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540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docx

《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docx

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

新郑二中分校2017届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中医文化的海外交流与影响

①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就产生了古代的医学,有黄河流域的中国医学,它不仅是古代的东方医学之源,也是世界医学的发祥地。

②中朝两国医学的交往影响很深,公元541年中国曾派医师赴朝,唐代大量的医学书籍陆续输入朝鲜,其中有《素问》《伤寒论》《千金要方》等;朝鲜医学制度也仿唐制,设置医学博士,以中国医书为教本。

另一方面,朝鲜的药物和医学知识也传到我国,如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均有记载,还有治脚气病的药方也来自朝鲜。

中朝两国的医药文化交流到宋代则达到了高峰,不仅有学术、书籍方面的交往,而且中国的医生甚至有入朝被挽留,以及因精于医术而在朝登第入仕者。

③中越的医药交流更早,据《历代名医蒙求》记载,三国时中国名医董奉曾到越南,治愈了交州刺史杜燮的重症,曹州观察判官申光逊通医术,用辛辣药物治愈过越南人的脑痛症。

元代针灸医生邹庚曾在越南为上皇子皞治病,被称为邹神医,官至宣徽院大使兼太医使。

④约自汉代起中国与印度就有医药之交往。

唐僧义净,于公元671年去印度,居住20多年,向印度介绍过中国的本草学、针灸学、脉学等知识;隋唐之时,随佛教的传入,印度医学内容,如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如《千金要方》云:

“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

”其中就含有印度医学的“四大”说;印度治疗眼科疾患的《龙树论》也在中国流传很广。

⑤隋唐时期,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脉学、本草也相继传入。

被誉为医学之父的伊本·西拿,著有《医典》,可以说是对隋唐时的中国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相交流的一次总结,科学史界认为他是中阿医学、文化交流的一位关键人物。

中国汉代就有麻醉法,美国的拉瓦尔著《药学四千年》书认为阿拉伯的吸入麻醉法可能是由中国传入的。

⑥15世纪以前,中国医学与欧洲医学交流很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帝国列强文化入侵的需要开始传播于中国,作为传统民族医学的中国医学与涌入的西方现代医学,两者已不属于医学学术的交流,而实际是一场交锋,结果是西方现代医学作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取得了绝对的优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中医学则无可辩驳地处于劣势,阵地日益缩小。

近百年交锋,今天的正规中医师不仅要学习西医、懂西医,而且临证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都要在西医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实行中医的辩证治疗,在根本不知其病于西医属何病、何症的情况下,盲目或随便地辩证施治,现临床已极为少见。

⑦然而,近来中医有所发展,而且重新走出国门。

进入80年代后,不仅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肯定中医和针灸的科学价值及其在实现“人人享受保健”目标的意义,而且越来越多的医学界、科学界人士投身于中医中药的研究与应用的热潮中。

美国几十年前各州政府无一承认中医针灸师的合法地位,但近年资料显示,除个别州外,都认可了合法性。

⑧“中医热”的兴起,其原因在于疾病发生变化,代谢及免疫异常、慢性疾病增加,现代医学无能为力,而中医则往往取效;对医疗要求多样化,希望有安全可靠的方法改善体质;公害增多,西药副作用引起的疾病成为社会问题等,都成为重新评价中医的动力。

中医治病方法的综合性,能治疗一些西洋医学束手无策的多种疾病使世界各国对中医有了兴趣。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中医与外国的交流与影响的一项是()

A.唐代大量的医学书籍如《伤寒论》《千金要方》等陆续输入朝鲜,朝鲜医学制度也仿唐制,设置医学博士,以中国医书为教本。

B.三国时中国名医董奉曾到越南,治愈交州刺史杜燮的重症,元代针灸医生邹庚曾在越南为上皇子皞治病,被称为邹神医。

C.伊本·西拿著有《医典》,可以说是对隋唐时的中国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相交流的一次总结,科学史界认为他是中阿医学交流的一位关键人物。

D.现代社会中,疾病发生变化,代谢及免疫异常、慢性疾病增加,公害增多,西药副作用引起的疾病成为社会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均有记载,说明朝鲜的药物和医学知识曾经也传到我国,对我国有影响。

B.唐僧义净去印度,向印度介绍过中国的医学知识,另一方面,随佛教的传入,印度医学内容,也随之传入中国,如著名的《千金要方》。

C.美国的拉瓦尔著书《药学四千年》,作者认为阿拉伯的吸入麻醉法可能是由中国传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了麻醉法。

D.进入8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肯定中医和针灸的科学价值,越来越多的医学界、科学界人士投身在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流域的中国医学,只是世界古代医学中的一种,中国医学不仅是古代的东方医学之源,也是世界医学的发祥地。

