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诊疗常规三甲医院AB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8269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99 大小:14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外科诊疗常规三甲医院AB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普外科诊疗常规三甲医院AB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普外科诊疗常规三甲医院AB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普外科诊疗常规三甲医院AB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9页
普外科诊疗常规三甲医院AB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外科诊疗常规三甲医院AB版.docx

《普外科诊疗常规三甲医院AB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外科诊疗常规三甲医院AB版.docx(1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外科诊疗常规三甲医院AB版.docx

普外科诊疗常规三甲医院AB版

第一章外科感染-4-

第一节浅部化脓性感染-4-

第二节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5-

第三节全身性外科感染-6-

第四节破伤风-6-

第二章甲状腺疾病-7-

第一节单纯性甲状腺肿-8-

第二节甲状腺腺瘤-8-

第三节甲状腺癌-9-

第四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9-

第五节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1-

第三章乳腺疾病-11-

第一节急性乳腺炎-11-

第二节乳腺囊性增生病-12-

第三节乳腺纤维腺瘤-12-

第四节乳管内乳头状瘤-13-

第五节乳腺癌-13-

第四章腹外疝-14-

第一节腹股沟疝-15-

第二节切口疝-17-

第三节脐疝-17-

第四节白线疝-18-

第五章小儿腹部疾病-18-

第一节脐膨出-18-

第二节腹裂-18-

第三节卵黄管遗留的疾病-19-

第四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20-

第五节先天性肠闭锁与肠狭窄-20-

第六节消化道重复畸形-21-

第七节肠旋转不良-21-

第八节先天性巨结肠-22-

第九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3-

第十节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24-

第六章急腹症-25-

第一节急性阑尾炎-25-

第二节肠梗阻-26-

第三节急性胆囊炎-28-

第四节急性胰腺炎-30-

第七章胃十二指肠疾病-31-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溃疡。

-31-

第二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33-

第三节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34-

第四节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35-

第五节胃癌-35-

第六节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36-

第八章结直肠、肛管疾病-37-

第一节肛裂-37-

第二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38-

第三节肛瘘-39-

第四节痔-40-

第五节直肠脱垂-42-

第六节结肠癌-42-

第七节直肠癌-44-

第九章血管疾病-45-

第一节深静脉血栓形成-45-

第二节下肢静脉曲张-47-

第三节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48-

第四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9-

第五节动脉栓塞-51-

第六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52-

第七节雷诺综合征-53-

第八节腹主动脉瘤-55-

第九节周围动脉瘤-55-

第十节动静脉瘘-56-

第十一节多发性大动脉炎-57-

第十三节颈动脉体瘤-59-

第十四节血管损伤-60-

第三篇淋巴系统-61-

第十五节淋巴水肿-61-

第四篇脉管肿瘤-62-

第十六节血管瘤-62-

第一章外科感染

第一节浅部化脓性感染

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诊断】

一.临床表现:

红、肿、热、痛,范围<2cm,锥形隆起,黄白色脓栓。

若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区”,局部及全身症状较严重。

反复发作的疖为疖瘤,常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发生。

二.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糖或尿糖,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三.鉴别诊断

(一)痤疮:

轻度感染,病变小且顶端有点状凝脂。

皮脂腺囊肿(粉瘤):

有圆形无痛性肿物,表皮如常。

(二)痈:

病变范围大,为多个相邻毛囊的感染。

【治疗】

免挤压,局部理疗或鱼石脂软膏,金黄散敷贴。

成脓后可用石炭酸点涂或用针头剔除,消毒包扎,定期换药,建议应用抗生素,可口服氨苄青霉素或大环内脂类,必要时抗生素静脉输注。

指邻近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多发于颈项部或背部局部皮肤小片红肿、痛、多个脓点→范围增大,中心紫褐色,破溃流脓→重至脓毒症,常合并有糖尿病。

二.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治疗】

一.全身:

中西药抗菌

二.局部:

初期:

鱼石脂软膏或金黄散敷贴。

中晚期:

切开引流,静脉麻醉下作“+”或“++”切口定期换药,有皮肤缺损可于植皮。

皮下急性蜂窝织炎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

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其次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全身不适,恶寒发热、局部红肿热痛、指压褪色、边缘不清、淋巴结肿痛。

二.辅助检查:

血常规、脓液涂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三.鉴别诊断:

(1)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与气性坏疽区别。

(2)新生儿皮下坏疽有皮肤质地变硬时,应于硬皮病区别,后者皮肤不发红,体温不增高。

(3)小儿颌下咽峡炎区别,后者颌下肿胀稍轻,而口咽内肿胀发红明显。

【治疗】

一.全身:

注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

二.局部:

早期:

硫酸镁敷贴或鱼石脂,金黄散外敷。

中晚期:

切口引流。

丹毒

皮内淋巴管网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

皮肤、粘膜损伤可继发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多数病人有足癣或灰指甲。

【诊断】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

(二)局部症状:

皮肤红、肿、痛、热、范围扩大,近侧淋巴结肿大。

常发生于面部或下肢。

【治疗】

一.全身:

抗生素、青霉素或中药黄连解毒汤,药渣外敷;新鲜马齿苋外敷。

二.局部:

金黄散涂敷或用硫酸镁湿敷,治疗原发病。

第二节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甲沟炎

【诊断】

临床表现:

甲沟皮下,红肿、疼痛一脓、红肿区波动感。

【治疗】

初期未成脓:

理疗、鱼石脂软膏敷贴+口服抗生素(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1‰高锰酸钾液浸洗。

已成脓期:

口服抗生素+切开引流,必要时拔甲。

指头炎

指末节的皮下化脓性感染,甲沟炎加重,指尖或指末节皮肤受伤后。

【诊断】

临床表现

初期:

指头轻度肿胀、发红、剌痛。

中期:

肿胀加重、跳痛,全身症状。

后期:

疼痛减轻,皮色红转白、局部组织坏死。

【治疗】

初期:

抗菌药+敷贴指头。

中后期:

抗菌药+切开引流。

第三节全身性外科感染

脓毒症是有全身性炎症反应表现,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总称。

致病菌数量多、毒力强和(或)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骤起寒战,继之高热可达40一41℃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

2、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肿胀、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

神志淡漠或烦燥、谵妄或昏迷。

3、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4、肝脾可肿大,严重者出现黄疸或皮下出血瘀斑等。

二.辅助检查:

血和脓液的细菌培养、血常规。

【治疗】

原则:

综合性治疗,处理原发感染灶,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全身支持治疗

1、原发感染灶的处理:

明确病灶,及时、彻底处理、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消灭死腔,脓肿引流。

2、抗菌药物应用:

早期足量联合用药。

3、支持疗法:

补足血容量,输血,纠正低蛋白血症。

4、对症治疗:

控制高热、纠正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

第四节破伤风

破伤风由破伤风梭状膜杆菌侵入伤口,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诊断】临床表现潜伏期:

一般为6—12日前驱症状:

全身乏力、头晕、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典型症状:

肌紧张性收缩、阵发性强烈受累肌群:

咀嚼肌——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膈肌相应征象:

张口困难、口角下缩、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面唇青紫、通气困难、呼吸暂停。

病程:

3—4周

二.鉴别诊断:

(一)化脓性脑膜炎:

无阵发性痉挛;剧烈头痛、高热、喷射状呕吐;脑脊液压力增高,WBC↑。

(二)狂犬病:

疯狗、猫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喝水不滞下咽,大量流涎;听见水声或看见水,咽肌立即痉挛。

三.预防:

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疾患。

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循环,人工免疫,

自动免疫法:

破伤风类毒素3次,每次0.5ml被动免疫法:

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3000u。

【治疗】

综合治疗

(1)清除毒素来源:

清除伤口坏死组织,充分引流。

(2)中和游离毒素:

破伤风抗毒素(TAT)静脉点滴及蛛网膜下腔注射,用药前作皮内过敏试验。

(3)控制和解除痉挛;镇静、解痉药物。

用药:

破伤风抗毒素(TAT)用法:

皮下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

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部位须分开。

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中部或臀大肌外上部。

只有经过皮下或肌内注射未发生反应者方可作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应缓慢,开始每分钟不超过1ml,以后每分钟不宜超过4ml。

一次静脉注射不应超过40ml,儿童每1Kg体重不应超过0.8ml,亦可将抗毒素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输液中静脉点滴。

静脉注射前将安瓿在温水中加热至接近体温,注射中发生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

用量:

1.预防:

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1500~3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

经5~6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

2.治疗:

第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0000~200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以后视病情决定注射剂量与间隔时间,同时还可以将适量的抗毒素注射于伤口周围的组织中。

初生儿破伤风,24小时内分次肌内或静脉注射20000~100000IU。

不良反应:

1.过敏休克:

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

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

轻者注射肾上素后即可缓解;重者需输液输氧,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2.血清病:

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瘙痒及水肿。

一般系在注射后7~14天发病,称为延缓型。

亦有在注射后2~4天发病,称为加速型。

对血清病应对症疗法,可使用钙剂或抗组织胺药物,一般数日至十数日即可痊愈。

10%水合氯醛灌肠20—30ml

苯巴比妥:

肌注0.1一0.2g

地西泮:

肌注10一20mg

(4)保持呼吸道通畅:

排痰,必要时气管切开。

(5)防治并发症:

预防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和咬伤、骨折等。

(6)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必要时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7)抗生素的应用:

青霉素:

80万一l00万u,im,4—6小时一次

甲硝唑:

2.5g/dpo7一l0天

(编撰阎立昆审阅王小强)

第二章甲状腺疾病

第一节单纯性甲状腺肿

【病因】l、碘的缺乏2、甲状腺素需要量增高,青春发育期、妊娠期、绝经期3、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障碍。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一般无全身症状

2、甲状腺可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在腺体的一侧或两侧可扪及单个或多个结节,增长速度慢,并发囊内出血时短期增大较快,伴有疼痛。

3、较大肿块可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症状,如压迫气管可影响呼吸,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压迫食管产生吞咽困难等,胸骨后甲状腺可引起纵膈内压迫症状。

二、辅助检查

1、甲功全套

2、甲状腺扫描

3、B超

有压迫症状者拍颈部正侧位片,术前请耳鼻喉科会诊检查声带。

三、诊断依据

1、是否甲肿流行地区。

2、甲状腺不同程度肿大,可扪及单个或多个结节,随吞咽上下移动。

3、甲功正常。

4、B超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

5、甲状腺穿刺或术中冰冻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治疗】

一.手术治疗:

行甲状腺结节或腺叶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确诊。

二.术前准备:

1、除术前常规准备外,对有压迫症状者拍吞钡颈部正侧位片,了解气管、食道受累及有无胸骨后甲状腺肿。

2、术前请耳鼻喉科会诊检查声带。

三.术后处理:

1、注意观察呼吸、声音、伤口渗血等情况。

2、伤口压砂袋24小时。

3、引流条或引流管根据引流量多少在24--72小时拔除。

4、必要时床头备气管切开包。

5、抗炎止血对症治疗。

第二节甲状腺腺瘤

【诊断】

1、多见于40岁以下妇女。

2、甲状腺单发结节,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生长缓慢。

3、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

4、B超、甲状腺结节为单发有包膜。

5、穿刺或术中冰冻诊断。

【治疗】

手术治疗,行腺瘤切除加腺叶大部切除或一侧叶加峡部切除,术中冰冻病理确诊。

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同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三节甲状腺癌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颈前肿块缓慢或迅速增长,晚期可出现呼吸困难, 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及远处转移(骨、肺、脑等)相应症状。

2、体征:

(1)甲状腺内可及周界不清之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平,随吞咽移动;

(2)部分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3)侵犯临近组织时,可有相应表现,如气管受压移位、呼吸困难、声音嘶哑、Horner综合症。

