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二五发展规划正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700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二五发展规划正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二五发展规划正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二五发展规划正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二五发展规划正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二五发展规划正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二五发展规划正稿.docx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二五发展规划正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二五发展规划正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二五发展规划正稿.docx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二五发展规划正稿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

(2006年9月—2011年8月)

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上海市“大力改革与发展上海职业教育”等一系列精神,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成立五周年之际,以“回顾过去,规划未来,统一思想,稳步发展”为准则,审视学院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特制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一、学院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前五年所取得的成绩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自2001年“转型”以来,励精图治,积极进取,在各级领导、各方面专家关心和全院干部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1、基本形成了办学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学院依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立了“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人格,为社会和谐发展输送有用之才”办学指导思想。

学院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身价值为教育策略,形成了“以学生为本,助学生成功”办学新理念。

学院以教学和育人为工作中心,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和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为工作重点,以强化规范办学和实施依法治校为主要手段,以积极开拓市场和推进产学结合为主要途径,紧贴上海发展的需要,努力办出高职特色。

2、基本形成了办学结构与专业特色

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兼及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形成了以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为形制、以社区性学院为内涵的多样性办学机构。

学院积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专业,并形成了特色,其主要为:

(1)追踪社会的需求,开设社会紧缺专业;

(2)接受市教委的委托,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专业;(3)根据上海国际化态势,开设多种外语专业和中外合作专业。

3、基本稳定了办学规模与生源质量

学院高职教育经过五年的发展,设有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人文科学和学前教育四个系,共22个专业,现有规模为4216人。

生源稳定,由原来三校毕业生为主演变成由高中毕业生占绝大多数,学生的质量逐年提高。

同时,学院成人教育保持了原有规模,成人学历教育为4000人,非学历教育为4000余人次。

4、基本构建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网络

五年来,学院按照“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比较重视学生社会实践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采取“以毕招办牵头,各系负责”的运作方式,基本构建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网络,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形式,加强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联系,取得较好的效果。

历届高职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5、基本建立了支撑学校的三支队伍

学院管理人员通过边学习边探索,逐渐积累了管理全日制高等学院的经验,初步完成了从成人教育管理者向全日制高等学院管理者转变的过程。

与此同时,学院采取合理分流、积极培训、适度引进与社会招聘等形式,加强师资建设,基本形成适应学院五大块教育的师资队伍。

这五年中,学院坚持走后勤社会化道路,坚持多种用工制度,基本形成适应学院实际需要的后勤服务队伍。

这三支队伍的建设,有力支撑了学院的发展。

6、基本构建了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

学院在管理方面,既学习了公办院校管理上的科学性,又学习了民办院校管理上的高效性;既正视学院重点向高职教育过渡的态势,又兼顾到这一过渡的稳定性。

在这五年中,学院采取结合实际情况的管理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院教学管理按科学化要求,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和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在教学质量上加强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先后制定了包括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三个主要部分的数十项规章制度;在八大教学环节工作规程基础上,严格按时间、内容和环节要求组织教学;积极开发适合学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管理技术进行学院管理。

7、基本完成了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

过去五年是学院发展初期,属基本建设阶段。

为了适应学院超常发展的形势,学院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西部校区的开发,较为成功地解决学院在发展中遇到的学生宿舍容量不足这一瓶颈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院不但添置大批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且为各专业增添实验实训的设施。

与此同时,学院花较大力气改善了校园环境与教工办公条件。

8、基本接活了学院发展所需资金链

过去五年是学院艰苦创业的五年。

由于种种原因,学院面临着资金上的重大压力。

学院每年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闸北区教育局还贷,而学院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教工收入又不能过分低于全市高校教工平均水平。

在此困难面前,学院克勤克俭,比较正确地处理三者关系,学会资金运作,成功接活了学院发展初期所需资金链,使学院资金走上正常运行轨道。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1、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已显示出特殊重要地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多次强调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上海正处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为特征的时期,市政府为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新一代知识型工人,将以“一二四五五”引领上海职业教育发展。