B.现代临床上,已经极少见到中医的辩证治疗,因为正规中医师不仅要学习西医、懂西医,还要通过西医明确诊断。

C.几十年前,美国各州政府无一承认中医针灸师的合法地位,但近年除个别州外,都认可了合法性,说明美国也承认中医学了。

D.中医治病方法的综合性,能治疗一些西洋医学束手无策的多种疾病使世界各国对中医有了兴趣,可能也是“中医热”兴起原因之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

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

巡抚李侃荐于朝。

阿鲁出寇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

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

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

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

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

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

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

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

如此,番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

帝称善,从之。

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使其将牙兰守之。

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

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

玺遣谍者间牙兰。

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

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

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

事闻,奖劳,赉金币。

已,罕东入寇,玺御却之,请兴师以讨。

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

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

二十年移镇大同。

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

廷臣多称之。

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

弘治元年卒。

赐祭葬,赠恤有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鲁出寇延绥寇:

侵犯B.听界外驻牧听:

任凭

C.帝称善,从之从:

听从D.玺御却之却:

后退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B.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C.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D.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

B.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

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

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

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

(5分)

(2)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1分)

吟笼莺清·纳兰性德①

何处金衣客②,栖栖③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

②金衣:

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③栖栖(xīxī):

忙碌不停,亦解为孤寂零落。

8、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

(5分)

9、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举起酒杯,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的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预感

W君早晨下床时,忽然一个可怕的意念像闪电一般划过他意识的上空——今天可能被汽车撞死!

这个意念来得很突兀。

W君觉得这种意念的出现不是无缘无由的。

是一种预感。

关于人死亡之前是否有预感,W君原先是将信将疑的。

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使W君对此深信不疑。

前天上午,W君家门前的马路上接连出了两起车祸,死了两个人,一位是花匠,一位是教师。

两人都被车轮辗成肉酱。

后来人们的考证证明,他们死之前都有预感。

据说花匠在遇难的那天早晨,睁开眼睛便沉默不语,面呈死相。

更怪的是他下了床便洗澡,剪指甲,穿了一身崭新的衣服。

一个人居然会在早晨洗澡,这在当地是前所未闻不可思议的事。

花匠死亡之前的怪异表现说明他对自己的死是有预感的。

至于那位教师就更奇了。

据说他在遇难之前一个月就开始焚烧他的日记、信件和其它手稿了。

他甚至写信给他的朋友们,要回他以往写给朋友们的信。

总之,他几乎把这世上所有留有他文字的东西都化为灰烬。

那天上午,他踏上柏油马路不久,就有一辆刹车失灵的卡车盯着他追。

他一边呼喊一边狂奔,结果还是被压死在轮胎底下。

W君认为他们之所以死,是因为他们没有重视预感。

既然有了预感,就该不惜一切去避免预感实现,决不能听之任之。

所以,W君决定今天坚决不出门。

汽车总不会冲进屋里来撞他。

他漱洗完毕,就对妻子说:

“今天一天我不上班也不出门,我在后院看书。

天塌下来你都不要叫我,有人来找我就说我不在家。

我今天有重要的事。

什么重要的事你不要问,问我我也不知道。

就这样。

”他说完就拿了一本小说书和几块面包,钻进后院放杂物的土坯屋里去了。

W君没头没脑的话把妻子搞得晕头转向如入五里雾中。

W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迟到早退,即使有病也坚持上班,今天怎么突然不上班了?

为什么要到土坯屋里读书?

他以前可是从未去过土坯屋的。

妻子几次想去问他都没敢。

W君从来是说一不二的。

妻子只好去自己单位请了假,便匆匆回到家里,不论怎么说她不能让W君一人呆在家里,她想他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

从早晨八点到下午四点,先后有十四个人来找W君,都被妻子拦在门外。

下午四点一刻的时候,W君单位里的经理来找他,说有十万火急的事,要他赶快去上班。

来者是经理,又有十万火急的事,他妻子不敢怠慢,便把经理领到后院。

“我不去!

我今天哪儿也不去!

你什么话也不用说了,你开除我我也不会去。

什么原因你不用问,我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事,以后你们会知道的。

你走吧!

