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孝善故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7316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都孝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丰都孝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丰都孝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丰都孝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丰都孝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丰都孝善故事.docx

《丰都孝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都孝善故事.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丰都孝善故事.docx

丰都孝善故事

木匠师傅帮贫困学生圆求学梦

——敖顺福事迹简介

敖顺福,男,中共党员,现年52岁,家住丰都县高家镇祥和路社区,是一个靠木匠维持生计的小老板。

2013年先后被县文明委、县委宣传部评为丰都县十大孝善人物,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评为“重庆好人”,被市文明委评为重庆市道德模范。

12年来,敖顺福有着较强政治责任感,顾全大局、识大体,注重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改造,深受广大群众赞誉,该同志在艰苦创业、守法经营、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公益事业、村企联姻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经营的是木材加工厂,既当老板又当工人,始终坚持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吃苦耐劳做好自己的企业。

他说,自己从小家境贫寒,常受邻里乡亲的接济,如今富起来了,是靠党的政策和英明领导,一定要富而有仁,扶贫济困,为社会多做贡献。

2002年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敖顺福到丰都县城办事时无意中听说名山镇有一位叫胡坤的大二学生因母亲得了贫血病,导致家境贫寒而即将辍学。

敖顺福听说后及时为他送去了5000元学费,并说服胡坤及家长,“困难是暂时的,我将扶持胡坤完成学业为止”。

从那时起敖顺福每年都要拿出10000元以上,用于资助贫困生上学。

2003年2月,就读于丰都二中的高三学生代德超因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准备退学,敖顺福主动承担起他每学期5000元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天有不测风云,那年高考代德超意外落榜了,代德超无脸见恩人,他提出要在敖顺福厂里打工,以打工来报效敖顺福对他的恩情,但敖顺福拒绝了,勉励他不要气馁。

同年敖顺福将代德超送到涪陵五中复读,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广东省中山市一所中学教高中。

一次次援手改变一个个命运。

12年以来,敖顺福先后帮助了46名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善款50万余元。

前几年,他每年都要提供助学善款近5万元,资助25名小学生、2名初中生、5名高中生、14名大学生完成学业。

在他资助的学生中,有全县高考的文科状元,有初中小学的贫困孤儿。

每逢春节,敖顺福都要打电话邀请他们来家过年,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他经常对孩子们说:

“一时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你们努力学习,永不放弃,一定能够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受到资助的孩子们也没有辜负敖顺福的希望,迄今为止,已有10名大学生顺利毕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敖顺福不仅把爱心奉献给贫困学生,还热心各项公益慈善事业,积极主动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在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非典、开县井喷事故、重庆市农运会、慰问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稻草援助中心”成立等捐助活动中,敖顺福每次都要捐款千元以上。

2008年“5.12”地震后,敖顺福率先捐款2200元,在中组部发出缴纳特殊党费的号召后,再次缴纳1500元。

“7.1”党的生日,他拒绝了因此受县委表彰的500元奖金,并请县委组织部帮他转交给四川灾区人民。

同时,敖顺福主动协助居委会组织本社区居民群众捐款捐物,支持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2008年7月,在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企业效益下滑的情况下,敖顺福夫妇带领所扶助的贫困大学生徐黎一行12人到暨龙镇乌洋坝小学开展助学活动,以“弘扬报国之志,爱心回报社会”为主题,带头出资5000元,作为助学基金资助了该校20名贫困小学生。

2009年、2010年春节分别为敬老院送柴1500公斤。

2009年7月1日为庆祝建党88周年,他为方斗山村捐资1000元慰问贫困党员,9月1日给中心校赠送空调2台,价值4400元。

2010年共捐资82790元,其中:

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捐款1000元;“六一”前夕为高家镇中心校“留守儿童”捐款2000元;“七一”慰问方斗山村贫困党员捐资350元;中秋节慰问方斗山村、组干部、党员捐资1370元;给龙孔大面村整修村道路2公里捐资6500元;扶持贫困大中学生18个,捐资56500元;给祥和路社区“高镇杯”篮球赛捐资1000元;“民企助村”整修方斗山村活动室捐资3400元;“红岩感恩”行动捐资500元;“绿化长江行动”捐资5000元;商会组织“高镇杯”篮球赛捐资4000元。

2011年共捐资37400元,其中:

1月20日给祥和路社区捐资1700元慰问贫困党员,1月23日给敬老院57名院民送柴1500公斤,价值700元;为10个贫困大中学生捐资30000元;5月下旬为统战部组织的“同心杯”篮球运动会捐资5000元。

