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883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樊登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樊登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樊登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樊登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樊登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樊登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docx

《樊登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樊登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樊登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docx

樊登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读完本文约需39分钟

大家好,我们今天是在北京的樊登书店为大家讲解这本书,叫《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它的英文名很短,叫作Supernormal。

我更喜欢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直译过来是什么?

超级正常人或者超正常人,supernormal。

那天我跟我儿子探讨漫威的这些故事。

读完这本书以后探讨,发现几乎所有这些漫威里的超级英雄,都是童年逆境的承受者。

而这本书给我们希望,它说你可以成为supernormal,你可以像那些超级英雄一样,走出那个逆境,由于那个逆境给你带来的那些打击和挫折,让你和其他人变得不一样,你super,你变得更厉害了,你拥有了别人不具备的一些能力。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说,大部分的人都能够从童年逆境当中走出来,而且你要能够看到那个挫折所带来的礼物,那个挫折怎么样让你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变得更强。

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希望的地方,也是我喜欢它的地方。

因此这个书名其实说的没错,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如何从童年创伤当中复原。

首先有个数据要告诉大家,各式各样的童年伤害加在一起,要想顺顺利利地度过童年,说我童年没有过任何伤害,我童年过得特别健康。

这种人有,在全社会只占到25%,也就是说75%的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童年逆境。

如果你的家里人喝酒,有一个酗酒的父母,如果他们打你,如果他们在你未成年的时候离婚,争吵得很厉害。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欺负你,如果你学校里边有人歧视你、欺负你。

如果你受到过性侵害,受到过虐待,如果你遭遇过重大的暴力伤害,你的父母过早地去世等等。

你能够找到特别多童年逆境的来源,所有的这些人都有机会能够找到自我应对的自救方法,并且能够成为一个超级正常人。

这个能力被叫作复原力,就是人体内有复原力,我们虽然经受过这样的打击和挫折,但我们依然可以走出我们的起点故事。

影响我们很多人的,是一个起点故事,什么叫起点故事呢?

有另外一个词叫闪光灯记忆。

你记不记得你过18岁生日的那一天?

或者你的女朋友和你第一次相爱的那一天,这叫作叫作闪光灯记忆。

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有很多闪光灯记忆,但是对一个人影响至深的,是最早的那个起点故事。

就给你带来伤害的那个故事,这是造成我们童年逆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画面,孩子们对这些东西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你知道人的大脑当中最神秘的地方,就是我们后边有个杏仁核。

人的大脑的成长过程,是由后往前长出来的,就是最原始的掌管我们呼吸,掌管我们生存行动的那个部分,都在后脑勺。

前面发展出来的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这个智力,我们的逻辑性,都在前面,从后往前这么长过来的。

杏仁核就在后面,他是掌管我们恐惧的这个部分,但你知道杏仁核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当杏仁核越强的时候,布罗卡氏区域就越不活跃。

什么是布罗卡氏区域,在前边这个地方掌管语言,也就是说当你的杏仁核调动起来的时候,你开始紧张,害怕,你那个原始的像野兽一样自我保护的那个能力调动出来了,你要么打,要么逃。

在这一刻,你的语言系统开始关闭,所以会出现述情障碍症。

一个经历的巨大恐惧的孩子,你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儿,说不出来,完全呆住了,尤其是如果这个创伤发生在童年,发生在很小的时候,你根本不能理解那些事儿,所以你完全没法用语言表达那些事情。

于是这些伤害会逐渐的变成一个秘密,深藏在你的潜意识当中。

为什么对孩子进行性骚扰或者对孩子进行这个虐待是非常重的罪,因为孩子根本没法处理这些伤痛,他不像成年人一样可以复原,他就会把它潜藏在记忆当中。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小时候跟她妹妹在家里边正在玩,突然看到一个人冲到她们家,开始在她们家翻箱倒柜的找东西“一定有,肯定有,藏在哪儿”,这样。

她们两姐妹完全愣在那儿,傻的,找啥呢根本不知道。

等到她长大了以后,她才慢慢地理解那个人是个酒鬼,来她们家是找酒喝的,而她的爸爸也是一个酒鬼,他的爸爸做了什么事儿,亏欠了那个人,那个人到她们家来打闹。

这件事情对这个小孩子来讲,是童年的一个噩梦,但是她根本没法表述出来,她说不出来。

她也不能说“酒鬼”这个词,因为“酒鬼”这个词在她们家可能是一个禁忌。

于是这些东西,就会进入到潜意识当中埋藏下来。

就像卡尔·荣格讲过的,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能够进入你的意识的时候,它就可能是你的命运。

