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965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药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药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药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药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

《药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化学复习资料.docx

药物化学复习资料

药物:

无论是天然药物(植物药、抗生素、生化药物)、合成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就其化学本质而言都是一些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学品。

巴比妥类药物

结构特点:

环丙二酰脲(巴比妥酸)衍生物,5位被乙基和异戊基双取代

理化性质:

巴比妥酸在水溶液中存在三酮式(原形)、单内酰亚胺、双内酰亚胺和三内酰亚胺之间的平衡

酸性:

互变异构烯醇式呈现弱酸性,可溶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生成钠盐。

水解性:

酰脲结构,其钠盐水溶液放置易水解

为避免注射剂水解失效:

不能预先配制,进行加热灭菌。

须制成粉针剂,临用时溶解。

作用机制:

作用于网状兴奋系统的突触传递过程,通过抑制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使大脑皮层细胞兴奋性下降;产生镇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

临床应用:

催眠药;治疗癫痫大发作

构效关系:

巴比妥酸无镇静催眠作用,当5位的两个氢被取代后才呈现活性。

5位基团取代成不同的巴比妥类药物,作用强弱和快慢----药物的理化性质(

(1)解离常数

(2)脂水分配系数),作用时间长短----药物的体内代谢速度

巴比妥酸无活性:

巴比妥酸和苯巴比妥酸几乎不能透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进入脑内的药量极微,无镇静、催眠作用

易代谢:

药物作用时间短

不易代谢:

药物作用时间长

5位取代基的氧化:

巴比妥类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

饱和直链烷烃或芳烃时,作用时间长,由于不易被氧化而重吸收

5位取代基为支链或不饱和烃时,代谢迅速,主要以代谢产物形式排出体外,镇静、催眠作用时间短

盐酸氯丙嗪

还原性

苯并噻嗪母环,易氧化

注射液在日光作用下变质,pH值下降,部分病人用药后发生严重的光化毒反应

在肝脏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氧化

体内代谢极复杂,在尿中存在20多种代谢物,可检测的代谢物有100多种

硫原子氧化,苯核羟化,侧链去N-甲基和侧链的氧化等

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安定作用较强,治疗精神分裂症和狂躁症,亦用于镇吐、强化麻醉及人工冬眠等。

多巴胺神经系统与运动功能有关,因此抗精神病药可能损害运动功能,产生锥体外系副反应。

以类帕金森症最为常见,表现为震颤、麻痹、呼吸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动作怪异等。

2位的氯原子的作用

引起分子不对称性,抗精神病作用药物的重要的结构特征,侧链倾斜于含氯原子的苯核。

失去氯,无抗精神病作用

盐酸吗啡

 

吗啡的性质:

1)化学性质

吗啡结构中3位有酚羟基,呈弱酸性;17位的叔氮原子呈碱性;酸碱两性,临床上常用其盐酸盐

(2)稳定性

3位酚羟基的存在,使吗啡及其盐的水溶液不稳定,放置过程中,受光催化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变色,生成毒性大的双吗啡(或称伪吗啡)和N-氧化吗啡。

吗啡的稳定性受pH和温度影响,pH=4最稳定,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极易被氧化;吗啡注射液,pH=3-5,充入氮气,加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等抗氧化剂。

吗啡与酸性条件加热,经分子重排可生成阿扑吗啡--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可兴奋中枢的呕吐中心,作为催吐剂。

硫酸阿托品

结构特点与性质

托烷(莨菪烷)Tropane

有两个手性碳原子C-1和C-5,但由于内消旋而无旋光性。

托品有3个手性碳原子C-1、C-3

和C-5,由于内消旋也无旋光性。

具有外周及中枢M受体拮抗作用,但对M1和M2受体缺乏选择性。

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抗心律失常、抗休克,临床用于治疗各种内脏绞痛、麻醉前给药、盗汗、心动过缓及多种感染中毒性休克。

眼科用于治疗睫状肌炎症及散瞳。

还用于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救。

毒副作用:

中枢兴奋性。

天然:

