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7786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doc.docx

《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doc.docx

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doc

烃类的性质实验报告

篇一:

烃类有机物性质总结

  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

  1各类烃的结构与性质归纳解读

  后者为铁粉。

②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苯的同系物一般能被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光照、催化剂等)对反应的影响。

  2烃类燃烧规律集锦

  1.烃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变化规律

  yy点燃烃完全燃烧的通式:

CxHy+(x+2――→xCO2+H2O42

  

(1)燃烧后温度高于100℃,即水为气态

  yΔV=V后-V前=-14

  ①y=4时,ΔV=0,体积不变②y>4时,ΔV>0,体积增大③y  

(2)燃烧后温度低于100℃时,即水为液态

  yΔV=V前-V后=1+4

  [特别提示]烃完全燃烧时,无论水是气态还是液态,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变化都只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数有关,而与烃分子中碳原子数无关。

  2.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规律

  y

(1)等物质的量的烃(CxHy)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的大小取决于(x+的值,其值越大,耗氧4

  量越多。

  

(2)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其耗氧量大小取决于该烃分子中氢的质量分数,其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相同碳原子数的烃类,碳的质量分数越大,耗氧量越多。

  (3)最简式相同的烃,不论它们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气为定值。

  (4)

  3

(1)2

(2)碳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烃,只要总质量一定,以任意比混合,完全燃烧后,产生的CO2的量总是一个定值。

  4.燃烧时火焰亮度与含碳量的关系比较规律

  

(1)含碳量越高,燃烧现象越明显,表现为火焰越明亮,黑烟越浓。

如C2H2、苯、甲苯等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大量浓烟;而含碳量越低,燃烧现象越不明显,无黑烟,如甲烷;对于C2H4及单烯烃的燃烧则是火焰较明亮,并伴有少量黑烟。

  

(2)含碳原子较少的各类烃,燃烧时的现象是不同的,烷烃无黑烟产生,烯烃有少量黑烟产生,炔烃及芳香烃有浓黑烟产生。

应用燃烧来鉴别简单的烷烃、烯烃和炔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3、确定混合烃组成的四种方法

  1.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法

  假设混合烃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必含相对分子质量比M小或相等(由同分异构体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烃。

如M  2.平均分子组成法

  假设混合烃的平均分子式为CxHy,根据其平均分子组成情况有以下规律:

若1  3.根据烃燃烧规律分析

  遇到烃类物质的燃烧问题时,有很多规律可直接应用于解题,如最简式相同的烃,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当总质量一定时,耗氧量不变且生成CO2和H2O的质量均不变;又如分子式为CxHy的烃,当y=4时,完全燃烧反应前后物质的量相等,等等。

  4.讨论法

  当解决问题的条件不够时,可以从烃类物质的组成情况(如碳原子或氢原子多少关系)、结构特点(如是否饱和)、各类烃的通式等方面出发进行讨论,得出结果。

  典例3amL三种气态烃的混合物与足量氧气混合点燃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状况(常温、常压下),体积共缩小2amL。

则这三种烃可能是()

  A.CH4、C2H4、C3H4B.C2H6、C3H6、C4H6C.CH4、C2H6、C3H8D.C2H4、C3H4、C3H6解析如果分别写出各选项中烃对应的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会发现只要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数为4,amL该烃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常压就一定缩小2amL体积,实际上就是常温下水为液态,是水蒸气占有的体积,所以A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A

  典例4完全燃烧质量相同的:

①甲烷②丙烷③乙烯

  ④乙炔⑤苯⑥间二甲苯时,耗氧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用序号表示)。

解析先将各烃转化成CHy/x的形式,①CH4;②CH8/3;③CH2;④CH;⑤CH;⑥CH5/4,因为等质量的烃燃烧时耗氧量取决于y/x的大小,y/x越大,耗氧量越多,所以耗氧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①>②>③>⑥>④=⑤。