闸北区政府已将重点扶持发展我院的高等职业教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这一切为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和极佳的契机。

2、学院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近几年迅速推进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引起舆论的争议与政府的反思,这将使得数年中急剧膨胀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重新调整的形势。

上海从2008年起高中毕业生数量将明显减少,这将影响学院高职生源数量和质量。

上海将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又给学院发展带来新问题。

这一切使学院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宗旨,以国务院、教育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上海市“大力改革与发展上海职业教育”为契机,积极推进学院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既注重学院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大力培养服务社会、面向上海、辐射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发展定位

学院立足社区,面向上海,辐射全国,走向国际,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于一体,利用自身的优势,做精做强做特,办成一所适应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地区市民及其子女自身发展需求、满足上海特别是郊县对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需求、满足上海国际化需求,在上海乃至全国颇具特色的社区与地区相兼的社区性高等职业学院。

(三)总体目标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成一所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较好的师资队伍、理念先进、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服务周到的高等职业学院。

经过五年的奋斗与发展,将学院建设成和谐行健、特色行健。

三、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具体目标

(一)办学规模和结构

1、办学规模

依据学院教学设备、师资配备和后勤服务设施的实际状况,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为480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数为3800人,继续教育学生数为4000人次,以此规模实现良好的办学效益。

2、办学结构

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逐步将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一体,形成面向社会、资源共享和功能衔接的职业教育平台与终身教育体系。

寻求校内外、国内外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多形式、多功能、多元化办学结构。

3、保障措施

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和开拓专业领域以适应社会需求,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社会美誉度。

继续依靠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办学资金筹措力度,增加对学院教育教学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教育资源和师资,保持与专业建设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协调。

积极寻求与境外、国内联合办学和国内校际合作办学等形式,拓宽办学空间;积极拓宽外省市的高职教育生源渠道,确保生源数量和质量。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校园校舍建设

学院现拥有原平路、高平路、和田路、沪太路等校区,且与周边学校共享教育场地资源,共占地约139.2亩,建筑面积103899平方米。

为了满足未来教育发展和办学规模,学院将建立共和校区和院属幼儿园,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使校园占地面积扩展至152余亩。

随着住校生人数的增加,现有的学生宿舍已不能满足其需求,开辟新和学生宿舍区以及其他宿舍区,将住校生人数规模扩至3500人。

2、设施设备建设

教学设施设备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必要条件,为此学院将投入资金,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

五年中将增建动漫画、物流管理和办公自动化实训室,建设多形体房和媒体训练房,完善和新建多媒体教室,铺设足球场人造草皮。

计算机设备和专业设备配置达到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优秀标准。

3、保障措施

学院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500万,加强对教学设施设备投入。

同时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通过地区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学院面积的拓展和学生宿舍的扩容。

(三)深化学院管理体系改革

1、指导思想

进一步推进学院民主建设与法制管理,将各项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

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形式,做到条块清晰;按照权责对等、权责明晰的原则,将组织的权力在各管理部门、管理层次、管理职务中进行配置与分权,增强教学部门自我发展和管理的自主性。

进一步完善各部门管理制度和各岗位工作职责,用灵活的机制调整各部门的工作关系,用制度来管理人,用感情来调动人,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和信息化。

向管理要效益,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的全面提高。

加强对管理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学院后勤保障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质量。

2、建设目标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学院管理体制的改革。

理清组织结构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师、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内涵。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职责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体现系、部门岗位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抓好专业教学质量评估、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活动质量评估工作。

加强工会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进一步推进“院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建设。

努力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保证学院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维护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3、保障措施

改革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院管理结构。

加强“院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完善学院民主监督工作制度,制订“院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形式、程序、要求和监督的实施办法,强化监督工作。