所以这就是我们对于童年逆境的一些反应,我们可能说不出来,我们没法描述,但是它给你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很多人的童年逆境甚至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就不要以为童年逆境是你打他,才算童年意境。

很多妈妈生完小孩以后,扔在那不愿意管,不愿意理他,这时候这孩子就已经开始感受到童年逆境。

那种被抛弃的感觉,没有人拥抱地感觉,他在后期会造成特别多复杂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在这方面都做过很多长期跟踪性的研究。

我们现在知道童年逆境的这个原理了,那么我们来看看一个supernormal是怎样应对这件事情。

第一个案例叫保罗的一个人,这个孩子,可能因为个子矮或者怎么样,他在学校里边整天受到欺负,就是常见的这个校园的暴力。

欺负他的人,后来衍发成什么样呢?

谁跟他玩就欺负谁,后来有一次他们班上终于来了一个从外校转过来的同学,他就跟那个同学很开心在一起玩,终于有了一个伙伴,结果过两天那个同学过来跟他讲说:

“我不能跟你玩了,我要再跟你玩的话,他们也会欺负我。

他就始终是一个人,这种孤独的被排斥的感觉,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打人才是欺负,在学校里边不理一个人,孤立一个人,跟打他的感受是一样。

心理虐待和身体虐待产生的效果,有时候心理虐待会更严重。

保罗有一天在放学的时候,那些小孩朝他扔石块,结果一个石块砸在他的眼睛上,流了很多的血,这一下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因为当他回到家以后,那个眼睛都差点瞎掉了,后来去找医生包扎,第二天他带着那个纱布去上学,从这以后,这个孩子整个变了一个人,为什么呢?

因为他听到了他妈妈跟他爸爸的哭诉,他的妈妈在房间里边跟他爸爸哭说:

“我觉得他们就是在欺负我们。

”就他妈妈很生气的讲那个话,保罗说在那一刻,体内突然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就是愤怒。

他以前从来没有感受过愤怒,他以前都是害怕,都是想取悦,想跟他们玩,他没有愤怒过。

但是这一次当他看到他的妈妈为此难过哭泣的时候,他产生了愤怒的感觉。

各位注意,这是疗愈的开始,就是愤怒本身,也是一种疗愈的手段。

愤怒能够让人产生存在感,让人认清现实和存在的状况并且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于是这个小孩开始练习跑步,把自己的身体变得非常强壮,他越跑越快,他比别的小孩跑得快得多。

他去学习巴西柔术,所以他可以很容易的制服同龄人,但是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跑步又快,巴西柔术又学会了。

每天在身上穿上蜘蛛侠的衣服,并且穿好几件衣服,他出门穿三四件体恤,他说这个紧绷的这种感觉给他带来安全感。

他觉得自己就像蜘蛛侠一样,他喜欢穿这种超级英雄的这种衣服去上学,每次放学如果有人挑衅他,他就用巴西柔术把对方制服,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欺负她。

之后由于他养成了这样的锻炼的习惯,养成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习惯。

他大学毕业就到了美国的海军当军官,他一到这个军队里边就如鱼得水,因为他太善于在军队里边生存了,又能克服困难,又喜欢关怀别人,所以他很快就成为一个supernormal,成为一个转换的非常好的人。

那这个过程当中的原理是什么?

这个过程叫作钢化效应。

我原来本科专业就是学这个,你要想让一个东西变得更硬,想把铁变成钢,那你就需要给它一些挫折,这个钢化效应是什么呢?

