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印象》教案3.docx
《《彭德怀印象》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彭德怀印象》教案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彭德怀印象》教案3
《彭德怀印象》教案
【教学设计意图】
人物通讯是高考实用类文体中常考的一种,很多学生在做这类题目使总是无从下手,原因之一就是掌握不住人物通讯的阅读方法,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课的设计意图就是阅读方法的讲解与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人物通讯类文本的阅读技巧。
【教学设计提要】
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有相关的四个板块组成:
1、读结构——抓层次,理清文章思路;2、读人物——抓细节,凸显人物个性;3、读写法——抓表达,彰显文章精彩;4、读新闻——抓事实,发掘报道意义。
通过学生讨论、合作、自主探究完成。
【教学设计实施】
1、读结构——抓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环节1:
通读全文,概括每段的段意(小组合作完成,板书展示)
明确:
第1段:
采访地
第2段:
行伍出身
第4段:
长征先锋
第5段:
身体状况
第6段:
住处穿着
第7段:
饭量伙食
第8段:
演习骑马
第9段:
200里行军
第10段:
悬赏通缉
第11—20段:
谈笑大鼻子
第21段:
童年受苦
环节2:
在总结段意的基础上给文章分层
明确:
第1段:
到采访地
历史背景第2段:
行伍出身
第4段:
长征先锋
第5段:
身体状况
日常生活第6段:
住处穿着
第7段:
饭量伙食
彭德怀印象
第8段:
演习骑马
军事生活第9段:
百里行军
第10段:
悬赏通缉
第11—20段:
谈笑漫画
从军原因第21段:
童年受苦
2、读人物——抓细节,凸显人物个性
环节1:
典型的细节描写远胜于概念化的叙述,它能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文章中有关“大鼻子”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能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灵动起来,而且在细节描写中,作者对人物的喜爱憎恶也会自然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大鼻子”的描写,有这样几个作用:
一是写我抗日军民的真挚朴实,他们没有见过日本帝国主义者,只是从漫画上看到帝国主义者都是大鼻子,就想当然地以为日本帝国主义也是大鼻子。
他们对友好的外国人也是按鼻子来区别对待的,认为作者的鼻子还不够大,因此是朋友而不是帝国主义者。
二是写彭德怀因此和作者开玩笑,对作者有关漫画的疑问做出风趣的回答,表现了彭德怀开朗、幽默的个性特点。
环节2:
试找出文中其他细节描写,并试分析在表现人物特点上的作用。
明确:
1)彭德怀有一件“个人衣服”,那是长征途中击落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这是他唯一私有的不是公家配发的东西。
作者描写他为了这件战利品“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天真、爽直的性格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他常常和几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和他们交流;看演出时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身边的小战士身上,充分表现了他平等、民主的精神和关心、热爱下属的优良品质
3)彭德怀和大家比赛冲上山顶,“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了山顶”,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他活泼、敏捷、略带些孩子气的个性。
4)彭德怀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命令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
这些事例体现了他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3、读写法——抓表达,彰显文章精彩
环节1:
本文中叙述上很有特点,试简要分析
明确:
其一,叙述详略得当。
通讯围绕对彭德怀的印象这一主要内容来写,所以浓墨重彩放在人物刻画上,详写人物典型事例;而人物的历史背景,则放在开头简明扼要地加以介绍,让读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方便他们理解人物的个性思想。
其二,叙述充满变化,虽然叙述了很多事例,但是叙述手法并不一样,有顺叙,有倒叙,有插叙,避免了呆板单调。
其三,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如彭德怀和大家比赛冲上山顶,“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了山顶”,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他活泼、敏捷、略带些孩子气的个性。
环节2:
本文除了运用了叙述的手法外还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集中在第几段。
明确:
议论
第八段: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
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
“冲到顶上去!
”彭德怀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
他象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
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
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4、读新闻——抓事实,发掘报道意义
环节:
试分析通讯在人物精神中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
明确:
作为人物通讯,首先要反映时代精神。
古老的中国当时正处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探求救国救民、图存图强之路,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其中的民族精英。
作者通过记叙描写其中的代表人物,来反映中华民族的觉醒、追求和奋斗,这篇通讯的主题意义是深远的、极具影响力的。
其次,要反映人物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彭德怀是其中重要、优秀的一分子)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他们怀着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抱着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不畏艰难、乐观向上、勇往直前。
他们为人忠诚、直率,生活朴实、节俭,工作勤勉、热情,待人平易、和气,还具有极强的幽默感。
他们身上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朴实、坚毅、勤劳的品格,使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能挺身而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地为民族存亡浴血战斗。
5、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解读《彭德怀印象》,了解人物通讯的阅读的基本方法,希望把这种方法烂熟于心,并运用于实践,多读类似的文章,以期在高考中能脱颖而出。
6、作业
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则人物通讯,字数不少于400字。
附:
板书
《彭德怀印象》教案
【教学设计意图】
这篇新闻属于人物通讯,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
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通讯,除工作通讯外,其他几种体裁都很注重写人,人物通讯常常要较细地刻画人物,即使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也要写好事件、风貌中的人物精神、人物心理。
因而,人物通讯在选材时,不仅要抓住主要的新闻事实,还要,而且必须要抓住能表现主题、表现事物和人物特征、个性的细节。
没有细节,不会有好通讯。
因此,本课的设计意图之一就是让学生把握通讯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另外,从主题来说,通讯作品都有明显的思想主题,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是写事还是写人,其主题思想都比较显豁。
因此,本课的设计意图之一就是帮助了解学生通讯中主题显豁的特点
【教学设计提要】
本设计主要采取老师串讲为辅学生研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相关的两个板块组成:
1、分析人物个性特点;2、把握作者情感倾向。
【教学设计实施】
鉴于以上文言文教学以诵读为方法,以教“文”为重点的思考,特设计如下环节: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讯的特点,重点了解的通讯与消息的区别,还知道通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人物通讯《彭德怀印象》
二、关于彭德怀
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1955年被授予十大元帅之一,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
