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454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docx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docx

教案

课文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夜书所见》

二、出示教学目标:

1、交流资料,了解古诗背景,初步感知古诗美。

2.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一:

 同学之间交流课前资料,了解背景,根据书中插图说说所看到的内容。

(一)先学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二)后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读课文,读准确)

出示自学指导二:

1、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促、插的平翘舌的区分)。

2、借助课文下面注释理解诗意、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一)先学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二)后教

1、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2、梳理古诗大意(抽后进生反馈);

3、体会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对比感受作者的感受。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三:

1、结合插图感知诗的情景意境,小组比赛说一说看谁的小嘴最巧,说得最具体,最生动;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结合插图,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一)先学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二)后教

1.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2.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图文结合,熟读成诵,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第二题的第

(1)小题。

4、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指导写字

(一)先学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二)后教

1、教师相机做重点提示,如“深”上面不要多加一点;“逢”里面下面是三横;“佳”右边是“圭”而不是一竖直贯四横;

2、形近字区分:

倍和陪,插和播;

3、生字扩三词训练。

七、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八、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看:

梧叶、儿童、一灯明

    听:

萧萧、寒声            思乡之情

    想:

动客情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歌意思;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诗的理解;

3、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三、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

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四、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二)“后教”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3、结合文中注释理解疑惑,提示补充注释:

独,单独;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倍,加倍;遥,远

五、第二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二:

有感情朗读古诗,启发想象,结合图意和注释说说诗的大意。

(一)先学

1.指名朗读诗文。

问:

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体会第一句的“独”字和“异”字所表达的意思。

(二)后教

2.引导以情促读。

问:

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问:

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5、小组内交流诗的大意,抽后进生反馈。

6、图文结合,熟读成诵,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第二题的第

(2)小题。

六、第三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三: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一)先学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二)后教

1.品赏文字,述说感觉。

问:

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忆、异、逢、佳、信、遥、遍、插,扩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异客倍思亲

课文10风筝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些具体的。

课前准备:

教师:

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

学生:

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

出示课题,先读读课后“资料袋”中有关风筝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分小组,组内成员分工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说说本小朋友们做了哪几件事情?

找出相应的句子反复朗读。

(一)先学

自读课文,读通读顺,成员分工合作朗读,通过朗读说出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后教

1、强调会认字中“丧”是平舌,“坊”是后鼻音;要求按词语表中词语,将其勾画在文中,多读,并当堂抽后进生反馈;将文中会认会写生字扩词训练,教师相机指导,板书出不正确的,多读几遍。

2、文章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件事,请同学们谈谈,在这每个过程中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相应的词语和句子。

3、引导发现、生疑:

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

一是读中发现:

“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二是读中生疑:

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教师导语:

课文开门见山点明了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那么快乐从哪里来呢?

(找出“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段落)

出示自学指导二:

1、学习第2自然段,分小组比赛朗读第2自然段;

2、说一说: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

角色转换,想象:

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

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5、文中有个小泡泡,借助字典查找和练习上下文“憧憬、希望、依然”。

(一)先学

朗读第二自然段,赛读体会,练习说说读懂了什么,置身情景谈感受,活学活用新词语。

(二)后教

1、小结:

(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2、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三:

1、学习第3自然段,小组代表比赛朗读。

2、风筝做好了,此时小朋友们怎么做的?

(一)先学

小组合作学习,推荐出小组代表进行朗读比赛,读完后谈谈文中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

(二)后教

1、出示小朋友们放风筝的画面,引导表达: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2、角色转换:

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品味课文:

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4、深入赏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四:

自学生字,给生字扩词,按写字的方法临摹生字。

(进行识字扩词加写字比赛。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2、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重点指导:

形近字“村”和“材”的区别;“丧”字下面没一撇;“磨、坊”是多音字,注意区分字音和字义。

4、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5.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七、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教师导语:

课文开门见山点明了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快乐来源于孩子们做风筝和放风筝过程中那种不一样的体验快乐,请同学们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以及找风筝是的心情。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一: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文中的孩子们在做风筝和放风筝时带来的无尽快乐,那么快乐一直持续吗?

还是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

2、朗读体会“我们”找风筝与前面“做风筝和放风筝”时不同的心情变化过程。

3、从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感受到“我们”的难受的词语和句子读读,读出文中伙伴的心情。

(一)先学

1.学习第4自然段读一读:

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

2、说一说:

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失风筝时的难过)找出能体会难受心情的词语,并积累,如“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式用其说话练习。

(二)后教

评一评:

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二:

1、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朗读体会5.6.7.8自然段。

2、想想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3、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一)先学

分小组朗读体会后面4个自然段,试想自己是文中小伙伴,当风筝线段后心情怎样?

小组比赛思考问题。

并找出孩子们难过和不甘心的相应词语和句子,小组再派组内带表回答问题。

(二)后教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2、回顾课文,畅谈感受,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3、学生交流。

4、选做: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五、扩展学用,积累词句。

1、我还知道哪些描写心情的词语,我们一起来交流。

2、“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最后找到了“我们”的“幸福鸟了吗?