虽然无情的过大的压力对我们没有好处,但是适度的压力并非坏事,学习应对压力很像锻炼。

正如保罗所说的:

“通过努力练习我们变得更强壮,变得更有能力。

”这就是英国儿童精神病学家迈克尔.路特所称的钢化效应。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置身于一些艰难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未来困难的影响。

研究心理学家理查德·丁斯特比尔提出了任性模式,与这一观点存在异曲同工之处。

按照理查德的观点,如果我们体验过了压力感,我们就不会那么害怕未来困境激发的恐惧心理。

我们开始把威胁和问题,看作能够控制的情况。

我觉得我在从小到大过程当中,高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钢化作用的过程。

就当你经历过了高考,经历过了难熬的七八月份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样的事我都经历过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更困难的事,所以这就是我们说,这个钢化效应的作用。

因此从保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愤怒是一种自救的方式,当你遭受欺凌的时候,他用愤怒自救成为了这个校园凌霸的受益者,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很强悍的人,这一点我相信对很多人会有启发。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叫作叫作玛拉的小孩,这个孩子的妈妈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她有非常严重的双向情感障碍。

她每天回到家,如果发现家里一切东西都整齐,她就知道妈妈今天没有犯病,她可以有晚饭吃,他可以很开心。

但是如果家里边东西乱糟糟的,她就会发现他妈妈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哭,或者砸东西,她的妈妈又犯病,她妈妈犯起病来的时候,是完全不管孩子的。

所以你想这个孩子多恐惧,爸爸又不在家,只有她和妈妈两个人,她从小和一个精神病的妈妈生活在一起。

经常没有人管她吃饭,这个时候,这个孩子所用到的方法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逃跑,一种她自己发明的魔术。

让这个世界失焦然后远离母亲,我相信这一招,你们从小到大一定都用过。

你试试看,你看这个麦克风,看着它的时候,突然之间看进去了,看进去了以后,你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了。

而这个小女孩所用的方法,就是盯着她们家的一个东西看,看完了以后她的妈妈,就算在她的面前大喊大叫,就算拉着她这样晃,她都感受不到她的妈妈。

这个方法是进入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她逃离了,她在这种状况之下,在她的妈妈完全没法依赖,她的妈妈给她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之下,这个小女孩,这是我们要感谢生命的力量,这个小女孩自己内在的生成了一种逃避的方式,这种逃避的方式就是失焦。

这里边甚至还会带来一定的学术上的益处,这个我们当然不会说希望每个孩子都这样,但是它是有它的好处的,不要把它完全看作坏处。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叫皮亚杰,今天的儿童心理学就是他奠基的。

皮亚杰和玛拉一样,他的妈妈也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皮亚杰从小就学会了既与他的妈妈相处,又与她保持距离。

他让自己沉浸在有序的科学世界中,从而去应对母亲那个无序的、不可预知的情绪。

当这个妈妈开始不正常,开始发飙或者开始不做饭的时候,皮亚杰就沉浸在科学里边,就去读书,就进入到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边去,那个地方能够带来安慰。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小孩子是有自愈的功能的,这个玛拉所用的方法,就是对她的妈妈完全失焦,开始进入到自己的这个生活当中去。

当然你要小心,如果这个方法过度的话也会带来妄想症,假如这个外在的压力太大,大到这个孩子自己没法克服,那很有可能会带来妄想症。

但是玛拉克服得很好,就是她一边忽视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只要犯病,她就看不见她,就完全把焦点转移到生活的其他地方。

她尽量不在家里待,她喜欢图书馆,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喜欢学习,喜欢考试,然后整天待在公共图书馆里边。

后来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考上常春藤盟校,成功了,考上了很好的学校。

等她长大了以后,毕业生活在别的城市,完成了自我的这种救赎的过程。

所以当家里边有这么巨大的压力,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这是一个完全没法克服的压力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可以学会选择失焦,可以学会选择潜入到另外一个世界,进入到自己的幻想当中。

你们觉得J.K.罗琳去写那么一个大部头的构思,难道不是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吗?

金庸会突然躲到那个武侠的世界里边去,这可能都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

我们在说到对现实生活的逃避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可能是一个不好的词儿,但是它可能是创造,它可能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小时候经常看着一个人,比如说这个大哥跟我说话,说着说着话,我就完全听不到他说话,我都会觉得这个人怎么离我那么远,飘的好远,我现在知道这是失焦的过程。

就是你不把他当作焦点,你走神了。

所以她在妈妈给她巨大压力的时候,这么大的童年逆境,玛拉选择的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做自我保护,这是第二个supernormal。

第三个叫杰西,杰西有一个恐怖的姐姐。

我们都说家庭虐待,似乎很多人说的都是父母,但是有更大多数的家庭虐待是来自于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之间的这种斗争,有时候会严重到虐待的程度。

杰西的姐姐是个什么人呢?