”W君挥舞着手臂声色俱厉地说。

他急得虚汗淋漓。

这时候发生十万火急的事,本身就是不祥之兆,是死亡的召唤。

他没法让经理理解他的态度和做法,他现在不能说出预感,预感说出来肯定凶多吉少。

待预感消失后,他会好好地向经理解释的。

经理被他搞得莫名其妙。

经理出门前对他妻子说:

“再观察一段时间,情况严重,就去叫医生。

”他妻子含泪点头。

大约晚上七点光景,一辆重型卡车飞驰在一条柏油马路上。

临近三岔路口时,为了避免和一辆违章行驶的客车相撞,卡车急转弯冲向路边的小道,撞倒一堵围墙和一座土坯小屋后停住了。

人们把W君从乱砖中扒出来时,他已经咽气了。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W君因为知道自己今天可能被汽车撞死,所以决定今天坚决不出门并且躲到自家后院的土坯房,但最后死亡还是来了。

B.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据说”意味着,W君所知道的并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但是这种传言客观上加重了甚至是触发了W君的预感。

C.被命名为小说主人公“W”是运用借代的手法,这里的“W”并不是具体某个人,意味着W君的命运具有普适性。

D.这是一篇充满黑色幽默意味、风格和内涵上都独居特色的作品,它运用夸张的手法,营造惊人的巧合,表现了现实命运的某些难以言说之处。

E.这篇小说看似荒诞离奇,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发生;但其构思十分巧妙,主人公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为什么在第二段具体地插叙另外两个人的死亡事故?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去掉?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4)结合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以“预感”为题的好处。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一代学人”蒋廷黻

长期以来,蒋廷黻一直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当胡适的传记已有十数本之多时,迄今大陆也没有出过一本蒋廷黻的传记。

但蒋廷黻实在是一个不该被忘却的人。

当年,他与胡适一样,曾经可是个风云人物。

在他的履历表上,有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中国驻苏联大使、台湾蒋介石政府驻联合国大使。

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二十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还是一片荒漠。

蒋廷黻任教于南开大学之后,便有志于做一名拓荒者。

他开垦的第一片荒地,就是中国近代外交史。

他积累了大批中国近代外交史第一手资料,编纂出我国第一本《中国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为日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现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充分地占有原始资料,这在今天的史学界乃是常识,但对二十年代初期的人们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

在采用这一方法上,蒋廷黻开了风气之先。

他在我国首倡研究原始档案资料,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要以事实为基础;历史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之一就是必须从原始资料的研究入手。

他自己身体力行,为搜集和整理中国近代外交原始资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蒋廷黻在传播现代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了新的研究观念。

在南开,他主张研究历史要参考多方面意见,本着客观的态度解释史实。

1928年,他在介绍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中国革新运动与日本土耳其革新运动的异同》译文的前记中,特别强调要借鉴外国人看中国的见解,多听听旁观者的话。

不过,从骨子里看,蒋廷黻与其说是一个学者,还不如说是一个士大夫。

这是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通态。

他们不会仅仅安于治学问,还要走出书斋,匡治天下。

目睹国家多难,蒋廷黻痛心疾首。

1932年,蒋廷黻与胡适、丁文江等当时知名学者,创办《独立周刊》,讨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尽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的责任。

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蒋廷黻告诫当时青年学生“吾辈皆黄帝子孙,岂容外人将祖遗夺去而不顾”。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期,蒋廷黻是个讲求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

他治中国近代史,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富强国家。

李敖对多少前人长辈嗤之以鼻,偏偏对蒋廷黻赞不绝口,评价说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①、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真精神”。

1935年冬,蒋廷黻被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处长,走上从政道路。

有人曾这样形容从政的蒋廷黻:

“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复杂的人。

他像一头牛,充满着笨劲,一直往前冲,眼睛只往前看,这使他能够排除万难而达到他的目标。

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

”学者许纪霖因此借用一则西谚,形容蒋廷黻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猛牛闯进瓷器店,瓷器易碎,然而民国官场的“潜规则”却着实牢固着呢。

一个大学教授,从书生议政到书生从政,短短3个月中,他对政府部门的结构做了一番研究,发现机构臃肿、叠床架屋,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

蒋介石要他拿出改革建议,他兴冲冲地拟了一份精简机构的方案,却遭到官僚、政客的激烈反对。

他仿照西方的做法,提出征收所得税时,必须以真实姓名登记财产。

为此他到处游说,但无人响应。

官作长久了都不免圆滑,蒋廷黻却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其书生的耿直本色。

中国官场的秘诀是少说少错,多说多错,不说不错。

偏偏蒋廷黻却要求自己和部下,即使说错,也不能不说。

据张平群先生回忆,当抗战时期担任行政院发言人时,顶头上司正是蒋廷黻。

行政院每周都有记者招待会,碰到中外记者尖锐的提问,一般人都会以“无可奉告”、“不予置评”来应付。

但蒋廷黻却要求张平群“尽量地说,宁可说错犯过,可是不要不讲”。

至于说错的责任,由他蒋廷黻来承担!

