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100首经典.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6307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7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docx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100首经典.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docx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

100首古诗鉴赏之经典训练与答案详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拟古九首(其九)①  [晋]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

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

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4分)

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

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

(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

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

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  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

“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

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

答:

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思中原   刘过①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②衣冠④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④。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⑤夜光芒。

注释:

①刘过:

南宋词人。

②文物,礼乐:

典章制度统称。

③衣冠:

指士绅、世家大族。

④天阊:

天门。

⑤剑气:

语出《晋书·张华传》,他夜观天象,见牛斗间紫气冲天,派人在江西挖到被埋的宝剑。

8.请对这首诗的颈联进行赏析。

(4分)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4分)

答:

8.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的河山冰重霜凝;春风吹来,本是草木争荣的时候,然宫殿却是一片荒凉。

(2分)颈联借景抒情,“冰霜重”既点明了天气严寒,又饱含了对宋军无力恢复中原的感慨;“草木荒”描写了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凄凉景象。

(2分)(酌情给分)

9.①首联紧扣题中的“思”,以沉痛的笔调写出了对中原对汴京的怀念之情,中原渺远,道路绵长,礼乐典制、世家大族聚居的汴京天各一方。

②颔联作者遥想当年曾为国家“挥过血泪”,他的“孤忠”并没有受到赏识,才略并未得到施展,空落得四处流浪,表现了怀才不遇的哀怨。

③虽然曾经的“孤忠”没有受到赏识,但现在报主之志仍然未衰,运用典故,以剑自比,虽被沉埋而精光不灭,仍然可以上插于天,表达了对国家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中年     郑谷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8.请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对颈联进行赏析。

(5分)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6分)

8.诗人寻找故第,只见苔色满墙,斑驳难认;连夜的雨声,又触发了诗人对家乡家田的忆念。

(2分)本联,借景抒情,(1分)借“故第”、“春田”、“苔色”、“雨声”等事物,抒发自己追怀平生、想归隐家园安度余生之感。

(2分)(答动静/视听结合,并合理分析可正常给分。

例如:

动静结合。

1分。

在安静的夜晚,连夜的雨声尤其打动人心,让人不禁想起家乡田园,期望归家安度余生。

2分。

9.诗人的心绪是复杂的。

首联,写新年到来诗人感受的不是欢欣而是时间老去、年华老去的惆怅。

颔联,承接上文写自己的满怀思绪“对花无语”,只能“借酒浇愁”。

尾联,写在自己的衰迟之年,表面“自喜”于添了作诗技巧,实际是年事虚长、无所作为的自我安慰与无聊落寞的心绪。

(三联,每联2分)(也可按两部分作答,各3分。

前两联,写新年到、人已老,抒写人到中年年华已老的惆怅<2分>与无人能解只能借酒浇愁的的苦闷。

<1分>。

后两联或尾联,写自己到衰迟之年,只是年事虚长、并无大作为,<2分>无聊落寞<1分>之感。

五、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夜起  黄遵宪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活动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卓有成就的诗人。

曾经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归家闲居,此时写于此期间。

②鹅击海东青:

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赏析首联“檐铁淋铃”“雨横风狂”的作用。

(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1)①写了夜间所见所闻的十分险恶的自然景色。

②象征了当时国家政治上的艰难形势。

③奠定了全诗忧国忧民的基调。

(3分。

1点1分)

(2)①忧虑。

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②愤懑。

对朝廷阻挠变法,导致国势日衰的愤懑之情。

③孤独。

感觉国人还没有觉醒,没有同道,十分孤独。

(4分。

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六、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送李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百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简析尾联中的“茫茫”二字及最后一句的作用。

(4分)

(1)①表现了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的赞美。

②对他老来受朝廷冷遇一事的强烈不满。

③对即将分手的老友的关爱。

(3分,每点1分)

(2)尾联中“茫茫”既点出送别地点,又描写了江水的浩渺,更表现了送别时茫然若失的感觉。

(2分)最后一句除了点明送别时间,渲染气氛,更直接抒发了对老友的暮年生活前景难卜的担忧之情。

(2分)

(4分,每点2分)

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鹊桥仙    (北宋)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

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

不见绕梁清唱。

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①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谢薖由于不阿谀当权者,一生困居布衣。

②锦楼:

当时富贵人家用锦缎扎成的乞巧楼。

(1)请分析“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的意蕴。

(3分)

(2)请赏析本词的抒情艺术。

(4分)

