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教案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1017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教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教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教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教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教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教案资料.docx

《《金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教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教案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教案资料.docx

《金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教案资料

单元质量检测二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层次归纳为五个层级,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为这五个层级是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需求,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基本需求理论”。

后来,马斯洛重新修订了自己的理论,在第四需求层次之后,又加入了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但仍将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最高层次需求。

这样这一理论就被完善为“七层次需求理论”。

并进一步指出,前四层次为基础需求层次,后三层次为成长需求层次,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越高越接近自我实现的精神境界。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从功能上说,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并不能满足作家生理、安全、归属与爱,以及被尊重的需求。

或许有很多作家依靠文学消解精神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并得到社会的尊敬,但这只应该是作家创作获得的客观效果,而不应该是主观追求。

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应当产生于第五和第六需求层次,即人的需求达到认知和审美层次,只有此时的创作动机才是文学意义上的,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作家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抵达的个人目标。

低层级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正是写作者低层次的基础需求;高层级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恰是作者高层次的成长需求。

作家如果只追求生理、心理层面上的需求,则只能创作出低层级的生活直观型和生活体验型作品;那些能够自觉关注个体命运,体察人性善恶,或者通达感性与理性界限,善于用哲学思维观照世界,审视生命、时空和宇宙万物关系,将认知和审美当作自己的文学追求,并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的作家,就能够创作出体现人生与人性体验特质的作品。

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固然在文学本质上没有截然不同的差异,但二者的社会功能显然不同。

网络文学一类的通俗文学创作,突出娱乐性、趣味性以博得大众的喜爱。

但传统型的“纯文学”写作要追求文学性,作家应当关注人的高层次需求,注重文学的审美和教化功能,着眼于人的灵魂净化和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

那种过多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忽视社会属性,缺乏责任担当,降低理想追求,通过植入较多的感官刺激等庸俗低下的情节和话语来取悦读者的行为,既影响到作家本人创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害于文学的道德坚守。

无论是网络作家还是通常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家,个人视野和文学视野都应当定位在马斯洛所说的成长需求上,而不应该只满足于获得基础需求。

无论网络文学还是“纯文学”,都应传达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立场,呈现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传播当下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念。

(选自2014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马斯洛理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需求层次分为基础需求层次和成长需求层次,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越高越接近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B.“七层次需求理论”与“基本需求理论”相比,因为加入了认知和审美需求而更加完善,自我实现的需求仍是最高层次需要。

C.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并不能满足作家生理、安全、归属与爱,以及被尊重的需求。

D.作者的层次低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层次就低,高层次的文学作品是由高层次的作者创作出来的。

作者应把认知和审美当作创作的动机。

解析:

C项,是作者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得出的结论,而非“马斯洛的理论认为”。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应当产生于人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作家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抵达的个人目标。

B.作家只要自觉关注个体命运,体察人性善恶,用哲学思维观照世界,审视万物关系,将认知和审美当作文学追求,就能写出高品质的作品。

C.作家应当关注人的高层次需求,重视文学的审美和教化功能,着眼于净化人的灵魂和提升社会道德水准,重视人的社会属性,注重担当责任。

D.网络作家的个人视野和文学视野应定位于马斯洛所说的成长需求,不应该只满足于获得基础需求,应当传达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立场。

解析:

B项,说法不够全面,也过于绝对。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归纳为五个层级,后来又修改为七个层次,使之更具体、完善,体现了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

B.虽然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但作家应该依靠文学来消解自己精神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并以此得到社会的尊敬。

C.一个作家如果只追求生理、心理层面上的低层次的基础需求,那么就只能写出低层级的生活直观型和生活体验型的作品。

D.网络文学一类的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在文学本质上没有截然不同的差异,但前者创作追求的是娱乐性,后者应追求文学性。

解析:

B项,观点是文中否定的观点,文中说“或许有很多作家依靠文学消解精神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并得到社会的尊敬,但这只应该是作家创作获得的客观效果,而不应该是主观追求”。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琪,字台秀。

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

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

一日,铎召縠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

赋尾云:

“得士则昌,非贤罔共。

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铎览而骇之,曰:

“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

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

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

“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

可畏也。

”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

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

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

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

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

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

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

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

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

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

除授尚书左仆射。

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C.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寻命/之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解析:

正确标点: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

琪上疏数千言。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答案:

B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解析:

“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答案: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

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

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

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

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

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

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解析:

D项,“诬告”错,李琪擅改试摄名衔是事实,因此萧顷对此事的告发不是“诬告”。

答案:

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赋尾云:

“得士则昌,非贤罔共。

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赋的结尾说:

“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

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

(2)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

参考译文:

李琪,字台秀。

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

李琪十三岁时,所作词赋诗颂,被王铎大加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

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里派人带着《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李琪,他执笔立刻写成。

赋的结尾说:

“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

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

”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

“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会在文坛称雄。

昭宗时,李谿父子凭借文学才华而知名。

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

李谿看后很惊异,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就出门迎接,对李琪说:

“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

您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是后生可畏呀!

”李琪因此更加知名,后来考中了进士。

天复初年,李琪被授予武功县尉的职位,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

自从李琪担任谏官宪职,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他必定会上奏章评论,文辞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

梁祖接受禅让登基,征召李琪进入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梁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士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写的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宠爱优待超出同辈。

这时,李琪的名声传播于天下。

李琪看重承诺,怜惜人才奖赏好人,家庭很和睦。

贞明、龙德年间,当时李琪和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戒惕谨慎深沉缜密,李琪倜傥自负,不拘小节,中书省回答皇帝的问话,多按李琪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

恰逢李琪委任官吏,本应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发,梁帝大怒,准备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李琪被赵岩等人所救,被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

庄宗进入汴京,早就听说李琪的名声,多次想委以重任。

同光初年,李琪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

同光三年秋天,各地发大水。

国家财富不够充足,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奏章陈述治国的策略。

李琪所呈奏章有数千言。

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等到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获罪,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

李琪当时是御史大夫,安重诲在御史台门前擅自杀了殿直马延。

李琪虽然曾经上奏章弹劾过他,但言辞意旨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三次上奏章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

从这以后,李琪更受掌权的重臣的猜忌,凡是李琪上奏章说的事,无不听到风声就横加阻止。

长兴年间,李琪死于福善里家中,时年六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8~9题。

(11分)

沧浪亭怀贯之①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

①贯之:

诗人的朋友。

②悰(cóng):

快乐。

8.这首诗题为“沧浪亭怀贯之”,诗中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个“怀”字的呢?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寻找贯之的踪迹,隐含了“怀”字;诗中所写的危台、林木、翠竹,都留下了贯之的足迹,让人怀念;写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表现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君又暂来还径往”一句回忆贯之来时和离去时的情景,充满了怀念之情。

(言之成理即可)

9.有人认为“日光穿竹翠玲珑”描写景色极巧,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妙。

你觉得哪句更好?

请回答并说明理由。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日光穿竹翠玲珑”更好。

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

在这红林翠竹之中,本来适宜会集朋友,把酒赋诗,但酒友离散,诗社凋零。

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自然地引起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

日光穿过竹林,原本翠绿的颜色变得模糊,与上句“秋色入林红黯淡”相呼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言之成理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

“呜呼!

___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北宋许多文学家堪称写景圣手。

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绘出对比鲜明的山间朝暮景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静影沉璧”两句细致描摹出洞庭湖有风时月光浮动、无风时月光倒映水中的美好画面。

答案:

(1)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云归而岩穴暝 浮光跃金

三、实用类文体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

谷立立

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殒命。

苏珊·桑塔格曾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将加缪归为“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

纵观加缪一生,“受难者”的形象总与他息息相关:

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几乎失学。

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他画上了休止符,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

疾病作为加缪的“绝望和挑战”,“一半是宿敌,一半是催化剂”。

在他,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的存在。

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

从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与敏锐感悟。

我们读《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无动于衷,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

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

生活于他,虽极为“悲伤”,但仍有“热情”。

他认为,诞生到一个荒诞世界上来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与自己的自由。

如果说《局外人》是其荒诞哲学的首度展示,那么《西西弗的神话》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

希腊神话中背负着沉重诅咒、永远推着石头上山的悲剧人物,何以在加缪笔下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抗争的英雄?