答案①>②>③>⑥>④=⑤

  典例5400K、101.3kPa时,1.5L某烃蒸气能在aL氧气中完全燃烧,体积增大至(a+

  3)L(相同条件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烃在组成上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是

  

(2)当a=10L时,该烃可能的分子式为

  (3)当该烃的分子式为C7H8时,a的取值范围为。

  解析

(1)根据烃完全燃烧的通式和差量法可以求解,即:

  yyy点燃CxHy+(x+)O2――→xCO2+2O(g)ΔV=

(1)L424

  y1L1)L4

  1.5L[a+3-(a+1.5)]L

  根据正比关系解得y=8。

  y

(2)由于该烃在O2中完全燃烧,故O2足量,即1.5(x+≤10,且y=8,解得x≤14/3,且4

  x为整数,结合该烃中的氢原子数为8,可知该烃可能为C4H8或C3H8。

  y(3)当烃的分子式为C7H8时,烃完全燃烧,即:

a≥1.5(x+),且y=8,求得a≥13.5。

4

  答案

(1)该烃分子中氢原子数为8

(2)C4H8、C3H8(3)a≥13.5

  典例6某温度和压强下,有三种炔烃(分子中均只含一个—CC—键)组成的混合气体4g,与足量的H2充分加成后生成4.4g三种对应的烷烃,则所得烷烃中一定有()

  A.乙烷B.异丁烷C.丁烷D.丙烷

  解析设混合炔烃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根据题设条件,可得以下关系式:

CnH2n-2~2H2~CnH2n+2M2×2

  4g4.4g-4g

  解得M=40

  典例8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L该混合烃与9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的体积仍是10L。

下列各组混合烃中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A.CH4、C2H4B.CH4、C3H4C.C2H4、C3H4D.C2H2、C3H6

  解析据题意,t>100℃(水为气态),在此状况下气态烃充分燃烧,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始终为10L(未变),即ΔV=0,故两种气态烃分子中的平均氢原子数均为4;又因为两种气态烃是以任意比例混合的,D选项中的两种烃除1∶1的情况外,氢原子的平均数都不为4,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典例9常温下,一种烷烃A和一种单烯烃B组成混合气体;A和B分子最多只含有4个碳原子,且B分子的碳原子数比A分子的多。

将1L该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在同温、同压下得到2.5LCO2气体。

试推断原混合气体中A和B所有可能的组合及其体积比,并将

  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显然,混合气体中必含乙炔,其加成可得乙烷。

答案A

  解析xy之比。

所以1mol的混合烃充分燃烧后可生成2.5molCO2,即x=2.5,故混合烃的平均分子式可表示为C2.5Hy。

由于该混合气体是由烷烃A和单烯烃B组成,且B分子的碳原子数比A多。

由此可推断,混合气体只能由碳原子数小于2.5的烷烃(CH4和C2H6)和碳原子数大于2.5的烯烃(C3H6和C4H8)组成。

它们有四种可能的组合,根据每一种组合中烷烃和烯烃的碳原子个数及平均分子式中碳原子数,可以确定A和B的体积比。

以第①组为例,用十字交叉法确定VA∶VB的大小:

  V1=VB3

  其他组同样可以用十字交叉法确定VA∶VB大小。

  1A.CH4B.C2H6C.C3H8D.C6H14

  答案A解析判断等质量的不同烃燃烧时的耗氧量,可先简化其分子式为CHx,x越大,氢的质量分数就越大,耗氧量就越多。

本题中A项最简式为CH4;B项最简式为CH3;C项最简式为CH2.7;D项最简式为CH2.3。

故答案为A。

  2.将1mol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得到1.5molCO2和2mol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一定有乙烷B.一定有甲烷C.一定没有甲烷D.不一定有甲烷

  3.一种气态烷烃和一种气态烯烃的混合物9g,其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11.25倍,当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溴水时,溴水增重4.2g,则这两种气态烃是()

  A.甲烷和乙烯B.乙烷和乙烯C.甲烷和丙烯D.甲烷和丁烯

  答案C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即11.25×2=22.5。

由于烷烃中只有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2.5,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甲烷。