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各方面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各项改革措施具有协调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将评估结果与学院内部的机制调整、推优评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各项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规范管理人员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办法,大力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强管理人员的理论、政策、法规学习,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依法办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树立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意识。

加强和改进行政管理部门的作风建设。

构建有效的后勤监督机制,加强后勤监控职能,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师资队伍建设

1、指导思想

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学科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建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在职称、专业结构上梯次合理,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创新能力较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2、建设目标

学院现有教职工212人,其中专职教师130人;兼职教师100余人。

依据学院教育发展和办学规模的要求,将不断增强教师队伍。

学院要不断优化、整合教师资源,做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相结合,校内聘用与校外聘用相结合。

3、队伍结构

学院在五年内,将使师资队伍在学位、职称、“双师”等结构上趋于合理。

学历结构:

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位比例达到60%;

职称结构:

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70%以上;

双师队伍:

具有“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

4、保障措施

建立教师培养、引进和良性流动机制。

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加快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物;通过校企合作和专业教师技术实务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师适度良性流动,人尽其才。

加大投入师资培训和引进资金的力度。

(五)专业建设与发展

1、设置原则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上海地区特点与自身的条件,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举办“投入少、周期短”的专业,慎办“投入大、周期长”的专业;积极举办适用性强的宽口径专业,慎办行业特性明显的窄口径专业。

2、建设目标

依据社会需要和学院规模相适应的原则,未来五年中,专业建设的规模约在20个左右。

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紧缺专业,发展接受上海市教委委托而举办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适应上海国际化需要的多种外语专业与国际合作专业。

3、结构调整

专业结构调整要不断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与专业建设相结合,通过积极组织调研和专家集体论证,及时、适度调整其专业结构和内涵、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要有计划地完成对传统专业的升级和改造,使其保持旺盛的活力;要全力打造重点和品牌专业,使其拥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此引领学院整体的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4、保障措施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推行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教育,优化专业建设。

加强现有教学工作委员会、督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建设。

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调研,加强毕业生回访制度建立,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引入激励机制,对学院确立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给予政策支持。

积极引进国内外、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完善专业建设。

(六)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

1、指导思想

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条件,学院已基本完成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构建。

今后五年,重点要理顺实训设备管理体系,对现有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其应用功能,提高利用率。

同时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要建设一支满足实训要求、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2、建设目标

五年的建设将着重于社会资源开发和利用,巩固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功能与作用;同时要逐步完善、更新校内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对重点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在满足专业教研所具备的数量要求基础上,提高技术含量;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的质量。

3、保障措施

积极投入,进一步充实教学设备、设施;加大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开放率,提高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设备使用效率;完善有效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明确管理部门具体职责范围,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实践教学人员的培训;密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联系,体现其科技含量和应用功能,积极寻求双方的利益共享。

(七)产学研建设

1、指导思想

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学院坚持在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下,通过教学与生产、科研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建设目标

加强产学合作,增强学院教育教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学院和企业教育资源,以专业综合改革为中心,以实训环节为重点,以有机渗透为特征,通过产学研合作,规范教学制度,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和完善新的育人环境。

加强校企合作以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为纽带,培养师生科研开发的能力,保证师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技术应用的先进性。

积极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不断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水平。

3、保障措施

加强产学研工作的资金保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有序的进行。

鼓励教师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八)图书馆建设

1、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指导,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进一步抓好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健全读者服务体系,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努力建成管理科学、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环境优美、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要、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的图书馆。

2、建设目标

以示范性高职的标准为目标,把图书馆建成学院的知识平台、信息平台、科学文化活动平台和学术研究平台。

改善原有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到管理制度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人性化和服务个性化。

使学院图书馆成为高职标准的学习型图书馆。

3、保障措施

以“规程”为导向,成立学院“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和“学生图书馆管理委员会”,促进图书馆建设。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在年生均新增图书3册的基础上,年新增图书2万册,争取五年内达到图书馆藏量生均80册(共计36万册)。

