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7362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1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课中思考题与课后习题答案印给学生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P4【学习思考】应当看到,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氏族制度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P4【学习思考】下渚湖防风文化

P7【自我测评】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准备了条件。

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构成复杂化,管理成为共同的需要。

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发生部族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也使得权力者受到拥戴。

早期国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

夏的历史尚待探索,殷商时代的政治形式已经逐渐完备。

西周政权的统治地域空前广阔,以“礼乐”为标志的秩序,反映当时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P7【材料阅读与思考】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西周。

不过,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抵触的态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P10【学习思考】李斯的意见是通过“朝议”形成影响的。

如果不采用“朝议”的方式,不同政治主张无法交锋,正确的意见就无从发表,也难以维持,秦二世时代就是这样。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张“朝议”的作用。

在专制制度下,最后的政治裁决权掌握在最高执政者——皇帝手中。

如果皇帝不认可,无论是怎样的“应运豪杰,因时大臣”,也不可能切实参与行政,任何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施行。

P11【自我测评】

(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2)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P11【材料阅读与思考】秦自商鞅以后,一直奉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策略。

法治使秦国走向强盛,并最终统一中国。

但秦法的极端残酷和酷烈,“焚书”“坑儒”“挟书律”等残酷的思想专制手段也无济于事,反而出现“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的局面,使秦王朝迅速走向了崩溃,最终以“暴秦”的形象载入史册。

为了避免重蹈秦之覆辙,汉代士人不断反思秦亡的原因。

他们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完全抛弃了古代圣王重视礼乐教化的传统而专任刑罚。

董仲舒认为古代圣王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秦朝却一反先王的做法,采用申商韩非之说,严法治国,禁止私学和民间藏书,使人们逐渐抛弃礼谊传统而轻于犯法,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王充的看法与此相似,他认为秦朝焚烧五经典籍,禁止民间藏书,极大地破坏了圣贤所确立的优良传统,使秦朝的统治无法长久持续下去。

实际上,汉代士人并不反对统一思想,比如董仲舒就提出了“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著名建议。

不过他们主张采取温和、诱导的方式来教化百姓,对秦王朝粗暴的行政强制手段非常反感,因而往往将秦朝的短命与它推行的诸如“挟书律”等暴政行为联系起来。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P12【学习思考】皇帝专权的制度虽然是秦始皇所创立,而专制主义体制实际上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商鞅变法使这种体制在秦国得以确立。

实际上在其他若干强国,也已经开始实行这一制度。

法家政治思想的原则之一,就是帝王的专权。

《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于君”,《韩非子》也主张“法”是君王集权的工具。

这些理论,都构成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文化基础。

后来历朝制度,大体都是皇帝专制的制度。

皇权因各种原因不能专断,只是非常例的特殊情形。

帝制决定着这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与小农经济作为社会基础的事实相关的。

P15【学习思考】科举制从方式看,追求公平、公正与客观;从标准看,择优录用。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启蒙思想家的言论反映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公平竞争掌握政权。

P16【自我测评】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和军事指挥权等诸多确立于一身。

P16【材料阅读与思考】这里所谓“分宰相之权”,实际上是专制朝代帝王通常的政治行为。

皇帝一旦掌握最高权力,就往往牢牢地把握住最高决策权,即使对于总理国家政务的高级助手,也不愿意分权。

这就是《太平御览》卷九一引华峤《后汉书》中所说的“总揽威权,柄不借下”。

这也是符合法家“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说下》)“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韩非子•外储说上》)的政治理论原则的。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P17【学习思考】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消除丞相之权对皇权可能存在的威胁(或进一步加强皇权)。

P19【学习思考】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P20【自我测评】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清初雍正设立军机处。

这些史实都表明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

P20【材料阅读与思考】皇帝通过军机处把原属内阁的那点有限的参与机密之权也给收回了,导致“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所以有“隐然执政之府”的说法。

但我们也应看到,军机处仅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所以说其“隐然执政之府”,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专题一学习小结与测评:

P21【问题探究】

1、谭嗣同曾说道:

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何谓秦政?

