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9270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docx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docx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红与黑1000字读后感,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

)。

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

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

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质的幸福。

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对死亡。

 

对于于连的爱情,我们同样怀着强烈的兴趣。

因为于连的成功幸福既而毁灭都与他的爱情紧密联系着的。

他的两个恋人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伴着短暂而奋斗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别来看看于连与两个恋人的恋情。

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的爱情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

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谓的责任,这是一种对贵族老爷的报复,一种虚荣的满足。

但是德。

莱纳夫人的善良、淳朴、温柔深深地打动了于连。

一段时间,他疯狂地爱上了德。

莱纳夫人。

可惜这颗爱心又很快被种种野心占有了,直至最后才又复燃,爆发。

 

而于连和玛蒂尔德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征服和反征服的关系,谁征服了对方,就会让对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

玛蒂尔德出身豪门贵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敏捷。

所有这些都吸引着于连。

而玛蒂尔德对于于连的爱情更多地缘于于连在她骄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顾。

这在于连接受科拉索夫亲王的建议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现得犹为突出。

可以说是嫉妒和寂寞使玛蒂尔德疯狂地爱上了于连。

 

最终于连还是投入了德。

莱纳夫人的怀抱而拒绝了玛蒂尔德。

这多少让人要为后者鸣不平,毕竟她置自己的名誉而不顾,毕竟他不顾一切地为于连的获释而奔走。

但这种爱却不是自然的流露。

而于连对德。

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自然地。

同她在一起,于连会感到自由平等和独立。

这也是司汤达本人所说的头脑的爱情和心灵的爱情之别吧。

于连的取舍正是司汤达本人的取舍。

 

同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

他盼望着读者能解其中味,并声称他的作品是献给少数幸福的人的。

在写完了这点小体会后,回过头来,我不禁又问自己,我是那少数幸福的人吗?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三)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

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

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

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

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

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

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

 

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

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

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四)

 

如果一棵树枝叶繁茂,那么我们一定会惊羡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维立叶城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它的繁盛足以让我们窒息:

生活在树冠的贵族,明明内心彼此仇视,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可一个个看上去却衣冠楚楚,温文尔雅,光彩照人。

他们即使给对方一个微笑,也总不肯舍弃嘴角上挂着的那一丝轻蔑。

虚伪,无所不用其能,恣意的占据着枝叶间的缝隙,切断了阳光,只在树根周围投下浓浓的阴影,而这阴影正好罩住了一个人于连。

 

于连仰观树冠,内心汹涌澎湃社会地位:

愚人的尊敬、孩子的惊奇、富人的仰慕。

正如特殊人物对周围环境有着特殊的敏感一样,对社会地位特殊的敏感滋生乐于连野性的欲望一定要爬到树冠上去!

可惜命乖运蹇。

千里觅封侯的红色从戎梦在生不逢时的仰天长叹中灰飞烟灭。

 

不过,很快,神甫所带来的高薪和所赢得的来自王室的尊敬,使他黯淡的眸子里闪现出金灿灿的希望之光穿上黑色的教会服,一样可以跻身名流。

可在藐视一切的上流贵族眼里,他惊人的记忆力与街头末技之流的杂耍在本质上并无任何区别。

于连也很清楚。

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这块敲门砖仅能敲开上流社会的大门而已,却比一定能得到主人的笑脸相迎,想要登堂入室,成为座上嘉宾,还得有让自己举手投足增色的行头。

久处树冠阴影中的他自然毫不犹豫的为他的欲望寻找到了一个能游刃有余的套子虚伪,并一头钻了进去。

从此,他便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一步步地向他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挺进。

 

司汤达将《于连》改成《红与黑》,让两个不和谐和极端矛盾的色彩痛快淋漓的昭示我们:

于连是极端矛盾的混合体!

他的地位在树根定格,欲望却在树冠燃烧;对拿破仑在心里是疯狂崇拜,在人前却大肆攻讦;他根本不信神灵,却示人以笃信虔敬;他仇视现实生活,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逃避;他鄙视上流社会的乌烟瘴气,却又痴迷于能生活其中;他没又使自己尊严增重的砝码,却不能容忍别人有任何轻蔑,即使对方是一个的为卑微的车夫,他也要选择决斗到底!

的确,以一个小锯木厂主的儿子的身份向上流社会叫板,要在林立的漩涡中驰骋捭阖,收放自如,除了靠自欺欺人的虚荣和嫉妒空白的自尊外,如履薄冰的于连还能靠什么呢?

看来,于连这个时代的畸形儿,正是从巴黎这个罪恶的母床上诞生的怪胎。

 

可催生了怪胎的助产婆上流社会,却不愿接受这个不合他们规则的新生儿。

于连的闯入等于宣告复辟者在风雨飘摇中刚制定的统治规则又被撕开了一个豁口。

所以,于连的擅闯必然招致贵族们本能的反感,也就必然遭到整个上流社会的联合剿杀!

 

当初,于连背负野心,怀揣虚伪启程,一路似乎畅通无阻。

但每爬高一寸,危险也就随之加上一码,最终还是跌了下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将遗憾重重的摔在了身后。

毕竟,于连充其量也仅是一只逆流之筏,他无论如何也敌不过巴黎这片波诡云谲的海洋的。

 

临刑前,于连也苦笑着高声对自己说:

我的同时代人的影响占了上风,离着死亡只有两步远,单独跟我自己说话,我仍然是伪善的啊,19世纪!

