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x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重难点突破及设计反思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的曲线圆形,在学习《圆的认识》以前,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由于农村小学生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特别是一些留守生,在缺乏父母督促学习的情况下,很难将圆的认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对圆的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上本课时,必须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折、量、画、议的手段,在动手做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得到成功愉悦,增强学习兴趣,达到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圆规、直尺、3张作业练习纸,大小不同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比较平面图形的不同,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请看大屏幕。
快点看一看,都认识吗?
(课件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6种平面图形。
)
你能从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吗?
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在平面上由直直的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则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称做“曲线图形”(板书:
曲线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曲线图形——圆。
(板书:
圆)
[设计意图:
直接揭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与已学平面图形的比较揭示圆的概念,这样设计能够直观而快捷地向学生明确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同时,将要学的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使学生不觉得陌生。
]
二、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次画圆,了解画圆方法“定点,定长”,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1)学生初次画圆
你觉得怎样能画出一个圆?
(学生自由回答,如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用圆规画任意大小的圆。
)
学生拿出教师准备好的圆规,师生一起了解圆规各部分的作用。
试着用圆规在1号作业纸上画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思考“怎样能把这个圆画的很圆呢”?
(学生初次用圆规画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画圆的情况。
)
请画圆画得很标准的学生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指名拿作品上台展示并介绍方法。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
用圆规画圆一要注意圆规针尖固定好不能乱动,即“定点”,二要注意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改变,即“定长”。
(板书:
定点、定长)
[设计意图:
数学教学,主要是组织好数学活动。
从学生自主画圆画得不是很规范,到互相介绍画法和注意的问题,是一个很实在的数学活动。
由于学生十分投入,所以对圆心和半径的直接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这就为深入研究圆心、半径、直径积累了充分的感性认识。
并且学生通过尝试、表述、概括等步骤,循序渐进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
(2)教师示范画圆,组织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示范画圆。
引导学生观察:
画圆时的这个“定点”就是圆的“圆心(板书:
圆心),也就是圆的中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板书:
O)而圆规两脚之间不变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板书:
半径),为了能让大家清楚的看出来,老师把半径画下来(师示范画半径)。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半径的特点。
师小结: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就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板书:
r)
在圆中还有一条特殊的线段,老师也把它画下来(示范画直径)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直径的特点。
师小结: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直径,d)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数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教师板画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说说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样的设计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2、第二次画圆,了解圆心、半径的作用
请同学们拿出2号作业纸,再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半径、直径用字母表示出来即可,这次咱们来比比谁画的又快又好。
(师巡视并收集好的作品展示)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位同学画的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然后回答“大小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
我们再来继续观察,这几个圆除了大小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并回答“位置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再次画圆并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半径及圆心的作用,实践得出的真知会让学生有强大的成就感,而且这一个环节是每个同学乐于尝试也很容易成功的。
]
三、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
1、介绍研究方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要想深入的研究圆,还要进一步的研究圆的特征。
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呢?
(学生自由回答)
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以前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时都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的?
以长方形为例,我们都研究了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回忆然后回答:
如周长、面积、有几条边几个角、边的长度角的大小等等。
)
师小结:
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主要是从边和角的数量,边的长度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几方面来入手的。
圆也是一个平面图形,虽然它没有直直的边,没有角,但是它有什么?
(学生回答:
圆心,半径,直径)
那么,我们就从圆心、半径、直径的数量及长度这几方面来研究圆的特征,好吗?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的特征,教给学生如何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并且帮助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即从圆心、半径、直径的数量、长度及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
]
2、小组活动,研究交流圆的特征
请大家听好活动要求(课件展示,并指名读一读)小组现在开始研究吧!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活动情况)
每个小组都讨论的非常热烈,有收获吗?
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在交流前老师先给大家提点要求:
每组派2名代表上来,要把研究的方法、过程和结果都交流出来。
如果有说的不完整的,小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其他组同学要认真听,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
听清楚了吗?