2012年共捐资12020元,其中:

1月14日给敬老院送柴价值520元,“六一节”给中心校捐资助学1000元,捐助4个贫困大中学生10500元。

为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高家镇党委组织11家民营企业与农村和社区结对共建,敖顺福自觉承担了贫困程度最深、离镇所在地最远的方斗山村的结对帮扶任务,决心为统筹城乡发展贡献一份社会责任。

2008年上半年,敖顺福从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入手,为方斗山村委捐赠办公桌10张、办公椅20把,价值3500余元,下半年出资1.86万余元整修了村道公路近10公里。

2009年捐资7000元整修村道路2公里。

2010年底他再次出资2万余元整修道路8公里,既能改善全村的交通条件,又能为村民冬闲时间提供不菲的劳务收入。

该同志默默奉献的点点滴滴,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令人敬服。

痴残汉子背母八年,不舍不弃

——范小明事迹简介

范小明,男,现年47岁,智力残疾3级,家住丰都县双龙镇回龙村1组。

2013年被县文明委、县委宣传部评为丰都县十大孝善人物,2014年1月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评为“重庆好人”。

乡间清晨,阳光普照,小鸟啼鸣,微风徐徐。

在距离丰都县城75公里的双龙镇,又是一个赶场日,一个40多岁的瘦弱黑汉背着一位年迈的老婆婆,从阳光掠影下斑驳的乡间小路上,徐徐来到热闹的集市,在老婆婆的指引下,他们在集市中来回穿梭,购置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偶尔,黑汉也会背着老婆婆在叫卖的商铺前停下来,看看热闹。

购置完东西之后,瘦弱黑汉便背着老婆婆,满载而归的踏上回家的山路。

黑汉这一背已经持续了八年,镇上的人都认识他们,也很熟悉这样的场景,店铺的老板们对他们也很热情客气。

只要稍稍打听,便知道这是双龙镇回龙场村的一对母子,母亲名叫戴光珍,儿子名叫范小明。

这位60多岁的老母亲在2005年不幸患病,造成肢体贰级残疾,几乎全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小明的父亲也在1995年跟母亲离婚了,如今只剩下母子俩相依为命。

对于这位母亲来说,儿子范小明既是她的不幸之一,也是上天给予她的恩赐。

范小明,这位40多岁瘦弱的黑汉,这位背母赶场的孝子,谁也想不到他其实也是一名残疾人。

由于很小的时候发高烧,治疗不及时,造成了智力叁级残疾。

对于任何一位母亲来说,这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也正是这位智力残疾的儿子,在她瘫痪之时,不离不弃,数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她。

每当清晨,公鸡打鸣,太阳刚从山上开始探头时,范小明便起床,睡眼惺忪的伸伸懒腰、打打哈欠,洗过脸之后,便开始生火做饭,有时熬粥、有时做面,做饭间隙抽空给母亲洗脸更衣,衣服不华丽却也很干净,然后母子俩坐在屋内开始吃早饭,乡间的饭菜虽然很朴实但却喷香,清晨的阳光透过门框和窗户洒向屋内,照耀着他们,室内洋溢着温馨和幸福。

饭后收拾好碗筷,小明便开始干农活:

去菜地里锄草、施肥,或是喂鸡喂鸭,或是洗衣服……小明做农活都不会跑得太远,以便于回来照顾母亲,这好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默契,母亲口渴了或者是想上厕所了他基本能掐准时间,准时回来。

午饭和晚饭有时会吃得比较晚,不像城里人那样准时。

到了晚上,小明会隔三岔五的帮母亲擦擦身子,做做按摩,但小明每天都记得帮母亲翻翻身子。

有时,小明的姐姐会忙中抽空过来看看他们、帮着照料,小明会很高兴,也会偷偷懒或调皮或发呆。

母亲天天躺在床上,日子特别难捱,所以每逢1、4、7,小明都会一大早背着母亲去赶集,让母亲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感觉一下集市的热闹气息,顺便采购些生活用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范小明母子俩的全部生活。

因为智力残疾,母亲瘫痪,范小明至今未婚,现今他唯一的生活就是照料瘫痪的母亲。

古语云“慈孝之心,人皆有之”,可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繁华乱坠,众相百生的浮躁时代,这种不舍不弃背母八年的孝善之心确实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这片孝心出自一个智力残疾之人。

人说他痴,痴呆是痴,痴孝也是痴;人说他残,智力残疾,心却不残。

对于那些智力残疾的人,我们只是不懂他们的语言,却能切身感受他们的心意。

这位痴残瘦弱黑汉背母八年赶集上街,不舍不弃,细心照料,虽不能感天地泣鬼神,却也可歌可颂,值得敬佩,值得学习!

