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2251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docx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docx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

  今天,我们的作文就从课改谈起。

谈谈课改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大概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接下去,我要讲讲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把语文、作文看成是纯技术的东西是不行的,我们要跳出语文,先站在课改的角度,居高临下地看一看,它在课改中承担的义务是什么。

  我们这一轮课改,已经推进三年多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取得这些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中央非常重视,这一轮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

中央对推进素质教育极为重视,1999年6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我参加了,我的强烈感觉是,在会上,几位领导明确说,我们要抓住机遇,怎么抓住呢,不可能走欧美的老路,我们要科教兴国,这个教,就是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拔尖人才,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养为目标,要以培养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历史的重任结合起来。

所以我们对推进课程改革要坚定不移。

  第二个原因,我们这一轮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重视了,各个地方都重视,订了课程改革纲要,根据纲要制定了各门功课的课程标准,编写了各种教材,设立了国家级、省级实验区,国家、省又对教师进行了各种培训,所以,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第三,工作做得比较细,所以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我们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创造。

去年,我去台湾考察。

我们听到他们的课程改革和我们基本一样。

但是,他们的课改比我们早,他们进行了十年,十年以后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台湾的十年课程改革以失败而告终,问他们原因,他们说,第一是政治原因,另外,从教育内部来说,是教师不认同,教师的观念没有真正转过来,按照原来的老路惯性走下去,因此反对。

这是一个反面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我讲这点的意思是,我们三年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我们积极投入了,但是要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改,我们要更积极地投入。

  观念不是一下就转变的,可能我们以为转变了,实际上还是要再思考。

比如三年我们取得了成绩,但是还有值得思考的问题。

拿作文来说,有一些问题,如,我们都学习了,我们都积极参与了,我们说课标怎么说的,我们就怎么做的,我们以为我们转变了,其实我们往往听了课以后就说一个道理,我们研讨的时候,就以为把观念转了。

其实,观念转没转,要拿出实际的教学来看。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在实践中思考,我们才能知道观念转没转,坐而论道没多大用处。

比如,我看到这样的课,上课的教师依据的是课标的理念,课标说作文要联系生活,要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思考能力,说起来都是对的,可是上课时,老师说,做作文一定要联系生活,没有生活怎么有作文呢,所以我们明天的活动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观察,不观察头脑里怎么有鲜明的形象呢,没有形象,怎么能写得具体明确呢,所以明天好好观察,观察要仔细、全面,明天要带着目的观察,这些说得都对。

明天爬山的时候,看看谁怎么爬。

同学们还应该互相帮助,团队的精神是重要的,所以明天一定要好好观察,看谁是怎么帮助别人的。

第二天爬山了,然后就写作文了,老师又说,我们昨天爬山了,我们说说,在爬山过程中你看到些什么,要注意动作、表情、语言,课标还告诉我们,要说真话,心里话。

可是是,同学们说,昨天我们都看了,看到别的同学也在看,老师说要当小记者,我们都在当小记者,带了本子。

都在看别人。

这个例子说明课标说的是对的,可是某些老师的做法错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讲作文教学要培养孩子们自我修改,互相修改的能力,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一次公开会课,老师上得很不错,写完后,老师说,我们来看看一位同学的作文,投影,学生们一起改,学生开始找缺点,给每一个学生发言机会,尽量让学生发言,改完了,读一读,这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请原来的小孩说,改得好不好,那个小朋友说,同学们提的意见,我全都接受了。

这一段对吗,如果我们把别人的作文都改了,作者本身的想法,本身的个性,对语言的运用又到哪去了呢。

这是值得思考的。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还有这样的情况,我去一个学校考察,我请老师们提问题,他们一个老师说,我们觉得苏教版教材里的作文,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还不够,我们要超越教材,我们一方面按照教材里的做,另一方面,我们按照作文规律,给学生编了一本校本教材,有专门写人,写事,记叙文,说明文等。

看起来好像是补充,其实,好像又变成原来了,而且两本教材同时用,又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所以,现在的作文教学,我们很多时候,讲的都是课标的,但是,做的都有问题。

  我讲的第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根本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课标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但第一个例子着眼的是文,不是人。

爬山不是为了写一篇作文,如果为了写作文,因此就光讲了技术,是没有用的。

素质教育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爬山,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锻炼,活动,学生有了生活的体会,才能写出好作文。

相反,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活动当中的一个组成部门。

第二,我们是提倡修改作文,我们是尊重人的个性的,因此,我们鼓励互相修改,但是要把握好,一旦忘了根本的时候,跨越一步,就可能错了。

第三,以为教材不够,认为那样的系统是有效的,五十年来,证明是无效的,所以这种做法是又回到了老路上。

苏教版教材,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特别注意作文实践,特别注意学生生活,是让学生积累生活,再鼓励写作,你不相信这样的方法,你又走到老路上去了,有可能把返回老路,以为是你的创造。