她老打她的妹妹,然后甚至当着她妈妈的面都打她的妹妹。

而她的妈妈是一个完全不作为的妈妈,她的妈妈说你们俩不要打闹。

其实就是打她而不是打闹。

但是她的妈妈就说:

“这小孩子就是喜欢打闹。

”完全忽视妹妹的求救。

甚至她的姐姐到了青春期以后打她的妈妈。

在家里边她有一次发现她姐姐跟她妈妈争吵,她姐姐打她的妈妈,她妈妈没有还手的力量,她姐姐个子又高,成为这个家的噩梦。

但是两个人好起来的时候,又显得很好的样子,完全看她姐姐的状态。

她姐姐如果今天高兴,就可以跟她很亲密很开心姐妹花,但是一旦翻脸立刻摔东西,立刻打人。

所以你想一个小孩子,长期的生活在这么一个恐怖的姐姐的周围,压力是巨大的,再加上父母不作为,父母根本不觉得这是一个事儿,最后她发现她的妈妈不是不作为,是不敢作为,连她妈妈都打,经常威胁她。

你说这个逆境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如果我们用负面的方法去处理,到最后很有可能我们就变成一个不太会跟别人沟通的人或者变成一个虐待别人的人、暴力脾气的人。

而杰西所用的方法是她慢慢地学会越来越警惕,她比其他人更善于察言观色,她比其他人更善于了解别人的细微的、一点点的风暴的发端。

她姐姐今天进门那一刻,她就知道要不要打架,所以她姐姐只要一回家她就能够判断是开门出去还是赶紧锁门,发展到这种程度,这成了一种非常强的职业能力。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她们请了普通学校的孩子和孤儿院的孩子一起来做图片填充。

发现童年的时候遭受过重大逆境的孩子,拼拼图比正常孩子快很多。

为什么这些人受过虐待,拼拼图会厉害呢?

因为他们更善于观察,他们从小到大看别人脸色,他只要看到一点点问题,他知道出问题。

于是这个小女孩就开始靠观察她的姐姐而活,她要活下去,她每天都得观察她的姐姐,然后她后来甚至说,说不定她可以成为福尔摩斯,福尔摩斯是谁的偶像呢?

斯坦·李。

斯坦·李就是蜘蛛侠的创作者,漫威的老板。

这个书里边有一句话总结得特别有意思:

成功来自于哪里?

心理学家维克多·格泽尔和他的妻子米尔德丽德对数百位名人进行了里程碑式的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成功往往不来自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而是来自能够认识到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

杰西的杏仁核不仅帮助她注意到危险,也帮助她注意到机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因为她敏感,很有可能一大把机会同样摆在你们面前,但是你不敏感,你对这事无所谓,你观察不到你就忽略了。

这就是杰西后来的人生,所以当她能够这样敏感地观察她的这个姐姐的时候,她后来成为了一位商业顾问,就是进了麦肯锡这样的公司做咨询。

因为她能够很早的洞察客户的需求,客户做什么她都知道,她极其敏感,这种能力是训练出来。

我有时候经常跟别人讲,我说商业能力就是共情的能力,商业能力就是你能不能够更早地感受到对方感觉的这种能力。

我小时候我爸妈经常吵架,然后我也会去体会,我也会每天回到家,我都要先勘测一下这个氛围怎么样。

今天是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

我现在知道这是对我的锻炼,你知道爸妈吵架对孩子来讲是个童年逆境,但是它锻炼了我,它让我更善于理解他人的感情,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感觉。

但是也有后遗症,它的后遗症是什么呢?

就是她的丈夫说:

“我觉得你好像从来不睡觉。

”她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眼睛是半开半闭,都是眯着眼睛,这样随时准备跳起来。

她生了孩子以后,只要她的孩子有任何动静,她立刻就起来,非常敏感。

她丈夫就说:

“你是不是不睡觉啊?

