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 16K.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938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 16K.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 16K.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 16K.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 16K.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 16K.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 16K.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 16K.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 16K.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 16K.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复习提纲16K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一课两次鸦片战争

一、虎门硝烟

1、背景:

清王朝在康乾盛世后逐渐显出衰败的景象。

因工业革命而迅速发展的英国,在中国东南沿海大肆走私鸦片,掠走巨额白银,中英矛盾激化,最终成为爆发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经过:

1839年,林则徐将缴获的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意义:

虎门硝烟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强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

(1)目的:

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华战争来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企图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2)经过:

1840年6月,英军从广东海面沿海北犯,直达天津。

1841年英军攻占广州后,再次一路北上,1842年8月,兵临南京城下。

(3)结果:

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2、《南京条约》

(1)时间:

1842年8月

(2)内容:

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中英协定关税等。

(3)附约:

英国又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以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4)影响: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司法等主权,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

中国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由此,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双重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火烧圆明园

1、背景: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借口“修约”,蓄意制造事端,于1856年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经过: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焚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四、沙俄趁火打劫

1、时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稍后的一段时间内。

2、结果:

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掠走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3、影响:

沙俄成为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五、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组织“洋枪队”,对抗太平军。

太平军击毙华尔,取得多次胜利。

第二课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19世纪70年代,美日入犯台湾,英法进窥云南和广西,俄英侵凌新疆和西藏,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

2、原因:

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占领北疆的伊犁。

3、经过:

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4、意义:

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甲午海战

1、背景: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加入了侵略中国的列强行列。

2、时间:

1894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3、经过:

黄海海战后,日本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不久日军占领了大连和旅顺;1895年初攻陷威海卫海军基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

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议和,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三、《马关条约》

1、主要内容

(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2)、赔偿兵费白银2亿两。

(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

2、影响:

是《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它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升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同时,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也由此开始。

第三课八国联军侵华

一、瓜分狂潮

1、背景: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增设银行等方式,加紧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目的:

为了扩大各自在华的侵略权益。

3、表现:

列强纷纷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义和团反洋教风潮逐渐在山东,河南,直隶、天津等地弥漫开来,列强极度恐慌。

2、时间:

1900年。

3、经过:

1900年6月,开始进攻天津;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仓皇西逃,并派员与各国议和。

4、结果: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三、《辛丑条约》

1、时间:

1901年。

2、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2)天津和北京通海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驻兵。

(3)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并由各国派兵常驻。

(4)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3、影响:

《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签订的主要条约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战争、签订双方

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

1842年

鸦片战争、中英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  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个国家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第五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一、从“自强”到“求富”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镇压农民起义和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官僚深受刺激。

2、目的:

为了维持清朝的统治。

3、代表:

中央有奕昕,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4、时间: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5、主要内容

(1)外交: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2)军工:

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开始兴办军事工业。

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

(3)民企: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6、作用: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恶劣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公车上书

1、背景: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目的:

救亡图存。

3、时间:

1895年。

4、地位:

维新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三、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2、主要内容

(1)政治上: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2)经济上:

奖励实业,改革财政。

(3)军事上:

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4)文化方面:

设立学堂、译书局,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等。

3、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刘光第)被杀。

4、影响

(1)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急时刻,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行动。

(2)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产生了很大影响。

(3)说明了和平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六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成立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成立同盟会

(1)成立: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2)纲领: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创立民国”为纲领。

1905年11月,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这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3)刊物:

创办《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机关刊物。

(4)地位: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等首先起义,次日占领武昌。

2、结果:

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3、影响:

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已有10多个省宣布独立。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以中华民国纪元。

2、巩固:

3月,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3、变局: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下诏退位。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

(1)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七课新文化运动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

1、兴起背景:

要巩固和发展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困难重重。

2、主要目标:

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

3、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从1916年第2卷第1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此后,《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4、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

5、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

二、文学革命

1、内容: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2、概况:

(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用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

(3)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百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3、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1)性质:

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

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

2、作用: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3、概况

(1)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论文。

(2)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八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

1919年初,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

2、经过

(1)前期: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拒签和约,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在斗争中,李大钊、陈独秀等起到了领导作用。

(2)后期:

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结果: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迫使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