  刚才我主要地说了现状,为什么要说呢,那是因为我们一部分同志不重视这个,看课标,听人家的课,看人家具体的做法,就学回来,觉得听课实用,对评课,很多老师都不喜欢听。

怎么把理念化为行为,是需要花大力气的。

我们的力气就要花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我们不能光听课不听评课,人家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好在哪。

不然,光听课,会浪费我们自己的时间。

这个现实是非常严重的。

接下来我讲第二个问题。

从作文教学中跳出来,联系实践,看我们课改,看教学评价的重要,和作文教学的位置。

  我们为什么要搞课改,我得到的信息是,从我们五十年教育所培养的人身上来看,到今天来说,我们五十年的教学,作文教学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五十年的教育培养的人有什么优势?

踏实,勤奋,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这是西方教育要向我们学的。

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是为我们国家做贡献的。

我们的不足体现出五十年教育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和西方培养的人相比,思路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活跃,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育在我们人身上打的烙印是很深的,西装笔挺,三五成群,走走停停。

缺少自信,缺少交往能力。

这样,我们怎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的教育当然要改革。

联系到我们的作文教学,是运用我们的母语来表达,有多少人越来越喜欢我们的母语呢?

那我们开作文课有什么意义呢?

绝大部分学生厌恶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要承担一个很重的责任吗?

当然,别的学科也有责任,但我们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五十年教育的弊端还表现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像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培养不出拔尖人才的,我们想一想,五十年教育,有没有培养出像钱学森,华罗庚等国际拔尖人才,就拿我们的语文来说,作文,是用我们的母语来写作,现在的文学界排名,还是那六位排在前面,这些是我们五十年教育培养出来的吗?

我们没有超过前面的人。

我们还应该像以前那样做吗?

  以上是从人身上看我们教育必须改。

从原因来看,是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三个基本矛盾。

第一个基本矛盾是教育培养和选拔的矛盾。

我们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特长的人,可选拔往往选拔少数人,选拔往往通过考试,用一些难、偏的题目,我们为了能让孩子选拔上,就为应试而教育。

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少考少教。

为对付难的偏的题目,我们教的越来越难,这矛盾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中央明确提出,一条是进行评价改革,来解决这个矛盾,哪两个方面?

一,改革选拔型的评价。

从高考改起。

我们应该看到高考作文对我们小学作文教学的影响,1999年就开始改了,不再用命题作文,审题来为难学生,而改成了话题作文,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把学生全面的素养,把他们的能力表现出来。

而我们还扣住命题作文不放。

这不是一下就到位的,但我们要看到发展的趋势。

  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国家提出,我们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历史把这个任务放在我们面前,我们把课标吃透,我们就在研究这个问题。

不要认为我们都掌握了。

  第二个矛盾,我们想培养的人才,用的是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这种做法,就把我们倒退到以前的时代,在知识比较少的时候。

在以往,以知识为体系教给学生是可以的,但是现在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解决第二个矛盾的方法,是课程改革根据时代的需要,让孩子们学有用的知识,而不是越多越好,这一点,对我们作文是有影响的,不要太注重知识体系。

  第三个基本矛盾是我们理想的目标,理性的目标,和我们在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目标不统一。

所以总目标不是以小目标的达成而达成的。

比如我们要让孩子们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是具体问题呢?

字写不好,写五遍,写十遍,让孩子厌恶学习。

拿作文来说,我们就说一篇作文能写好,至于作文说的是不是真话,是不是抄来的,一概不管,所以,具体目标和总目标常常是违背的。

解决方法是什么,就是要提高我们自己的素养。

  以上说的是课程改革,和我们要讲的作文是密切相关的。

  作文教学,我们许多年来都在探索,我们今天这辈的语文老师,要去了解一下,从1981年开始,全国小语会成立了,很多老师积极投入语文教学,我建议同志们去了解一下。

有些老师觉得应该怎样让孩子们主题明确,结构清楚,让孩子们写得清楚。

还有一些老师觉得,应该研究写作的过程,还有一些同志,他们注重另外的角度,我们的语言文字是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所以写文章说话,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怎么发挥学生的工具功能,很多老师指导孩子们写信,写海报,写解说词,这个角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还有一些认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不是直接可以变成作文的,每个人写出的文章,都是生活在他头脑里的反映,生活变成文章,是以性格为重点的。

所以让孩子们写文章,要研究孩子们作文教学的性格。

要研究学生作文心理过程,让我们的教学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研究孩子们的需要是什么,情感、兴趣是什么,研究其过程。

