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662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docx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docx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

——以房地产业为例

王勇2008级财政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

本文通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本次经济危机发生的制度性根源和实践性根源,并通过分析经济危机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共同处——有效需求不足,从理论层面和实际层面指出中国同样面临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并指出其根源是群众的有效需求与符合多样性与充足性平衡的供给之间的比例失衡。

通过房地产业的相关数据,提出政府必须在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居民消费、严控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比例、加强监管,促进经济稳定运行、对症下药,保持经济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加强宏观调控,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发展历程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并无系统的论述,而是先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剩余价值论》和《资本论》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剖析,完善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瓦尔加、萨米尔.阿明、斯威齐等经济学家都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有所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本次危机的理解

此次的经济危机沿着由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路径发展,有些学者甚至一度寓言会继续沿着制度危机——文化危机蔓延,而西方学者多数认为其原因是由于美国借贷消费、金融创新过度、监管缺失等人为因素造的。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西方学者归纳的原因都过于表面化,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后果。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造成的经济危机作了迄今为止人类思想史上最准确、最简单、最形象的描述: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巫师那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

……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一)从制度层面来看,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具体表现两个对立,即“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两个对立矛盾,造成了两个积累,即“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资产阶级财富积累”,从而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当前经济危机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

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危机是多年来积累的产能过剩导致的。

有专家认为,当前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不足造成的销售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差额,可能处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大值。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工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劳动者实际购买力的下降。

美国经济在2000年至2005年间增长了12%,生产力提高了17%,而同一时期,美国中等收入者的工资只增加了3%。

正是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工资增长放缓,有效需求不足,很多实体行业利润下降,导致了大量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展开对高利润的角逐,最终导致虚拟经济的崩盘。

(二)从实践层面来看,是虚拟经济长期脱离实体经济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揭示资本的投机性和贪婪性:

“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

“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

”金融全球化促进了金融衍生品的无限膨胀,2007年末,全球衍生品名义本金存量为630万亿美元,为同年全球GD总量的11.81倍,而这一比值在1998年还仅为2.9倍。

当前的金融危机非常清楚地体现出其特点:

从处于等级中核心地位的美国开始,然后向其它国家和地区扩散,金融资本家仿佛成了不需要实体经济作支撑而能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

具体到美国而言,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比已从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特别是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其GDP占比从1950年的27%下降到2007年的11.7%,这11.7%的实体经济中军火制造业占了70%,即用于国民生产生活的实体经济仅占GDP的3.5%左右;而同期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比则从11.37%上升到20.67%。

美国虚拟经济部门利润大大超过了制造业部门利润的这一巨大变化,不仅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更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积累方式的改变。

虚拟资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但是,虚拟资本是以实体经济为依托并为其服务的,如果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金融泡沫,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

三、我国目前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隐患

(一)理论可能性——个别生产的有组织和全社会的无组织仍然存在

经典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这一论述是基于资本主义搞市场、社会主义搞计划这样传统认识基础上的,实际上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因此不论是美欧等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只要实施的是市场经济,在赢利目的驱使下的独立经济个体行为就必然存在马克思当年所论述的“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矛盾,因此都蕴含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其次,现在的世界,通过互联网的联系,各国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商贸关系相互交融,一国的国内问题往往很容易传导到世界其他国家,比如此次的世界经济危机,起源与美国的次贷危机,但并不因为我们处于太平洋西岸,更不因为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就不影响我们。

事实上,因为日益紧密的中美经贸关系,此次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加工外贸型企业的大量停业乃至破产。

(二)现实可能性——政策失灵可能激化矛盾

市场机制的引入带来了爆发了巨大的制度力量,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市场的力量为国家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市场天生具有的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缺乏公正公平等缺陷。

如果我们不加以控制,其弊端就可能超过其有利的一面而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我们梳理下20世纪以来的国际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自由主义思想导致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大萧条;其后国家介入的凯恩斯主义恢复和繁荣了世界经济;8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思想再次在主要发达国家登台,并被极力推荐到转型国家,直接导致这些国家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和本次的全球经济危机,并导致了南美直接由右转左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掀起了美欧等国家企业国有化的新浪潮。

可见资本主义这一个世纪来的发展教训就是:

必须坚持“有形的手”参与到“无形的手”的配置过程,否者危机难以避免。

反观国内,事实上,目前部分领域这种过度市场化带来的弊端已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

“教育改革,把你小孩未来搞空;住房改革,把你腰包掏空;医疗改革,让你提前为二老送终。

”的民间小段子就集中反映出社会大众对改革的抵制心态和对政策失灵的失落感。

目前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呼声,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已出现反思的苗头和初步的行动。