3、各类型特点

(1)乳头状癌:

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多见于年青人女性,恶性度低,常为多中心性,以淋巴结转移为主,预后较好。

(2)滤泡状腺癌:

约占20%,常见于中年人,属中度恶性,以血行转移为主,预后不如乳头状癌。

(3)未化癌:

约占15%,多见于老年人,恶性度高,发展迅速,早期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及压迫症状,预后很差。

(4)髓样癌,仅占7%,来源于滤泡旁细胞,部分病人有家族史,可出现腹泻,颜面潮红,低血钙等,属中度恶性,可兼有颈部淋巴结侵犯和血行转移。

二、辅助检查

1、甲状腺扫描,多表现为冷结节。

2、B超,甲状腺实质性肿块,无明显包膜,部分病人可有颈部淋巴结肿大3、病理学检查:

甲状腺穿刺,颈部淋巴结活检,术中冰冻可助诊断。

【治疗】

手术切除是除未分化癌以外各型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

1.乳头状癌:

如局限在腺体内,可行患侧腺体及峡部全部切除及对侧腺体大部切除,如已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则应同时行颈淋巴结清扫。

2.滤泡状癌:

早期同乳头状癌,对已有血行转移者,将全部甲状腺切除,行放射性碘治疗,对放射性碘摄取很少的肿瘤,早期给予足够量的甲状腺素片,通过负反馈使转移灶缩小。

3.未分化癌:

一般不行手术治疗,可行放射治疗。

4.髓样癌:

同乳头状或滤泡状癌。

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同结节性甲状腺肿,如气管明显受压或被侵犯,术中同时行气管切开,术后口服甲状腺素片。

第四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原发性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继发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结节本身自主性分泌紊乱。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情绪急躁,容易激动,失眠,怕热,多汗,心慌,食欲亢进,消瘦等

2、体征甲状腺不同程度肿大,可闻及血管杂音,突眼,双手震颤,心率快100次/分以上,脉压增大等。

3、分类及特点

(1)原发性:

最常见于20一40岁,在甲状腺肿大的同时出现功能亢进的症状,甲状腺为弥漫性肿大,常伴突眼。

(2)继发性:

少见,多在40岁以上,常继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有甲状腺结节,后出现功能亢进症状,无突眼,易发生心肌损害。

(3)高功能腺瘤:

少见,甲状腺单发结节,呈自主性功能分泌,扫描热结节,周围腺体萎缩,无突眼。

二、辅助检查

1、基础代谢率:

(1)在完全安静、空腹时进行;

(2)计算方式为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

(3)标准:

正常值±10%,20%一30%为轻度甲亢,30%一60%为中度甲亢,60%以上为重度甲亢。

2、甲状腺摄I131率的测定:

如2小时内I131摄取量超过人体总量25%或24小时内超过人体总量50%,且高峰提前,均可诊断甲亢3、血清T3、T4含量升高。

【治疗】

外科治疗

一、手术指征:

(1)继发性甲亢或高功能腺瘤。

(2)中度以上原发性甲亢。

(3)腺体较大,伴有压迫症状或胸骨后甲状腺肿等类型甲亢。

(4)抗甲状腺药物或131I治疗后复发,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者。

二、术前准备

(1)精神心理准备,消除病人紧张情绪,改善睡眠。

(2)术前检查:

颈部摄片,了解气管受压情况,做心电图,详细检查心脏情况,喉镜检查声带,测基础代谢率。

(3)药物准备①碘剂:

方法:

经内科药物治疗甲亢症状得到基本控制后,开始服用碘剂,服用方法为卢戈氏碘3滴,3次/日,逐日逐次增加1滴至16滴,3次/日,连续3日,约2--3周。

标准:

达到情绪稳定,睡眠,体重增加,心率90次/分以下,基代<+20%,方可手术。

注意事项:

一旦服用碘剂应计算好手术时间,应避免感冒等影响手术的因素,女病人应避开月经期,注意观察甲状腺的质地及大小变化。

②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或倍他乐克,常用量为心得安20g--60g,3--4次/日,服用1周后,可施行手术。