混合气体通过溴水时溴水增重,说明该混合气体中烯烃的质量为4.2g,则甲烷的质量为9g-4.2g=

  9g4.8g,即n(CH4)=0.3mol。

设该不饱和烃的物质的量为x,则有=22.5g·mol0.3mol+xmol

  -1-,解得:

x=0.1mol,即该不饱和烃的摩尔质量为42g·mol1,为丙烯。

  4.某一氯代烷1.85g

  ,

  与足量NaOH水溶液混合加热后用硝酸酸化,再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2.87g。

  

(1)通过计算,写出这种一氯代烷的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若此一氯代烷与足量NaOH水溶液共热后,不经硝酸酸化就加AgNO3溶液,出现的现象为,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能否用硝酸银溶液直接与卤代烃反应来鉴别卤代烷?

为什么?

  

(2)将会产生褐色沉淀AgNO3+

  NaOH===AgOH↓+NaNO3,2AgOH===Ag2O+H2O,AgNO3+NaCl===AgCl↓+NaNO3

  +(3)不能,因卤代烃中的卤素均是以卤原子的形式与碳原子结合的,不能与Ag反应。

  2.87g1.85解析AgCl的物质的量为一氯代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2.5,0.02mol,0.02143.5g·mol

  设其分子式为CnH2n+1Cl,则12n+2n+1+35.5=92.5,n=4,该卤代烃为C4H9Cl。

篇二:

烃类

  第二册第五章烃

  一、知识要点与规律1.有机物

  

(1).有机物通常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但象CO、CO2、H2CO3和HCN及其盐等少数物质,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很相似,故一般归于无机物。

  

(2).有机物种类繁多达上千万种(无机物只有十几万种),其重要原因是:

①.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能与其它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②.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可以有多种(单键、双键、三键),碳原子之间可成链可成环,碳链的长度可以不同,碳环的大小可以不同。

  ③.有机物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3).有机物的性质:

对于大多数有机物,有如下性质①难溶于水,易溶与汽油、苯等有机溶剂(相似相溶);②多为非电解质,不易导电(非极性分子);③多数熔沸点较低(分子晶体);

  ④大多易燃烧、易分解(多由C、H组成,故易于燃烧;碳链越长越易于断裂分解);

  ⑤有机反应复杂、速率慢,多需催化剂(分子反应一般慢于离子反应;有机分子中共价键多,反应中可以断裂的部位多,故副反应多)。

  (4)重要的有机原理

  ①价键数原理:

碳四键,氮三键,氧二键,氢一键。

  ②同系列原理:

同系列中的各不同有机物均具有十分相似的化学性质。

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主要方法。

  ③官能团原理:

分子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在有机化学中的体现是-官能团决定化学性质。

学习有机化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习官能团。

这一原理是进行有机物性质、结构推理的主要依据。

  2.烃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叫碳氢化合物,简称烃。

1

  3.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概念比较

  4.烃的同系物的含碳量比较

  甲烷

  烷烃

  烯烃

  的同系物

  乙炔和苯

  75%

  87.5%

  92.3%

  %

  烷烃(CnH2n+2):

C%=12n/(14n+2)=12/(14+2/n);n=1时,C%=75%;n→∞时,C%→85.7%;烯烃(CnH2n):

C%=12n/14n=85.7%;炔烃(CnH2n-2):

C%=12n/(14n–2)=12/(14–2/n);n=2时,C%=92.3%;n→∞时,C%→85.7%;

  苯及其同系物(CnH2n-6):

C%=12n/(14n–6)=12/(14–6/n);n=6时,C%=92.3%;n→∞时,C%→85.7%;5.烃的物理性质递变规律

  一般随碳原子数的增多,沸点升高,液态时密度增大。

碳原子数为1~4时为气态。

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对于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如:

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6.烃中五种共价键的比较

  7.烃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2

  8.烃的反应类型

  9.烃与溴和高锰酸钾溶液混合时的作用

  10.苯的同系物与氯气的反应――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CH3—CH3

  Cl3

  —CH2Cl

  当然,环上的取代产物可以有临、对、间三种;甲基上取代的产物可以有一代、二代、三代三种。

11.烷烃的命名规律(系统命名法):

  步骤:

(1)先主链(最长碳链),称某烷;

(2)编碳位(最小定位),定主链;(3)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4)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不饱和烃的命名规律与烷烃类似,只是主链必须包含不饱和碳,且应使不饱和碳的编号最小。

12.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与应用

  

(1)书写方法-碳链缩短法:

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中到边。

(2).类型

  碳链异构:

如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官能团异构:

如二烯烃和炔烃。

  官能团位置异构:

如1-丁烯和2-丁烯。

  (3).甲、乙、丙烷没有同分异构体,丁烷有两种同分异构体,戊烷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己烷有五种同分异构体。

  (4).应用:

由二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证明甲烷是正四面体。

由二甲苯没有同分异构体,证明苯分子中六个碳碳键是完全相同的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类独特的键)。

  ★13.有机分子中多个原子同线及同面问题

(1).掌握四个基本分子结构:

  

(2).学会由四种基本结构组合后,原子同面或同线的判断,如:

  -HC—C

  H

  3H

  4

  H

  3—H

  C-H

  (I)(Ⅱ)

  (I)中,苯环所在平面上至少有12个原子,-CH3氢原子依单键的旋转可以有1个在该面上;另一个侧链中7个原子肯定在一个面上,依单键的旋转此面可以与苯环所在平面重叠,故该分子中至多有19个原子共面。

  (Ⅱ)中则至少有14个原子在苯环所在平面上,至多也有19个原子共面。

14.加聚反应及单体和聚合物的推断

(1)常见的加聚反应:

①一种单烯自聚:

nCH2=CH

  ★②两种单烯共聚:

nCH2

  =CH2+nCH2=CH—CH★③一种二烯烃自聚:

nCH2=CH—CH=CH2

  ★④单烯与二烯烃共聚:

  nCH2=CH2+nCH2=CH—CH=CH2

  

(2)由聚合物推断单体

  由以上反应的特征,很容易归纳出由聚合物推断单体的方法。

加聚反应所得聚合物链节中主链C原子数为偶数2、4、6等,如果主链中只有单键,单体为单烯(主链碳原子数为2,一种单体;主链碳原子数为4,二种单体);如果主链中含有1个双键,单体有二烯烃,双键及两侧相邻2个碳“单变双,双变单”后得到二烯烃的主链,侧

  链结构及部位不变(主链碳原子数为4,单体为一种二烯烃;主链碳原子数为6,单体为一种二烯烃和一种单烯烃)。

如聚合物

  5

  2-CH2n

  2-CH2—CH2—n

  CH3

  催化剂

  2-CH=CH—CH2

  n

  △

  n

  CH2-CH2—CH2—CH=CH—CH2

篇三:

烃类性质及环己烯的制备

  实验五烃类性质及环己烯的制备

  

(一)烃类性质

  课时数:

4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项目学习使学生验证理论课上学到的烷、烯、炔和芳烃的化学性质,并掌握用化学的方法来鉴别烃类。

  教学内容: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来验证烷、烯、炔和芳烃的化学性质。

  2、掌握鉴别烃类的化学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一)烷烃的性质

  烷烃是饱和的碳氢化合物,含有牢固的σ键,一般情况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但烷烃和氯或溴在强光的照射或高温的影响下,可以发生卤代反应,与氟则直接起反应,与碘通常不起反应。

室温下,烷烃一般不与氧化剂(如高锰酸钾、臭氧等)反应,也不与空气中的氧反应。

  1、溴代反应:

光照下石蜡与溴起卤代反应,试管口观察到白雾为HBr+H2O。

  2、氧化反应:

石蜡与高锰酸钾不反应,溶液颜色不变。

  