怎么每天晚上都觉得你是醒的那种状态。

”她就是半睡半醒地过了一生,这就是一个后遗症。

然后第四个案例是伊丽莎白,她有一个特殊的哥哥。

这种人在心理学上叫作被忽视的人群,就是他的哥哥在她们家比她重要的多,因为他哥哥得了一种病叫作抽动秽语综合症,他完全没法控制自己。

他的爸妈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她的哥哥身上,这个伊丽莎白从小到大的感觉,大家如果看过《都挺好》的话,你就能理解那个女孩就像苏明玉。

苏明玉跟她比起来,就根本不算什么,苏明玉只是她的爸妈偏心眼。

她是在家里边干所有的家务,她提任何要求,她的爸妈说没时间。

因为她哥哥天天闹事,她每次一回家,发现她哥哥在那闹事,她就觉得完蛋,什么也干不了。

她的爸妈从来不参加她的学校活动,她在学校里办任何聚会她都不去,因为她哥哥经常上医院。

所以你想,这个女孩从小到大所经历的忽视的感觉是多么严重,直到有一天她毕业典礼的时候,在舞台上弹钢琴。

这一天她哥哥状态不错,她爸妈就带着她哥哥一块在台下看她弹钢琴,全场安静在听她弹钢琴。

她哥哥发作,然后她哥哥在底下就大喊,你想这对于一个小孩来讲,这是毁灭性的打击,当着全校的面她的哥哥在底下突然犯病。

她说我受不了了,跟她爸妈吵架:

“你们难道就不能有一天把他放在家里吗?

你不能找一个人看看他,为什么非得这样,为什么就忽略我的人生?

”她妈妈就讲了一句话:

“你比他幸运,能够控制自己,他没法控制自己,所以我希望你能够控制自己。

她妈妈说:

“假如你养两只小狗,一只小狗乱咬东西、不听话,一只小狗很乖,很可爱。

如果你不得已要抛弃一只,你一定会抛弃那只更乖的,因为至少有人会捡它。

”这就是他们家的格局。

经过了这个毕业典礼的风波,然后经过她妈妈跟她讲小狗的这些事以后,伊丽莎白终于接受了这一切,她学会了一个supernormal的方法,就是控制自己。

她妈告诉她,你跟他不一样,你跟你的哥哥不一样,你会控制自己,所以她把控制自己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她做事极其有条理,永远替他人着想。

这个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剧本呢?

她的妈妈和爸爸后来竟然又生了一个小孩,就在家里边环境这么复杂的情况之下,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伊丽莎白特别不理解,就问她妈说:

“你们连我都不照顾,你们怎么会又生一个孩子?

”她妈妈说:

“我和你爸爸总会走,我们走了以后,我觉得你一个人照顾不了你哥哥,所以我再生一个妹妹帮你一块照顾哥哥。

这个孩子的使命她这一辈子的使命,就是照顾他的哥哥,最后伊丽莎白考上了名校,事业很成功并且把照顾他的哥哥成为了她这一辈子非常重要的一个责任。

她接纳了他,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成为了一个会照顾别人的超级正常人。

所以有时候逆境真的看起来很大,很难以克服,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把我们体内supernormal的部分调动起来,你会知道它能锻炼你非常强的一部分。

它让你更善于控制自己,所以如果我们善于控制自己,我们也可以走出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关于控制这件事,弗洛伊德曾经说过:

“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一直是文明的标志之一,这种能力让理性超越激情,让个人屈服于社会,让自我比本我更强大。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自我控制能力不是源自于自我本身,而是来自于前额叶皮层,人类的大脑形成和进化的顺序,是从后到前、从下到上,大脑最原始的部分位于大脑的后部和下部,这些部位是自动发挥功能的,不需要意识的介入。

前额叶皮层顾名思义位于大脑最上部和最前部,就在前额的后面,这个部位主管我们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所以如果我们仅仅以这个原始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我们会觉得太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为什么我这只乖的小狗要被扔掉。

但假如你能够调动理性,你能够调动你的前额叶皮层去控制自己,你也可能会做出一个完全不同的选择。

下一个案例是一个孤儿,这个叫娜迪娅。

有一个数字很令我震惊,就是每九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在20岁以前失去父母,这个数字真的是我相当吃惊的一件事。

这个娜迪娅在大一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跟他说:

“你知道了吗?

娜迪娅说:

“什么事?

她说:

“有人抢劫你爸妈的商店。

娜迪娅说:

“那出什么事了吗?

她说:

“他们死了。

娜迪娅说:

“是谁死了?

是劫匪死了吗?

她说:

“不,是你的父母死了。

她在大一的那一年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失去了父母以后,你知道这个孩子,她每天都生活在校园里边,校园里边能够给他带来连续性。

生活的连续性很重要,一个人一旦生活的连续性被打破他会觉得不能够适应,但是校园能够带来生活的连续性。

但是校园生活最不能够接受的就是放假,一放假所有人都各回各家,她一个人空空荡荡地在学校里边转。

没有人管他,虽然有很多同学跟她很好,愿意带她去家里过节什么的,但是她也会觉得很别扭,因为在别人家里边一起过节。

让他感触最深的一次,是9·11事件那一天,9·11事件的时候,他们在学校里面上课,宿舍里的电话就全部响起来,就是各种人打过来问:

“你在哪?

