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13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7427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1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1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1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1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13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13 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13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13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 13 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中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试题13Word版含答案

一轮复习语文模拟试题13

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毗邻/蚍蜉  窥伺/窥视   假释/假日

B.讪笑/缠绕   河畔/绊倒   唱和/平和

C.讣告/卜卦   窠白/瞌睡   积攒/攒动

D.角隅/丰腴  戕害/怅恨   圈套/圈养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专家指出,风驰电掣般地“飞翔”的高铁,给沿途的许多城市带来无限的商机。

但由于沿线车站选址大多离原来的市区较远,围绕高铁沿线打造新城区,既可以带动附近区域的经济建设,又可缩小城市各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成了许多地方的当然选择。

未来的高铁新城,目前虽仍只是“纸上谈兵”,但规划中的一座座“高铁新城”正一触即发,我们从中可以一窥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A.风驰电掣B.差异C.纸上谈兵D.一触即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视野及胸怀。

B.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C.饮用菊花茶可以缓解头昏脑胀及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干涩等症状,这是因为菊花有清肝明目、祛毒散热的功效的原因。

D.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其他学科的题意、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习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B.②⑤④⑥①③C.①②⑤⑥④③D.①③②⑤④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

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

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以普从行。

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时张士诚据高邮,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

“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

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

倡。

”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民义万人以行。

而汝中柏者方用事,阴沮之,减其军半。

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

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

由是诸将疾普功。

水陆进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

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

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夺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

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

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

而援军望之,按不进。

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之功。

而贼以死捍,蒙古军恇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普军乱,贼乘之。

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

“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者,斩!

”奋击,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

至日西,援绝,被创堕马,复步战数合。

贼益至,贼指曰:

“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

”普叱曰:

“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

”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

贼众攒枪以刺普,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选自《元史·石普》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诣:

拜见

B.由是诸将疾普功疾:

嫉妒

C.一普自将,攻北门将:

将领

D.普勒余兵,血战良久勒:

招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组是(3分)

A.普以将略称以普从行

B.而汝中柏者方用事而援军望之,按不进

C.为天下忠义倡遂为贼所蹂践

D.遇贼与战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普有“将略”的一组是(3分)

①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

②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

③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

④树帜城上,贼大惊溃

⑤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

⑥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

A.④⑤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①②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淮东、淮西盗贼兴起这时,有大将谋略的石普得到董钥的推荐,并且凭借平定徐州的战功升任兵部主事。

B.高士诚占据高邮的时候,石普愿作讨伐高士诚的先锋,并向丞相请求给予步兵三万用以破敌,丞相同意了他的请求。

C.石普以突袭的方式很快攻下宝应,可是在攻打高邮的时候,却因为援兵不作为,致使石普功亏一篑。

D.在军队大乱之际,石普没有退缩,仍旧血战到底,在只有三十个士兵跟随和援兵断绝的情形下,英勇战死。

9.翻译。

(10分)

(1)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4分)

(2)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

(3分)

(3)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

(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溪村即事

元·周权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1)古人曾赞“寒翠飞崖壁”中的“飞”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3分)

(2)诗中的“山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嬉嬉钓叟莲娃。

(柳永《望海潮》)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美与自然

什么叫做美呢?

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

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

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者像癞虾蟆。

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

所以他们费了许多心力去探寻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

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

但是美的估定却没有公认的标准。

假如你说那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

有些人喜欢辛嫁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却正好相反,究竟谁是谁非呢?

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由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

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

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

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

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

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

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

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说法。

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得数一样。

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所说的。

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

还不仅此。

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

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

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

形象属于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于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再拿欣赏古松来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

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

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

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虾蟆所生的意象更不同。

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选自:

朱光潜《谈美书简》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美是物所固有,特此观点的人不止于一般人,而且还有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

B.对于“美是心的产品”的问题上,康德、黑格尔、托尔斯泰的说法都不一致,这些说法不可能都错误,但可能都正确。

C.康德认为审美是“在下判断”,这和托尔斯泰主张审美是“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普遍原理”有着本质区别。

D.峨嵋山有“庄严”、“厚重”的概念,但是它也须先有使人觉得有这种概念的可能性,人们才能欣赏到它这样的概念。

E.直觉与形象一样,都离不开物,没有物,直觉就不能活动,没有形象的直觉也就没有美感。

13.根据文章,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人们之所以热心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等审美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努力寻找美的本质属性。

B.由于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因此信理智的哲学家都不能欣赏艺术。

C.人先能够凭心灵创造出美来,物然后才有使人们觉得美的可能性。

D.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因而美是心物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14.文中说“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请指出“我”的贡献是什么,松的贡献又是什么?

