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2486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docx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docx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

2007年

学会论文

历史学科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和策略

 

{内容摘要]:

新课程下,初中和高中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如何使初高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与课程改革的发展是高一老师应研究的课题。

只有做好历史知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才能使高一新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关键词]:

衔接、理念、教法、学法

高中课程改革于2006学年在浙江省全面启动,表明课程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

这次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改革,更是从教学体系到教学理念的全方位改革。

初高中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在知识和能力衔接上甚至严重脱节。

那么,如何使初高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与课程改革的发展?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高中学习初期阶段的疑难,尽快度过适应期?

关注和研究初高中衔接非常必要。

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的必要性

一、初中学情。

搞好教与学的衔接,必须掌握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

为此,我仔细翻阅了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与社会》(我区是浙江省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还进行了新生座谈和问卷调查。

将了解到的初中学情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后,我认为课改初中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改生的优势。

兴趣比较多,知识面相对较广,个性活泼是目前初中生普遍具有的优点,课改生尤其如此。

他们对社会问题、生活问题特别感兴趣,关注较多。

课堂学习比较主动,参与意识强,发言比较积极,常常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便踊跃回答,一人答错了,另一人会举手补充;不少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学习讲究互助,喜欢讨论,表达交流能力较强。

思维灵活,探究意识强,相当一部分学生能设计一些活动方案,靠自己解决问题。

总体而言,课改生综合素质较高。

2、知识基础薄弱。

课改生虽然兴趣广,知识面较宽,但对历史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感兴趣的不多,反映出汲取历史知识的兴趣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历史学习。

另外,《历史与社会》是着重于“培养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以主题式编排,分别是:

“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主要整合了原有初中历史和人文地理的部分知识,以及部分与初中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人文学科知识,对学生学会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课程重学习过程,重能力,重人文素质教育,不重知识积累。

再加上内容上实行中外交叉合编,知识链接广,所以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且事件叙述简要,有的尽是点到而已,非常简化且浅化。

相当多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学生只知道有这回事,即便有所叙述,学生也只知大概。

总体看,初中学生缺乏高中新教材预设的基础知识。

3、学习能力较低。

从课标来看,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虽有处理信息能力和评价能力,但要求比较低。

而历史学科必备能力,如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基于鉴别、鉴赏之上的历史评价能力,基于历史理解之上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还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极少要求。

思维的深度、广度和严谨度都很欠缺。

虽然教材也提供了许多专题探究,但据我了解,真正组织、指导学生去探究的少之又少,多是从中跳过。

从进入高中后的初期学习看,学生基本停留在翻书找答案的简单学习阶段。

4、学习习惯较差。

传统观念造成学生普遍重理轻文(主要指政、史、地),平时考试为考而背,考后自然忘记。

由于本课程在我区初中学业考试(高中入学考试)中采用开卷考形式,又以百分比折入总分,其权重低,从学校到老师、学生普遍不重视。

学习压力的大大减轻,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变得没有必要,日久便没有了预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听课一般也是我讲你听,我写你抄,轻轻松松,探究和深入思考越到初三越是稀少。

课堂虽然热热闹闹,却华而不实;学生看似跟着老师在转,其实学习比较浮躁。

思维简单,一些问题甚至不经思考就脱口而出,对难一点的问题不愿深究,有畏难情绪。

上述学情,是高中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二、高中新课程特点和学习要求。

高中新教材突破了“知识为本”的传统观念,摆脱了“知识体系”的束缚,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了知识,形成有层次、多样化的知识结构。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量大。

新教材采用大量图片,增加了“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等栏目,使教材焕发出较强的活力,有很好的可读性。

但大量的正文信息,“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加上教材每课后面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和思考,都需要学生花不少时间去阅读,获取信息,进而思考。

加之高中新教材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严密的知识体系,采用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强,专业性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2、能力要求高。

有的专家将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概括为:

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要求较之初中大大提高,以第一个能力要求而言,新课程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和文字阅读材料,其中有许多文言文和译文,读起来拗口,生涩,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还要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讲难度很大。

3、理论性强。

高中历史学习要求学生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这些理论包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因和结果、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内因和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等,学生既缺乏对这些概念内涵的理解,也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但却要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现象的分析,揭示历史规律、历史的本质,以及历史的启示等;还要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作定性和定量分析。

所有这些都有很强的抽象性。

4、综合性增强。

虽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和其他人文学科的部分知识,但侧重于知识的整合,要求低。

高中历史需要用语文学科、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的某些知识解决历史问题,侧重于能力整合,其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

综上分析,初高中存在知识、能力和习惯等方面的巨大落差。

那么,在高中初期阶段,如何在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把握学科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呢?

