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 生物 土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3804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 生物 土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复习 生物 土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复习 生物 土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复习 生物 土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复习 生物 土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 生物 土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docx

《高考地理复习 生物 土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 生物 土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 生物 土壤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docx

高考地理复习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

2009届高考地理复习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题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使空气中CO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B.燃烧化石燃料C.动植物遗体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臭氧空洞变大③水土流失加重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08广东地理,6)相同状态下,最有利于地表水下渗的条件是

A.降水强度大,植被稀少B.降水强度大,植被丰富

C.降水强度小,植被稀少D.降水强度小,植被丰富

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又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

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华北平原是黄土地,成都平原分布着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

据此完成4—6题。

.下列土壤颜色与制约其形成因素的连线正确的是

A.黑土——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B.黄土——湿热的气候条件

C.紫色土——风蚀作用D.红壤——岩石性质和特征

.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D.空气的氧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地区土壤的肥力大小

A.东北的黑土地>华北平原的黄土地江南丘陵的红壤>成都平原的紫色土

B.东北的黑土地>成都平原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华北平原的黄土地

C.东北的黑土地<华北平原的黄土地江南丘陵的红壤>成都平原的紫色土

D.东北的黑土地>江南丘陵的红壤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华北平原的黄土地

(08上海地理,19-20)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据此回答7~8题。

.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读下图,回答9~10题。

9.图中岛屿两侧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带性分异D.非地带性分异

10.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与图中热带雨林的成因最接近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西海岸B.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

C.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D.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的缺失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11~12题。

.该区域所属自然带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

.区域的自然土壤类型为

A.水稻土B.砖红壤C.红壤D.紫色土

读某山地气温、降水与地势相关示意图,回答13~14题。

.有关图中山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山肯定位于北半球

B.该山出现永久积雪的最低海拔约为5000米

C.A、B两坡随高度增加,降水量增加

D.A、B两坡同一高度,降水量多的是A坡

.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山麓B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A.温带荒漠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

下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

A.主要是由热量差异造成的

B.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是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D.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m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图中虚线表示雪线,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据此回答16~17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S坡是向阳坡,N坡是迎风坡

.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山脚最高气温,T夏表示夏季山脚最高气温)应是

A.T夏<18℃B.T夏<20℃

C.T冬<10℃D.T冬<18℃

下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读图完成18~19题。

.该山地是我国著名的

A.秦岭B.阴山C.天山D.南岭

.影响该山地南、北坡自然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降水B.热量C.坡度D.土壤

 

读某地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图,回答20~21题。

.该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自然带是

A.热带草原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自然带可能分布在

A.伦敦B.武汉C.旧金山D.巴西利亚

 

读“三个不同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海拔高度分布表”,回答22~23题。

地点

经纬度

海拔高度(m)

24°N,117°E

1500—2000

42°N,118°E

600—1000

41°N,90°E

2000—2600

 

22.①②两点比较,造成两地针阔混交林海拔高度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光照C.坡向D.降水量

23.②③比较,造成两地针阔混交林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光照C.坡向D.降水量

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n/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读图完成24~25题。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热带雨林带B.③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⑤为温带草原带D.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5.与②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A.西西伯利亚平原平原B.江南丘陵C.刚果盆地D.巴西高原

26.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变化规律

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规律

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备选题:

2008年新春佳节前夕,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遭遇了50年不遇的暴雪冰冻灾害。

有关专家认为,“拉尼娜”是导致此次极端天气现象的原因之一(“拉尼娜”是指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的异常偏低现象),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图中阴影部分反映北半球两自然带空间分布规律,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⑴.阴影部分①②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A.①为苔原带,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①为苔原带,②为亚热带常绿林带

C.①为针叶林带,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①为针叶林带,②为亚热带常绿林带

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自然带分布高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与北半球相比,①自然带在南半球分布的纬度稍高一些

C.②自然带的海拔上界在北回归线附近分布较高

D.②自然带在大陆东、西岸均有分布

、综合题

27.读世界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填写图中数字序号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

⑧;⑨;

⑩。

.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数字序号是,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气候)。

.从①→②→③→④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由到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

.从⑤→⑥→⑦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向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这种变化在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图中③、⑦及M所示自然带均为荒漠带,但成因不同,试简要说明各自成因。

 

28.甲、乙、丙、丁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某岛屿,乙、丙、丁三地均位于我国,回答下列各题。

 

(1)甲地西坡山麓植被一片枯黄时,由长到短列出甲乙丙丁四地昼长时间排序。

 

(2)甲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乙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3)近年来,雪线海拔高度逐年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

 

(4)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丙地可能是哪座山脉?