(4分)

15.人们常说“情人眼底出西施。

”依据文意,分析“情人眼底”为什么会出“西施”?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老人和鹰

刘国芳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

一天,老人便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栽菜。

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小区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

“你做什么?

老人说:

“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

儿子说:

“你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

“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

“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

老人说:

“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我们乡下,能栽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

”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

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

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叹起来了。

过后,老人还是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

这样不开心,老人就出问题了,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

等老人从医院出来,老人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

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

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

看到鹰,老人有些高兴,老人跟儿子说:

“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

儿子说:

“看到了。

老人说:

“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我们乡下飞来的吧?

儿子说,“大概是吧。

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

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去河边了。

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不是一只,是好几只。

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

老人不走了,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

一个孩子,蹦蹦跳跳了过来。

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孩子说:

“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老人说:

“看鹰在天上飞。

孩子说:

“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老人说:

“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孩子说:

“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

几个人也是老人,但他们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

把像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

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

“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一个老人说:

“好多人都这么说。

老人又说:

“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

一个老人说:

“你也能。

老人说:

“我也能?

一个老人说:

“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

那几个老人,教老人放,但老人还是不会。

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

“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老人点点头。

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的很慢,慢慢地,老人就能走快了。

再后,老人也能跑了。

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开始了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鹰就飞起来了。

到后来,老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

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开心。

一天, 老人把鹰放飞在天上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几只鹰都是老人的鹰引来的。

老人看见了那几只鹰,老人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他们还没开始放。

那几个老人,也看见了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

“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

老人说:

“是真的鹰吗?

他们说:

“是真的!

老人说:

“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

笑着时,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8日第13版)

16.“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17.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5分)

18.结合小说的内容,指出本文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刻画“老人”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l题。

命运多舛却不埋怨

张春雷夏静

“南有张培刚,北有马寅初,两人都对中国的发展作出历史性的知识贡献。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这样评价张培刚。

然而,这位令国内外众多著名经济学家为之脱帽致敬的经济学家,正当壮年、最富创造力的30多年里,却是在养牛、种地、盖房子中度过的。

然而,他并没有因饱受磨难而后悔回国。

已故经济学家董辅礽曾经说,张老师的学术思想,像一颗流星,在20世纪中叶的天空划出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后,旋即泯灭了。

1946年,张培刚从哈佛回到国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诚如他后来所说的,“我当时就想切实地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但是还不懂得不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我的那套理论并无实现前提”。

直到1948年,张培刚应邀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担任顾问和研究员工作期间,先后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冀朝鼎、许涤新等人,通过他们的介绍,读了毛主席的著作,后来又认真研究了《资本论》,思想豁然开朗,认为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实现工业化。

  1949年春,张培刚毅然辞去了联合国的职务,谢绝了哈佛大学的邀请,放弃了舒适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报酬待遇,回到武汉迎接解放。

解放后,张培刚在武汉大学担任过校委会常委、总务长兼经济系主任、代理法学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国家决定在武汉建立一所工学院。

1952年底,张培刚被任命担任正在筹建中的华中工学院(后改为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建设规划办公室主任。

“他们认为我是从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回来的,学的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教书用不上,但人还可靠,就被调来筹建华中工学院。

”张培刚生前回忆说。

  “他是为华中工学院选址的人之一,那时候这里是三个村庄,都是农田和无数坟场。

”张培刚夫人谭慧向记者回忆说,作为基建主任,他当时的首要工作就是劝农民搬家迁坟,几乎一天到晚在工地上。

从写论文到搞基建,这位经济学大师的学术研究中止。

  由于和西方的隔绝,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张培刚并不知道发展经济学在国外悄然兴起。