3、我要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如短语:

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或句子抄写下来。

六:

板书设计

                   风筝

          做     放     失     寻

             美滋滋  快活   惊慌   垂头丧气

                  快乐               燃起希望

课文11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爽”“柿”的字形,“扇”“梨”“粮”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揭示课题

1.引发生活情感:

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

为什么?

2.引入课文:

有的同学喜欢下雨,因为……,有的同学讨厌下雨,是因为……,有一个人就十分喜欢下雨。

(板书课题:

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他为什么喜欢雨呢?

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

朗诵初步感知秋天的美。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一:

1、打开课本,认真倾听教师范读(配轻缓的音乐),初步感受文字的美和文中的情感。

2.同学们,现在你有点喜欢秋天的雨了吗?

你喜欢它的什么?

3、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讲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到的,为什么会不知不觉?

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一)先学

倾听老师的范读,感受文中的情感,学老师朗读的技巧。

(二)后教

谈感受,教师相机指导,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的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金色,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引导生感知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的12个生字,能流利地扩词训练,认读文中的12个要求掌握的词语,。

(一)先学

1、逐节朗读,想象动情,你最喜欢哪段课文?

赶快去读读,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新词,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板书读错字词)

(二)后教

1、会认的8个字中进行形近字辨析学习,如“趁”和“赵”,“喇”和“刺”,“衔”和“街”,“裳”和“常”。

2、会写的字中“扇”是多音字。

3.朗读展示:

营造乐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三:

1、课文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给植物、果实、动物分别带来了什么?

2、找出不能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一)先学

1、想象画面,感悟语言文字,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1)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2)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1)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

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在老师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闭上眼睛想象)

(2)以评促想: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金黄,真美!

……你的眼前出现了金黄、火红,更美!

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

(二)后教

1、语言训练:

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眼前,你会用四个字的词来说它吗?

(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缤纷……)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

2、联系生活,丰富想象:

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秋天的热闹、绚丽多姿。

(三)用先学的方法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1)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秋天的雨给果实带来了什么?

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a、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

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b、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c、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

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2)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三、习写生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1)、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2)练写生字。

重点指导“枚”右边反文,不是“文”,“爽”的笔顺,“柿”字的右边部分。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四、课外作业

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咱们一起走进秋的世界,品味秋的味道。

1、听写生字,复习检查

1.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批改,当堂订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2、积累好词佳句。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一:

1、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练习。

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的填空练习。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

2、说说课文写秋雨的色彩和气味时,写了哪些事物?

3、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

4、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话了吗?

它们在都做了哪些准备?

指名多人次后进生地朗读第4自然段。

(一)先学

自己根据初学课文内容,完成填空,分小组讨论写了哪些事物,并且找出描写秋天颜色的词,更生动地了解秋,认知秋。

秋末是动物准备冬眠的时节,找出动物在准备什么?

小组比赛看看谁找得准,并抽后进生回答。

(二)后教

1、教师相机出示收集有关秋天的图画,增强学生对秋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

2、文中描写秋天的优美词句很多,指引学生读读课后第三题列举的两个句子,进行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丰富语言积累。

3、语言训练:

出示说话卡片:

“它告诉大家,_________。

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

”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二: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秋天给我们带来什么。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秋天吗?

现在,你最想干什么呢?

是画一幅秋天的画。

还是写一首秋天的诗?

(一)先学

齐读或是赛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从读中去感悟秋的独特美。

(二)后教

1、引导学生对秋产生的喜爱为秋天做一幅图或有语言功底的孩子写写诗。

2、结合语文书后《五花山》阅读教学,让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文章有初步的写作方法学习,从文字中去感受景的美。

五、拓展交流

1.由创作者介绍或朗读自己的作品,要求表现出自己喜爱、或赞美等感情。

2.阅读描写秋天的文章,收集描写秋天的词句,或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如,摘果子、看红叶、放风筝、捉蛐蛐、赏菊花、秋游等活动),结合课后小泡泡谈一谈,做一做,议一议,画一画(必须画一张秋天景物的作品,为语文园地的习作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11  秋天的雨

                    

 

                            五彩缤纷

                 钥匙      藏着香味            美丽快乐

                            吹起喇叭            

课文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点:

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课前准备

1.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

2、收集与秋天相关的录音带,适合背诵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一:

1、用你的耳朵认真倾听,闭眼仔细聆听秋天美妙的声音,并想象画面。

2、聆听后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二)后教

3、导入课题:

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把读后的体会和同学交流。

板书课题“听听,秋的声音”齐读课题。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出示自学指导二:

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一)先学

1.读通诗文:

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

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二)后教

1.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采用组内赛读或是小组赛读在或者齐读)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从两方面写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

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外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像诗的五、六节中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

2、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

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

“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

“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