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7371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docx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docx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

南阳六校2016—2017学年下期第二次联考

高一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1—20小题每题1分,第21—40小题每题1.5分,共50分。

每道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

1.解析:

非等位基因指的是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或同源染

色体的不同位置,也可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

答案:

A

2.解析:

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如F2中出现9∶3∶4这样的性状

分离比,A项错误;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杂合子与显性纯合子性状表现相同,B项错误;

测交实验除可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外,还可检测F1所产配子的类型及比例,C项错误;

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项正确。

答案:

D

3.解析:

A选项中,当非甜和甜玉米都是纯合子时,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

B选项中,当其

中有一个植株是杂合子时,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

C选项中,非甜与甜玉米杂交,若后代

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出现两种性状,则说明非甜和甜玉米中有一

个是杂合子,有一个是隐性纯合子,此时非甜玉米自交,若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非甜

是显性性状;若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非甜玉米是隐性纯合子。

D选项中,若后代有

两种性状,则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

答案:

C

4.解析:

知道孟德尔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豌豆是典型的自花传粉、闭花受

粉的植物,可以避免自然情况下杂交的发生;研究问题要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

即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然后再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只有进行定量的分析,并且

运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才可能找到其中的规律。

答案:

D

5.解析:

孟德尔利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发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

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针对这两个问

题分别作出相应的假设,即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及

不同对遗传因子可

以自由组合,在此基础上,演绎推理若用杂交子一代与隐性个体交配

可能产生的结果,再通过测交实验对推理进行检验,最后获得结论。

孟德尔未提出“基因”

这一概念,孟德尔的两个遗传规律适用于解释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现象。

答案:

B

6.解析:

每个实验袋中的D、d可看作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的两种配子,且数目比例为

1∶1。

从甲、乙袋中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

合,因此①③正确。

答案:

A

7.解析:

①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自由组合;

②为受精作用,该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4种雌雄配子有42种结合方式,子代

有32种基因型,根据P的表现型比值判断,有3种表现型,故该植株测交后代的性状分

离比为2∶1∶1。

答案:

D

8.解析:

AaBb自交后代3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2∶1,显然不是自由组合的比例(即

9∶3∶3∶1),由F1中AAbb个体,推知其配子来源是两个Ab;同理,aaBB的配子来源

是两个aB,两种配子形成AaBb的后代份数符合2份,所以判定A、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

体上,a、B基因位于其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

D

9.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血型遗传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

由题意可知,小明的基因型为hh__或H_ii,结合其爸妈的血型可判断爸爸的基因型为

H_IA_,妈妈的基因型为H_IB_,由于其哥哥姐姐皆为AB型血,因此其爸爸、妈妈的基

因型可能为HhIAIA、HhIBIB。

答案:

B

10.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

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

有关,如色盲基因,故A错;染色体上的基因都随染色体的遗传而遗传,故B对;生殖

细胞既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有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们都选择性表达,故C错;在减

I时X和Y染色体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有的只含X染色体,有的只含Y染色体,故D

错。

答案:

B

11.解析:

ZW型性别决定与XY型性别决定不同,ZW型性别决定中,

ZW个体为雌性,ZZ

个体为雄性,A错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中,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为患者,C错

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错误。

答案:

B

12.解析:

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表现在:

基因、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独立

性;基因、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一存在;成对的基因和同源染色体

都是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答案:

C

13.解析:

用35S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只能

留在细菌外。

搅拌越充分,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得越彻底,沉淀物b中放射性越低,

如果使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彻底分离,则沉淀物b中不含放射性。

本实验并没有“示踪”DNA

在遗传中的作用,因此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沉淀物b中具有放射性的原因为搅

拌不充分,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

答案:

C

14.解析:

题中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但艾弗

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故D正确。

答案:

D

15.解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指基因能控制或决定生物外观的某种性状,

即通过转录形成mRNA,进而mRNA翻译成一定的蛋白质,体现生物某一方面的生命

活动(性状)。

一个基因并不只是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位置,一个氨基酸是由mRNA上的一

个密码子直接决定的。

答案:

C

16.解析:

由于DNA分子具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因此DNA分子具有

特异性;DNA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靠“—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若

左链中的G发生突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或该链不是用于转录的模板链)等诸多原

因,因此不一定会引起该生物性状的改变;对于任意双链的DNA而言,在其中一条链

中(A+C)/(T+G)=K,则在另一条链中(A+C)/(T+G)=1/K。

答案:

C

17.解析:

读懂图及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乙肝病毒增殖时,形成完整

环状DNA的场所在宿主细胞内,A错误;由图可知,乙肝病毒由外膜和核衣壳组成,

核衣壳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外壳,B正确;过程⑦是由RNA形成双链DNA的过程,即逆

转录过程,C正确;基因表达包括④转录和⑤翻译

两个过程,D正确。

答案:

A

18.解析:

基因分布于人体的细胞核、线粒体,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均能控制生物性状,A

错误。

性状是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决定的,B正确。

性状可由一个或多个基因共同决定,

有些基因可决定多种性状,C正确。

一条染色体上含一个或两个DNA,一个DNA上含

有多种基因,可决定人体多种性状,D正确。

答案:

A

19.解析:

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可以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

C

20.解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

的改变。

所以为了确定题干中的推测,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的花色基因

的DNA序列。

答案:

B

21.解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答案:

B

22.解析:

蝗虫的卵母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可用来作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桃花的雄蕊数

目要大于雌蕊数目,因此观察减数分裂时选择雄蕊易观察到现象;联会现象发生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因此能观察到减数分裂

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洋葱根尖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答案:

D

23.解析:

图a为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图b有同源染色体,含有3个染色体

组;如果图b生物是由配子发育成的,则图b代表的生物是单倍体,如果图b生物是由

受精卵发育成的,则图b代表的生物是三倍体;图c中有同源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体

组,若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则该细胞所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图d中只含1个

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可能是由雄性配子或雌性配子发育而成的。

答案:

C

24.解析:

A项,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B项,卡诺氏液能固定细胞的形态,而盐酸酒精混合

液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不能把两种试剂的作用混淆;C项,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

洋红溶液都可使染色体着色;D项,洋葱根尖装片中的细胞大部分处于有丝分裂间期,

因此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只是少数细胞。

答案:

C

25.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

识。

XYY综合征个体是由正常卵细胞和含有YY的异常精子结合形成的,该异常精子与

减数第二次分裂两条Y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有关,与

同源染色体联会无关;线粒体的DNA

突变与染色体行为无关;三倍体西瓜因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而高度不育;减Ⅰ后期一对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

分离比;卵裂时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发生联会。

故只有③④

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

答案:

C

26.解析:

染色体变异类型有结构和数目的变异,①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猫叫综合征

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④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1条21号染色体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②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③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染色体互

换不属于染色体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

答案:

B

27.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植物种

群中感病植株(rr)开花前全部死亡,有繁殖能力的植株中,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

,基

因型为R、r的配子比为3∶1,配子中R的基因频率为

,r的基因频率为

,故子一代

中感病植株rr占

×

,B项正确。

答案:

B

28.解析:

对于动物而言,常采用测交方案鉴定个体的基因型,因此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

合子应采用测交的方法。

小麦自交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亲代若为杂合子则子代会出现

性状分离,很容易鉴别;若测交则需要人工操作,显然自交比测交方案更好。

由于纯合

子自交子代性状稳定,杂合子自交子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利用连续自交的方式,可

使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以提高水稻、小麦、豌豆等植物品种的纯合度。

要鉴别一对相

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利用不同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即显性性状。

答案:

B

29.解析:

此题运用拆分法求解。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3种表现型;Rr×Rr后代有3

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

故AaRr自交后代有3×3=9种基因型,A正确。

AaRr自交后代

本应有2×3=6种表现型,但其中表现为无花瓣的即不存在花瓣颜色之分,故实际有5

种表现型,B错误。

子代有花瓣植株占

,其中AaRr(

)所占比例约为

,C正确。

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占

,D正确。

答案:

B

30.解析:

已知该遗传病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Ⅱ-2和Ⅱ-3患病但子代不会患病,

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中每对等位基因的隐性纯合子(即aa或bb)均可引起该遗传病,只有

A_B_的个体才能表现正常。

进一步结合Ⅰ-1的基因型(AaBB)可确定Ⅱ-2和Ⅱ-3的

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所以Ⅰ-3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Ⅲ-1和Ⅲ-2

的基因型均为AaBb。

Ⅲ-2(AaBb)与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婚配,则子代患病的概率应

(A_bb)+

(aaB_)+

(aabb)=

答案:

B

31.解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界定。

由题中“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

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可知:

该突变为显性突变,即突变型性状

为显性性状、野生型性状为隐性性状。

对于显性基因位置的判断,应选择雄性的显性个

体与雌性的隐性个体交配,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所有

的后代中,雌性均表现为突变

型性状、雄性均表现为野生型性状,否则,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答案:

A

32.解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基因主要分布在

细胞核中,少量分布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因的表达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DNA双螺旋结构是由沃森和克

里克创建的。

答案:

B

33.解析:

DNA分子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

答案:

D

34.解析:

DNA复制是一个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在复制发生的时候,双链会

在解旋酶的作用

下分开,同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母链指导子链的合成;从图中可以看出DNA的

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两条子链的3′端方向不同,证明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

图中并没有体现出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

答案:

C

35.解析:

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染色体条数的分析:

“类胚胎干细胞”来自人体,人体的一个

正常细胞中含有染色体条数为46,有丝分裂过程中后期染色体条数加倍(92),中期染色

体条数与体细胞相同(46),故无论经过几次分裂,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条数都是46,

后期染色体条数都是92。

有丝分裂中期、后期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的分析:

以1个

DNA分子为例,双链被32P标记,转入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由于DNA具有半保

留复制的特点,第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时,每个DNA分子中都有l条链被32P标记;第二

次有丝分裂完成时,只有

的DNA分子被32P标记;中期时,染色单体没有分开,而这

2条没有分开的染色单体上,其中有1条被32P标记,导致整条染色体也被32P标记。

答案:

A

36.解析:

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转录完成后,m

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与

核糖体结合才开始翻译,故D项错误;由图示知,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细胞内正

在发生转录,转录还未结束,mRNA就开始与多个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故该细胞应为

原核细胞,C项正确,A项错误;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从而合成肽链,

B项错误。

答案:

C

37.解析:

依图可知,生理过程①为DNA复制,②为转录,③为翻译,④为逆

转录,⑤为

RNA复制。

HIV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RNA进入细胞后,在逆转录酶催化

作用下合成DNA,然后转录出相应的mRNA进而合成新的蛋白质外壳,因此至少经过

④②③环节,A正确;宿主细胞无逆转录酶,因此HIV病毒侵染过程中遗传物质RNA

和逆转录酶一同进入宿主细胞,B错误;HIV遗传物质RNA在逆转录酶催化作用下合

成DNA后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C正确;通过药物抑制逆转录酶即可

抑制HIV病毒的繁殖:

D正确。

答案:

B

38.解析:

选项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从图中②的碱基组成可以确定β链是转录模板,

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

选项B,RNA包括mRNA(图中②)、tRNA(图中③)和

rRNA(核糖体RNA,图中未画出)。

选项C,图中②到③的过程是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

进行。

选项D,能够决定氨基酸的是mRNA上的61种密码子(终止密码子除外),③是

tRNA。

答案:

C

39.解析:

X射线既可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引起基因突变,又能造成染色体片段损伤导致染

色体变异。

图中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人工定向选择过程。

通过此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

株的其他性状未必符合生产要求,故不一定能直接用于生产。

诱变可提高基因的突变率,

但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不一定都会明显提高。

答案:

D

40.解析:

图中的染色体1、5、3、7或8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图中标注的位于1、2两条

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与B、b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含有基因B、D的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