 

久病床前有贤妻

——冉绍芳事迹简介

冉绍芳,女,现年41岁,家住丰都县三建乡蔡森坝村3组。

2013年被县文明委、县委宣传部评为丰都县十大孝善人物,2014年2月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评为“重庆好人”。

十八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

但对于一个人而言,却十分漫长!

丰都县三建乡蔡森坝村农村妇女冉绍芳,十八年用一颗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善良之心,细心呵护着瘫痪丈夫,用爱心演绎了“久病床前有贤妻”的真情,在当地被传为孝老爱亲的好媳妇。

祸从天降

熊朝宇曾是一名人见人夸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为了补贴家用,熊朝宇外出打工。

1996年9月的一天,正在河南一家私人煤矿打工井下挖煤的熊朝宇,因煤矿塌方被埋在废墟中。

经过当地医院的奋力抢救,熊朝宇的命总算保住了。

第二天老板让家乡一工友拿着9000元救命钱将昏迷的熊朝宇抬上回家的列车,经过6天的转辗反侧,下车上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昏迷中的熊朝宇进入县人民医院治疗。

入院后的第二天冉绍芳正在自家稻田里收割稻谷,突听一村民大声急喊:

冉绍芳、冉绍芳,熊朝宇在丰都人民医院住院,叫你去看看。

听到喊声的冉绍芳回应说:

熊朝宇在外头打工,啷个在人民医院住院!

“真的,某人打电话来的,叫你快去。

”心急如焚的冉绍芳衣服都来不及换,撒腿就跑,连搭几个过路车,赶到王家渡焦急地上了过河船,气踹吁吁的跑到县人民医院。

熊朝宇的主治医生告诉她:

熊朝宇尾脊骨粉脆性骨折,将终身瘫痪。

晴天霹雳,冉绍芳懵了,呆呆的站了好几分钟没有回过神,她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眼前躺在重症病房周身缠着纱布的竟是自己日思夜念的丈夫---熊朝宇。

接下来在医院医了25天,工友带回的钱和自家的积蓄花光了,该借的亲朋好友都借遍了,冉绍芳再也凑不到医药费了,她只好默默地带着背部缝了20多针,脊椎里植有7寸钢板,明伤都未全愈的丈夫出院了。

那一年,冉绍芳只有23岁,儿子不到二岁,结婚才三年,然而负债就有3万5仟元。

  冉绍芳不知背地里哭了多少回,流了多少泪,她怨过,也气过,想跑过。

但当她平静下来后,想想曾经夫妻的恩爱,看看牙牙学语乖巧的儿子,心一横,咬咬牙,认命吧,背上背着年幼的孩子,手提锄头大胆的跨出大门,从此,田间地头、家里家外都是她。

瘫痪后的熊朝宇,大小便失禁,茶水饭菜都需要人伺候。

而所有这一切都由冉绍芳承担。

最使她感到痛苦和难受的是,熊朝宇的大便时常失禁,有时还拉不出来,她就用开塞露,不行,她再用手指去抠,一股臭味经常弄得她几天吃不下饭。

每到夜晚,是冉绍芳最忙碌的时刻,她既要给孩子喂奶,哄孩子睡觉,又要给丈夫翻身擦背,还要给他讲外面新鲜的事,尽力减少熊朝宇的烦恼和痛苦,让他开心。

起初四、五年,冉绍芳每天最多只能睡三、四小时。

承受考验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冉绍芳也在承受着毅力和爱心的考验。

旁人说她,你还这么年轻,甘心陪一个废人过一辈子?

也有亲戚劝她,绍芳,你这样下去会被拖垮的,还是趁早离开他算了。

望着苦楚的女儿,爸妈语重心长的说:

“孩子,路很长哦,另找他人吧。

”“他是我的丈夫,照顾他和孩子是我的责任,我如果在他最难的时候离开他,我一辈子都会良心不安。

我想只要他人在,别的我都无所谓。

”冉绍芳振振有词地回绝。

  

由于长年卧床不起,熊朝宇下肢两腿萎缩干枯,背部常生褥疮,大小便失禁,床前常常带有一股臭味,有人上门去探望熊朝宇,冉绍芳就会一个劲地提醒说:

“你们不要靠近他,他身上有一股异气。

”一次,一位乡领导前去熊家慰问时,掀起了熊朝宇的被子,看到熊朝宇的背部许多褥疮,有的地方发生糜烂,双腿如柴棍,脚指变形,一股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

这位领导动情地说:

“冉绍芳啊冉绍芳,你每天既要为丈夫擦洗上药,换尿布,还要天天闻这股异味,家里家外都靠你,太难为你啦!