(二)烯烃的性质

  烯烃分子含有双键,一个σ键,一个π键,由于π键容易被极化和断裂,故能发生加成、氧化反应。

  1、加成反应:

环己烯中逐滴加入3%Br2/CCl4,不断褪色。

可用来检验不饱和脂肪烃。

  2、氧化反应:

可用来检验不饱和脂肪烃。

烯烃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逐滴加入2%KMnO4,紫红色褪去,生成黑褐色MnO2沉淀;在酸性条件下,KMnO4还原到Mn2+,紫红色褪去,无沉淀生成。

若只开始几滴KMnO4能褪色,可能是样品中少量杂质导致,不能认为是阳性反应。

  (三)炔烃的性质

  炔烃分子含有叁键,一个σ键,两个π键,易打开π键发生加成、氧化反应。

另外,当炔烃中含有炔氢(炔烃分子中与碳碳叁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氢原子)时,由于炔烃具有弱酸性,能被某些金属或金属离子取代生成金属炔化物。

  1、加成反应:

乙炔与溴的加成反应比烯烃慢。

  2、氧化反应:

乙炔与KMnO4反应,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有黑褐色MnO2沉淀生成;酸性条件下则还原到Mn2+,紫红色褪去,无沉淀生成。

  3、炔氢反应:

先作乙炔银实验,再作乙炔亚铜实验,以免通入乙炔时,红色的乙炔亚铜沉淀污染白色乙炔银,影响颜色观察。

若乙炔银稍带黄色,是因为乙炔中含有硫、磷等杂质。

可用于检验乙炔和末端炔烃的存在。

  (四)芳香烃的性质

  芳香烃具有芳香性,由于苯环具有特殊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难发生加成和氧化反应,但容易发生环上取代反应,例如卤代、硝化、磺化反应,且取代产物仍保持苯环结构。

如果含有侧链,且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α-H,则侧链易被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成羧酸。

  1、溴代反应:

试管要干燥。

在没有催化剂存在下,苯不发生卤代反应,但甲苯在光照或加热下,能发生侧链上的卤代反应。

苯和甲苯在铁催化下、55-60℃水浴中,发生环上溴代反应,颜色褪去,且甲苯比苯反应更容易发生;在水浴加热过程中可能观察到试管内颜色加深,这可能是因为

  苯环与溴之间形成σ-络合物,加热一段时间后拿出来加点水,络合物分解,可以看到颜色褪去,且沉到试管底的溴化产物的量是甲苯比苯多,由此可以判断甲苯反应比苯快。

  2、硝化反应:

试管要干燥。

甲苯反应比苯快。

苯(甲苯)硝化反应,放50-60℃水浴中加热一段时间,产物为黄色油状液体,密度大于水,若苯(甲苯)较多没有反应掉,与硝基苯(对(邻)硝基甲苯)互溶,可能导致黄色油状液体浮与水上。

萘具有芳香性,比苯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硝化产物为黄色固体,密度也大于水,试管内红棕色气体为硝酸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

  3、氧化反应:

苯不被氧化。

甲苯侧链能被氧化。

萘比苯容易被氧化。

  (五)未知样品的鉴定:

先把现象明显、容易鉴别的先鉴别出来。

用表格形式记录鉴别过程和现象。

未知物为:

环己烯、环己烷、甲苯、苯。

  可先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环己烯马上褪色。

再在其余三个样品中加酸化高锰酸钾,甲苯被氧化褪色。

然后在剩余两个样品中,加溴后红外光照一段时间,褪色的为环己烷。

  三、实验注意点:

  1、苯、甲苯及其取代产物回收于废液瓶,不要倒入水槽。

  2、滴管专用,防止药品污染。

  3、与乙炔钢瓶相连的CaSO4作用是除硫、磷等杂质。

  4、用滴管滴加时,要注意滴管口不能和试管壁碰到。

  