从实践层面来说,有各自的做法。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2

下面,我就从操作层面上来说说当前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课标精神应该主要抓哪几个方面。

前面是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目标明确。

这样,我们在操作上就可以始终整体把握,可以在各自的实践中创造出有个性的,有时代特色的,符合课标精神的经验。

第一,心里面记住“人”字。

这一轮课程改革,就是把以知识体系为本的教育转变成以人为本的教育。

所以,一切为了人,不要仅仅着眼于文,人发展了,文章才能写得好,我们要目有中人,心中有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第二,就作文本身来说,我们先明确下面几个意思,首先要对作文本质有认识,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

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有创意的表达的过程,人从出生开始就逐步认识世界,在这过程中认识自我。

我们就让作文回到本位上去,我们以往的作文就搞反了。

作文本来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事。

是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有创意地表达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经历好这一过程。

再讲作文教学,这次课标的作文教学,比以往任何一次提得都明确,这对我们改革是一个导向,怎么进行作文教学呢,课标中明确说,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要让学生易于习作,乐于作文。

不要去追求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技巧,要让学生觉得作文容易、快乐,就是几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我们把这个解决好,我们就成功了,我们就突破了。

那就是新时代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检查作文教学,要看这个班上有多少人喜欢作文。

因此,第三个字,是易。

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孩子观察、思考、表现、评价、想象、修改能力,还要让孩子们自由命题。

我们对孩子们作文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的,不是光培养写。

所以,要让我们每次作文课,都为了体现这几个字,恐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真正符合课标精神。

课标上说少做命题作文,鼓励孩子自主作文。

少做是指命题作文是可以做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是比私塾教学先进,我们要在集体教学中注意个性差异,所以命题作文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多用,不能让一个命题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所以,命题作文要改革,这次课标和以往大纲比较,有一个词不提了,就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前是让做题人按照出题人的要求做,所以培养审题能力,这受了科举考试的影响,而我们课标要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审题能力其实也很重要,是一种语言理解能力,在阅读课上可以培养,那为什么在作文中培养呢,就是为了就会考试。

所以我们要淡化命题。

现在的高考就不再用命题审题给作文设置障碍。

一个题目应该让孩子有说的,这样才能体现他们的综合素养。

命题作文改革就不要再以为难学生为我们的技巧。

我们的命题是不是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最主要的标准,是把我们的命题作为诱发孩子们作文的诱因,我们的孩子才会喜欢写文章。

所以现在比较多采用话题作文,话题是一种更宽泛的命题。

第二,我们不能总让孩子自由作文,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缺少删选,判断能力,作文要集中孩子的思绪,要打开他的思路,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个老师,上五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他自己为了达到这两个要求,了解学生,使命题符合学生的实际。

他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我说了“老师”这个词,你脑子里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我一说这个老师你就想到这个老师呢?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个老师――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好不好?

但作文是个体行为,个体是有差异的,有个学生不写,他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写?

万万没想到这个学生抬起头来,冷冷地,淡淡地说了一句:

“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

”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的观念没改变,就有可能处理不好。

这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认为“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这是一个结论,结论哪来的,一定有好多依据,这不就是交流、表达的内容吗?

“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

”也是表达的一种感情,透发出一种呼唤,就这样把学生的感情诱发出来,不就是好的表达吗?

不正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吗?

于是,请这个学生换一个题目:

写我所希望的一位老师。

这就是他情感的需要,内容也有,只要把生活中的积累,加上自己的联想,就可以把头脑中形象的记忆,情感的记忆都激发出来了。

这篇文章写出来,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这篇作文拿出来给年级组的老师传一传,老师们受到了感动。

拿到班上一读,学生自己也感动了。

爱孩子是最基本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作文命题也是这样。

我再举一个评讲课的例子。

有一位老师,才接一个五年级的班,很认真,原来的老师也很认真,老师告诉他,这个班很多学生作文水平差异很大,接了班的老师,认真看以前的作文和现在的作文,发现有人孩子显而易见的缺点是错别字连篇,写字潦草,所以他得的分总是六十几分,我们以往评讲也会拿错别字拿出来,这个老师想,作文是个重点,作文其他方面的能力怎样呢,把这孩子的潦草字,错别字联系想来想想,发现他的作文还不错。

这位老师的一堂评讲课是怎么设计的呢?

他说:

同学们,大家这次作文写得很好,有些学生的文章写得精彩,想不想听听,于是拿出几年来同学公认的班级“小作家”的作文评讲,一连读了好几位,大家都是热烈的掌声,老师说,我这儿还有篇作文,很好,请大家认真听,老师替他读,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就是读的那位同学的作文,老师读完了,问大家:

这篇文章好吗?

想和小作者见面吗?