安全不安全?

就很多人都收到家里人的慰问和要求,说待在这儿别出去什么的,他一个电话都没有收到,在那一刻他特别难过,这就是一个孤儿的这种体会,这肯定是童年逆境当中最难以克服的一部分。

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亚索特马约尔记得父亲去世那天,她被告知了这样一句话:

“索尼娅,你现在必须变成一个大女孩了,你妈妈现在很伤心,你不能再哭了,你必须为你的妈妈坚强起来。

所以丧亲会令一个孩子早熟,会令一个孩子变得坚强。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他的自传中写,他说他的父亲在车祸中不幸去世,构成了他生命中的一个新起点,我父亲去世后,给我留下了一种感觉,我现在必须承担起两个人的责任。

如果做得足够好,就可以弥补失去他以后的生活,所以有很多人都是在父母去世以后,反而变得更加自律,更加成功,虽然它能够带来成功,但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很多人会说,我愿意拿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去换他们活过来。

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它一旦出现,的确会给孩子带来懂事、成熟、细致,有时候他们会在寄养家庭里边感觉到很失落,但是他们从未表露,他们会比普通的孩子更善于感恩,他们能够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我们回到这个娜迪亚的身上,娜迪亚跟这个书的作者整天在做心理咨询,后来有一天这个作者就发现娜迪亚在生活当中总是和中年女性打交道,甚至连一个公交车司机如果是个中年女性,她也愿意跟她打交道。

她们门口的那些大妈们,她也愿意跟她们打交道,她在向她们学习怎么做妈妈,她喜欢跟这些中年女性在一起。

后来这个心理医生就觉得这个人对她有依赖的感觉,她就问她说:

“你是不是在我这找到母爱的感受?

”因为每次预约很积极,总是来跟她谈话。

这个女孩就哭了,说我一直想要一个不用预约的妈妈,她把她当成一个可以预约的妈妈。

最后这个娜迪亚怎么走出来的呢?

她结婚然后生了孩子,这个心理医生引导她,教她怎么样能够去做一个好妈妈,所以她从一个想要一个不用预定的妈妈,变成了一个怎样做成一个好妈妈的人,她开始学会了当妈妈,找到了那种家庭的感觉,这就是走出来的过程。

所以她用爱,用奉献,用在这个寄养家庭里边所学到的这些体会,更早的懂得人情世故,更早的懂得感恩,懂得关心别人,变成了一个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孩子,这就是supernormal。

另一个孤儿,还有一个女孩叫玛莎,她小时候经历的是精神方面的虐待。

她的妈妈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种人,就是我们讲过母爱的羁绊里边那种最严重的人。

她妈妈跟她爸爸离婚,她爸爸很有钱,然后妈妈没有钱,但是妈妈把她当作了向爸爸要钱的一个筹码,就是永远通过她,不断地向她的爸爸要钱。

而且她妈妈跟她灌输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是你什么都不用干,你也不用上学,你将来不需要成功。

你爸死了,钱都是你的,所以你只要继承你爸的钱就好了,然后妈妈在家里边,打她的情况下倒不多,但是经常进行精神上的虐待,就是不断地骂她,不断地指责她,天天批评她。

每次一出门的时候,她的妈妈就要求跟她说一句话,说我想让别人知道我很好相处。

因为她妈妈还要谈恋爱,还要去社交,所以她永远出门的时候都扮演她妈妈的快乐搭档。

就永远在她妈跟前都是姐妹花一样得很开心,我跟我女儿这样。

但是回到家就骂她,就侮辱她,就说她穿得真难看,你这什么发型,就天天这么折磨她。

所以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这种精神上的虐待有时候会比肉体上的虐待产生的伤痕时间更长,会延续更长的时间,所以这个玛莎慢慢的学会了一个自我保护的工具,就是面具。

经过这种童年逆境的人,有很多后来成了表演艺术家,成了演员。

有一个喜剧演员非常有名,他的助理就讲:

“我看到他在一千个人面前的时候,从来不会紧张,但是只要他面对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