S-(-)-托品酸

托品酸在分离提取过程中极易发生消旋化,故Atropine为外消旋体。

左旋体抗M胆碱作用比消旋体强2倍。

左旋体的中枢兴奋作用比右旋体强8~50倍,毒性更大。

所以临床用更安全、也更易制备的外消旋体。

水碱性

在水中呈中性

鉴别反应

用发烟硝酸加热处理时,发生硝基化反应,生成三硝基衍生物;再加入氢氧化钾醇液和一小粒固体氢氧化钾,初现深紫色,后转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

此反应称为Vitali反应,是莨菪酸的特异反应。

与硫酸及重铬酸钾加热时,水解生成的莨菪酸被氧化生成甲苯醛,有苦杏仁特异臭味

能与多数生物碱显色剂及沉淀剂反应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神经在调节血压,心率,心力,胃肠运动和支气管平滑肌张力等起很重要作用。

肾上腺素能受体:

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的总称。

肾上腺素能效应都以α-,β-受体为中介。

α受体:

α1(α1A,α1B,α1D)α2(α2A,α2B,α2C)β受体:

β1,β2,β3

肾上腺素受体的所有已知亚型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

性质:

分子中存在邻苯二酚结构。

遇空气或其他弱氧化剂、日光、热及微量金属离子均能使其氧化生失活。

加入抗氧剂如焦亚硫酸钠可防止氧化。

储藏时应避光且避免与空气接触。

β碳上的醇羟基通过形成氢键与受体相互结合,其立体结构对活性有显著影响。

肾上腺素:

R构型是S构型的12倍。

临床应用

肾上腺素易被消化液分解,不宜口服,常成盐酸盐或酒石酸注射使用。

肾上腺素可以兴奋α-和β-受体,用于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和支气管哮喘的急救。

制止鼻黏膜和牙龈出血。

盐酸普鲁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对比

盐酸普鲁卡因易水解失效,不易贮存且持续时间短,需对其进行结构改造。

盐酸利多卡因酰胺键比酯键稳定,且酰胺键两个邻位上均有甲基取代,有空间位阻,从而不易水解,体内酶解的速度比较慢,因此比普鲁卡因作用强、维持时间长和毒性大。

盐酸普萘洛尔

性质与鉴别

结构中含有一氨基丙醇侧链,属于芳氧丙醇胺类化合物,具有碱性,可与盐酸成盐。

分子中含有一手性碳即C2,为S构型时,为左旋体,活性强;对应的R构型时为右旋体,活性弱,药用品为外消旋体。

对热稳定,对光、酸不稳定,在酸性溶液中,侧链氧化分解。

其水溶液

与硅钨酸试剂呈淡红色沉淀。

水溶液为弱酸性。

硝苯地平

理化性质

为无色无臭无味的结晶粉末。

Mp.172~174℃,无吸湿性。

极易溶于丙酮、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溶于乙酸乙酯,微溶于甲醇、乙醇,几乎不溶于水。

光照和氧化剂存在下分别生成两种降解氧化产物。

口服经胃肠道吸收完全,1~2h内达到血药浓度最大峰值,有效作用时间持续12h,经肝代谢,80%由肾排泄,代谢物均无活性

合成原料及反映

以邻硝基苯甲醛为原料和两分子乙酰乙酸甲酯和过量氨水在甲醇中进行Hantzsch反应即可得到。

硝酸甘油

命名

1,2,3-丙三醇三硝酸酯

理化性质

常温下为浅黄色无臭带甜味的油状液体,低温固化(一种稳定的双棱形晶体,mp.13.2℃。

在某些条件下可变成不稳定的三斜晶体),溶于乙醇,混溶于热乙醇、丙醇、乙醚、乙酸、乙酸乙酯、苯。

三氯甲烷。

苯酚,略溶于水(1.73mg/ml,20℃)。

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吸水性,过热和光照都会分解----避光保存。

在中性和弱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

在碱性条件下迅速水解,其产物分别为醇(亲核取代)、烯类化合物(β消除)和醛(α-消除)。

盐酸氮芥

只对淋巴瘤有效,对其他肿瘤如肺癌、肝癌、胃癌等无效,不能口服,选择性差,毒性大特别是对造血器官

环磷酰胺

在肿瘤组织中,磷酰胺酶的活性高于正常组织

研究设想:

含磷酰氨基的前体药物,在肿瘤组织中被磷酰胺酶催化裂解成活性的去甲氮芥发挥作用,吸电子的磷酰基降低了烷基化能力,降低毒性。

在体外对肿瘤细胞无效,体内有效

环磷酰胺,抗瘤谱广:

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对乳腺癌、卵巢癌、鼻咽癌也有效

特殊毒性:

膀胱毒性,产生血尿,可能与代谢产物丙烯醛有关。

R1=-HR2=-OHR3=-CH3R4=-Cl金霉素1948年

R1=-OHR2=-OHR3=-CH3R4=-H土霉素1950年

R1=-HR2=-OHR3=-CH3R4=-H四环素1953年

生物烷化剂

作用

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等–如DNA、RNA或某些重要的酶类,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者使DNA分子发生断裂。

毒副反应

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对增生较快的正常细胞,同样产生抑制作用,如骨髓细胞、肠上皮细胞、毛发细胞和生殖细胞。

产生严重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等。

易产生耐药性而失去治疗作用

烷化剂分类-按化学结构

氮芥类,乙撑亚胺类,亚硝基脲类,磺酸酯类

烷化剂的作用过程--脂肪氮芥

脂肪氮芥的β-氯原子离去生成乙撑亚胺离子,与DNA的亲核中心起烷化作用,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

反应速率取决于烷化剂和亲核中心的浓度,抗瘤谱广,选择性差,毒性也较大

氮芥

强烷化剂,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较大,抗瘤谱较广。

但选择性很差,毒性也比较大。

根据载体结构的不同:

分为脂肪氮芥、芳香氮芥、氨基酸氮芥、杂环氮芥、多肽氮芥

先导化合物——氮芥的改造

目的:

降低毒性

减少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来降低氮芥的反应性。

同时,也降低了氮芥的抗瘤活性

环磷酰胺

在肿瘤组织中,磷酰胺酶的活性高于正常组织

本品的无水物为油状物,在丙酮中和水反应生成水合物而结晶析出

环磷酰胺,抗瘤谱广:

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对乳腺癌、卵巢癌、鼻咽癌也有效

特殊毒性:

膀胱毒性,产生血尿,可能与代谢产物丙烯醛有关。

研究设想:

含磷酰氨基的前体药物,在肿瘤组织中被磷酰胺酶催化裂解成活性的去甲氮芥发挥作用

吸电子的磷酰基降低了烷基化能力,降低毒性

在体外对肿瘤细胞无效,体内有效

抗生素

分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antibiotics)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antibiotics)

氨基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antibiotics)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antibiotics)

氯霉素类抗生素(chloramphenicolantibiotics)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定义:

分子中含有由四个原子组成的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β-内酰胺环的作用:

四元环张力较大,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化作用,抑制细菌的生长。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

青霉素类—青霉烷头孢菌素类—头孢烯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氧青霉素类-氧青霉烷单环β-内酰胺

青霉素作用本质:

因部分结构和短黏肽链末端D-Ala-D-Ala在立体结构上非常类似,可以取代黏肽的D-Ala-D-Ala,竞争性地和黏肽转肽酶活性中心以共价键结合,导致该酶失活。

这种不可逆的酶抑制作用使细胞壁的交联程序受阻,细胞壁的结构不完整,进而导致杀死细菌。

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素培养液和头孢菌素发酵液中得到共七种。

苄青霉素(青霉素G,PenicillinG)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第一个临床应用的抗生素,生物发酵得到。

青霉素钠

本品是青霉素G(benzylpenicillin)的钠盐,(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及酰胺侧链构成。

Benzylpenicillin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青霉菌Penicilliumnotatum等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

游离的benzylpenicillin是一个有机酸(pKa2.65~2.70),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媒(乙酸丁酯)。