 

只有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才能造就出野性的于连,也只有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才能造就出于连被送上断头台的命运。

 

于连,一个久久挥之不去的名字,蕴含了太多的沉重与悲哀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五)

 

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

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

许多评价把于连说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

但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于连良心的一面。

或者说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后的作者进行的精神思考。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

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

在德。

雷纳尔放假,于连想:

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

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

但他对德。

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

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

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

 

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

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

后来的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

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

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

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

在于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帮助,可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为女人。

作者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可是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在上层社会中,人人都重视荣誉,可是又过着奢侈的颓废的生活,青年们都缺乏勇气。

社会的各种党派都在积极而又秘密的活动着。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

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对于书名人们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

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我认为红色还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六)

 

司汤达的《红与黑》讲述的是一个法国少年于连索雷尔的故事于连的19岁到23岁之间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所思所感所为。

红与黑,这两种对比鲜明的色彩代表的应是有关于连一生的选择的交叉口。

在拿破仑时代,红色代表的是军队,黑色代表的是教会。

 

于连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又是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流淌着太多的复杂和矛盾。

就像是一百个人之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在书中读到的都是不同的于连,而且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理由,而且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有人说,于连是一个不折手段的野心家;有人说,于连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勇士;有人说,于连是一个拥有才情与智慧的英雄;甚至有人说,于连是一个拿破仑式的悲剧英雄。

 

小说主人公于连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其实我们不难知道,于连一直在追求幸福。

书中有着很多他的心理独白,他渴望得到地位、权势,获得他所认为的幸福。

他喜欢读书,在书中他认识了拿破仑,并将他作为偶像,也因此埋下了他的最终的灾祸。

于连在十九岁那年被市长聘为家庭教师,此时的他为能摆脱父兄的折磨而幸福,他开始变得野心勃勃。

不久,他和市长夫人恋爱。

他对于市长夫人也不全是爱情,对于市长夫人,他内心有的是一种战胜了权势的激动。

 

再后来事情败露后,他被迫到神学院投靠神父。

在教派斗争中神父失败,于连也不能继续留在神学院,于连又被介绍给宫廷大臣当秘书,打开了于连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

于连十分能干,受到侯爵的赏识,为他发了勋章,于连因此参加了贵族们的反动会议,甘愿为贵族效劳。

此时的于连在上流社会有了一定的地位,他的野心也实现了一些。

 

与此同时,于连也得到了侯爵女儿玛蒂尔德的爱情,并迫使侯爵承认他们的结合。

这是于连的第二次爱情,建立在征服与反征服的关系上,源于出身高贵的马蒂尔德的嫉妒和寂寞和于连的似有若无的勾引。

得到了马蒂尔德的于连有能够得到他人的嫉妒的幸福。

 

正在这时侯爵的政敌想方设法逼迫市长夫人写了一封揭发信,侯爵接到信后断然否定了自己女儿和于连的关系。

于连气愤之极,枪击了市长夫人。

尽管玛蒂尔德等人竭力营救,于连任被判处极刑。

此时的于连二十三岁。

在狱中的日子是于连思考自己的得失的最好的机会。

那时的他头脑清晰,渐渐思考明白谁是他心中的最爱。

与市长夫人在一起,他得到的是平等和尊重;与马蒂尔德在一起,他得到的是他人的骄纵和崇拜。

对于连来说,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他人的尊重。

尽管最后能够获得上诉的机会,但他却忠于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选择了接受死亡。

全书的结局耐人寻味。

 

红与黑,两种对比鲜明。

生活的缓慢流转下,于连所能选择的仅仅只是成为一名教士,披上黑色的长衣。

野心家的欲望促使他在获得社会名流的肯定和获得社会的地位的这么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固执的他认为,上流社会的生活总是好的,是幸福的,他一直在追求的是幸福。

短短的四年,他用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间段,讲述了一个追求幸福的人的人生。

 

总是有人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

如果从一开始于连便不曾有过机会接触到社会上的是是非非,而是循着平常的命运的脚步,一点点走过人生的道路,那么拥有的是最平凡的幸福。

 

平凡的,也是幸福的。

红与黑,这样的选择,在这样的交叉口,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些都只是一种假设。

于连从接触到书籍,开始崇拜拿破仑开始,便有着那样的追求向往上流社会的幸福生活。

倘若一切都如假设那样的进程,那么,于连也仅仅只是一个小市民。

 

于连最后在狱中的日子,反省自己的过去,让他真正认清了自己的幸福是什么。

 

每一个人都应该认清什么是自己真正的幸福。

红与黑的选择,有时候只是个虚设的岔道口。

 

司汤达在这篇文中也曾说:

献给追求幸福的人。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七)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

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

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

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

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

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

退避或是反抗。

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

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

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

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

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

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

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

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

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当我将落笔时,发现用意识写出感想的时间已可与用精神阅读原著的时间相比较了。

我兴奋于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启示,感动于那些尽管扭曲而依然壮烈的爱情片段。

当有人提及《红与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读过后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