三、术式

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需切除腺体80一90%,每侧残留腺体为成人拇指末节大小。

四、术后处理

(1)伤口常规压砂袋,床头备气管切开包;

(2)注意观察T、P、R,伤口渗血,声音、神志等变化了解有无手足抽搐,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出现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3)继续服用碘剂逐渐减量或心得安4--7天。

第五节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多由于单发的甲状旁腺腺瘤(90%)所引起,较少由于多发的腺瘤或甲状旁腺增生,很少由于甲状旁腺癌引起。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肾型:

约占70%,主要表现为尿路结石。

2、骨型:

约占10%,主要表现为骨骼脱钙,疼痛,变形,骨折,X线表现为骨稀疏,变薄,变形,骨内有多数透明囊肿。

3、肾骨型:

约占20%,表现为尿路结石和骨骼脱钙病变。

二、诊断

1、实验室:

(1)血钙升高超过3.0mmol/L血磷下降至0.65~0.97mmol/L,血中硷性磷酸酶升高。

(2)尿钙升高,24小时超过5mmol。

    (3)血甲状旁腺素(PTH)升高。

2、定位检查:

临床查体很少能扪及肿块,术前应行B超,CT检查定位。

3、病理检查:

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治疗】

1、手术切除甲状旁腺腺瘤,如为增生,切除3个半甲状旁腺、术前准备:

在B超CT下定位便于术中寻找甲状旁腺。

2、术后处理:

术后监测血钙,血磷变化,如有低钙抽搐,及时补充钙剂。

(编撰阎立昆审阅王小强)

第三章乳腺疾病

第一节急性乳腺炎

【病因】

1、乳汁瘀积。

 2、细菌入侵。

【诊断】

临床表现:

1、症状:

一般为哺乳期妇女感乳房胀痛,有乳头乳晕皮肤皲裂者可有乳头疼痛,有时可挤出变色的乳汁或脓液,全身表现为发烧。

2、体征:

患乳皮肤红肿,发热,可扪及有压痛之肿块形成脓肿时有波动感。

3、化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4、B超或穿刺有助于了解有无脓肿形成。

【治疗】

1、早期:

(1)抗感染治疗。

(2)保持乳汁排出通畅。

(3)局部热敷,理疗封闭。

2、脓肿形成:

切开引流(放射状切口,乳晕旁+弧形切口、乳房下胸壁间弧形切口),全身应用抗生素,有必要回奶。

第二节乳腺囊性增生病

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雌激素水平过高或相对增多。

【诊断】

临床表现

1、乳房胀痛:

大多具有周期性,常在月经前期。

2、乳房肿块:

常为多发性,可为一侧或双侧,呈囊状,片状,质韧而不硬,界限不清,有触痛。

3、乳头溢液:

部分病人出现,大多为黄色清亮液体。

4、多发生于25—40岁妇女。

5、有恶变可能,必要时拍双乳钼靶片,穿刺或活检。

【治疗】

1、保持心情舒畅2、定期复查3、中药治疗4、内分泌治疗5、必要时活检,排除恶变。

第三节乳腺纤维腺瘤

与雌激素作用活跃有关。

【诊断】

1、好发18--25岁女性。

2、乳房单发或多发肿块,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活动度大、质硬,无压痛。

3、无自觉症状。

【治疗】

手术切除腺瘤,常规病理检查。

第四节乳管内乳头状瘤

【诊断】

临床表现

1、乳头溢液,通常为血性。

2、部分病人乳头乳晕区可扪及肿块,较小质软,易推动。

3、多见于40—50岁妇女。

4、乳管造影可协助诊断,了解病变位置,大小,数量等。

5、乳头溢液涂片。

6、有条件者行乳管内视镜可确诊。

7、术中冰冻了解有无恶变。

【治疗】

手术治疗: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病变乳管切除,区段切除或乳腺单切术,有恶变者行根治术。

术前准备:

1、术前应常规行乳管造影,了解肿瘤部位,多少,以便选择切口部位;

2、备5—6号平针头等;

3、术中常规送冰冻病检,了解有无恶变。

术后处理:

1、切口压砂袋24小时;

2、病变范围较大靠近乳头时注意乳头血运;

3、常规抗炎对症治疗。

第五节乳腺癌

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此外与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症状:

1、患乳出现单发无痛肿块,逐渐增大。

2、部分可伴有乳头溢液或乳头糜烂。

3、肿瘤转移出现相应症状。

(二)体征:

1、乳腺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随肿瘤增大,可出现局部隆起、酒窝征、乳头内陷、移位,桔皮样变等;晚期侵及胸肌,肿块固定不易推动,可出现卫星灶,皮肤破溃形成溃疡。

2、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无痛可被推动,逐渐可调融合成团,甚至与皮肤深部组织粘着,部分可转移至锁骨上下。

3、远处转移灶相应体征

(三)诊断要点

(1)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

(2)有典型临床表现。

(3)钼靶一片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

(4)乳头溢液涂片肿块穿刺涂片找见癌细胞可确诊。

(5)肿块切除活检病理证实。

二、乳腺癌的分期

目前采用国际抗癌协会建议的T(原发肿瘤)、N(区域淋巴结)、M(远处转移)分期法,根据TNM又可分为0、I、Ⅱ、Ⅲ、Ⅳ期三、鉴别诊断要点。

1、纤维腺瘤,多见于青年女性,肿块界限清,活动度好,生长缓慢。

2、乳腺增生,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胀痛,肿块大小可呈周期性变化。

3、浆细胞性乳腺炎:

是乳腺组织的无菌性炎症,60%表现为急性炎症,40%为慢性炎症,主要为乳晕旁肿块,界限不清,皮肤粘连,乳头凹陷,极易与乳腺癌混淆。

4、乳腺结核: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病程长,发展慢,肿块质硬,或呈囊状,界限不清,活动差,有时有胀痛,无明显周期性,无论乳腺肿块术前诊断如何,术中、术后均应常规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手术治疗是乳腺癌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可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免疫、生物治疗。

1、手术适应征:

对病灶局限于局部及区域淋巴结者,手术治疗是首选,即临床分期为0、Ⅰ、Ⅱ及部分Ⅲ期病人。

2、手术方式选择

手术方式选择应根据病理分型,疾病分期及辅助治疗条件而定,对l、II期乳腺癌可采用乳癌改良根治术及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如肿块位置较深或侵及胸肌可行根治术。

对原位癌微小癌及年老体弱可选用单纯乳房切除术,某些晚期恶性溃疡患者故息性单纯乳房切除以解除患者痛苦。

3、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

术前必须病理证实为恶性方能行根治性手术,可选用乳头溢液涂片,肿块穿刺,肿块切除术中冰冻,或病理检查。

术后绷带加压包扎伤口压砂袋,注意观察引流量,根据引流情况一般在术后2—4天拔除引流管,换药时观察皮瓣血运,有无积腋,注意上肢功能适度锻炼,切口10一14天拆线,术后常规抗炎对症治疗。

(编撰阎立昆审阅王小强)

第四章腹外疝

一、病因

1、腹壁强度降低,或后天性原因。

2、腹内压力增高。

3、吸烟。

4、遗传因素。

二、临床类型

1、易复性疝:

指疝内容物容易回纳入腹腔。

2、难复性疝:

指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人腹腔,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3、滑动性疝:

疝内容物(如盲肠或膀胱)构成疝囊壁的一部分,属难复性疝。

4、嵌顿性疝:

疝内容物强行通过疝囊颈进入疝囊,疝囊颈弹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

5、绞窄性茹:

疝持续性嵌顿,内容物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完全阻断。

6、肠管壁疝(Richter疝):

属嵌顿性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一般不发生完全性肠梗阻;如嵌顿的是小肠憩室(常是Meckel憩室),则称Littre疝。

第一节腹股沟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