规范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学生对各类规范的看法采用了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学生对各类规范的看法采用了观察和访谈的方式;而调查学生对老师处理方式的看法主要采用的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三)研究的效度

针对本次研究,我将从内在效度即研究结果可以被准确解释的程度方面考虑。

1.描述性效度

“描述性效度”是对可观察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描述的准确程度。

在研究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方法。

实地观察一般都会及时地记录下真实的情况,所观察到的规范大多都是文字形式的,对于少量的事件和现象,我也从客观的角度进行了描述。

访谈时我在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了录音,对于不能录音的,在访谈后我也尽快进行了整理。

但由于记忆中的东西难免会有丢失或细微的偏差,访谈时老师和学生也不一定将所有的真心话全盘托出,所以此研究的描述性效度有可能存在问题。

2.理论效度

“理论效度”又称“诠释效度”,指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以及从研究结果中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否真实反映了所研究的对象。

在这个研究中我收集了大量多种形式的资料,对于特定的概念也给了文本中的界定,但在对规范进行分类时没有按统一的标准,这样可能缺乏理论的效度。

3.评价效度

“评价效度”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是否正确。

对某类规范老师的处理是否恰当要看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在本文中主要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想法;另外在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时没有对他们全面的了解,只是根据他们的描述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在评价效度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研究的伦理

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涉及到一些伦理道德问题。

在与每位老师和学生访谈之前我都会说明本次的访谈将会绝对保密,访谈是为研究所用,不会对他们的安全和利益造成损害,但在提问的过程中多少会涉及一些敏感的话题,有可能会令被访谈者有所顾忌。

此外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也已经交待这是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的,但少数学生可能还会有所担心。

四、研究结果

(一)校园中学生规范的总览和分类

南京市某小学学生规范总表

分类

内容

来源

 

上下楼梯靠右慢行。

A、B

上课期间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教室,须先举手,向老师报告原因,经老师同意后才能离开。

发言时,要端正。

放学路队排整齐,做到快、静、齐。

A、C

作业本子必须保持整洁美观,不能在本子上乱涂乱画,写与作业无关的字。

A、C

作业必须按科任老师要求和格式书写,字迹端正、清楚,排列要整齐、美观。

A、C

做操排队做到快、静、齐。

做操时精神饱满,动作标准、到位、整齐。

A

认真值日,不乱扔废纸,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

A、B

爱护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涂抹刻画。

A

劳动工具摆放整齐,保持饮水机的清洁。

未经允许不进入办公室。

A

 

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A

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B

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

B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

B

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

参加活动守时,不能参加事先请假。

B

每周一升旗仪式时,每个学生要穿校服。

观察

回家吃午饭的同学中午1:

20之前不允许进学校。

观察

在学校吃饭的同学中午12:

30以后必须进班级自习。

观察

升旗时,无论正在做什么都要停下来,立正注视国旗方向。

观察

课间不追跑哄闹

A、C

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

A

通行楼梯间要做到文明礼貌,遵守秩序,相互爱护,靠右慢行。

A

在楼梯上禁止快速猛跑、推推搡搡、追逐打闹或其它任何理由的过急行为。

禁止在楼梯间进行任何形式的娱乐玩耍。

A

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

A

不骑车上学,等车时必须在站台上等候,搭乘出租车须在路边拦乘。

A

按时到校,不早退,不旷课。

上课留心听,做笔记。

A、B、C

课前须将上课所需的学习用品放在课桌一角,预备铃响后,迅速、安静、有序地进入教室,静坐在座位上。

A

上课专心听讲,精神饱满,坐姿端正,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A、B、C

专心听讲,不看与本课无关的书籍,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

A、B、C

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A、B、C

必须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要先复习,后作业;要独立思考,必要时可请教老师或同学,但绝不能抄袭。

错误的作业要订正,因故拖欠的作业要及时补做。

A

坚持锻炼身体,认真做好“四操”:

广播体操、足球操、室内操、眼保健操。

立、坐、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A、B

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B

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

B

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

B

不允许从楼上往楼下扔东西。

不在校园旁边的商店买东西。

观察

 

公共场所遵守秩序,乘坐公共汽车上车自觉排队,不喧哗,不拥挤,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争抢座位。

A、B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A

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边儿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行人互相礼让。

A

不骂人、不打架,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A

在日常交往中礼貌待人,讲话注意场合和分寸,举止得体。

A

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

A

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

不动用他人物品、信件和日记。

A、B

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

考试不作弊。

B

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B

爱护公物,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

损坏公物要赔偿。

B

测试时,要诚实。

C

 

待人礼貌,学会使用文明用语:

“你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

A、B

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A、B

尊重教师,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候。

回答老师问话要起立,接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

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

A

同学之间团结合作,正常交往,真诚相待,不欺侮同学,发生矛盾主动做自我批评。

A

待客热情,起立迎送。

谦恭礼让,敬老爱幼。

A

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

A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应表示歉意。

A

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嫉妒别人。

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

B

尊老爱幼,平等待人。

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帮助。

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

尊重残疾人。

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B

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

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

B

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

B

备注:

A代表《习惯养成“六好”争章细则》B代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代表《XX小学“三字”常规要求》(附后)

通过观察的方式,我汇总了学校里的规范。

按这些之前的分类方式,结合各类规范来源分类从而得出了一张由总的学生必须遵循的规范的表格。

观察的主要对象是教室后面的黑板报,每天的晨会,星期一国旗下的讲话,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要求等。

在这些规范中,《习惯养成“六好”争章细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基本包含了学校的各类规范,而《XX小学“三字”常规要求》则包含了习惯、利生规范和道德规范,且主要是习惯和利生规范。

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学校中习惯和利生规范占了大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安全、利益等问题;重视自身的管理;当然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学校也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也提出了部分美德的要求。

在提出道德和美德的时候学校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在执行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不太一样。

对于道德方面的要求,一般会要求严一点,而对于美德方面的规范却相对松一点。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习惯和利生方面的规范,学校以三字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熟读后牢记于心。

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则囊括了各个方面的规范,包括了小学生应该注意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一些美德方面的规范。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解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制定了《习惯养成“六好”争章细则》。

这份细则从不同年级的学生出发,系统的讲述了各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的方面以及应该做到的基本的一些要求,适当提出了一些高层次的要求。

(二)学生对于各类规范的看法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老师并没有将学校中的规范进行分类,它们只是教育学生应该遵守哪些规范。

对于不同类别的规范,学生会怎样看待。

习俗是学校规定的统一行为,有些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为了更好的对学校进行管理;有些就只因为这是学校的一个传统,因而有些习俗并没有充足的理由一定要这么做。

学生会怎样看待这类规范,以学校要求穿校服为例,具体情况如下:

表1.学生对于习俗规范认识情况的频数分布表

频数

百分数

有效百分数

累计百分数

学校要求这么做就一定要做到

93

83.8

83.8

83.8

不太愿意,但还是会穿

12

10.8

10.8

94.6

如果学校不要求,就可以不穿

5

4.5

4.5

99.1

记得就穿,不记得就不穿

1

.9

.9

100.0

Total

111

100.0

100.0

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可以清楚地说明,83.8%的学生都会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星期一穿校服;10.8%的学生尽管不太愿意,但因为是学校要求的,因此他们星期一还是会穿;仅4.5%的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这只是学校的一个规定,如果学校没有这样的规定就可以不穿;0.9%的学生认为记得就穿,记不住就不穿。

因此,学校的规定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会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而不会问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去做。

利生规范是从行为结果去考虑,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利益。

以学校禁止从楼上往下扔东西为例,具体情况如下:

表2.学生对于利生规范认识情况的频数分布表

频数

百分数

有效百分数

累计百分数

轻一点的东西应该没关系的

1

.9

.9

.9

学校要求这么做就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