就是秦朝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此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无不与此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君主个人的权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改革与发展均围绕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大主题来展开。

2、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如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等。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条件下,权力高度集中,位于权力顶峰的皇权自然成为各方力量争夺的焦点。

宗室贵戚、宦官朝臣这些处于权力中心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护皇权的力量,特定条件下容易转化成威胁皇权的力量,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和宰相弄权就是证明。

在这些斗争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最为突出的。

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大致轨迹是: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P26【学习思考】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率先发起的武装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之后列强又相继对华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

在战争中,列强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政治上,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在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列强的侵略行径及结果,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至1901年中国已完全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P26【学习思考】“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

此后,美国在列强对华侵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开始更积极地谋取侵略中国的霸权地位。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日趋激烈的矛盾,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妥协方案,使帝国主义势力之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平衡。

P28【自我测评】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完成对中国领土的侵略。

具体表现:

开放中国的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杭州、苏州、沙市、重庆)、割占中国的领土及强占租借地、瓜分势力范围。

列强分两路对中国进行侵略:

一路从海上,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向中国领土渗透;一路从陆路,从东到西、从北向南包围,再经过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完成了以各种方式对中国领土的侵占,又通过辛丑条约,确定了它们统治中国的代理人——清政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2.列强的入侵是形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因为列强侵略前,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但已处在发生巨大震动的前夜。

然而列强的入侵,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历史发展进程。

从1840年开始,列强为了开辟中国这个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优势,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于灭亡的危机之中。

P28【材料阅读与思考】从《胶澳租界条约》片断中,完全可以说明它侵害了中国主权。

德国在胶澳租界享有如下权益:

在租期99年的时间里,中国虽对方圆百里的胶澳之口拥有自主权,但治理权归德国。

德国可以在租界内自由调配军队,整顿水道等;德国可以在山东界内修建两条铁路,允许德商承办并开凿铁路沿线30里内的矿产;德国商人享有外国承办山东境内一切事务的优先权。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P31【学习思考】左表中提供的数据反映了以下情况:

从参战舰艇、火炮和兵力情况看,日强中弱;北洋水师面对突然袭击,不畏牺牲,顽强反击,伤亡惨重;取得了舰船损失程度与敌旗鼓相当的战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P33【学习思考】“扶清灭洋”表达了民族主义愿望;不畏强暴,英勇抗击,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体现了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P34【自我测评】面对列强侵略,政府官兵和人民大众与列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前者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后者如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运动。

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帝国主义无法征服中国。

P34【材料阅读与思考】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结果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列强通过清政府对中国进行间接统治。

究其原因,有列强争夺中国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因素,使它们不能完全瓜分中国;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帝国主义无法征服中国。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P36【学习思考】日军在侵华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可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这两方面去考虑。

在军事侵略过程中: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极端表现:

屠杀中国百姓(南京大屠杀),蹂躏妇女(慰安妇);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等等。

在殖民统治过程中: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

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在东北,进行“讨伐”和“治安肃正”;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经济上,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

文化上,在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P37【学习思考】中国军民面对日军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自发的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包括前方的中国军队抗击日军侵略和后方全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两方面内容。

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表现为关内外的抗日和关外人民的救亡。

关内关外的抗日:

中国共产党坚决反抗日本的侵略;关外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抗击侵华日军;关内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

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抗战(淞沪抗战以及后来在福建继续高举“停战抗日”的大旗)、长城抗战等等。

关内人民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工人罢工、募捐。

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民主人士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南下宣传抗日。

国民党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揭开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P39【学习思考】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

前方抗日后方救亡。

全国各阶级、阶层都参加。

全国各党派求同存异,团结一致。

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

海外华侨支持抗日。

P39【学习思考】可结合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分析“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得出结论。

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

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表明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非常强大,但是它的国小,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加之战争的非正义性、野蛮性,必然失道寡助。

中国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必能爆发出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能促使党派团结、军队合作,必能得到全民的支持和国际上的援助。

这些基本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P41【学习思考】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2)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打破了德日意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3)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4)中国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联合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5)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P41【史学争鸣】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对打败日本起了决定的作用。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得最早(早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坚持的时间最长(一直坚持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共14年),消灭的日军最多(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约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亡人数的70%)。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既阻止了日军向北进攻苏联,又推迟了日军南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阻止了日军与德军会师的意图,保证了美、英、苏“先欧后亚”方针的实施,避免两线作战,聚歼德国法西斯,支援盟军太平洋反日作战,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的长期抗战拖垮了日本,1945年,日本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再也无力发动大的战役。

美国原子弹、苏联的出兵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P42【自我测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因为:

①它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

在前线,军民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在后方,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运动。