(1)这句词将富贵人家乞巧的奢侈与在七夕节的清苦生活相对比,既突出了自己生活的清苦,更以“清流叠嶂”寄托了自己正直、高洁的道德情操。

(3分,“对比”1分,“突出生活清苦”1分,“寄托正直、高洁的道德情操”1分)

(2)这首词运用了融情入景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抒情自然、真挚。

上阕,融情入景,朦胧的月、淡淡的星、南飞的乌鹊,蕴含着一种朦胧、欢快的情感,“清流叠嶂”蕴含着自己高尚的节操;下阕,直抒胸臆,“佳人何在”表达了自己对意中人(或知音)的呼唤,“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倔强抗争。

(4分。

“融情入景”2分,“直抒胸臆”2分)

八、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踏莎行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

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1)请鉴赏“急雨收春,斜风约水”中“收”“约”二字的妙处。

(4分)

(2)这首词写景、叙事、抒情有机融合,试鉴赏这一特点。

(3分)

(1)“急雨收春”意思是急雨凋零了花朵,收走了春色,“斜风约水”是说风阻拦了池水,所以池水溶溶。

(2分)“收”“约”二字写得饱含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2分)(4分。

解说每字各1分,情感2分)

(2)本词一二句写景,描绘残春的景色,三四句抒情,承接一二句表达惜春之情,五六七句叙述自己读妻子书信的场面并抒发感受,八九句是抒情,抒发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

全词将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

(3分。

指出具体写景、叙事、抒情具体内容1分,评述“有机结合”1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猗兰:

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6分)

答案:

8.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

(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

(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1分)(意思答对,要点答全即可。

9.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

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

(或:

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

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

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

嗅觉:

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

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

草上露水。

(指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得6分。

意思答对即可。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1)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

(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2)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

(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2分,结合内容简析2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

(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3、本诗是怎样紧扣“春晚”两字写景的?

(4分)

14、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4分)

13、开篇写花落,点出“春”;首句写夕阳下柴门虚掩,末句写黄昏时乌鸦翻飞,末句写樵夫渔人劳作归家,都紧紧扣着“晚”字。

(分析"晚",两处1分,三处答全2分。

若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去作答亦可)

14、本诗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全诗描绘柴门花落、乌鸦归林、诗人小立、樵夫渔人归家等画面,以动衬静,烘托出静谧而富有生气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安宁。

(从其他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亦可)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   清·宋征舆①

春流半绕凤凰台②。

十年花月夜,泛金杯。

玉箫呜咽画船开。

清风起,移棹上秦淮。

客梦五更回。

清砧迎塞雁,渡江来。

景阳宫井③断苍苔。

无人处,秋雨落宫槐。

[注]①宋征舆,明末诸生(秀才),明亡后先后考中清朝进士,仕清。

②凤凰台,在南京秦淮河附近的凤凰山上。

③“景阳宫井”又名胭脂井,故址在南京。

隋兵攻占南京,陈后主入井避难,后被活捉。

8.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它和下阕有什么关联?

(5分)

9.词的最后两句写“无人处,秋雨落宫槐”有什么作用?

(6分)

8.①词的上阕描绘了南京秦淮河畔绮丽浓艳的夜游图景。

春色醉人,泛舟河上,繁花似锦,饮酒作乐,吟风弄月,玉箫相伴,一片温柔富丽。

②它为下阕写景阳宫井的冷落荒凉进行了铺垫,暗示着国运的衰亡的原因之一是统治者贪恋享乐。

9.①“无人处,秋雨落宫槐”与上片“十年花月夜”的盛景形成强烈的今昔盛衰对比,表达了对亡国教训的的检讨与反思;②以景传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亡国之痛于冷落之景中。

景阳宫中不见人迹,满目萧疏,一派荒凉,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敲打着寂寞的宫槐,烘托出作者内心对故国衰亡的凄伤。

十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

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

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

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南宋统治者中弥漫着一种以长江为界,南疆北界的谬论,放弃北伐,以求苟安。

【注释①提供的答题信息】:

a此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b作者对南宋统治者放弃北伐,以求苟安的不满情绪;c作者表达了不愿与当时统治者同流合污,决心北伐,收回失地的决心②中流誓:

祖逖中流击楫,立志荡平外敌。

【注释②提供的答题信息】:

a表明此词用了运用典故的表现手法;b表明诗人将学习或效法祖逖立志荡平外敌,保固南宋江山③小儿破贼:

东晋时期,谢安率军与氏族人苻坚作战,谢安回答友人的询问时说:

“小儿大破贼”【注释③提供的答题信息】:

a表明此词用了运用典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b表明作者要率军北伐“大破贼”的决心

8、词的下阙“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词人借祖逖中流击楫挥师北伐的典故,①通过“正好”“不须”二词,表达了自己要求北伐刻不容缓的迫切心情和毫不犹豫的自信心;②又以东晋谢安名句收尾,再现了谢安抗敌得胜时的大将风度,表达了自己豁达的胸襟、无畏的胆识和豪迈的气魄。

9、陈亮长于因词言政,借古讽今。

试就词中所引六朝旧事,来阐述这一特点。

(6分)

【解答】词人①借“只成门户私计?

