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2248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潍坊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了铺垫。

C.诗中卖炭翁驾着碳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和百般无奈。

2.分析“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中“辗”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C

2.“辗”是“轧”的意思,既写出了天寒地冻,又写出了碳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和勤劳。

【解析】

1.C错误,“牛困人饥日已高”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可知不是清晨了。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这句话的意思是: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辗”压。

辙:

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既写出已经结了冰,天的冷,说明卖炭翁的辛苦。

又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卖炭翁的勤劳,为下文一段黄布换炭车形成对比,写出世炎的凄凉。

2.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

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

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

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能突出“早”这一特点的词句分析作答即可。

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据此分析作答。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注意作者的情感)。

诗歌的尾联“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将“月亮”比作“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独吟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和出发时间之早,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2.“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简要分析。

【答案】

1.A

2.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

1.“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

故A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

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本题要求从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

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分析,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所以“可怜白发生”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4.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

“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

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

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

1.D“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古人很喜欢写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摘自XX)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结合上面两首诗和XX对咏物诗解释,说说你对咏物诗理解。

2.如果把上面的两首咏物诗推荐给你的同学,其推荐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抓住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表达对写作对象的喜爱之情。

B.王冕的《白梅》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C.元稹爱菊除了菊花是在四季中最后一个开放的花,也暗含着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D.元稹的《菊花》中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仿照下面的咏物诗,请为其中的一物再写一句符合这个物的特征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或道理。

(1)鹦鹉

①虽然巧舌如簧,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凭借勤学苦练,才有自己的绝门独活。

(2)藤

①爬得再高,还是大树的附庸。

②懂得与大树真诚合作,向阳枝头才有它一席之地。

【答案】

1.①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②在咏物诗中,诗人往往借助所咏之“物”并抓住物的特征来来表达感情;③或者表达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D

3.示例:

鹦鹉:

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总胜于在雕笼中乞食学舌。

【解析】

1.结合XX对咏物诗的介绍可知: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王冕的《白梅》,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元稹的《菊花》,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D错误,引用东晋陶渊明喜爱菊花的典故,并不能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本道题是语言运用题,学生只要能抓住两个物中任何一个物的特征,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就可以。

如,藤:

藤的柔美,反而能更好地衬托大树的巍峨遒劲。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凄清迷离

(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

【详解】

(1)首句写静夜景色。

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

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

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

“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

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

这里运用了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反映了诗人超脱人世之想。

末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与苏轼《水调歌头》所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诗言志”,全诗至结尾,寓意就逐渐明朗了。

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

作此诗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

所以这四句是在抒发心中的感慨,它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来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既然题为《望岳》,为何不开门见山写“望”之所见,而以设问开篇?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

【答案】

1.写出了作者乍望(远望)泰山时,其巍峨壮丽,令诗人惊喜,不知如何形容,也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仰慕之情。

2.只有不畏艰难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或: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可以)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技巧的理解。

首句“岱宗夫如何?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同时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所见的泰山的壮美景色,从而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用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作答。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

京中:

指西京长安。

游寓(yù):

寓寄他乡。

秦:

指长安。

(1)《春日京中有怀》首联中“______”三个字,将诗人______情怀表现得既含蓄又充沛。

(2)《春日京中有怀》和《夜雨寄北》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独游秦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

(2)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的写法。

《春日京中有怀》诗人实写“今年游寓独游秦”的长安景物及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虚写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回家与亲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以想象未来团聚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解析】

【详解】

(1)《春日京中有怀》诗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

宦游对诗人来说本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

“独游秦”三字,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春日京中有怀》诗人实写“今年游寓独游秦”的长安景物及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颈联描绘了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

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

这欢畅的场面,正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

诗人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李商隐《夜雨寄北》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

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9.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黃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黃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这首诗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的阴雨天气,诗人也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

这一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灰暗。

D.尾联以抒情作结。

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诗歌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诗人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同时,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又回到现实中来。

据此,C项中的“阴雨天气”“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色彩灰暗”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诗人是为了“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2.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

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形势。

有力烘托了诗人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突出其吊古伤今的悲愤。

据此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是对百姓的担忧和同情。

不是表现了作者对于古建筑的被破坏而感到十分的伤心。

更为百姓在战争中的遭遇而伤心,因此更加伤心。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甲诗中的“________”一句点明标题中的“秋暝”;乙诗中“________”一句交代了“春行”的方式是骑行。

2.下列对两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B.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景。

C.两首诗描写了相同色彩的景物。

D.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

【答案】

1.天气晚来秋;浅草才能没马蹄

2.A

【解析】

1.“秋暝”季节是秋天,不难找到句子“天气晚来秋”。

题干中的“骑行”意思是骑着马行走,不难找到句子“浅草才能没马蹄”。

2.B错误,《钱塘湖春行》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C错误,两首诗描写的季节不同,因而景物色彩也就不同。

D错误,《山居秋暝》是借景抒情,也就是间接抒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

除夕。

②迢(tiáo)递:

遥远的样子。

三巴:

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后亦多泛指四川。

③羁危:

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④残雪:

残余的积雪。

⑤孤烛:

一支烛。

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⑥僮仆:

未成年的仆人。

亲:

亲近。

⑦岁华:

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

1.A

2.C

【解析】

1.A错误,应是:

“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

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