临床上常用其钠盐,以增强其水溶性,其水溶液在室温下不稳定,易分解。

故临床上通常使用benzylpenicillinsodium的粉针,注射前用注射用水新鲜配制。

青霉素的结构特征可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可以认为它是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及酰基侧链构成,也可以看成由Cys、Val及侧链构成。

penicillins类化合物的母核是由β-内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环骈合而成,两个环的张力都比较大。

另外,benzylpenicillin结构中β-内酰胺环中羰基和氮原子的孤对电子不能共轭,易受到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使β-内酰胺环破裂,当进攻试剂来自细菌则产生药效,当进攻试剂来自其他情况则导致benzylpenicillin失效。

青霉素G的化学性质

强酸或二氯化汞条件:

发生裂解,生成:

青霉酸(penicilloicacid)和青霉醛酸(penaldicacid)。

penaldicacid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penilloaldehyde)。

稀酸溶液中(pH4.0)室温条件:

侧链上羰基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b-内酰胺环,生成中间体,再经重排生成青霉二酸(penillicacid),penillicacid可经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penicillamine)和penilloaldehyde。

碱性条件(或酶的作用):

碱性基团或酶中亲核性基团向b-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酸(penicilloicacid)。

penicilloicacid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penilloicacid),遇二氯化汞后,penilloicacid进一步分解生成penicillamine和penilloaldehyde。

临床应用及特点

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全身或严重的局部感染。

优点:

副作用小。

缺点:

不能口服给药,只能注射给药,常用钠盐或钾盐。

水溶液在室温下易分解,用粉针,注射前新鲜配制。

(胃酸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和侧链水解,失去活性)某些病人中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皮试针)。

体内作用时间短,每天至少注射两次;肌注疼痛。

耐药性:

长期使用过程中,细菌逐渐产生一些分解酶,如β-内酰胺酶,产生耐药性。

延长作用时间的方法

与分子较大的胺制成难溶性盐,肌注后可缓慢吸收,作用时间延长,但血药浓度不高,不用于严重感染–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西林;羧基酯化,延长作用时间–醋甲西林。

半合成青霉素

青霉素对酸不稳定、抗菌谱窄、耐药性的问题,取得重大进展:

口服的耐酸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 G+,G-

耐酸青霉素

在青霉素发酵液中加入苯氧乙酸得到青霉素V,抗菌活性低,但是具有耐酸性的特点,不易被胃酸破坏,可以口服。

氧原子的存在,可降低羰基上氧的电子云密度,阻碍了青霉素的电子转移,不能生成青霉二酸,所以对酸稳定。

设计合成了在酰胺基α位引入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如非奈西林、丙匹西林和阿度西林,口服吸收良好。

耐酶青霉素

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分解失去活性。

最早发现三苯甲基青霉素可耐酶,由于三苯甲基的空间位阻,阻止了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

在青霉素6位侧链酰胺基上引入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基团,阻止药物与酶的活性中心作用,保护药物分子中的β-内酰胺酶。

苯唑西林:

第一个耐酶、耐酸的青霉素,可口服、注射,引入苯甲异噁唑环是重大进展。

广谱青霉素

从头孢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出的青霉素N对G+菌作用比青霉素弱,但是对G-菌作用强于青霉素;

其6位有D-α-氨基己二酸单酰胺侧链,侧链上的氨基是产生对G-菌活性的重要基团。

在青霉素酰基α位引入极性亲水性基团-NH2、-COOH、-SO3H等,发展了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合成

利用penicillinG为原料,在偏碱性条件下,经青霉素酰化酶(penicillinacylase)进行酶解,生成6-氨基青霉烷酸(6-APA),是半合成青霉素的主要中间体。

得到6-APA后,再与相应的侧链酸进行缩合,即可制得各种半合成青霉素。

其缩合方法通常有三种。

①酰氯法:

是较常用的方法,将侧链酸制成酰氯,在低温、中性或近中性(pH6.5~7.0)条件下进行;②酸酐法:

将侧链酸制成酸酐或混合酸酐来进行反应;③DCC法:

将侧链酸和6-APA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缩合,以N,N′-二环己碳亚胺(DCC)作为缩合剂。

临床上半合成青霉素衍生物均是使用其钠盐或钾盐,由于-内酰胺环对碱不太稳定,因此若采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进行成盐反应时,必须十分小心地进行。

对碱不太稳定的半合成青霉素,可通过与有机酸盐(如乙酸钠等)反应成盐。

天然头孢菌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C和头霉素C

由头孢菌属真菌产生的头孢菌素C、N和P,抗菌活性比较低。

头孢菌素C抗菌活性虽低,但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有抗菌活性;对酸较稳定,可口服;毒性较小,与青霉素很少或无交叉过敏反应。

头霉素C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

作为先导物进行结构改造,增强抗菌活性,扩大抗菌谱,发展了第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

稳定性

头孢菌素类:

四元环并六元环

青霉素类:

四元环并五元环

头孢菌素比青霉素类稳定:

头孢菌素类稠合体系受到的环张力小;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环上的N的孤对电子可以与氢化噻嗪环上的双键形成共轭。

头孢菌素的化学性质

1)亲核试剂对β-内酰胺羰基的进攻,最后C-3位乙酰氧基带着负电荷离去,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cephalosporins失活。

配成水溶液注射剂后,需要保存在冰箱里。

2)进入体内,易被酯酶水解,活性丧失。

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合成方法

由7-ACA进行半合成的-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是发展得比较迅速的一个领域。

从cephalosporins的结构出发,可进行结构改造的位置有四处:

(Ⅰ)7-酰氨基部分;(Ⅱ)7-氢原子;(Ⅲ)环中的硫原子;(Ⅳ)3-位取代基。

Ⅰ是抗菌谱的决定性基团;Ⅱ能影响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Ⅲ对抗菌效力有影响;Ⅳ能影响抗生素效力和药物动力学的性质。

喹诺酮类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Gyrase)和拓扑异构酶IV(TopoisomeraseIV)起到抗菌作用。

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Gyrase)抑制DNA的合成,DNA螺旋酶特异性催化改变DNA拓扑学反应,DNA回旋酶创建负超螺旋,这有助于在复制过程中稳定DNA的分离、防止过量和非模版的双连卷曲。

细菌DNA回旋酶由四个亚A亚基,即两个A和两个B聚体组成,A亚基由基因gyrA控制,B亚基由基因gyrB控制。

DNA回旋酶包裹着A2B2亚基DNA,DNA回旋霉与细菌的环状DNA结合,DNA回旋酶的A亚基使DNA链的后链断裂形成缺口,产生正超螺旋的DNA,随后在B亚基的介导下使ATP水解,前链移至缺口之后,最终在A亚基参与下使断链再连接并形成负超螺旋,喹诺酮类抗菌药以氢键和DNA回旋酶-DNA复合物结合,使DNA回旋酶活性丧失,细菌DNA超螺旋合成受阻,造成染色体复制和基因转录中断。

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1)吡啶酮酸的A环是抗菌作用必需的基本药效基团,变化较小。

其中3位COOH和4位C=O与DAN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结合,为抗菌活性不可缺少的部分。

3位的羧基被磺酸基、乙酸基、磷酸基、磺酰氨基等酸性替团替代以及4位酮羰基被硫酮基、亚氨基等取代均使抗菌活性减弱。

(2)B环可作较大改变,可以是并合的苯环(X=CH,Y=CH)、吡啶环(X=N,Y=CH)、嘧环(X=N,Y=N)等。

(3)1位N上若为脂肪烃基取代时,在甲基、乙基、乙烯基、氟乙基、正丙基、羟乙基中,以乙基或与乙基体积相似的乙烯基、氟乙基抗菌活性最好;若为脂环烃取代时,在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1(或2)-甲基环丙基中,其抗菌作用最好的取代基为环丙基、而且其抗菌活性大于乙基衍生物。