先后参加、领导了北伐战争、平江起义、红军反“围剿”战争、百团大战、保卫延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著名的战争,因为作战勇猛顽强,被毛泽东题词赞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950年10月,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领导了抗美援朝战争。
由于长期的摧残和折磨,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
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三、关于作者
埃德加·斯诺,美国新闻记者。
1928年开始到中国进行采访,曾任北京大学新闻系教授两年。
1936年前往陕北苏区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访问。
1937年英文本《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又译做《西行漫记》)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7次,销售10万册以上。
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使西方人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1939年,他又一次到了延安,就根据地的政权组织等各方面情况,又一次向全世界作了报道。
1941年,他对皖南事变作了如实的报道,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被迫离开中国。
1970年10月,斯诺偕夫人一同访华,参加了我国国庆观礼,在天安门上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
1972年2月在日内瓦病逝。
他在遗嘱中写道:
“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按照其遗嘱,斯诺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内一个小花园中。
四、课文研习
1、分析人物个性特点
问题1:
人物通讯一般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彭德怀的个性的。
明确:
人物通讯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
彭德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可以说是个性比较突出的一个。
他为人忠诚、直率,生活朴实、节俭,工作勤勉、热情,待人平易、和气,还具有极强的幽默感。
作者围绕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通过各种融合,一一作了展示。
作者主要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和所处的环境等方面,来刻画人物个性的。
(1)彭德怀有一件“个人衣服”,那是长征途中击落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这是他唯一私有的不是公家配发的东西。
作者描写他为了这件战利品“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天真、爽直的性格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他常常和几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和他们交流;看演出时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身边的小战士身上,充分表现了他平等、民主的精神和关心、热爱下属的优良品质。
(3)他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大鼻子的玩笑,表现了他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
(4)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公开信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
这体现了他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问题2:
新闻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这篇通讯交代了有关彭德怀的哪些背景材料?
这些材料帮助你了解了他的哪些性格?
明确:
通讯,作为新闻的一种体裁,主要让大家了解新闻事实,从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这篇通讯介绍了彭德怀投身革命的经历,长征中他勇为先锋(作者记述有误,他是红三军团的总指挥),为红军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还有他个人的身体状况(身体健康,只是肚子不好,是长征途中留下的病根)。
这些背景材料,对表现彭德怀的性格特点是有很大帮助的。
如长征途中他常常把自己的马让给走累或受伤的人骑,和文章后半部分表现他关心下属的事例是一脉相承的。
问题3:
典型的细节描写远胜于概念化的叙述,它能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文章中有关“大鼻子”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能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灵动起来,而且在细节描写中,作者对人物的喜爱憎恶也会自然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大鼻子”的描写,有这样几个作用:
一是写我抗日军民的真挚朴实,他们没有见过日本帝国主义者,只是从漫画上看到帝国主义者都是大鼻子,就想当然地以为日本帝国主义也是大鼻子。
他们对友好的外国人也是按鼻子来区别对待的,认为作者的鼻子还不够大,因此是朋友而不是帝国主义者。
二是写彭德怀因此和作者开玩笑,对作者有关漫画的疑问做出风趣的回答,表现了彭德怀开朗、幽默的个性特点。
这个典型细节,蕴涵着丰富的意味,让读者对人物有充分、形象的认识。
2、把握作者情感倾向
问题1:
我原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
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
明确:
作者来自大洋彼岸,对中国共产党人是比较陌生的,加上国民党当局的歪曲宣传,甚至有许多成见,以为共产党的领袖都是严肃无比的狂热分子,经过长征已经筋疲力尽。
亲眼见到的彭德怀却是那样的开朗、健康,让他的成见一扫而光,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问题2:
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明确:
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问题3:
“冲到顶上去!
”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
他象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
明确:
“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问题4:
他在自己的童年所受的苦,可能使西方人听来感到惊奇,但是却是够典型的背景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象他那样投奔红军。
明确:
作者不远万里来中国,来延安,终于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之所以能经过长征而不失败,得到人民拥护而不断壮大的原因了,他感到欣慰。
五、课文小结
作为人物通讯,首先要反映时代精神。
古老的中国当时正处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探求救国救民、图存图强之路,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其中的民族精英。
作者通过记叙描写其中的代表人物,来反映中华民族的觉醒、追求和奋斗,这篇通讯的主题意义是深远的、极具影响力的。
其次,要反映人物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彭德怀是其中重要、优秀的一分子)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他们怀着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抱着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不畏艰难、乐观向上、勇往直前。
他们身上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朴实、坚毅、勤劳的品格,使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能挺身而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地为民族存亡浴血战斗。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人物通讯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
彭德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可以说是个性比较突出的一个。
他为人忠诚、直率,生活朴实、节俭,工作勤勉、热情,待人平易、和气,还具有极强的幽默感。
作者围绕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通过各种事例,一一作了展示。
文章不但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环境等几个方面对人物进行了刻画,更注重从细节入手对人物进行精雕细作。
此外,我们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对作者的所渗透在新闻中的情感进行了分析,希望以后大家在读通讯时注意把握新闻的价值取向。
六、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