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对策

一、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真正转变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通识培训和新课程标准学习进行过不少,但如下的感叹也常听见:

“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穿新鞋走老路。

”说明知道理念不等于接受理念,接受理念不等于落实理念,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曾经听一位名师这样说过:

“没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只有新课标、新教材,还是旧课程。

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没有新课标、新教材,就是新课程。

”这话真正说到点子上,新课程主要新在思想上,新在方法上。

行动受思想、受观念的支配,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较好地进行初高中的衔接和进一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一)、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衔接。

这里的“理念”不是着眼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而是从学科角度谈谈对历史新课程和新课程教学的一些理解,较好地完成与初中课程的对接。

1、高中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科特色。

《社会与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都属人文学科,教学的根本问题应该是如何培养“人”。

初中《历史与社会》阐述社会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怎样的(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三个主题,“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去认识社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这里的“进一步”讲的就是学科上的衔接,我以为应该是基于学科特色上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及学科教学目标的衔接。

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曾说:

“我想历史其实就是好的知识。

历史知识是没有用,它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但却是好的知识。

一个人不但要学有用的知识,更要学好的知识。

有用的知识可以培养工匠,只有好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好的人。

”正如许教授所说,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识人明己,知往鉴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格意志;是用历史的智慧和情感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和精神支撑。

2、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这是教育、教学的真谛所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指导依据和指导方向。

首先要明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

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制定的过程与方法不是学生的过程与方法,而是老师自己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其次要正确认识三维之间的关系,三维不是互相割裂的三个方面,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整体。

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知识和能力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成了空中楼阁。

知识的获取与重现伴随着相应的能力,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同样能力的提升也是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基础之上,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知识与能力通过过程与方法来实现,没有过程与方法,就不能达到知识和能力目标,所以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有效进教学的保证。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一定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来实现的,它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实际上,为写目标而写或备课不备目标的现象较为普遍。

只重知识而忽视能力,更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无论从教学的有效性考虑,还是从历史学科的特点考察,重视三维目标落实应是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依据课程特点、教材编排和初中学情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1、组织课堂教学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的课标,所以要遵循浙江省指导意见实施课堂教学,这是原则性。

新教材各版本的共同特点是知识量大,以多种方式呈现,一方面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并给学生提供了许多自主学习的材料,另一方面也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尤其是教学进步上的困难。

还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上的欠缺和高中新教材专题模式的编排,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要作知识上的铺垫,增加部分知识以补新教材体系上的不足,老师们常常完不成课时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学进度的困难进一步增加,这种状况在新课程实施之初尤其突出。

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好好研究和落实《指导意见》,究其原因,固然有我们对指导意见认识上的疑虑和不足,也有主观上对它的轻视。

经过一年的磕磕碰碰,实践摸索,指导意见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灵活性就是在落实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该删的删,需增的增,该调整的调整。

新课程采用一标多本,极具开放性,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只是一种重要资源,只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

一、要善于吸取各版本的精华,四大版本教材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在比较各版本基础上,抓住各版本共同的知识重点,而对不同版本的各自特点和特殊处理方面采取挖掘其闪光点的方法融合进平时的教学中去,更换教学内容、或者适当增减教学内容等。

二、对于知识作依托的理解分析需要补充知识,如学习必修一第一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必须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脉络。

三、教学指导意见要求掌握但教材却未提及的知识给予补充,如,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了解“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四、对教材中各种形式的思考题,自测题等,视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需要解决再去解决。

2、参照初中教材,恰当处理教学内容。

初中教材对绝大多数知识点只是点到,但少量知识点叙述比较详实,还专门配有专题探究:

补充材料,设置探究问题,比如“中美关系的改善”,“冷战”等。

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对我们较好地处理高中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是有帮助的。

为此,我对照高中必修教材的模块和专题,对相应的初中教材内容进行了比对、整理,具体见下表:

模块

专题

初中相关内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受封者的义务、简要的作用);宗法制(概念、核心);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突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与作用。

提到秦的统一(原因的思考题);秦始皇采取的措施(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修驰道和灵渠、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

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责、关系、作用);完善科举制

明太祖朱元璋特务统治的故事;提及军机处、文字狱、八股取士

近代中国

维权斗争

英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销烟;《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条约内容;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

关天培;黄海大战与邓世昌殉国

日本侵略:

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七七事变(经过、影响),南京大屠杀及人数,731部队,三光政策;全民族抗战: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比较详细的经过),白求恩,台儿庄战役,游击战术的相关图片;日本投降,台湾回归及抗战胜利的主要意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史实。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

创建同盟会、武昌起义、成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结果,主要作用。

五四运动(导火线、地点、主力、初步胜利表现、意义);中共成立(背景或条件、一大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二大的时间地点和最高最低纲领、成立意义);国共合作(三大和黄埔军校),北伐(目的、叶挺独立团);四一二政变和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时间、地点、意义),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创;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图;新政协会议(突出广泛性和内容);阅读卡:

遵义会议,诗《长征》,国歌、国旗、国徽诞生经过,开国大典。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

没有涉及

公民及公民的权利与尊严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英中葡谈判,香港回归及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三条外交原则及其含义;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26国建交。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简要提及中美关系改善中的重大事件:

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专题探究:

资料小球转动大球、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

上海举办APEC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古希腊主要城邦:

雅典和斯巴达,民主政治的基本结构。

古罗马的简要发展史《十二铜表法》的地位和意义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简要原因和经过;《权利法案》内容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简要交代了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立起共和政体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共产党宣言》的奋斗目标和发表意义

未涉及

十月革命:

简要原因(一战造成困难),推翻沙皇统治并提出下一步任务,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革命性质,《土地法令》和工业方面的措施;阅读卡:

苏联成立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趋势

雅尔塔协定,美国力量膨胀,北约和华约建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开始(杜鲁门宣称),美苏争霸。

(“冷战“专题探究:

提供了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古巴导弹危机等材料)

模块

专题

初中内容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特点

没有涉及

唐代:

丝织技巧,青瓷、白瓷和唐三彩;宋代:

棉花种植,棉布和黄道婆;丝绸之路

唐都长安繁华,民族间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开放的社会生活;市的发展:

宋代坊市分开,交子,唐宋城市的世俗生活。

没有涉及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提及一五计划;曲折发展:

原因介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大跃进后果;文革的原因、主要经过和结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同高中教材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轮船、火车、有轨电车;通讯工具出现:

电报、电话、邮政事业;文化生活变化:

看电影、读报纸等;社会习俗变化:

男子剪辫,妇女放足和不缠足;观念变化:

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以及妇女地位的逐渐提高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新航路开辟:

交代了比较完整的原因和过程、较详细完整的作用

殖民扩张和贩卖黑奴

叙述了工业革命的原因(市场、资本、前提),主要发明特别强调了蒸汽动力,意义(蒸汽时代的到来和工厂的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论指导,主要发明,影响(电气时代、新兴工业部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革新使地球成了“地球村”,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不得力政策)、特点、内容中提及了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及原因思考及这种做法的作用

没有涉及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简要介绍了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欧元诞生及影响(专题探究:

提供了用一个声音说话等材料)

未涉及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专题研究:

中国加入世贸组合的利弊辩)

模块

专题

初中内容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德、教育);老子和庄子的无为主张;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韩非子的思想(法制、酷刑、中央集权)及其思想受重视的思考题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

未涉及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宋元火器并用于战争;印刷术从唐代、宋代到元代的发展(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术刀转轮排字);指南针从战国到宋代的发展

甲骨文、以杜甫和李白为代表的唐诗;提及黄羲之、顾炎武;颜真卿、阎立本的作品及特点;宋代“文人的世界”(原因、词、文人画特点、题材:

梅兰竹菊);元曲(马致远的《天津沙》和关汉卿的《窦娥冤》)。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详细叙述了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行动、提及洋务运动;康有为“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和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代表,“打倒孔家店”口号,新文学的代表胡适主张和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

只有一句话:

“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基本未涉及

现代中国文化科技

邓稼先事迹(身在大漠,魂系中华)

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发展

未涉及

文艺复兴的时间、地点,人文精神,近代科学诞生,莎士比亚和达芬奇的代表作,意义;简要叙述宗教改革的原因,马丁·路德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内容,主要代表伏尔泰和卢梭及其观点

近现代科技的辉煌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火车机车、发电机、电灯、汽车、飞机

贝尔发明电话

基本未涉及

3、研究教材,重视和落实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首先,要有全模块意识,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即对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整体的考虑和设计。

在高一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作教学依据,老师们还是感到内容多,时间紧,赶进度现象依然严重。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改善这种现象呢?

那么备课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对着一个个的45分钟来设计,而是就一个模块在36个学时,甚至一个学期一个半模块48个学时整体考虑。

如何合理地搭配合理地调控,某一些内容需用多少学时,还有学生的活动等,都要充分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教时有限,内容较多这个突出的矛盾。

  其次,依托教材,对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布鲁纳说:

“务必教诸学生以基本结构。

”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

历史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时序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纵横两方面的概貌都有一个整体感知和把握。

新教材的专题式编排基本以纵向为主,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叙述分析,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点。

对每一专题,教师都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小结,高屋建瓴,形成整体框架。

如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实力均势和争锋

两极格局形成和发展

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两极格局

新兴力量崛起

两极格局瓦解,走向多极化

苏联解体,新兴力量增强

这种将知识连成线、结成网的结构图,不仅帮助学生克服遗忘,还可增进对该专题知识的理解和引发更多的思考。

同时可对模块中的专题作适当调整,比如必修一,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第四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都是叙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此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新教材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文明三方面展现人类发展文明史的精华。

但教材的模块化,使原本一个完整的知识,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被人为地割裂,放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不同的模块和专题中,不仅变得支离破碎,而知识重复现象也多出现。

以中国现代史为例,如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等,必修一和必修二基本列作重点知识,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却把完整的知识人为地割裂成几部分,象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必修三还有提到。

所以教学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这些破碎的知识进行修复,进行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一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概念。

上述所说,模块+专题式编排,割裂了一些完整的事件,不仅如此,也缺少了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叙述,学生对某一阶段的特征非常模糊。

在教学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和灵活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有助于对该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比如学习模块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其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那么应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是怎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深入理解并形成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导致分封制崩溃,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形成。

春秋战国(社会巨变)

政治

铁器使用,生产力发展,封建小农经济产生发展,奴隶制经济瓦解。

经济

思想活跃,学术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思想文化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下需要整合外,其他如内容放置不尽合理之处也应进行合理调整,如,必修一专题二的“抗日战争”一课内容,我觉得放在必修一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内更好,因为这样更具完整性,系统性。

总之重视和落实历史知识的重构和整合,有助于加强学生历史时空观,有助于形成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和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历史课堂才更能发挥其现实价值。

4、教学设计要关注生活,关注现实。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能够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深化,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历史与社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围绕着我们的社会与生活这一主题,从三方面展开:

是怎样的?

为什么是这样的?

应该怎样?

高中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就要强调从学生的实际经验、生活经验、从他们最关注的一些问题出发,创设情境,引发思考,理解问题。

比如学习《辛亥革命》这课,通过图片清朝官袍和中山装来体现革命前后的变化。

清朝不同级别的官员,其官袍上绣的动物也不相同,实质上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相比而言,中山装设计的简洁明快,朴实大方恰好说明辛亥革命后人们的平等观念,中山装前身的五粒扣子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原则,袖口的三粒扣表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又如,学习《罗马人的法律》一课,通过设计罗马不同发展时期的系列案例来反映罗马法的发展和罗马法的内容。

再如学习《祖国统一》,结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