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第一课基础自我落实.docx
《经济常识第一课基础自我落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常识第一课基础自我落实.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常识第一课基础自我落实
经济常识第一课基础知识自我落实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作为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首先必须是使用价值,其次必须价值。
2.商品经济是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总和,它是直接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3.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共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也是一切商品的共性,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4.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价值本身,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但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二者都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关系
6.商品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7.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中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
8.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分为单位商品的价值和价值总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这里的商品价值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是指社会劳动生产率。
9.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产生历了四个阶段即偶然的物物交换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10.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其一般等价物的体现,是由其的性质定的。
12.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的高低由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大小成正比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在交换中还要受供求关系、国家宏观调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3,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但商品交换不一定是商品流通。
14.纸币是由央行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其基本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的流通手段职能,纸币不能作为价值尺度,因为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由三个因素决定:
一是待销售的商品数量,二是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的速度)。
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数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5.比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说明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后果及治理的主要措施(在这些方面二者共同的地方)。
(1)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表现: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
措施:
控制或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2)纸币的发行量大大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升值,物价下跌,叫做通货紧缩。
表现:
纸币升值、物价下跌、购买力提高、影响企业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措施:
控制或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
;(3)。
16.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实行等价交换,这里的等价是指相等的价值量,而不是等价格。
在货币出现以前,等价交换表现为物物交换。
在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
17.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
18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其根据是:
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大于于价值,供过于求,价格小于价值;造成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原因:
(1)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
(2)国家宏观干预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经济常识第二课基础知识自我落实
1.生产资料公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
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合作制、承包、租赁、国有独资等,都可以利用。
其中,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
它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这种控制力又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6.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和外资或私营企业联合组成的合资企业,以及公有制经济吸收个人投资组成的股份制企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
7.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优劣,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度为标准,而要看它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
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其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最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9.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直接原因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10.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11.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所以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具体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12.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巾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其原因是: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3.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
等价交换这个根本原则决定了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的基本要求是:
。
经济常识第三课基础知识自我落实
1、
(1)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之为市场主体。
(2)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3)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2.
(1)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2)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其生产和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丰富程度和市场的活跃程度,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3)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最。
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状况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3.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已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法人。
4.
(1)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公司最基本的特征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
(3)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5.
(1)含义: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这样一种企业法人,它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的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2)组织机构:
a.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
b.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股东大会委托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c.董事会聘任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d.公司往往还设立监事会或监理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3)股票:
a.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b.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c.公开募股集资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基本特征。
d.居民闲置的钱用来购买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主要是为了取得股息和从股票升值中获得收入.
6.
(1)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2)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从属的
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准手里。
如
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7.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8.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义: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细胞,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9.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企业生产成本的比例关系。
公式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10.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两条: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技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11.
(1)企业兼并,指的是由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
(2)企业兼并的意义:
使国家减轻了财政负担;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
(3)实行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达到扩大市场占有额、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12、
(1)厂长(经理)负责制指的是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以厂长(经理)为首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人代表。
(2)厂长(经理)负责制最明显的特征是,明确丁厂长(经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行使职权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突出了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
13.
(1)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14.党组织的地位:
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起保证监督作用。
15.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1)处理好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2)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16.国有企业经营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企业经
营者都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经营者都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
17.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地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8.
(1)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
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
(2)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经济常识第四课基础知识自我落实
1.三大产业是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划分的,三大产业的比重,可以用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表示。
2.农业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能,采用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道路,是发展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
3.工业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按照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主要表现为: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5.第三产业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行各业的总称。
第三产业主要分为流通部门、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第三产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一国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如何,很重要的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体现的。
6.
(1)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构成的,是通过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体现出来的。
(2)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我国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并由宪法和法律保障的。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是统一的。
7.
(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称为劳动合同制度。
(2)订立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原则:
平等自愿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
(3)订立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8.
(1)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一种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
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