”冉绍芳笑着说:

“没啥,我已经习惯了。

坚持不懈

  熊朝宇在出事的头几年,还指望着自己会好起来,于是他强打精神,配合妻子坚强地生活着。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瘫痪的症状丝毫没有好转,美好的念头成了泡影。

由此,熊朝宇变得越来越沉默,脾气也变得越来越爆躁,把枕边的东西不管值钱不值钱都乱扔乱摔。

甚至当冉绍芳给他翻身擦背时,他不但不配合,反而生气地对妻子说:

“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走吧!

不要管我!

”他还好几次在冉绍芳给他喂饭时打掉她手中的饭碗,并大声嚎喊:

“不活了,没意思!

”冉绍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从不生气,反而安慰朝宇:

“我是你的妻子,我不会嫌弃你的,我活你就活。

”但是熊朝宇看着妻子这样疼爱他,就更加过意不去。

一次,他趁妻子不在,慌称自己晚上睡不着觉,哀求赶集的邻居给他买来安眠药,想一死了之。

还有一次,他硬是用那只不听使唤的手扯掉了床头灯的灯泡,欲触电寻死,但两次都没有成功。

冉绍芳知道后含泪捶打熊朝宇,硬咽着喊道:

“朝宇,你不要再这样了,你若这样,叫我怎么活呀!

”听着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熊朝宇的心一阵阵揪紧。

终于,他向妻子保证,今后不再自暴自弃。

超越亲情

  春去秋来,光阴流逝,18年过去了,冉绍芳十八年如一日义无反顾地细心照料着瘫痪丈夫。

在此期间,冉绍芳从未在亲戚家留宿过一晚,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一有时间,冉绍芳就背着、推着熊朝宇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公路上看看来往的汽车,两人有说有笑,十分恩爱。

说起妻子,熊朝宇一边哭泣一边说:

“我老婆真好,我老婆真好啊,没有我老婆,我就活不到今天。

”熊朝宇在老婆铺满老茧粗糙的双手上亲了又亲,依偎在老婆温暖的怀里心疼而动情的说:

“老婆,如有来世,我做牛做马都要来报答你。

”冉绍芳的眼眶湿润了。

冉绍芳不但照顾瘫痪丈夫,还照料着年迈的公婆,76岁的老母亲患食道癌3年已于2011年7月撒手离去,老人在弥留之际拉着绍芳的手,断断续续的说:

“闺女,你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如今,虽然生活依旧艰苦,但患难的丈夫,懂事的孩子,友好和善良的村民们让冉绍芳难以忘怀,她说她要侍候丈夫一辈子,下辈子还要与他做夫妻。

感动乡邻

提起冉绍芳照顾丈夫的事迹,三建乡无人不知、无村不晓。

当记者采访她时,70多岁的熊大爷凑过来说:

“熊朝宇有福气,绍芳真是像照顾宝贝一样照顾他啊!

多好的人啦,难找!

“冉绍芳一个人确实很不容易,23岁就守住这样一个人,还要喂崽崽、养两个老人,种庄稼,真是有情有义的好女子。

”村干部黄银平说,在他眼里,冉绍芳是值得敬佩的。

他还说熊朝宇能有今天,是冉绍芳悉心照料的结果。

 

弱女子撑起一片天孝心善良感动乡邻

——徐世琼事迹简介

“只要我还有一双手,我就能一直撑下去”,说这句朴实话的人,她叫徐世琼,女,现年51岁,中共党员,家住丰都县许明寺镇梨园村9组,现任许明寺镇梨园村村委会副主任并兼任该村民政专干、计生专干、妇女主任、9社社长等职务。

2009年,丰都电视台采访专题宣传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

2011年被选为许明寺镇党代表,曾多次被评为镇“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13年被县文明委、县委宣传部评为丰都县十大孝善人物,2014年4月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评为“重庆好人”。