(二)环己烯的制备

  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项目学习使学生学会用浓硫酸催化环已醇脱水制备环已烯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分馏、水浴蒸馏、分液等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环已醇在浓硫酸催化下脱水制备环已烯的原理和方法。

  2、初步掌握分馏、水浴蒸馏、分液、干燥等基本操作技能。

  3、掌握产率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OH+H2O浓磷酸(或浓硫酸)做脱水剂

  三、反应装置:

  P13图1-11

  四、实验重点:

  1、学习用浓硫酸催化环已醇脱水制备环已烯的原理和方法。

  2、水浴蒸馏(P37):

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体有机化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①仪器组装:

  (a)要规范:

组装仪器应按电炉、蒸馏瓶、蒸馏头、温度计、冷凝管、尾接管、接受瓶的次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安装,要端正,横的平行,竖的垂直。

电炉和接收瓶只允许垫高其中一端。

  (b)温度计高度:

为水银球上沿与蒸馏头支管下沿平,太低读数会偏高,太高则水银球不能被蒸气全部浸没,则偏低。

  (c)冷凝管:

应套好乳胶管、用铁架台夹好后再往蒸馏头上套。

冷凝管下端进水,上端出水,这

  样蒸气和冷凝水逆流能提高冷却效果。

  (d)整套装置各仪器间的连接要紧密不漏气,但尾接管一定要通大气,以免发生爆炸。

同一实验台上的蒸馏装置应“头对头”或“尾对尾”安装,以免一台装置的尾气放空处距另一台装置的火源太近而发生危险。

  ②加热蒸馏:

加热蒸馏前先加沸石(形成气化中心,防止爆沸)、通冷凝水,如中途停止又继续蒸馏必须补加新的沸石(冷却后,沸石的气孔都被溶剂充满,失去气化作用)。

记录第一滴馏出液从接引管滴下的温度。

蒸馏速度控制在1-2d/s。

收集所需温度范围的馏出液。

达到沸点之前,常有低沸点的液体先蒸出,这部分馏出液为前馏分,应弃去,在不断蒸馏的情况下更换接受瓶。

  ③蒸馏结束:

维持原来的加热程度,不再有馏出液蒸出而温度又突然下降,可停止蒸馏,即使杂质量很少,也不能蒸干,以免发生意外。

蒸馏完毕,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水,拿下接收瓶,再拆装置,拆卸仪器顺序与安装时相反。

  3、简单分馏(P41):

用于分离沸点相近的混合物(蒸馏只能分离沸点相差30℃以上的组分)。

简单分馏装置比简单蒸馏装置在蒸馏瓶和蒸馏头之间多一个刺形分馏柱,操作和简单蒸馏类似。

开始用小火加热至沸,以使受热均匀,防止过热。

液体沸腾后,调节加热速度,使蒸气慢慢进入分馏柱,约10分钟到达柱顶。

记录第一滴馏出液滴落到接受瓶的温度。

控制馏出速度在1d/2-3s。

  4、分液漏斗的使用和保管:

  ①使用前应涂凡士林、检漏:

在旋塞孔的两侧薄薄地涂上一层凡士林,小心塞进旋塞,来回旋转数次至均匀透明。

用水检漏。

然后套上橡皮圈或绑上橡皮筋,以防旋塞脱出,放在铁圈上待用。

  ②掌握振荡操作:

振荡动作示范。

振荡后注意放气,若该有机溶剂沸点低或是用碳酸钠洗酸性溶液,更要注意及时旋开旋塞放气,否则气体会把活塞顶出去。

振荡数次后放铁圈上静置分层。

  ③分液:

分离时,先把顶上盖子打开通大气,下层从旋塞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

放下层时,先快后慢,当两液面界限接近旋塞时,先关闭旋塞稍加振荡旋转,再静置,使粘附在漏斗壁的液体下沉。

下层液体常会增多,再放出。

且下端玻璃管要靠住烧杯壁。

  ④保管:

用过后拔出旋塞,洗净,擦干,包上纸片保管。

  5、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干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