(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意义

(1)性质: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

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全国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成立: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举行。

3、主要内容

(1)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2)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3)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4、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就此诞生。

三、革命纲领的提出

1、时间:

1922年7月。

2、地点:

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3、内容:

确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是打到军阀,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比较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2)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斗争方向。

(3)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九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政府的建立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背景

(1)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孙中山领导过多次革命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

(2)共产国际、苏俄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2、中共三大召开

(1)时间:

1923年6月。

(2)地点:

在广州召开。

(3)主要内容:

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3、国民党一大召开

(1)时间:

1924年1月。

(2)地点:

在广州召开。

(3)主要内容:

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意义:

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中国进入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二、黄埔军校

1、建立: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蒋介石任校长,共产党人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

2、意义:

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军事学校,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

三、北伐战争

1、出师目的:

为了打到列强,铲除军阀,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全国。

2、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4、先锋部队:

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

5、结果: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便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孙中山逝世后,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坚持三大政策,而国民党右派则破坏国共合作。

2、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随后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3、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4、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于“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第十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时间:

1927年8月1日。

3、主要领导有: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4、结果:

起义部队一部分进入海陆丰地区,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开展游击战争。

5、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二、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

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毛泽东到湖南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的队伍会师。

(2)成立了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

(3)这次会师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促使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意义: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2、影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

1931年冬。

(2)概况: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瑞金为首都。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朱德为军委主席兼红军总司令。

(3)地位:

是中国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

四、红军长征

1、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2、开始:

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

3、转折: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胜利: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九一八事变

1.背景: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社会矛盾,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2.时间:

1931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处的九一八事变。

3.结果

(1)不到半年日本就完全侵占了中国东北。

(2)1932年,日本挟持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

4.影响:

导致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全国民众开展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侵略者逐出中国。

2.大中城市组织抗日救国大会,发表抗日通电。

工商业者抵制日货,呼吁实行对日经济绝齐。

青年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对日宣战,收复失地。

三、西安事变

1.背景

(1)1935年,日本向关内扩张,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

(2)张学良和杨虎城不满蒋介石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

2.爆发:

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处的西安事变。

3.结果:

蒋介石担保“停止剿共,联红(军)抗日”,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4.意义:

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点,标志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七七事变

1.时间:

1937年7月7日。

2.地点:

在北京西南的卢沟桥爆发。

3.影响:

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中共通电全国,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抵抗日本侵略。

(3)1937年8月,日军把战火烧到上海,威胁首都南京。

国民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并组织了淞沪会战。

(4)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四军。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二、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日军凶残地屠杀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

2.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第14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

一、台儿庄战役

1.背景:

1938年春,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向徐州发动进攻。

2.过程:

1938年3月,日军戟台儿庄。

中国军队在李宗仁指挥下奋起抗击,歼敌1万余人。

3.地位:

中国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

二、百团大战

1.背景:

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2.时间:

1940年8月。

3.目的:

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

4.过程:

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对华北日伪军展开大规模的反击战。

5.意义:

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1.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

2.时间:

1945年4月。

3.地点:

在延安召开。

4.主要内容:

(1)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新党章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选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

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朝着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背景

(1)国际上:

德国希特勒法西斯失败,欧洲战争结束;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2)国内:

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并向敌人展开全面反攻。

2.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同盟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3.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称霸的野心,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为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存在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

2.目的

(1)国民党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

(2)中共为了争取和平,揭破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阴谋。

3.过程:

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等由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陪同,飞抵重庆。

4.成果:

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5.全面内战爆发

(1)标志:

1946的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结果:

人民解放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二、转战陕北

1.原因:

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领导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

2.过程:

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采用“蘑菇战术”,先后取得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

3.结果:

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三、挺进大别山

1.背景:

经过一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歼敌100多万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2.过程: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

3.意义:

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标志着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辽沈战役1.时间:

1948年9月至11月。

2.指挥:

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3.经过:

解放军先攻克锦州,控制北宁线,对东北敌人造成“关门打狗”之势,解放长春,最后攻克沈阳。

4.意义:

人民解放军共歼敌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二、淮海战役

1.时间: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2.指挥:

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统一指挥。

3.经过:

以徐州为中心,先后在碾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