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296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备

  第一组单元分析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

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

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编排这组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

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时。

其中,精读文4—时,略读文2—3时,口语交际1时,习作3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时

  草原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

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

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

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教师准备:

  制作相关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才草原的认识比较浅显,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如果不能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就很难体会淳朴善良的蒙古族同胞对汉族同志的满腔热情,更不能理解作者在末尾所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来安排教学环节。

要引导学生体会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文。

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

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

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

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

  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初读文,整体感知

  、

  板书题,学生朗读文,结合看到的影视作品,谈对草原的认识。

  2、

  写了草原哪几方面的内容?

板书:

风光美、人情美

  3、

  作者是谁?

介绍老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

  再读文,理清的顺序

  1、默读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文可分几段,为什么?

(有三种方法:

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文。

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

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

  〈三〉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

(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草原的?

(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

(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

强调了什么?

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

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

   ()小丘本身会流动吗?

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

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

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

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

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五〉、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六〉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七)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学生在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

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二时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

(可以分作三层。

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

(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喻?

  ()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

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

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

说明了什么?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

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

说明了什么?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

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五、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1、后练习3、

   2、预习《镜泊湖奇观》

  七、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