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773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docx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docx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三单元导学案

2014年春复兴小学数学导学案(第十册)

第一课时轴对称

课题

轴对称 

总课时

3课时

课时

1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余红梅

授课人

 

课型

 

班级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动手操作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条款的内容;

能力目标:

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情感态度: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

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学习过程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欣赏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的图案。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

3、课文第3页的六幅图。

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交流展示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引入并呈现学习目标: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1)、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体积过程,体验观察、想象、分析和条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课件观念。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班查练,汇报自己自学自练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并提出自学自练中的疑难,小班内解决.

四、小班内讨论下列内容,小班班长作好大班展练的分工与排练,准备交流展示。

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内容: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2、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交流 合作学习

教师: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作对称图形。

4、点拨释疑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五、大班展练。

学生依次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展练要求:

声音洪亮,神态自然,语言通顺、规范,要与同学互动):

小班分工:

,A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1号生标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B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号生

(1)如果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那么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对于一个图形来说)

3号生

(2)把一格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对于两个图形来说)

(4号生)轴对称图形(或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5号生复述公式、简写并板书

 

练习拓展

课内拓展练习

(1)画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2)请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拓展延伸习题(课件出示)

课外练习:

、课内练习一-----第1、2题

3.学习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内容

第1条;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订本法。

第2条;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总结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内容

课后反思

 

2014年春复兴小学数学导学案(第十册)

课题

旋转

总课时

3课时

课时

2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余红梅

授课人

 

课型

 

班级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动手操作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知识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筒单图形旋转90度;

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杀个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

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

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学习过程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这是什么图案?

 

(2)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3)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交流展示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引入并呈现学习目标: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筒单图形旋转90度。

2.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杀个设计图案。

3.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小班查练,汇报自己自学自练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并提出自学自练中的疑难,小班内解决.

四、小班内讨论下列内容,小班班长作好大班展练的分工与排练,准备交流展示。

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内容: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课文第5页例题3的钟面。

⑴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以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根据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三、合作交流

1、课文第5页例题例3的风车。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这是什么图案?

 

(2)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3)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4)如果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这条线段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课文第5页例4.

(1)自己尝试画一画。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五、大班展练。

学生依次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展练要求:

声音洪亮,神态自然,语言通顺、规范,要与同学互动):

小班分工:

1号生标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2号生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3号生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4号生讲解推断过程,5号生复述公式、简写并板书。

 

练习拓展

课内拓展练习

(1)、动手操作。

①②③

图形①是以点()为中心旋转的;

图形②是以点()为中心旋转的;

图形③是以点()为中心旋转的。

(2)、

(a)图形1绕A点()旋转90。

到图形2。

(b)图形2绕A点()旋转90。

到图形3。

(c)图形4绕A点顺时针旋转()到图形2。

(d)图形3绕A点顺时针旋转()到图形1。

 

2、拓展延伸习题(课件出示)

课外练习: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总结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课后反思

 

2014年春复兴小学数学导学案(第十册)

课题

欣赏设计 

总课时

3课时

课时

3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余红梅

授课人

 

课型

 

班级

 

教学方法

质疑引导,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能力目标: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

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

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欣赏课本上的四幅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

 

 

交流展示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引入并呈现学习目标: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1)理解、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班查练,汇报自己自学自练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并提出自学自练中的疑难,小班内解决.

四、小班内讨论下列内容,小班班长作好大班展练的分工与排练,准备交流展示。

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内容: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1、小组交流自主学习里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答案,证明自己的看到的是正确的。

2、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五、大班展练。

学生依次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展练要求:

声音洪亮,神态自然,语言通顺、规范,要与同学互动):

小班分工:

1号生标)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图形,那条直线就是()。

,2号生

(2)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3号生b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4号生b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讲,5号生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练习拓展

课内拓展练习1、这些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1)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现象。

(2)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

(3)妈妈用拖布擦地,是()现象。

(4)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现象。

2、判断题。

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里画“√”,错的画“×”。

(1)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4条对称轴。

…………………()

(2)圆不是轴对称图形。

————……………………………()

(3)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变换可以设计许多美丽的镶嵌图案。

()

(4)风吹动的小风车是旋转现象。

…………………………()

3、想一想,画一画。

(每个10分,共20分)

(1)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拓展延伸习题(课件出示)

课外练习:

1、完成第8页3题。

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2、完成第9页4题

总结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课后反思

 

2014年春复兴小学数学导学案(第十册)

第二单元

课题

因数和倍数 

总课时

7课时

课时

1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余红梅

授课人

 

课型

 

班级

 

教学方法

质疑引导,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能力目标:

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重点

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说一说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2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交流展示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引入并呈现学习目标: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1)理解、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三、小班查练,汇报自己自学自练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并提出自学自练中的疑难,小班内解决.

四、小班内讨论下列内容,小班班长作好大班展练的分工与排练,准备交流展示。

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内容: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1、看主题图,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师举例:

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

学生写算式。

师:

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二、合作探究

找因数:

1、例1: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生尝试完成

师问:

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

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

最大的是几?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师:

你是怎么找的?