1位N上可以为苯基或其它芳香基团取代,若为苯取代时,其抗菌活性与乙基相似,其中2,4-二氟苯基较佳,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较强。

(4)2位上引入取代基后,其活性减弱或消失,这可能源于2位取代基的空间位阻作用干扰喹诺酮类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时,对1位和3位取代基立体构象的要求所致。

(5)5位取代基中,以氨基的抗菌作用最佳。

其他基团取代时,活性减少。

5位取代基的存在,从空间张力的角度可干扰4位羰基与靶位的结合,取代基体积越大这种干扰越作用越强。

所以抗菌活性减弱。

但从电性效应的角度考虑,向其母核共轭π键提供电子的取代基,均使4位羰基氧原子上的电荷密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增加与靶位的结合力,使其抗菌活性增加,因此5位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为电性和立体因素的综合表现。

(6)6位不同的取代基对活性的贡献大小顺序为F>Cl>CN≥NH2≥H,6位引入氟原子较6位为H的类似物的抗菌活性大30倍,这归因于6位氟代化物是药物与细菌DNA回螺旋酶的亲和力增加2~17倍,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性增加1~70倍。

(7)7位引入各种取代基均可明显增加抗菌活性,特别为五元或六元杂环取代时,抗菌活性明显增加,尤其是哌嗪取代基最好。

哌嗪等取代基进一步加强与细菌DNA回螺旋酶的结合能力。

但也增加对GABA受体的亲和力,因而产生中枢的副作用。

(8)8位以氟、甲氧基、氯、硝基、氨基取代均可使活性增加,其中以氟取代最佳,取代或与1位单原子以氧烷基成为含氧杂环,可使活性增加但光毒性也增加,若为甲基、甲氧基取代和乙基取代,光毒性减少。

若1位与8位间成环,产生的光学异构体的活性有明显的差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羟基,氨基,羧基这种官能团越多,药物的亲水性越强亲脂性的烷基、卤素和芳环会增加药物的脂溶性

名词解析

软药指本身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后常转变成无活性和无毒性的化合物。

硬药硬药是指具有发挥药物作用所必需的结构特征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不发生代谢或转化,可避免产生某些毒性代谢产物。

前药前药是指一些无药理活性的化合物,但是这些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代谢的生物转化,被转化为有活性的药物。

靶点药物靶点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结合位点,包括基因位点、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结构上微小的改变不改变生物活性的药物称为结构非特异性药物。

胆碱受体有哪些?

作用位置。

M受体:

位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存在胆碱受体,对毒蕈碱(muscarine)较为敏感。

N受体:

位于神经节细胞和骨骼肌细胞膜上的胆碱受体,对烟碱(nicotine)比较敏感。

抗溃疡药受体以及与受体有关的药和疾病?

组胺H2受体、乙酰胆碱受体、促胃液素受体

H2受体拮抗剂:

西咪替丁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

盐酸雷尼替丁十二指肠溃疡,良性胃溃疡,术后溃疡、反流性食道炎及卓-艾综合症

法莫替丁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道炎,卓-艾综合症

质子泵抑制剂:

不可逆性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道炎,卓-艾综合症,肠溃疡

雷贝拉唑钠: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食道反流疾病,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疾病维持治疗

可逆性质子泵抑制剂:

瑞伐拉赞十二指肠溃疡,胃炎

5-HT3受体拮抗剂(5-HT3receptorantagonist)

5-羟色胺(5-HT)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自身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近年来,根据选择性激动剂和拮抗剂的不同以及受体-配基亲和力、受体的化学结构(受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细胞内转导机制的不同,将5-HT受体分成3个亚型(有学者分为7个亚型)。

这期间,七十年代初,在研究临床上用于治疗癌症化疗引起呕吐的甲氧氯普胺时,无意中发现只有高剂量的甲氧氯普胺可对抗抗癌药顺铂引起的动物犬、雪貂的呕吐。

以前认为甲氧氯普胺多巴胺D2受体的拮抗剂,但镇吐作用与拮抗多巴胺D2受体的作用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