简述该山脉的自然地理意义。

 

(5)丁山地所处地区最大水系的最大支流在秋末冬初易出现洪水泛滥现象,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备选题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

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可知甲地樱花初放时间约为,乙地樱花初放时间约为,

导致两地樱花初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这体现了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3月26日—3月31日4月15日—4月20日太阳辐射(或纬度)纬度地带性

 

2.M、P、N三地的纬度大体相等,但樱花初放的日期却明显不同,试简要分析造成三地樱花初放日期差异的原因。

答案:

热量差异是造成三地樱花初放早晚不同的主导因素。

P地位于山区(富士山),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最差,故樱花初放最晚。

M、N两地地处沿海平原,地势低,气温较高,故樱花初放日期较早。

N地地处中部山脉的南部,东部沿海有日本暖流(增温增湿)经过,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强,M地处于日本中部山脉的北坡(阴坡),受暖湿夏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相对较强,故N地热量条件优于M地,N地樱花初放的日期则早于M地。

 

读“阿尔卑斯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雪线,原因是

(2)阿尔卑斯山南坡比北坡雪线,原因是

(3)判断天山A、B两坡坡向:

是北坡,是南坡。

(4)三地自然带最简单的是,造成三地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

(1)低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多,雪线低

(2)高南、北坡降水差异不大,南坡纬度低,,温度高

(3)BA

(4)天山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变化

附:

参考答案与解析

、选择题

1.B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以及对森林等绿色植被的破坏是造成大气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

2.C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定二氧化碳等作用。

3.D植被越茂盛,降水强度越小,越不易形成地表径流,越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

4.A

5.B成都平原紫色土富含磷、钾等矿物养分,这些矿物质是由成土母质风化而成。

6.D东北黑土富含腐殖质(有机质),成都平原紫色土则富含磷钾,肥力都较强。

江南丘陵红壤土质黏重,有机质少,酸性强,肥力小。

7.A全球变暖会导致天山雪线上升,其他三种现象则均与全球变暖有关。

8.D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少,减弱了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地表温度的年变化将增大,部分岩石裸露,风化作用加剧;由于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会升高。

地热温度源自地球内部,与外力因素无关。

9.B

10.C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及澳大利亚东北部虽然距离赤道较远,但两地均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之东部沿海暖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景观。

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撒哈拉沙漠直逼西海岸;巴塔哥尼亚沙漠因地处安第斯山脉西风的背风坡而成;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

11.B据经纬度可判定图示区域位于江南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育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始土壤为红壤。

12.C

13.B读图可知,该山地1月气温高于7月气温,应在南半球;年最大降水量(约为1200mm)地点位于B坡3000米海拔处,且同一海拔高度处,B坡降水多于A坡;永久积雪的最低海拔应位于山地1月(最热月)0℃对应的海拔处,即海拔约为5000米的地带。

14.C图示显示,山麓B最冷月(7月)均温约为9℃,最热月(1月)均温约为28℃,年降水量约为700mm,应为亚热带气候类型,最有可能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15.A

16.B在山地垂直带谱中,同一自然带的海拔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一般而言,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但雪线高低又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迎风坡降水多,雪线高度相对背风坡较低。

17.A山顶若有永久性冰川,应满足夏季最热时山顶气温小于0℃。

由已知山体相对高度3000m,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每升高100m,气温约降低0.6℃)可推知,该山地山麓夏季最高气温应小于18℃,故A正确。

18.A判断山脉纬度位置应根据山麓自然带的名称。

秦岭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9.B

20.C该地最冷月气温约为8℃,最热月月气温约为27℃,应在亚热带,又雨热不同期,应为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1.C伦敦—温带海洋性气候;武汉—亚热带季风气候;旧金山—地中海气候;巴西利亚—热带草原气候。

22.A①②两地经度大体相当,纬度相差较大,由此引起的热量差异是造成针阔混交林在两地分布高度不同的主因。

针阔混交林你在较低纬度地区的分布高度要高于较高纬度地区。

23.D②③两地纬度大体相当,但经度不同,②地距海较近,降水较多。

显然降水差异是导致两地针阔混交林分布高度差异的主因。

较干旱地区只有在海拔较高地带,才有较多降水,同时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才会发育有森林植被。

24.A根据题干及图示信息可知:

①—热带雨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亚寒带针叶林带,⑤—热带草原带,⑥—温带草原带,⑦—荒漠草原,⑧—荒漠带。

25.B

26.C

、综合题

27.

.①热带雨林带;②热带草原带;③热带荒漠带;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⑤(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⑥温带草原带;⑦温带荒漠带;⑧(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⑩亚寒带针叶林带

.⑤、⑧;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赤道;两极;热量

.沿海;内陆;水分;中纬度

.③: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干旱少雨。

⑦:

深居内陆,高山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干旱少雨。

M:

受副高控制,加之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减温减湿,干旱少雨。

28.⑴丁>乙>丙>甲

⑵甲地东坡为迎风坡,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偏少形成稀树草原带。

乙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

乙地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故雪线低于南坡。

⑶全球变暖。

对策:

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量: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③加强国际合作。

⑷秦岭。

大体与1月0℃等温线吻合,北为暖温带,南为亚热带;大体与8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北为半湿润区,南为湿润区;北部河流有结冰现象,南部则无;北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南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自然土壤为黄土,南部为红壤等。

⑸丁山地所处地区最大水系的最大支流是松花江。

松花江自低纬流向高纬,秋末冬初,气温降低,松花江下游冰封时间早于上游,造成河道阻塞,出现凌汛,易发生洪水泛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