蒋廷黻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

他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还发表过许多批评国民党腐败和政策失当的言论,始终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注:

①民胞物与:

出处宋·张载《西铭》: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

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本开篇便从传记的角度将蒋廷黻与胡适做对比,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笔法,指出蒋廷黻也是一位学业有成、职务显赫的风云人物。

B.蒋廷黻在进行现代历史研究时,提倡尊重事实,认为只要占有原始资料,便把握了历史研究的规律。

C.蒋廷黻是一名历史学家,尤其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文章从其治史特点、学术著作、学者评价及亲人缅怀等角度呈现了其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D.蒋廷黻为人充满书生意气,导致仕途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晚年产生后悔从政的感慨,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

E.他是一个抱经世之志的学者,他不会因爱惜清誉而躲在书斋做纯学者,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不管是做研究还是从政都期望有裨于世事。

(2)蒋廷黻作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有哪些创新行为?

(6分)

(3)学者许纪霖为什么把蒋廷黻形容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6分)

(4)如何理解蒋廷黻所追求的知识分子“真精神”?

结合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屈原站在汨罗江旁,回顾自己的一生,尽忠职守却被贬放逐,于是发出,最终自投汨罗而死。

②大陆女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于2015年1月16日病逝。

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不禁让人。

③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人面对困难束手无策,只能;有人却迎难而上,披荆斩棘,永不言败。

A.北门之叹望洋兴叹扼腕长叹B.扼腕长叹北门之叹望洋兴叹

C.北门之叹扼腕长叹望洋兴叹D.望洋兴叹扼腕长叹北门之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5G时代将是物联网时代,而智能家居必然是重中之重,毕竟,通信技术的发展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人们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

B.时代呼唤我们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好、传承好、保护好,让非遗成为滋养民族心灵的清泉,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

C.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充分发挥博物馆、群艺馆等场所的主阵地、主渠道,把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村面貌提升的过程之中。

D.要实现真正的物联网,不仅需要数以亿计的芯片,更需要更高承载能力的网络予以支撑,方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高效互联”。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易经》背后体现的是宇宙发生论、本体认知论和生命伦理的发展观。

如果我们以惑传惑,把所有卦象和爻辞都看成是已经定了的命题,那就是一种文化的惰性和反易学的表现。

,,,,。

,都是我的易学或新易学揭示的智慧与道理。

①而是要理解卦爻辞之所以为卦爻辞的宇宙体系与生命体系

②或是卦爻辞所指的历史事物

③乃至于其数其指其理

④真正理解《易经》不是读懂了它的卦爻辞

⑤如何形成预测与决策以及如何与天地互动

⑥要理解其本其体其用其行其象

A.④①⑤⑥③②B.⑤⑥③④②①C.⑤⑥③④①②D.④②①⑥③⑤

16.在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句式整齐,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6分)

《伊索寓言》中,蝙蝠碰见乌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

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

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

在鸟类里充兽表示脚踏实地,①;②,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③。

17、把下面的消息压缩为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18字)(5分)

本报讯,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2月13日携夫人抵达伦敦,我国驻英使馆教育参赞李旺荣前往希斯罗机场迎接。

刚刚到达伦敦的杨福家教授2月14日应邀来到驻英使馆教育处,受到诺丁汉大学执行副校长ColinCampbell爵士一行的迎接,并接受了我国新闻媒体驻英记者及当地华侨媒体的采访。

随后,杨福家夫妇出席了我驻英大使马振刚为祝贺其荣任诺丁汉大学校长举办的午宴。

2月14日,杨福家教授出席了英国女王的私人晚宴。

次日,出席了英国女王年度颁奖仪式。

从2月17日开始,杨福家教授将履行其校长职责。

六、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海拔4000多米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着一种花,名叫普雅花。

花期只有两个月,开花之时极为绚丽。

然而,谁能想到,为了这两月的花期,它竟然等了100年。

100年中,它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高原上,栉风沐雨,用叶子采集太阳的光辉,用根汲取大地的养料……就这样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100年后生命绽放的惊天一刻,等待着攀登者身心俱疲的眼前一亮。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联系现实及人生作文。

要求:

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7届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1、D(D项所述是现代社会的疾病发生和西医治疗现状,不属于中医与外国的交流和影响)

1、B(B项范围不当,“印度医学内容,也随之传入中国,如著名的《千金要方》”不合原文意思。

文中是说《千金要方》含有印度医学的“四大”说,而不是说《千金要方》是从印度传入中国,断章取义导致偷换概念错误。

2、B(B项,全句因果关系不成立,“现代临床上,已经极少见到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