厄运不断,重组家庭

徐世琼于1963年出生于梨园村一贫苦农民家庭,于1986年2月与本村谢祖华结婚,并在谢家一起生活,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丈夫谢祖华患大脑蜂窝组织炎,头变得很大,徐世琼背着他到处求医,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花费2万余元治愈。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4年6月丈夫帮亲友建房不慎意外坠落死亡,让她伤心欲绝,当时她只有31岁,有一个儿子才7岁。

带着小孩子和丈夫生病时留下的2万余元债务,徐世琼于1995年1月与本组单身汉谢成阳再婚,同年12月产下一女儿。

虽然原公公婆婆还剩有4个子女,但自从她再嫁后就没有人来照顾两位多病的老人,为使公公和婆婆日后有个照应,徐世琼与现任丈夫商定,从今以后就把原公公和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来赡养,从此父母之间,婆媳之间,父子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倾注孝心,待前公婆胜过亲生父母

徐世琼的爱人谢成阳,为人忠厚老实,与人为善,在逆境中与徐世琼一道齐心协力,共同扶持家庭生活,为了生计决定外出务工补贴家用。

于是,家里4个老人3个孩子全部留给了徐世琼一人照顾。

徐世琼现居处与前公婆相距0.5公里,每天风雨无阻地坚持为两老人洗衣和煮好三餐,每天除了照顾前公婆和儿女读书,还得搞农业生产,种植5亩的水田和喂4条猪、1条牛,还参加政府的各项会议,做好村上各项工作,工作和生活重担压得这个好强的弱女子喘不过气来,但她还是咬牙坚持着。

婆婆李秀英带着幸福笑容于2002年去逝,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公公谢成武老人患上肝硬化,瘫痪在床,她到处借钱帮公公治病花费了3万多元,也有人劝说过,“你前公公的4个子女都不孝敬他们,你前夫死了,你没有义务照顾你前公公”,但心地善良的她还是坚持每天风雨无阻,几十年如一日的为公公翻身、擦澡、刷牙、吃饭、按摩、烫脚、通便……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

生活的重担把这个弱女子累倒了,2009年7月她患上了大脑神经分裂症,经过治疗,2个月后康复了。

在公公患绝症的3年时间里,她每天只能休息3个小时,每天风雨无阻的守候,送茶喂饭,端屎倒尿,还得一边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边做村里工作,一边打零工和养了4头猪、1头牛,那时她觉得自己的两双手不够用,但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直到2010年9月公公去世,这些事迹在邻里传为佳话。

不怕麻烦,义务抚养侄儿成人

徐世琼的前夫去世后,前夫的兄弟谢祖权和妻子离婚了,离婚后两人都离开了村子,留下9岁的侄儿谢建敏无人照顾,前公婆也年事已高,她听说后和丈夫商量决定抚养他,从此侄儿和徐世琼一家生活在一起,她待侄儿当亲儿子一样对待,供他吃穿,送他读书,期间兄弟没有回来看过一次也没寄过一分钱,她艰难的带着一大家人,没叫苦没叫累,她常告诉自己“只要我还有一双手,我就能一直撑下去”。

十年来,她用她的坚韧和爱心把侄儿抚养成人,现谢建敏已成年在外务工。

徐世琼几十年如一日,凭着勤劳的双手,凭着一颗善良仁爱之心,默默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她的精神感动乡邻,她的行动,既体现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又是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大孝至善情暖人间

——周小梅事迹简介

周小梅,女,现年39岁,家住丰都县社坛镇马大塘村4社。

2013年被县文明委、县委宣传部评为丰都县十大孝善人物。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社坛镇马大塘村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12年来无怨无悔的悉心照料服侍父亲,她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

她就是周必善的养女周小梅,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孝顺老人的好女儿,她可敬可爱的故事和高尚情操一直是村里乡亲教育孩子的典范。

周必善一生无儿无女,40岁那年收养了现在的女儿周小梅。

周小梅一直以来谨记着这份恩情,对养父母孝顺有加。

2002年,周必善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生活不能自理,她的母亲余兰碧也是年老体弱多病,生活自理能力差,周小梅不嫌脏不怕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始终让家里保持着洁净舒适。

12年来,她和丈夫为父亲治病,已经花了10余万元,他们夫妇都是农村人,家境都很差,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这让原本都很贫寒的家庭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但他们无怨无悔的照顾着父母,十年如一日。

2013年4月,周必善的病情突然加重,住进了丰都县人民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

周小梅夫妇商量了一下,为了给父亲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他们在涪陵租了一个小门面,做起了卖水果的小生意,把父母接到了涪陵,一边赚钱一边给父亲治病。