加强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加大电子资源的建设力度,注重电子图书和国内外权威数据库的采集工作,并利用所购买的电子图书,建立网上虚拟图书馆。

配合重点专业建设,开设专业图书资料室。

进一步提高各种文献资料的利用率。

调整作息时间,积极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九)教科研建设

1、指导思想

要进一步提高教科研地位,树立教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学生能力培养服务的思想,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开展校企科研合作,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和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

2、建设目标

建立教科研组织机构,负责教科研工作。

建立科学、可行、规范的教科研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有限的教科研资源。

建立鼓励创新、注重学术价值的教科研业绩评价体系。

完善课题立项制度,提高申报课题的数量和质量,鼓励申报市级、国家级的立项课题。

在有条件的专业设置专业研究所。

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基础上,每年各专业系统建立重点课程。

3、保障措施

增加教科研资金投入,建立教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奖励。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定期举办教科研讲座和坚持每年年底召开学术年会制度,编辑出版校内教科研专刊。

加强对外学术科研交流活动。

对在研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由科研管理部门向学院有关部门提供考核报告,作为评优、晋级、晋职的参考依据。

(十)数字校园建设

1、指导思想

数字校园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软硬并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建设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计划、分步骤将学院的教学、管理、科研、资源、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使教科研和日常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以信息化促进学校教学和管理的现代化。

2、建设目标

 逐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重点加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办公行政网、教学管理网和多媒体视听网。

构建统一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性能优良的数据平台,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高效率交换、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建立校园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校园“一卡通”,为提高运作效率和增加资金流转透明度,在校园内凡需要身份识别和消费结算的地方统一使用校园卡。

3、具体措施

建立学院数字校园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办公室,配备网络管理人员。

加强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

重视网络安全,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机制,确保校园网络高效、安全、健康运行。

(十一)学生工作建设

1、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工作的内涵建设,推进学生工作的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2、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素质结构,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

有序开展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拓展新的教育形式,注重品牌效应。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在保证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3、保障措施

进一步深化学生工作网络体系。

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构筑学工部、学生处、各系、共青团各级组织等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

深化院系两级管理,院、系、辅导员三级运作的学生工作网络,特别要加强各系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切实保障学生工作的扎实开展。

突出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阵地建设。

各系支部在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带领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

坚持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作用。

坚持在学生宿舍区建设好入党积极分子实践基地。

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组织,尤其是各系团总支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各系团总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和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好各项工作,发挥好助手和生力军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人员配置和工作落实,通过选拔与培养,形成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梯队。

运用政策导向,通过引进、培养、转岗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渠道,建立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专兼比例协调的较为稳定的政治辅导员队伍。

(十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指导思想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进一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在逐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生活待遇的同时,继续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

在岗薪结合、课时量计效的基础上,加强对“质”的考核,以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改革目标

规范现有的考核程序,制订重“质”考核相应分配政策,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做到职、责、绩、利相统一,实现优质优酬、总体提高的改革目标。

3、保障措施

强化人事处职能,明确教职工岗位职责。

建立一套简便易行、科学合理,既体现工作数量、又充分反映工作质量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岗位绩效与岗位责任津贴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根据岗位职能、责任和贡献大小,以岗定薪、以绩定奖,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增大绩效奖在个人分配中的比重。

重奖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

(十三)精神文明建设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为实现学院“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精神支撑,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2、建设目标

加强党的建设、师德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校园文明环境,以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促进教育教学协调发展。

在连续两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力争保持这一荣誉。

3、保障措施

进一步加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班子作用,发挥学院各部门职能作用,完善师德建设,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的人文氛围。

秉承“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校训精神,使师生具有高远的志向、健康的体魄和人格、厚实的智力储备和与人友善的协作精神。

(十四)成人教育发展

1、指导思想

以上海市职业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