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小结:

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

自己试试看

4、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自学此内容。

小结:

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五、大班展练。

学生依次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展练要求:

声音洪亮,神态自然,语言通顺、规范,要与同学互动):

小班分工:

1号生;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号生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号生一个数的最大的倍数无限大,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号生倍数有无数个,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5号生复述、简写并板书。

 

练习拓展

课内拓展练习1、判断

(1)2是因数,4是倍数。

()

(2)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3)15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

(4)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

(5)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6)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

(7)5是30的因数,30是5的倍数。

()

知识拓展

1、找出18的所有因数:

()

2、根据45÷5=9,我们说()是()和()的倍数,()和()是()的因数。

3、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24,这个数是()。

2、拓展延伸习题(课件出示)

课外练习:

完成练习二1~4题

总结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8的所有因数:

24的所有因数:

课后反思

 

2014年春复兴小学数学导学案(第十册)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课题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总课时

7课时

课时

2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余红梅

授课人

 

课型

 

班级

 

教学方法

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能力目标:

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重点

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1、24的因数有哪些?

2、3与6的积是18,所以18是3和6的(),3和6是18的()。

3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交流展示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引入并呈现学习目标: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

(1)理解、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班查练,汇报自己自学自练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并提出自学自练中的疑难,小班内解决.

四、小班内讨论下列内容,小班班长作好大班展练的分工与排练,准备交流展示。

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内容: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找倍数:

1、我们一起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师:

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

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完成做一做1、2小题

师:

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你能用用集合来表示吗?

试试看

师:

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五、大班展练。

学生依次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展练要求:

声音洪亮,神态自然,语言通顺、规范,要与同学互动):

小班分工:

1号(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生标,2号生3号生,4号生讲解推断过程,5号生复述公式、简写并板书。

 

练习拓展

课内拓展练习

1、7的倍数有哪些?

100以内12的倍数有哪些?

2、6的因数有(),倍数有(),6既是6的(),又是6的()。

3、一个数是45的因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是()

4、一个数既是21的因数,又是21的倍数,这个数是()

5、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

6、有一个算式7×8=56,那么可以说()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7、组成符合要求的数

从0、5、6、7四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组成两位数。

2的倍数()共5个。

3的倍数()共3个

5的倍数()共5个

四、知识拓展

1、写出因数与倍数

(1)、写出100以内,所有9的倍()

(2)、写出50以内,所有4的倍数()

(3)、写出24的全部因数(),100以内所有的8的倍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8的倍数(

2、拓展延伸习题(课件出示)

课外练习:

把64个球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得同样多,刚好装完,

(1)有几种装法?

(列出算式)

(2)如果有67个球呢?

总结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板书设计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24的因数有哪些?

2、3与6的积是18,所以18是3和6的(),3和6是18的()。

3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课后反思

 

2014年春复兴小学数学导学案(第十册)

因数与倍数的练习课

课题

因数与倍数的练习课 

总课时

7课时

课时

3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余红梅

授课人

 

课型

 

班级

 

教学方法

组织练习,引导回顾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特征。

能力目标:

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重点

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学习过程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预习任务:

①说出5个2的倍数。

(要求:

两位数。

②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说出15~35以内的偶数。

④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

奇数有多少个?

 

交流展示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引入并呈现学习目标: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1.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特征。

2.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小班查练,汇报自己自学自练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并提出自学自练中的疑难,小班内解决.

四、小班内讨论下列内容,小班班长作好大班展练的分工与排练,准备交流展示。

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内容: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36是4的()数:

5是25的()数:

2.5是0.5的()倍。

2、下面各组数中,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8和3120和6045和1533和7

3、24,35的因数有哪些?

4、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1 23 45678 910121516

 1820243036 60

36的因数()

60的因数()

五、大班展练。

学生依次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展练要求:

声音洪亮,神态自然,语言通顺、规范,要与同学互动):

小班分工:

1号生标①说出5个2的倍数,2号生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3号生说出15~35以内的偶数,4号生讲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

奇数有多少个?

推断过程,5号生复述、简写并板书。

 

 

练习拓展

课内拓展练习填空。

1、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减去它的最大因数,差是()。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除以它的最大因数,商是()。

3、一个自然数比20小,它既是2的倍数,又有因数7,这个自然数是()。

4、如果a的最大因数是17,b的最小倍数是1,则a+b的和的所有因数有()个;a-b的差的所有因数有()个;a×b的积的所有因数有()个。

5、比6小的自然数中,其中2是()的因数,又是()的倍数。

6、个位上是()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的数,都能被5整除。

7、在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偶数是()。

8、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186,这三个偶数是()、()、()。

9、我是54的因数,又是9的倍数,同时我的因数有2和3。

()

10、我是50以内7的倍数,我的其中一个因数是4。

()

11、我是30的因数,又是2和5的倍数。

()

12、我是36的因数,也是2和3的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