(指名上台交流,注意多让几个组展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板书:
在同一个圆里有1个圆心,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或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用字母表示为d=2r,r=d÷2。
[设计意图: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
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
3、看书
刚才研究的过程大家都表现的不错。
下面打开课本第2页,仔细读读第2页和第3页的内容,通过看书你会有新的收获的。
注意啊,看书可不能光看字,还要看看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看书,师巡视指点)
谁来说说你的新收获?
(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
运用课本并不是死读课本,而是要把教材内容吃透、用活。
学生经过操作,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本,再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确的概念。
]
五、巩固练习
1、以O点为圆心,以6厘米为半径画一个圆。
拿出桌上的3号作业纸听好要求:
以O点为圆心,6厘米为半径画一个圆。
(学生画圆,师巡视检查)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圆和这个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圆的直径是长方形的宽”。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刚才画的这个圆就是这个长方形内的最大的圆。
如果要在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你认为圆的半径是多长?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
看似简单的画圆问题,实则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体验出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奠定好基础。
]
2、画一个直径60米的圆。
老师这儿还有个画圆的问题,大家还能解决吗?
(课件展示:
怎样画一个直径60米的圆。
)
同桌互相讨论思考方法。
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比较几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出一个更好的方法:
拿一根长绳子,一端固定好,另一端绑上笔,旋转一周即可得到一个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得出:
固定的点就是圆的圆心,绳子的长就是圆的半径,需要30米,旋转一周,就转出了无数条半径,也就形成了一个圆。
[设计意图: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试画花坛较直观地向学生渗透圆心是定点、半径是定长的特性,使学生对刚刚形成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练习学生乐于参与,也有实效。
]
3、拓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到“圆,一中同长也”。
通过刚才所学,你知道“一中”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一个圆心)“同长”呢?
(指名回答:
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这与我们刚才的发现怎么样?
(一样)更何况我们古人的这个发现比欧洲西方国家要早一千多年呢!
我们的老祖宗不简单吧!
[设计意图: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历史,体会到数学的文化魅力,并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圆的特征。
]
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了美的使者和化身。
请你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啊?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圆)
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圆,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
看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指名回答)这么美的圆啊,怪不得古希腊的数学家这样说道“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也正因为有了圆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寻找和欣赏生活中的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及无处不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
六、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关于圆的秘密还远远不止这些呢。
我们东方人更把圆看成了“圆满、美满”的象征。
课后你可以自己查阅一下相关资料,进一步的来研究圆、了解圆。
教后反思:
《圆的认识》这一课属于一节概念课,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位学生都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与创造者,在执教本节课时,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理念,具体表现在: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圆入手。
充分利用课件直观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圆对我们的作用,更能感受圆的美。
2、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整节课我精心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画圆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个体差异。
“教师提出问题:
你觉得怎样画圆?
”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认知特点画圆,并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最终,得出最优画法。
3、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从圆的揭示,半径的探究到直径的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自然而然的引出固定的一点即圆心,那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学生从观察和画圆的体验中有了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的需要,对半径的探究中,相信学生,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
4、今节课,我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寻找和欣赏生活中的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及无处不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5、课将结束时,我为学生创造了总结的机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帮助了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这节课虽然上得较成功,但我仍在思索着这几点感悟:
1、感受:
通过这次节课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不光学到知识,其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合作技能、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2、质疑:
动手就体验了吗?
数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强调体验过程,历经过程才能更深刻的领会。
动手操作是体验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动手都能得到体验。
怎样的动手才能有所体验,需要我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3、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本节课的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
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4、本课通过古代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
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
《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首先通过各种平面图形的观察揭示出“圆”,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操作、验证,从而了解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赵淑娟老师合理恰当地根据所学内容安排了学生的独立学习及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合作交流中巩固新知,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既作为一个引导者,又作为一个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活动。
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通过引导学生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的意识,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