②全国各个阶级、阶层都参加了战斗。

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部分地主买办、海外华侨和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

③全国各党派,都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了分裂对抗的局面,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④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都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⑤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也是抗日战争取胜的重要原因。

P42【自我测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全民族反对外敌入侵又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废弃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长达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团结、统一,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P42【材料阅读与思考】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第二号敌人。

1931年9月即开始向中国武装侵略,形成东方的战争策源地;1937年7月,全面侵华。

中国人民举国奋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二战场,单独承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中华民族虽然做出了巨大牺牲,但牢牢阻挡了日本军国主义北上南进的步伐,破坏了德意日法西斯结盟的计划,使日本陆军的近一半(1942—1945年平均数)身陷在中国战场不能自拔。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支持了美英继续贯彻其“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而且也是东亚和太平洋战场能够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

至1945年,57个师团的日军主力既不能回援太平洋和日本本土,又无力进行大陆决战,只能在中国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专题二学习小结与测评

P43【问题研讨】

1、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历史,是资本帝国主义以军事、经济、政治手段侵略、控制中国,反对中国独立,阻碍中国向近代化发展,并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发动战争,是资本帝国主义最早也最常用的侵略手段。

从1840年开始,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战争结果,列强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他们疯狂残杀中国人民,丧心病狂地毁灭中华五千年文明遗产;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主权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面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行了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战斗。

但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社会经济技术落后,再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昏聩愚昧和所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等因素——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清政府始终认为“患在内而不在外”,害怕人民群众投身战争将危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在鸦片战争中会下令林则徐充军伊犁、解散三元里抗英民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借师助剿”太平军;中法战争中国的不败而败;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一面宣战一面暗中讨好侵略者,“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最终清政府在屈辱的条件下与外国侵略者达成协议,导致一系列战争的失败。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完全变成帝国主义在华的驯服工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也标志着列强终于接受保留傀儡政权加强对华统治。

至此,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完全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政府官兵英勇抵抗:

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人民大众自发组织起来抗击外敌入侵:

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这正是列强不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真正原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抗日战争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的生存再次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关内外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从卢沟桥事变开始,发展为以国共合作抗日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显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终于在1945年8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中华民族为保卫祖国,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反对外敌入侵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构成了爱国主义的重要内涵,激励着中华民族日渐繁荣昌盛。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P50【学习思考】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孙中山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P53【史学争鸣】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

第二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从经济上讲是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近代的工业国,从政治上讲是从君主专制过渡到民主制度。

这个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推翻满清帝制,如果把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完全的民族独立作为一个任务强加到辛亥革命头上,这是苛求古人。

因此,按照推翻满清帝制这个标准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实际上,各家争论的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角度,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是立足短期观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P53【自我测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党人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P53【自我测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就是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也就是一劳永逸地实现了“创立民国”,三民主义只剩下平均地权有待奋斗。

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争取同是汉族,又不乏开明之誉的袁世凯。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争是复杂的。

而且,资产阶级平时不注意发动群众,缺乏足够的实力,自己无法巩固政权,只好寄希望于袁世凯讲求诚信,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

从客观原因来讲,袁世凯伪装得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认清其反革命的本质。

P53【材料阅读与思考】两句名言蕴涵的道理主要是:

做事情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天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乎人情”“适乎人群之需要”),做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具备世界意识(或称国际意识)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不屈不挠的实干家(“决志行之”)。

这两句话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个在中国提倡民主革命的人,他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面;孙中山一出世间就是革命,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实干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P54【学习思考】在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开始罢工,对北京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P55【学习思考】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以美国为师,因为他提出要建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这是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启发的结果。

经过五四运动,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受到很大鼓舞。

P56【学习思考】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缺乏民主制度,无议会可以利用,工人没有罢工的合法权利,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十分残暴,因此只能是武装夺取政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落后,工人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城市中的反革命势力异常强大;农村中的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农民由于深受重重压迫,又有很强的革命愿望,因此只能先占农村后占城市。

P57【学习思考】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为巩固土地革命的成果,激发出政治积极性,他们积极组织起来,参与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二者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P59【学习思考】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开展武装斗争,组织统一战线。

P60【自我测评】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毛泽东认为应该分清敌友,建立统一战线以团结朋友反对敌人。

正面例子: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反对北洋军阀;开展土地革命、土地改革以发动农民反对国民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