”明言六朝实际上是暗指当今统治集团不顾国家存亡的大事,只管各自谋取私利,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②又借“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之故事,讥讽了当朝醉生梦死的豪门贵族国难当头之际,既不敢抵抗入侵之敌,又要假惺惺地扮作“英雄流涕”的爱国志士的模样。

【附】:

【全词大意】居高楼上四处眺望,深感如此地势的情意,古今有几个人曾经领会?

长江天险象鬼神设施,竟被糊里糊涂地看作,划分南北的天然疆界。

一条江水横奔纵陈,峥嵘的山岗环绕三面,都做出争夺雄奇、进取中原的姿势。

六朝统治者干了些什么事?

只依靠天然的险阻作为一时苟安的自私之计。

可笑东晋的权贵王导、谢安众人,居然登上高楼眺望边远,也装模作样学爱国的英雄洒泪挥涕。

凭借着这有利的江山,却不去收复黄河、洛水一带地区,让敌人血腥蹂躏得无边无际。

当前形势很好,正该北进长驱,不必再回头反顾,应该效法祖逖中流击楫发誓,谢玄在淝水大破秦贼,胜利的局势已经形成,用不着再问强敌是否相对!

十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21—22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2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

(2分)

22.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5分)

2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

(2分)(评分:

写出“领起”或“由景及情”,1分;情感,1分)

22.(共5分)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2分)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

(1分)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

(2分)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8.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分)

9.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

(6分)

8.答:

比喻。

作者将落在荷叶上的雨点比作“真珠”,把聚在一起的雨水比作“水银窝”。

(简析修辞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随荷叶跳动忽散忽聚,在叶窝聚为一汪晶莹的雨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咏和喜爱之情。

(分析作用3分)

9.答:

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荷清雨。

(简析手法3分)用梦中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烟雨之美是公认的,而词篇暗示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

词人构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分析作用3分)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

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3分)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4分)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3分)

(1)生活的艰辛;(1分)命途的不顺;(1分)生命的衰老。

(1分)

(2)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2分)

(3)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

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

(2分)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1分)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晴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

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

(3分)

(2)“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5分)

(1)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

(1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

(2分)

(2)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2分)。

十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东阳路旁蚕妇   (宋)翁卷

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

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田家三咏(其三)  (宋)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21.这两首诗都以作为描写对象,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态度。

(2分)

22.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21.(2分)农妇同情每空1分。

意思相近即可。

22.(5分)第一首通过蚕妇两鬓风尘的肖像描写与采桑露沾身的细节描写,表现她们劳作的艰辛;又借蚕妇之口道出“抽丝还人”的无奈与不平,突出劳动者内心的哀怨,似议非议,发人深思。

第二首选取“抱儿”、“送饭”两件最能表现妇女辛劳的事,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

以“争信”的疑问语气,引出高门闺秀游乐场景,虚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感染力。

第一首答出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给1分,分析合理给1分;第二首答出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给1分,分析合理给1分。

语言流畅给1分。

十九、阅读下面的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秋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①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青房:

莲蓬。

(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

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3分)

(2)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茎干高耸,香气清淡,荷叶枯萎,荷花凋谢。

[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3分。

意思对即可。

]

(2)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

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4分。

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

意思对即可。

]

二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黄鹤楼闻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

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梅花:

《梅花落》,曲牌名。

(1)本诗首句提及的迁客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怎样的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

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

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1)用贾宜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

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诗人白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杜审言:

初唐中原人。

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一生诗名甚高而仕途失意。

做此诗时任江阴县丞,宦游江南已近二十年。

(1)“偏惊”意为“最惊”,请细味全诗,概述“偏惊”二字在结构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分)

(2)“梅柳渡江春”一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什么特点?

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的?

(3分)

(1)答:

“偏惊”二字,既与上文“独有”二字呼应,指出“偏惊”缘自宦游人的特殊境遇;又总引下文对江南春景的描写。

“惊”为凝情之笔。

不独是惊讶之色,亦是内心的惊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