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380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8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docx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docx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汇编

《十几减8、7》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页例2、“想想做做”第1-5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和8、7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例2首先呈现了情景图,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再要求学生通过小棒操作探究算法,教材用三幅插图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算法。

“试一试”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十几减7的方法,想想做做中的题着重引导学生在交流和比较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并逐步优化算法。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算法多样到逐步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的学习为接下来学习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问题情境并利用具体操作探索、交流算法,认识十几减8、7的一些不同的口算方法,进一步学会“想加算减”的方法,能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正确口算十几减8、7的得数。

(2)使学生经历运用已有认识和经验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由直观到抽象算法的思维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口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交流和认识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主动探究意识,初步形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体会数学的内部联系,体验学习的成功。

4.教学重点

十几减8、7的口算。

5.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8、7的不同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因此,本课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1.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上课伊始就抓住十几减九的口算,和7、8加几的口算进行复习,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2.重视操作、图片等直观手段的引领作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算法的优化。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分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激活旧知

主要复习两个内容:

一个是十几减九的口算,一个是7、8加几的口算。

【设计意图:

这两个知识是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基础,有效复习,可以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对本课口算方法的探究。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本环节又分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第一层次,探索十几减8的算法。

具体分3步进行:

第1步,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题意并算式:

15-8

第2步,操作探究。

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题中的喇叭,独立操作,自主探究15-8的计算方法;然后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有3中不同的想法,这儿用超链接的方法随机展示不同的想法:

第一种想法:

从15根中先去掉左边的5根,再从剩下的10根中去掉3根,从而得出15-8=7;

第二种想法:

从左边的10根中直接去掉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左边的5根合起来,从而得出15-8=7;

第三种想法:

直接想8根再加几根就是15根,因为8+7=15,所以15-8=7.第3步,反思回顾。

让学生看着小棒图想一想,说一说不同算法的思考过程,体会不同算法的特点,再互相交流自己喜欢哪种算法,进而提高选择算法的自觉性。

第二层次,学习十几减7的算法。

出示“试一试”的两道算式,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说说是怎样想的,这儿不提供任何形象思维的支撑材料,也不希望学生再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结果,而是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将例2中习得的算法运用于十几减7,从操作学具变成有条理的数的运算,实现思维的跨越。

【设计意图:

本环节组织学生在操作、交流、反思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索十几减8、7的算法,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第三个环节,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第1个练习,先圈一圈再计算,引导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体会十几减8、7的不同算法。

第2个练习,借助带有括线和问号的直观图引领学生体会可以用8、7加几推算十几减8、7的得数。

也就是“想加算减”。

第3个练习,借助三组加减法对比式题,帮助学生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体会“想加算减”的便捷,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选择“想加算减”的方法。

第4个练习,直接写得数,相信到这大部分学生都会自觉选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要鼓励学生提高口算的速度。

第5个练习,过独木桥,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十几减8、7的口算,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练习的效果。

【设计意图:

总之本环节的几个练习着重启发学生在不同算法的比较和交流中,自主选择并逐步优化自己的算法。

第四个环节,回顾过程,总结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学习的,有什么收获?

总之,本课注重直观操作,注重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注重算法的自主优化。

《十几减九》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题,第2页“想想做做”的第1~5题。

(二)教材分析:

《十几减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内容。

《十几减九》是小学一年级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是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

因此本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7以及今后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作好了迁移准备。

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已经知道“整体中去掉部分求剩余部分”用减法计算,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得数,但是对算理的理解不多。

(三)设计理念: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识。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列式表达。

    

  3.学生能凭借已有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9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六)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四、课堂总结,体验成功。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猴子卖桃、小兔买桃的故事。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画面:

(1)1盒桃再加3个桃,一共有几个桃?

(2)小兔买了9个桃,猴子还剩几个桃?

怎样计算?

算式怎样列?

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算式:

13-9。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买桃”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第二环节:

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用一句话引导:

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桃里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

学生独立动手操作。

这一环节是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操作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尽量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3-9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学生边操作边说出从13个桃中减去9个桃的操作过程。

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根据交流情况,相机用课件演示拿桃的过程,并出示相应的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出现书上的4种想法:

第一种,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减,减9次;

第二种,先从10个桃中减去9个,再和其他3个桃合起来,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说说这种算法是把13分成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三种,先减去盒子外的3个桃,再减去盒内的6个桃,这样共减去了9个桃,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这种算法是把9分成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四种,13个桃分成9个桃和4个桃,所以13减去9等于4。

在学生表述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四种算法有何优劣之分,而是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比较,找适合自己的并努力学好。

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把各自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三环节:

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第一题,学生动手去画去圈,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摆摆小棒,着重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并正确计算,不强求统一方法;

第二题,先让学生说说括线图各部分表示的内容,在引导列式计算,并说算法;

第三题,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计算,其实也就是学生最熟悉的方法。

这个环节,虽然学生用各自的方法计算,但教师要了解哪种方法最受学生欢迎,对全班学生的思维水平做整体上的评估。

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第四题做成口算卡片,反复练习;

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竖排)发现算式的排列及得数排列的规律,使学生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记忆。

这一环节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为学生提供创造、发展思维的空间。

最后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谈感想及收获,教师全课总结。

并延伸内容:

如果小兔买的是8个桃,那么还剩几个?