而人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住房问题,目前尚未有具体可行的措施:

面对“海鲜价”一样的房价,部分地方政府或部门的领导或明或暗的支持,导致房价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异常突起,开放商有的明言收钱收到不好意思,有的直接说做房地产就是印钞票。

各主要城市房价均到达新高,比如广州的房价,2007年最高的时候,仅珠江新城CBD一带房价在2—3万左右,而2010年的今天,2—3万在市区是普遍的价格,远郊地区的新房开盘价也近2万元,还不停的上窜。

普通群众的收入已远远不能实现购买住房的需求,国外报纸把中国的房价列为2010年世界第二大风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无切实的措施遏制房价恢复到理性的价位,中国也可能步美国的后尘。

温家宝总理本月在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谈到住房问题时提到首先要明确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个是问题的核心,关键是现在政府特别是各地级市政府(除直辖市以外,省级政府不分享土地转让提成)不清楚或者不愿意做自己该做的,而作了太多自己不该做的事。

四、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当前经济工作的启示

(一)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居民消费

学者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现形式将其分为古典的和当代的经济危机,它们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古典危机与当代危机并无本质不同:

都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都是劳动者消费需求无法跟上产品提供产生而导致的危机。

截止目前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是通过销毁财富或者淘汰过剩产能等消极的方式来解决危机的,本质上都是对社会福利的一种损害。

从学理上看:

如果能在危机正真爆发前,有效提高劳动者的有效需求,使供给——需求能实现大致平衡,则能避免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爆发,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福利。

图1:

古典经济危机和当代经济危机的发展历程图

邓小平曾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应该说这个结论放在改革前或者改革之初是完全正确的——“短缺经济”是其基本特征。

然而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各种利益纠结在一起,这个结论就值得商榷了。

个别行业,比如房地产业,一边是大量的商品房积压、“地王”频现、土地囤积;一边是房地产价格加速上扬,大量的劳动者无法支付首期、部分供房者“断供”,因而无法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千年理想。

本质上这也是一种生产的相对过剩,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中国式的次贷危机不是不可能。

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针对这类现象有结论性论述“一切正真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他们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

我国实施市场经济是一种不可扭转的时代趋势,而作为工具的市场经济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最求利润最大化都是其本质,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不顾劳动者的贫困和有限的消费,力图发展生产力的企图。

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不会也不可能“以人为本”,而是以利为本,它只流向能带来更多利润的产业和领域,因而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对经济领域的基本矛盾仍是人民群众的有效需求与供给的比例问题,但其核心问题不再是短缺了,而是多样性与充足性的平衡了。

生产关系决定了分配制度,我国鼓励多种要素参与生产和利益分配,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但各种要素参与分配的比例有待优化,劳动在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下,且短期内并无好转的迹象。

国家现在提倡促进内需,但内需必须在切实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真得到提高并得以保持,目前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目标是好的,但其持续性如何尚需实践来检验。

为防止出现中国式的房贷危机,切实可行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劳动者的需求能力。

在居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方面,我们必须割除延续了几十年的低工资低福利政策,分步骤有序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使劳动者敢消费,且能支付。

(二)严控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比例

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虚拟经济,它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便利,可以为居民提供理财渠道,可以为政府提供宏观调控的手段。

然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却不能与实体经济脱节,否则容易异化为金融泡沫,造成金融危机,从而连带实体经济陷入危机。

美国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对一些收入不稳,还款能力差的个人和机构提供大量贷款,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下滑,这些次级信用贷款者收入水平也跟着下滑,其还款能力也逐渐下降,不能按时还款的现象不断发生,这样就造成银行或金融机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从而演变成金融危机。

这一由美国引起的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相关国家受到连累,经济不断衰退,最后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

我国房地产业也一直存在着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表1显示,我国各重点地区的房企的自由资金只有20%左右,其余资金都是靠贷款等渠道筹措,“地王”频现与开发商用别人的钱不心疼的心理也有一定的关系。

实际上在具体操作

表1:

2007年度各重点地区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

 

1本年资金

2国内贷款

3利用外资

 

4自筹资金

5其他资金

自有资金率

来源小计

#外商直接

来源

4*100/1

地区

 

投资

 

北京

41544948

10632066

399260

190186

8678604

21835018

20.88967

上海

25531906

5584291

740459

654072

5837543

13369613

22.86372

江苏

40087119

7662108

1040630

819218

9940026

21444355

24.79606

浙江

30779098

6159442

172269

162714

6329102

18118285

20.56299

广东

39867086

7808329

882344

609952

10607521

20568892

26.60721

注:

因国家统计局网站尚未发布《中国统计年鉴2009》,故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

本文所有房地产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

中,开发商这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也很少正真用到自己的这20%,而多用抵押贷款——销售抵债——按揭还款等手段实现从头至尾使用银行和购房者的钱,很少正真动用自己的资金。

其杠杆率比统计数据的要高很多,从开发商叫嚣“房价跌了,首先死的是银行”可见一斑。

政府必须严防这种高杠杆率的恶性膨胀,不论是房地产业还是其他虚拟经济产业,合理的杠杆率有利于资金的运转,经济的发展,但如果全部变成了“不通过生产而创造价值”的魔术式手段,则难保中国的经济不会在虚拟经济上出现危机。

(三)加强监管,促进经济稳定运行

在美国社会这个典型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里,来自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家们为追逐高额利润,操控着手中的虚拟资本,而政府奉行自由放任原则,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导致了资本的盲目运作,虚拟经济逐步异化。

危机发生后来反思,很难想象号称制度最完善的美国,其在金融业方面的监管居然是如此缺位。

我国的房地产业有继续泡沫化的可能,迫切需要监管制度的完善。

目前房地产商一面高价刷新“地王”记录,一边大量囤积土地不用于开发,造成可售房屋紧缺,从而抬升房价。

表2显示出200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当年开发面积和囤地面积数量,可以看到,各地囤地面积都是开发面积的几倍,最高的北京甚至达到了12.6倍左右。

考虑到2009年以来的发展商疯狂抢地现象,这种比值会更大。

表2:

2007年我国重点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囤积情况

年份

1本年完成开发

2待开发

3本年购置

(2+3)/1

地区

土地面积

土地面积

土地面积

北京

248.7

2736.4

391.5

12.57545

上海

137.2

543.5

141.4

4.992173

江苏

2062.9

5197.1

3509.4

4.220452

浙江

1370.7

1421.5

1829.3

2.371605

广东

2486.9

5879.1

3138.7

3.626092

政府必须加强监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囤积土地,制造紧张氛围的行为。

必须封死前期出台的政策那种要求开发商2年内必须开发的这种模糊空间,改为强制要求开放商拿地以后必须在2-3年内开发完毕,并开盘销售,否者处以重罚。

当然前期出台的要求开发商必须一次性开盘所有可售房屋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必须有细则来约束开发商与地方国土房产管理部门,避免其相互配合来使政策的可执行性大打折扣。

(四)对症下药,保持经济和谐发展

我国政府为调控宏观经济出台了相当多的政策,也出台了不少包括房地产业的微观规制政策,但很多的中央调控政策最后都成了“中央空调”。

究其原因,虽有执行力问题,但更多的没有找准问题的症结,执行起来无法达到政策制定目标,从而导致政策要不立而不用要不朝令夕改。

比如对开发商拿地缴款,2007年的政策要求必须全款支付,而今年年初出台的所谓“更为严格”的调控政策却要求首款不低于50%,这也是中央政府间接承认之前政策无法实现调控目的的一个表现。

为保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必须对症下药,才能保证政策的效果。

表3显示我国2000年以来,投入到经济适用房上的资金占同期住宅类投资资金的比例逐年下降,其中2007年仅占4.6%,相比2000年的16.4%下降了约75%。

表4中2007年的横断面数据表明重点地区政府投资在经济适用房上的比例更低,其中上海甚至就没有这方面的投资。

同时现行的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只为城市最底层的居民提供,实际上这些居民也有部分无法负担经济适用房费用的。

如广州市2009年就出现了经济适用房“符合条件无力购买,能够购买不符合条件”的滑稽结果。

建议政府加大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扩大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切实把中间阶层纳入到保障性住房范围为。

表3:

2000年来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资金占住宅建设费用比重

年份

1住宅

地区

2经济适用

2*100/1

房屋

2000

33119839

5424365

16.37799

2001

42166760

5996464

14.22083

2002

52277560

5890445

11.26764

2003

67766861

6219833

9.178281

2004

88369532

6063880

6.861958

2005

108609322

5191806

4.780258

2006

136384071

6968397

5.109392

2007

180054184

8209260

4.559328

同时借鉴新加坡等地通过全国统一的住房购销信息系统,甄别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投资性乃至投机性住房,针对不同的商品住房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与差别对待,遏制投机,让住房消费回归理性。

表4:

2007年度各重点地区经济适用房投入资金及占住宅建设比例

年份

 

 

1住宅

 

地区

2经济适用

2*100/1

房屋

北京

9916637

283013

2.853921

上海

8375305

 

0

江苏

18707172

833041

4.453057

浙江

13082714

594537

4.544447

广东

18029577

80702

0.4476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