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8131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

《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

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

四篇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有记叙文和现代诗,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都是通过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

《延安,我把你追寻》中的重点语句象征性较强,需借助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3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能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8个词语;会写21个字,会写15个词语。

语言积累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阅读理解

◎默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有感情地朗读《延安,我把你追寻》,自主阅读《难忘的一课》。

◎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怀。

口头表达

◎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能正确运用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书面表达

◎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

能正确书写信封。

◎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

“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提前搜集古代爱国诗篇。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默写《出塞》。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释“塞”解题,营造意境

1.教师写“塞”字,学生认读。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汉字认读”游戏。

同学们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字(在黑板上书写“塞”字),你们认识它吗?

谁能读一读并且组一个词?

2.补写题目,读题明义。

(1)在“塞”字前补写一个“出”字,学生齐读,启发思考:

这里的“塞”应该怎么读?

“出塞”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及意思。

[sāi]①堵,填入。

②堵住器物口的东西。

[sè]义同“塞(sāi)①”,多用于某些合成词或成语中,如“闭塞”“阻塞”“茅塞顿开”等。

[sài]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3)明确题目的意思。

3.看图片,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

(课件出示边塞图片)

你们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是边塞的雄壮;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是边塞的艰苦。

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边关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也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被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王昌龄。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塞”字是生字,“出塞”又是难理解的词。

开课伊始,直击重点,从“塞”字的认读和组词游戏,到猜想“出塞”的意思,再通过学习明确题意,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同时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边塞独特的风光之中,初步感受边塞的景象。

板块二 初读识字,疏通诗意

1.初读诗歌,正音识字。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生字和多音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2)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在评价中相机指导读音。

如:

“秦”是前鼻音,“征”是后鼻音。

(3)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将”在这首诗中为什么读“jiàng”,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关注注释。

用“将”的另一种读音组词。

(4)重点指导“教”字的读音。

当这个字的意思是“使、令、让”的时候读“jiào”,根据注释,在这里读“jiào”。

(5)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6)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

塞  秦  征  词  催

醉  杰  亦  雄  项

归类指导:

“塞”和“秦”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开口较大。

“雄”左右同宽,要写均匀。

2.再读诗歌,读准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朗读停顿、节奏,教师指导七言诗的停顿方法。

(2)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调换。

(3)同桌互相读。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重点指导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质疑:

是秦朝的明月照着汉朝的边关吗?

明确:

这里并非实指秦、汉两朝。

(3)疏通诗意:

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诗歌朗读节奏,再到读懂诗意,每一次的朗读都有要求,每一次的朗读都有反馈。

此处的设计,体现了诗歌教学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板块三 想象画面,体悟诗情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

(2)师启发思考:

结合图片和相关知识,说说月光照射下的边关是一个怎样的边关。

(意境悠远,充满历史沧桑感)

(3)聚焦“明月”,感受“沧桑”之情。

①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

明月千古不变,变的是几百年来的防边筑城的措施!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

银山碛(qì)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岑参

②思考:

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都是为了表达什么主题?

(边患历史悠久)

③指导赏析:

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战士。

(4)聚焦“秦”“汉”,感受战争时间之长。

①请学生再读诗句,思考:

透过“秦时”“汉时”,你又想到了什么?

②师介绍:

是的,从秦到汉,再到诗人生活的唐朝,边关遭受外族侵扰长达九百多年!

时光穿越近千年,不变的是什么?

(战争)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朗读这一句诗。

(5)品读“人未还”,感受战争之痛。

①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征战万里,守边御敌,有多少人能返回家乡?

②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

(预设:

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③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古老的明月,面对千百年的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让人敬佩?

(学生齐读)

④质疑:

可歌可泣的,仅仅只有守卫边关的将士们吗?

⑤想象:

皎洁的月光下,都有谁在盼望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

⑥小结:

天伦之乐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

此时,他们心中的痛苦、无奈只有一个“悲”字可以概括。

此时此刻,诗人想到的是汉代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2.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课件出示李广的资料。

李广(?

—公元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西汉名将。

曾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司马迁评价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

齐读后两句诗。

你读懂了什么?

请用“如果飞将军李广在,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交流。

(3)感受将士之壮心。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生活艰苦,九死一生;他们远赴万里守卫边关,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烈之歌。

这时的诗人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早日结束边关的战争。

(学生再次齐读这两句诗)

(4)小结:

这就是边塞诗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3.配乐朗读,诗句填空。

(1)希望边关巩固、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

(播放《凉州曲》)

(2)出示诗句填空题,先补充默写,再默写整首诗。

出 塞

[唐]王昌龄

(  )时明月(  )时关,万里长(  )人未(  )。

(  )使龙城飞(  )在,不(  )胡马(  )阴山。

本诗情感深沉、丰富,加之年代久远,不易理解,所以主要设计了两个策略来帮助学生领悟诗情。

一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是多次引入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月”这一意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以及“飞将军李广”这一典故中寄托的思盼良将的深沉情感。

板书设计

出 塞

明月     边关      悲

思良将    建功业     壮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凉州词》,结合注释弄懂诗歌的大意,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前后勾连,再感诗风