周小梅,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的事迹在马大塘村广为传诵。

在12年对父亲的细心照料中,把中华民族的“孝善”之义演绎得淋漓尽致。

母子情深长相依弃婚孝母终不悔

——李守道事迹简介

李守道,男,现年69岁,家住丰都县青龙乡龙井村10组。

2013年被县文明委、县委宣传部评为丰都县十大孝善人物。

中国是礼仪之邦,孝善文化源远流长。

古有剜肉救母、卧冰求鲤、卖身葬父的经典孝道故事,成为教化后人的榜样。

丰都,这个以善文化著称的历史名城,正在以一个个孝善故事,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青龙乡村民李守道为了孝敬母亲,三次含泪放弃婚姻的故事在当地盛传,在当地已成为一段佳话。

不幸的童年

1945年,李守道出生在丰都县青龙乡龙井村10组的一个农民家庭里。

李守道2岁时,父亲因病散手人寰,留下了李守道和母亲周淑媛这队孤儿寡母。

那个年代,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女子改嫁后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尤其是母亲再嫁带到夫家的子女,被称为“拖油瓶”,几乎不被新家接受。

李守道的母亲周淑媛是当地的美人,要想改嫁并不难,但她并没有这样做,原因很简单,不想儿子吃受气饭,提亲说媒的,都被她婉言谢绝。

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在村民们心中,李守道从小就是一个乖巧懂事、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李守道的右腿残疾就是在帮助小伙伴时发生意外造成的。

那天,李守道和小伙伴们走在放学的路上,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同路的向宗凡不慎掉到3米多的高坎下。

李守道不顾个人安危,跳下高坎去救同学,不幸发生了,李守道的右脚踝关节处粉碎性骨折。

在医疗条件较好的今天,骨折算不了什么,但在缺医少药的五六十年代,那却是非常严重的。

李守道的家乡交通不便,受伤的李守道全靠母亲周淑媛背着外出求医。

家里穷,住不起院,看完医生后,母亲再将李守道背回来。

每次,母亲都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看到这些,李守道暗自流泪,但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早点站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终因受医疗条件、家庭经济诸多因素的影响,伤愈后的李守道落下了终生残疾。

曾三次拒婚

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

上世纪60年代初,李守道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虽然他腿脚不方便,但因长得高大英俊、聪明本分,曾有三次成家的机会,为了母亲,他每次都放弃了曾经的爱人而选择了母亲。

刚满20岁那年,有人给李守道介绍了一个张姓女孩。

张姓女孩老实本分,家境也比李守道好。

两人处了两年快结婚时,女方家要求结婚后李守道与母亲周淑媛分家生活,这样的要求,李守道怎能同意呢?

要知道,别的不说,就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孩子因为饥饿死去,但李守道在母亲的照顾下,幸运地活了下来。

因此,他绝不会自私到对母亲弃之不顾,媳妇与母亲,他含泪选择了母亲。

又过了一年,邻居向某给李守道介绍了一个陈姓的姑娘,姑娘虽身材一般,但是勤快,劳力强,吃得苦。

相处一段时间后,李守道发现她嘴巴厉害,说话霸气十足,想到母亲性格懦弱,婚后婆媳关系难处,于是又让媒人辞了女友。

一次次机遇被迫放弃,转眼李守道已经30多岁了,成家的机会越来越少。

就在此时,同村的一名妇女的丈夫不幸在车祸中身亡,经人介绍后李守道与该女子开始处对象。

李守道考虑母亲逐渐年迈,提出女子到他家生活,或者两边都住,而对方却坚持李守道一起到她家住。

因此,为了母亲,李守道再次放弃。

之后一连十多年,再无人给李守道介绍对象,李守道也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从此开始一心伺候老母亲。

为母亲终生不悔

面对重重艰难,母亲独自一人将自己抚养成人,因此,在李守道心中,母亲坚强而伟大。

人不是铁打的,周淑媛青年守寡,加上儿子残疾,又没能娶上媳妇,精神上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

同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周淑媛很快疾病缠身,30岁开始疾病缠身,成为老病号。

1995年,82岁的周淑媛突发疾病,半生不遂,从此卧床在家。

由于家庭贫困,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李守道便拖着残腿上山采中草药。

为了配齐药单上的药材,李守道常常顶烈日漫山遍野寻找,青龙乡、双龙镇各大山都布满了他的脚印。

记者前去采访时,李守道赶集回来正在做饭。

饭菜很简单,肥肉、米饭、红糖掺和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