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让小作者和大家见面。

这件事对这位同学的刺激多大呀!

老师把这篇作文放在大家公认的好群体的作文中来读,让这种同学觉得老师是真心的,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他于是非常想进步。

下课时,老师把好的作文贴到墙上,可是没有贴他的,以后每次作文,都在上课都读他的作文,但是都没有贴到墙上,于是,这个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能听,但不能看,他就有一种向上的需要,就想要把字写好,不再出现错别字,老师就是这样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我们往往怪孩子不懂事,却不去想怎么样面对他的性格。

如果观念没有转变,老师呕心沥血的态度是好的,但是从教育水平来说是无法达到要求的。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们觉得容易,要让孩子树立起自信。

作文,是人人能写好的。

这个老师的做法很有技巧,但不在于技巧本身,是在于他观念的更新。

我曾经作为江苏省首批考察团到澳大利亚去考察,一个校长,一定要让我们到他们学校去参观,他热情介绍一个老师,他说,这个教师很有特点,几个班级并在一起上。

我心想这在中国以前是非常正常的。

没想到那位校长说,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在这个空间里学习呢?

我们的学生以后工作了,是要不断学习的,那就不会总在寂静无声的地方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不仅是培养一种自信,更是一种注意力分配,我们心理学学过这个道理,于是我硬是让这些学生在一个教室中学习,可能另外一个班上课,他都能听到,可是让他们不去受外在力量的干扰;同时,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在发言时,要注意,边上还有班级在上课呢,不能影响他们,这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

我又到一个班,坐的有二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我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中国以前有很多复式班。

可人家是这样介绍的:

人的发展有先后,这个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正好比同年龄段的孩子发展得慢一点,如果总是把同年龄段的放在一起,如果这个孩子比同年龄段的人发展慢一点,会让这个孩子觉得我不行,那就会丧失自信,有些学生语言发展比同龄慢,他也会觉得自己差,有些人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只不过他是先发展,如果我们把不同年龄放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就保护了他的自信,他就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第三,我们要把课标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步子要更大一些。

我们要把这两句话玩味一下,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作文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不仅仅是一种作业,而不像我们以前的作文教学,都是说一些空话。

当作文是一种需要时,他才会真正去写,才会觉得是一种快乐,比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个学生感到作文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怎么做呢?

我觉得下面是值得思考的:

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渗透到孩子的全部生活中去。

怎么做呢,除了我刚才说的改革作文教学,指导、评讲,除此以外,我觉得可以做三个方面,一,我们的校园生活很多都是各种教育活动,因此,抓住这个活动,用一句话来说,把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统一起来。

什么叫统一,不要让活动为作文服务,要让作文为开展好活动服务,让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成为孩子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个过程,自觉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的过程。

第二,学校生活另外一个方面是孩子们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课堂生活,学习活动,因此,我们第二句话是“让作文教学和各科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作文教学为各科学习服务,同时,也就把作文的综合训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有意识地渗透到关注各门学科的全部过程。

第三,孩子生活的领域还有课外,校外的生活,因此,我们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孩子的个人生活中去,让作文成为孩子个人生活中乐于表达的窗口。

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方面的例子,让作文教学和各种活动统一起来。

爬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是目中无人,我对比举一个例子,孩子们去野炊,老师说一定要注意回来要写作文的,于是在野炊过程中就不断帮助学生,回来列了提纲就写,大家写得差不多。

可还有一个老师是这样做的,也是分组,但目的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让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提高,让孩子当活动的积极分子,自己去思考,实践。

那么,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就会提高,到时候指导表达的时候,就是对活动的总结和升华。

孩子们要提高生存能力,要自己考虑怎么样去分组,在活动中遇到困难自己考虑怎么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发展了,这种活动是多么生动,这不是在观察、思考、交流吗?

在回来的路上,学生们又在交流各自的活动,这不是口头在做作文片断了吗?

回去还要说给别人听。

作文就回归本位了。

着眼于人,文才能写得好。

生活,让孩子有倾吐,表达的需要。

第二个方面,和各学科的结合,比如我们语文老师,常常会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孩子怎么写其他学科的作业。

我们有时候,还指导学生,比如写生活童话,科学童话,要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当然,我们还可以和其他学科搞一些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我再说一下各自的个人生活,这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孩子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主要是要指导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平时留心观察,写生活日记的习惯。

不一定要有日记本,如谈心本等也可,让孩子随意地写,不要把它看成仅仅是语言练习,因此,要注意评价,通过评语,让这样的文字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信息,交流情感,变成指导孩子的一个通道。

所以,我们不要用内容具体,语言通顺这样的话来写谈心本评语,要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孩子交流。

那么,作文就全渗透到生活中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