1.学生齐背《出塞》,感受诗人希望国家统一的情怀。

2.简介边塞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的这首《出塞》是一首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后世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边塞诗的题材很丰富,有的描写边关自然风光,有的倾诉别离的思念,还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这节课,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3.课件出示图片,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沙漠图片)你们看,边关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并咏唱。

(教师板书:

《凉州词》)

通过介绍边塞诗,将《出塞》和本节课要学的《凉州词》前后勾连起来,使学生对边塞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初步的感知,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调。

板块二 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

“葡萄”和“琵琶”的第二个字都读轻声。

2.再读诗歌,回忆以前学习的七言诗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读出节奏美、音韵美。

3.个别朗读,学生评价。

4.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小组间交流。

板块三 品读想象,感悟诗情

1.读“葡萄美酒夜光杯”。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醇香的美酒。

(2)课件分别出示夜光杯和葡萄酒的图片,丰富想象。

①介绍:

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

②引导想象:

欣赏了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图片,一定让你脑海中的画面更丰富了!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你仿佛听到什么?

又想到什么?

预设: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众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场面的盛大和气氛的欢乐。

2.读“欲饮琵琶马上催”。

(1)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

预设:

急促的琵琶声。

(2)教师介绍:

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课件播放激越的琵琶曲)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预设:

快尽兴畅饮;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3)指导朗读:

你们听,琵琶声在催,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

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3.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引读:

这样的盛宴,这样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角色体验,入情入境:

假如你就是这些将士中的一员,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

——指导朗读,读出潇洒从容。

诸君莫笑我醉卧沙场,从古至今,有几个人能在战场上活着回来?

——指导朗读,读出心酸悲壮。

(3)前后勾连,再悟悲壮。

课件出示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引读: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

(女生读上句)

引读:

多少父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少将士到了边塞就再也没回来!

(男生读下句)

(4)反问,感受其“壮”。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但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边关戍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戍边,死得其所!

(全班齐读全诗)

板块四 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1.总结全诗,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仿佛闻到了醉人的美酒香味,看到了将士们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感受到了戍边将士准备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这首诗。

2.指导背诵:

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在记忆中,融在血液里,试着背一背这首诗。

3.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此环节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借助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把短短的诗读成一幅幅立体、鲜活的画,入情入境,感诗人之所感。

同时,多次与本课学习的前一首古诗《出塞》相勾连,以情激情,以诗导诗,打通了诗歌学习的脉络。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夏日绝句》,结合注释,读懂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借助资料,体会诗歌借用典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猜测作者,激情入题

1.出示资料,猜测作者。

她,是一位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多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

2.介绍背景,激情导入。

她就是李清照。

可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却在国破家亡、风雨飘摇时,目睹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中原,此时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夏日绝句》。

上课伊始,摒弃了古诗教学中老套的介绍作者的形式,而改用根据资料猜测作者的新鲜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作者浓厚的兴趣。

然后话锋一转,介绍诗人在忧国忧民情怀驱动之下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谓“课未始,情已动”。

板块二 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1.呈现诗歌,配乐范读。

(课件出示: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教师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2.个别朗读,学生评价。

(1)同学们听出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诗的吗?

(预设:

悲愤、激昂)

(2)谁来试着读一读?

(个别试读,其他学生评价)

3.小组轮读,理解诗句。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一小句,边读边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小组成员认真倾听,补充、纠正。

板块三 引入资料,感悟诗情

1.借助注释,理解“思项羽”。

(1)“项羽”是什么人?

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说说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

可以让学生读注释,也可以请学生对注释内容进行补充。

(2)听了这个故事,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预设:

不愿苟且偷生,有骨气,有气节)

(3)再读诗句,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引导想象:

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

同学们,请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出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

2.补充资料,理解诗人的愤慨之情。

(1)补充资料,深化理解。

是啊!

项羽活着的时候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决不苟且偷生。

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

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2)引读:

金兵南下,宋军节节败退,人民生活困苦,而南宋君臣却不思进取,苟且偷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地呼喊——(生大声朗读全诗)

站在英雄曾经顽强抵抗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李清照不禁高喊——(学生再次朗读全诗)

3.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同学们,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爱国诗,诗的前两句是对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说的,后两句借历史典故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默写诗歌,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别字。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体味浅显的语言背后那一颗悲愤、滚烫的心。

因此,在学生停滞于浅层次的所得时,通过学生搜集或老师提供的方式,把资料和背景恰到好处地引入课堂,从而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板块四 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回顾总结。

背诵《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交流诗歌,拓展延伸。

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用诗歌抒发着自己一腔滚烫的爱国热情,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炽热的情怀吧!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爱国诗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读中想象,让诗歌立体起来,成为一幅鲜活的画。

古诗美在简约,对学生而言,也难在简约。

如何从寥寥几十个字中品读出丰富的意蕴?

我主要运用了想象这个策略。

如《出塞》一诗中,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景物想象边塞的情景,学生畅所欲言,描绘出一幅雄浑、沧桑的画面,似乎梦回秦汉,梦回边关,和征人们共同凝望那一轮明月。

2.前后勾连,课内与课外贯通,营造立体的课堂氛围。

古诗年代感强,与学生距离较远。

怎样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凉州词》和《夏日绝句》的教学中,我多次把本诗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相勾连,把课内诗歌与课外诗句相贯通,把诗歌与背景相结合,以情激情,以诗解诗,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升华了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