这是一种暗示,隐隐对应着作家积极的人生观——生活虽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但正如小说《鼠疫》里所写,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

加缪的文字虽是隐忍的,他的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

漠不关心、冷漠超然,或者悲观厌世,从来与他无缘。

终其一生,他秉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训诫,“热爱生活本身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满含着热情介入这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

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新闻、文论、时评、小说、戏剧,无所不写,只为了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

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他“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也正是对此种“介入”的肯定。

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

加缪精神上有“囹圄”之感,这和其早期经历不无相关,但更直接的伤害,自然非后期政治上的纷争与最终被排斥的际遇莫属。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其后他逐渐成为左派文人攻击的标靶,被以萨特为掌门人的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从此,生活在局外人一般的被放逐状态之中。

在阿尔及利亚战争①期间,这“局外人”的身份更是越演越烈,终至无法收拾。

一直以来,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

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都在牵动其敏感内心。

作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更时时出现于其小说及戏剧创作之中。

从早期的《局外人》《鼠疫》《卡利古拉》,再到遗作《第一个人》,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虽构成加缪书写的主题,其下却潜藏着何其相似的关键词,比如阳光、大海、沙滩。

作为“乌脚”(当地话,意指白人移民)后裔的他,身份极为尴尬,“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帕慕克语)。

他一直试图在战争与和平的罅隙间寻得某种微妙的平衡——他不愿自己的“妈妈”遭受横祸,亦不愿记忆里“无法割舍”的美好尽数毁于硝烟。

因此,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在彼时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风潮之下,这和平主张更近乎于美好的想象,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双方均无法认同。

然而,世事的吊诡也正在于此,追求和平的人反倒成了阻挠和平的帮凶。

彼时,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②也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

现实的屡屡受挫,无疑将他推入孤绝的深渊。

从此,他避居乡间,不问政事,只在日记中涂抹彷徨与失落,或在戏剧中寻找往日的荣光,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

这种无为,既非“江郎才尽”的无奈之举,亦非明哲保身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源于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是加缪一生对抗错误、矛盾和踯躅的具体例证。

(有删改)

注:

①阿尔及利亚战争:

50年代中期,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不断袭击法国殖民地当局和普通的法国人,法国方面派出军队镇压。

②昔日的战友:

指萨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影响他一生,常常让加缪陷入绝望,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死亡。

B.《局外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无动于衷,小说的叙述冷静克制。

但并不能因此就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

C.《鼠疫》是加缪的早期作品,描写了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一片荒芜的世界,隐忍的文字鲜明地表达了“生活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的主旨。

D.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他对这片土地抱有深厚的情感,但是他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这让他选择了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阿尔及利亚战争。

E.加缪后来避居乡间,不问政事,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表面上是无为,实际上体现了他对所处的环境的对抗和对自我信念的坚持。

解析:

A项,“肺结核影响他一生”于文无据,“常常让加缪陷入绝望”与原文矛盾;C项,“生活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并不是《鼠疫》的全部主旨,“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是《鼠疫》的主旨;D项,“他选择了以局外人的身份”错误。

答案:

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2)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加缪“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句子含意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荒诞”,加缪认为世界就是荒诞的,在他的作品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如“非荒芜的否定主义”,意思就是虽然加缪的人生很“悲伤”,但他对人生仍有热情,“他以手中之笔……芸芸众生”“与荒诞的抗争……人生哲学”。

综合以上几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他的《局外人》等作品,都体现了他的这一哲学。

②生活中的加缪有着积极的人生观,他满含热情介入生活,以手中之笔唤醒众生。

③与荒诞的抗争,是加缪创作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3)简要概括加缪与萨特在政治观点上的不同之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题干中“与萨特”和“政治观点”这两个关键词。

答题区间为第五段和第七段。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由这句话可知二人在对待斯大林主义上政治观点是不同的;根据“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及“就连昔日的战友也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可知,二人在对待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答案:

①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反,萨特支持,加缪反对。

②萨特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加缪希望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4)作者为什么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的含意,尤其是注意其表层和深层含意。

根据原文中的“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这和其早期经历不无相关,但更直接的伤害,自然非后期政治上的纷争与最终被排斥的际遇莫属”,可以确定答案方向,即一是生活经历,二是政治遭遇。

答题区间主要为第二段和最后三段,结合“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进行筛选并整合即可。

答案:

①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肺结核几乎失学。

②由于政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被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

③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