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第四环节:

课堂总结,体验成功。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说说你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2.教材地位及作用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些平面图形。

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把“体”和“面”混淆)

5、说教法学法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

所以在教学中我给予他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

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

体验就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

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合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

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

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彩色笔,白纸等等

二、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二)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动画中让学生找到自己熟悉的“图形朋友”。

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易学过的知识。

这里的长发体。

正方体、圆柱体和球学生应该能够说出它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学生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接着我说,今天我们来这里还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说我想知道它的名字等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将时间控制在18分钟左右。

活动一:

认识新朋友

我们的新朋友由这几种图形组成,请同学们找一找、分分类,看这里有几种图形?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类。

再问,你们想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吗?

(想)那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哪组同学交的朋友最多。

同时将学生分为四队——绿队、蓝队、黄队、橙队(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表示)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让学生进行尝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出示图形边板书名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

认识图形)

活动二:

了解新朋友

问题一:

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

我们到哪去找她们呢?

(这个问题同学们非常想知道答案,这样就有利的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在找家的的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老师手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它的一个面问“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问题二)”。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多面物体中找到长方形。

(有的学生从长方体上找到了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从三棱柱的上面找到了长方形,还有的学生从一个物体上找到几个长方形,对于这样的同学,我会及时地对他进行肯定的评价,比如“你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等等,将小图形奖励给他们小组,调动学生积极性)

接着拓展,你能从给出的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的图形吗?

(问题三)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突出本课重点。

找到这几种图形后,提出问题四——摸一摸,说说摸得时候有什么感觉?

(学生可能说摸起来平平的、滑滑的等等)在这里,我想通过摸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这几个面都是平的。

然后一到学生观察,课件演示“面”从“体”上滑落。

加深学生面在体上的理解。

因为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的不够透彻。

我想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能够更直观。

更生动的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活动三:

给新朋友画像

问题一:

小组讨论,看谁能想个好方法,把你喜欢的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我希望通过这个既有挑战性又有探索性,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交流,学生可能想到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

如果学生只说到画的方法,我就会引导学生——“还有别的方法吗?

”让学生来说,说操作过程,让学生自评、互评。

评价奖励想出好办法的小组。

接着学生活动提出问题二:

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学生活动——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围一围。

通过学生做数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

活动四:

找朋友

问题:

生活中,你在那里还见过这些图形?

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说到门的形状、床的形状。

在必要的时候我还会进行引导,比如我们黑板面的形状还有我们的墙壁后面的隔音板的形状,以及小朋友脖子上红领巾的形状等等。

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

我想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

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创设了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

坐车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有什么作用呢?

我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实现生活情景数学化。

并且我想通过学生对这些交通标志的认识来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同时我还进行了交通安全的教育。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设计了课间欣赏——作品展,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里都用了些什么图形,搭成了什么图案?

(图案色彩鲜艳,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找,让学生说,让学生体验到几何美、数学美。

3.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在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四道练习题。

练习一:

连一连

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

深学生对着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形”和“体”。

(正方形也是种特殊的长方形)练习二:

猜一猜(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问题一:

找到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问题二:

找到物体有两个面是圆的

问题三:

找到物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练习三:

涂一涂(加深学生对四种图形的认识)

给对应的图形涂上颜色

练习四:

数一数

数数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几个正方形?

在这里,我会带领着学生一起数。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问题:

你打算怎样把新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有什么困难?

借助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这四种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症。

现在小组内模拟,然后老师做妈妈,请同学们介绍。

如“今天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平平的,有四个尖尖的角,他不能站起来,也不能装东西„„”在这里我会对表述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奖励。

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同学们想自己动手拼一个图案吗?

小组合作,用小组内的图形拼一拼,比一比,看哪一组拼出的图形最漂亮。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拼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

在相互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自评、互评。

并让学生说一说用了什么图形,搭成了什么图案。

在教学设计的最后对小组评价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进行表扬及鼓励。

四、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体如下:

五、学习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我注重对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说课稿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2-33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时,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

教材通过看图解决问题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和想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算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

理解算式的含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利用有趣的情境图,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我主要采用创设小猴摘桃的情境、然后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我先让同桌两人先交流,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在进行计算时,我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注意把这些计算与非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组成联系起来,一方面使计算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安排这些计算以加深对数的认识的意图。

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图出示小猴摘桃(摘了三筐桃子,每筐有10个,旁边又放了4个桃子)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看到什么?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筐里有30个桃子,筐外有4个桃子,问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2、一共有34个桃子,筐里放了30个桃子,问筐外有多少个桃子?

3、一共有34个桃子,旁边放了4个桃子,问筐里有多少个桃子?

)然后教师选择30+4和34-30这两道算式作例题讨论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置入事物情境和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然后结合这两道算式向学生介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告诉学生每个小朋友都有名字,当然我们数学中的算式也有它的名字,你们想和它交朋友的话,就一定要记住它的名字。

让学生了解:

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和”。

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使学生对这些名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教学100以内加、减法时提供了便利条件。

由于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里是第一次出现,让学生初步感知即可,在今后的的学习中注意经常使用,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所以在这里老师要求不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对于例题中30+4=34和34-4=30这两道算式,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1、30+4就是把3筐桃,每筐10个,和筐外的4个桃合起来,也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合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2、还可能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