正确;若该细胞分裂

后产生了一个ABdXX的配子,则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

裂异常。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41—43题每空2分,第44—45题每空1分,共50分)

41.(12分)

答案:

 

(1)AaBBDD 乳白花∶黄花=1∶1 

(2)8 

 

(3)AaBbDd 乳白花

解析:

(1)P:

AABBDD×aaBBDD→F1:

AaBBDD,F1测交:

AaBBDD×aabbdd→AaBbDd(乳白

花)∶aaBbDd(黄花)=

=1∶1,即F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

是乳白花∶黄花=1∶1。

(2)P:

aaBBDD×aabbdd→F1:

aaBbDd,F1三对等位基因中,aa自交后代都是aa,另两对

均是杂合子,所以F1(aaBbDd)自交的结果有aaB_D_(黄花)、aaB_dd(黄花)、aabbD_(黄

花)、aabbdd(金黄花)这四类基因型。

前三类对应的表现型均为黄花,共有8种基因型,

在F2中所占的比例为

,其中纯合个体占F2的比例为

(aaBBDD)+

(aaBBdd)+

(aabbDD)=

,则F2黄花中纯合个体的比例是

÷

(3)欲同时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选择的亲本中每一对基因必须均含有显性基因

和隐性基因,即每一对均为杂合子,故选择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当个体AaBbDd

自交时,得到的子一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花(AA____)∶乳白花(Aa____)∶黄花

(aaB___和aa__D_)∶金黄花(aabbdd)=

=16∶32∶24∶1,由此可见花色表现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乳白花。

42.(12分)

答案:

 

(1)4 8 

(2)CD 

(3)CD 

(4)

 小

解析:

分裂间期DNA未复制前,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直到有丝分裂后期或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又恢复为1个DNA分子。

(1)果蝇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若该图为有丝分裂,CD段细胞内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EF段为着丝点分裂后,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有8对。

(2)若该图为减数分裂,CD段既具有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又具有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

(3)若该图为减数分裂,减Ⅰ过程发生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处于CD段。

(4)CD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此时H=

由于线粒体还含有DNA分子,故CD段细胞内

的值要小于

43.(12分)

答案:

 

(1)多起点、双向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2)模板、能量、脱氧核苷酸、酶 打开DNA分子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形成两条单链 

(3)提高了复制速率 

(4)半保留复制 

(5)30

解析:

(1)(3)图1中的复制起点有三个,每个

起点处复制都是双向进行的,且边解旋边复制,这种复制方式有利于提高复制速率。

(2)DNA复制需要模板、原料、酶、ATP等条件。

(4)如果第一次复制时图2中1、2处的放射性强度相同,则表明新合成的DNA的两条链中含放射性的链都是一条,也说明了DNA复制属于半保留复制。

44.(7分)

答案:

(1)转录 RNA聚合酶mRNA 

(2)GAC —CCACTGACC— 

(3)mRNA上存在终止密码子等不翻译的序列 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同种蛋白质

45.(7分)

答案:

 

(1)易位 

(2)能

(3)初级生殖母(答“大孢子母(胚囊母)”、“初级卵母”也可) 交叉互换 

cwx(多答“CWx”也可)

(4)结节和片段 有片段无结节

解析:

染色体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称为易位;图2中的母本中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能发生联会。

图2中的亲本杂交时,若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没有交叉互换,则F1只能出现三种表现型:

有色淀粉质,有色蜡质,无色淀粉质。

不会出现无色蜡质的个体,现在有无色蜡质个体的出现,说明亲代初级生殖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

了基因型为cwx和CWx的重组型配子。

读图看

出异常的9号染色体出现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其上有结节和片段作为C和wx的细胞学标记,结节靠近C基因,片段靠近wx基因;可在显微镜下通过观察染色体来研究两对基因的重组现象,若母本中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wx基因和Wx基因发生交叉互换,将F1表现型为无色蜡质个体的组织细胞制成临时装片观察,能观察到有片段无结节的染色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