1956年,两位智利学者来到北京,要求见PeikangChang(张培刚)。

接待者不知道谁叫“背钢枪”,辗转找到武汉,才吃惊地知道工地上的基建主任便是。

  出于国际形象的考虑,领导把张培刚安置在一个临时招待所里。

一则没有一本经济学的书做“道具”,二则担心被安上“间谍”的罪名,张培刚只应酬了几句就把智利来访者打发走了。

此时他才知道,他的博士生论文《农业与工业化》刚出了西班牙文版本,在南美洲等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后听说了这段历史,经济学家张五常感慨地说,大材何止小用,浪费了一个顶级人才。

  就在不少经济学家为他唏嘘叹息时,张培刚却坦然豁达。

谈起做基建主任的经历,他略带自豪地说,1957年修长江大桥投资6000万,华中工学院第一期工程就有1400多万,这么多钱都由他统筹,“在这方面他们是信任我的,觉得我不会贪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培刚受到了冲击。

随后的十余年中,他先是手持沉重的洋镐修补马路,后来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农场,在菱角刺和蚌壳碎片成堆的湖田里参加过围湖造田劳动,还曾在湖畔放过牛。

然而无论哪一样,他都干得格外认真,被当地农民称为“戴着眼镜的农民”。

  “他是一个很质朴的人,做什么都认真。

被下放时让他养牛,他就把牛养得最好,最后分别的时候,那些牛眼中都透着依依不舍的神情。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茶洪旺回忆说,对“大跃进”和“文革”期间的遭遇,张培刚有过叹息,也有过科学性的思考和批判,但是从来都没有发过牢骚。

  西北大学教授何炼成上世纪80年代访美时,哈佛大学一教授在座谈会上说,张培刚才真正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刘易斯、舒尔茨的理论比他提出的要晚好些年,因此他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皮公亮、王时杰等弟子听说后,纷纷惋惜老师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张培刚却笑着说,“如果是你们几个来评,我第一个拿诺贝尔奖”;当有学生小心翼翼在他面前提起外界的评论,他只哈哈大笑,“个人荣誉有什么用啊,只要国家强盛就好了”。

——《光明日报》.2011年12月8日

19.从文中看,张培刚有哪些成就和影响?

(4分)

20.经济学家张五常说“浪费了一个顶级人才”。

根据文意,怎样理解“浪费”的含意?

(5分)

21.从全文内容看,你认为张培刚有哪些可贵之处?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的图表,是国家统计局于2012年8月公布的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数据。

(1)请

根据图表的内容,在语段的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语意完整,语句连贯(不用计算数据)。

(4分)

图120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2003-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003-2011年,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有六年

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

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在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

(2)综合上面两幅图表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3.在你三年的高中时光里,你不仅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足迹,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

之历程,这其中有灾难,更有自豪。

玉树地震、甬温线铁路追尾事故、北京“7·21“特大暴雨灾难、钓鱼岛被日本非法窃取……给我们留下了痛苦或愤怒的记忆;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天宫神八交会对接、中国首艘航母入列、十八大胜利召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我们骄傲与自豪。

请你自选一个事件,拟写80字的一段(含标点符号),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你最真的感受。

(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次,朋友们在航海家哥伦布家中作客,谈笑中又提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情,话语中流露出不屑与讽刺。

哥伦布听了、只是淡淡一笑,并不与大家争辩。

他起身来到厨房,拿出一个鸡蛋对大家说:

“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

大家这样试试,那样试试,结果都失败了。

“看我的。

”哥伦布轻轻的把鸡蛋的一头敲破,鸡蛋就竖起来了。

“你把鸡蛋敲破了,当然能够竖起来呀!

”人们不服气的说。

哥伦布说:

“可是在这之前,你们怎么都没有想到呢?

上面的材料收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考点

说明

1

识记字音

3

B

(A项“毗/蚍”读pí。

C项“窠/瞌”相同。

D项“隅/腴”相同)

2

词语使用

3

D

D项应为“蓄势待发”。

3

病句辨析

3

A

B项搭配不当,“防止……现象”应为“防止出现……现象”。

C项句式杂糅,“因为”与“原因”;D项最后一个分句谓语成分残缺,“不可能”后加上“养成”。

4

语言简明、

连贯、得体

3

A

由第一句介绍马远的山水画具有善于概括、剪裁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