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62295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发展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docx

《发展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docx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三个“W”)

What?

——是什么?

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模式或特征;

When?

——什么时间?

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Why?

——为什么?

对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其形成的各种因素。

一、发展心理学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性质:

基础心理学

·定义:

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广义:

从系统研究角度,指通过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类人心,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状态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

狭义:

从个体研究角度,是探究人类个体从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的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

·广义儿童期:

从出生到成熟;构成儿童发展心理学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种系发展:

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1)包括过程:

动物心理进化过程:

动物——人;人类心理进化过程:

原始人——现代人

前者:

刺激感应阶段:

能按照环境中的变化因素与自身的生存关系来调整动作

感觉阶段:

感观越来越发展,形成各种本能

知觉阶段:

动物的行为逐渐由综合各种感觉冲动的大脑半球新皮层的复杂过程来控制

思维萌芽阶段:

初级思维

后者:

人类进化的三个条件:

直立行走、手的发展

工具的使用和制造

语言的产生

人类心理的特点:

意识的心理

社会性的心理

语言功能的心理

2)研究:

A、《动物与人类的表情》(达尔文,1872)分析了人类与动物表情上的共性和共同的发生根源。

B、冯特:

《民族心理学》民族被解释为某种种族共同体。

他把民族心理学看作是心理学分支之一,看作是人类心理发生、发展的知识来源。

他认为,人的心理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民族心理则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体现,是人类的“文化成果”研究种族群体心理应通过研究其神话、风俗和语言,因为这些与种族群体的心理密切相关。

他主张,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去理解每一个社会群体,一个民族的语汇和语法本身就能揭示该民族的心理气质。

·个体发展

1)发展过程

2)关系

霍尔——复演说;美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儿童心理学创始人,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开拓者。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原理:

先天与后天;主动与被动;连续与阶段;封闭与开放

心理发展:

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相对稳定又有可变性。

1)划分标准:

生理发展(柏曼);智力发展(皮亚杰);个性发展特征(埃里克森);活动特点(艾里康宁、达维多夫);身心综合趋势(林崇德)

2)研究范围

两个部分:

A、认知过程的发展,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B、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人格等

四个方面:

–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生理因素的发展(残疾与健康人的心理)

–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言语的发展

四、发展心理学的简史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儿童观的演变

A、古代和中古时期西方:

小大人说,仅仅将把他们看作是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或小大人看待。

B、中世纪的原罪说:

源于把人看成是生而有罪的,故儿童自然是有罪的,是需要加以鞭笞和惩戒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太可能对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C、文艺复兴时期:

“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夸美纽斯

D、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民主、平等、博爱

E、近代西方:

儿童是社会的人;是发展的人;不只是为以后的生活作准备;是有主体地位的人;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

2)研究方法的进步

从方法上,局限于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思辩,多采用观察法、传记法,其他方法较少,其结论的可靠性和可推广性令人置疑。

从内容上,大多限于早期年龄的(3岁以前)研究;大多限于一些简单、低级心理的研究,思维、记忆等高级心理几乎没有涉及。

♦普莱尔:

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借助自然科学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

1882年《儿童心理》的出版——标志儿童心理学开始

3)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的四个阶段

产生时期——19世纪后期

形成时期——1882年至一战

分化和发展时期——两战之间

演变和增新时期——二战以后

(1)理论观点的演变

(2)具体研究工作的演变

·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1)霍尔:

青年心理学

标志——《青少年:

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主要贡献:

1.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小学生;2.将研究对象扩展到青年;3.建立儿童研究学会,创办《教育学报》;4.推行问卷法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5.使美国逐渐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中心;6.提出复演说。

2)荣格:

成人心理学

A、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

B、重视“中年危机”;

C、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

诞生的标志

1.何林沃斯——《发展心理学概论》

2.古德伊纳夫——《发展心理学》

3.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代替“儿童心理学”(Child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

1)中国古代心理

A、关于先天与后天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性善论,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恶论,荀子最早提出心理发展中先天与后天统一的思想;性不善不恶论,墨子的中国“白板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

B、关于毕生发展的年龄特征

C、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D、道德发展与培养

2)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

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

贡献较大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

3)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层次与途径

♦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

♦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中国儿童的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修改与创立概念与理论

♦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心理发展观:

儿童的发展历程是由其生理欲望和社会期望冲突的一系列阶段构成的。

解决冲突的方式决定了个体学习、交往和解决焦虑的能力

·人格发展观:

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发展阶段说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前生殖器期(3-6岁)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潜伏期(6-11岁)

青春期

·理论评价

积极:

1、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历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2、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注意到这个阶段性的基础及教育和训练的作用。

3、五阶段的划分,如暂抛开其具体内容,与一般科学划分的阶段,有着一致性。

消极:

1、过分强调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典型的本能理论,根本否定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2、本人并未对儿童进行过直接的研究,其理论未必适合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外的文化。

新精神分析学派艾里克森的理论

·心理发展观:

人格一生都在发展,而不是仅仅在最初的几年里就形成并固定了,因此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扩大到了老年。

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正常的发展必须要从各自文化独特的生存状态出发来加以理解。

·心理社会阶段论

0~1信任-不信任:

如果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婴儿产生了信任感和自信,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可以信赖的。

如果受到粗暴的对待,或迟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1~3自主-羞怯:

儿童有了一定的活动能力和身心技巧,于是有了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意愿。

在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允许他们作出合理的选择,并且不过于去限制和嘲笑,孩子就容易形成活泼自主的性格,否则,就容易形成害羞和自我怀疑的性格。

3~6主动-内疚:

通过建立自信的游戏,儿童与其他人有了相处的经历,当父母对其新的目标方向给予支持,他们就容易形成主动的责任感。

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过高,或者凡事包办,就会导致过度听话和退缩行为的发生。

例如,在这个阶段不管儿童的爱好,强迫他们去参加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反而使儿童失去了对世界的兴趣。

6~青春期勤奋——自卑:

儿童进入学校之后,发展了他们学习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家里和学校中的消极体验,由同伴带来的无能或自我贬低的感受,让自卑感发展起来。

如何解决“学校教育中,一个班上总有第一名,总有最后一名”的问题。

青春期同一性——角色混乱:

他们试图去追寻一些问题的答案,“我是谁?

”“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如何?

”形成自我同一性。

如果他们在这个时候具备了明确的自我价值和职业取向,就会导致持久的人格角色,相反,是对未来成人角色的迷茫,做出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行为和举止。

如拒绝成长或过分叛逆。

成年早期亲密-孤独:

开始建立亲密的纽带。

有些人由于早期的失意,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表现要好的同性朋友,也没有异性的垂青。

另一个极端是泛爱,而这种情况的本质也是缺乏真正的亲密关系。

成年中期繁殖-停滞:

如果精力充沛,能力出色,就意味着能够更好的照顾下一代、关心他人以及体面的工作。

在这些方面不尽人意则将体会到成就的缺失,从而产生一种停滞感,由于自身难保,不仅无法照顾他人,还希望从他人那里去获取利益,这就是自私自利。

老年期完善感-失望感: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人们开始体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如果感到生活得很值,就会有一种满足感,而对自己生活不满意的老年人则往往害怕死亡。

“辛苦了一辈子,还没有享福呢”

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发展观

1、强调行为,反对以那些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

2、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起来的;

3、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

·华生观点

1)否认遗传——环境决定论

2)夸大教育与环境作用——教育万能论

消极:

否定儿童的主动性、能动性;夸大教育作用,忽视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积极:

在某种意义上批驳了种族歧视和种族优越感

3)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阿尔伯特恐惧实验

·斯金纳的观点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化的作用

2)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育婴箱,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儿童的行为可以通过除食物、饮料以外的大量强化物得到加强,比如,表扬、友善的微笑或者新玩具。

同时,儿童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惩罚而得到削弱,如权利的回收,父母的反对或隔离等等。

作为斯金纳研究的结果,操作性条件反射成为儿童心理学广泛应用的学习原理。

·班杜拉的观点

1)模仿或观察学习是儿童习得各种行为的基础:

模仿和观察榜样行为成为一种替代强化

2)强调认知和思维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

他证明了儿童的听觉能力、记忆能力以及从一系列复杂的观察行为中抽象出总体规律的能力影响着儿童的模仿和学习行为。

更后来,他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也就是他所说的社会认知。

3)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儿童的模仿行为是有选择性的,他们不是什么行为都模仿。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是否受到表扬或惩罚,儿童对行为形成了个人的标准,这个标准在特定情景中指导着儿童行为的方式。

所以,我们非常强调教育者,尤其是父母和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子女的成功率”?

维果茨基理论

·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列鲁”学派

A、心理发展的实质:

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1)低级心理机能:

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情绪、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

(2)高级心理机能:

指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等.是人积极改造现实的心理形式.

B、发展的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儿童越来越自觉主动,有明确目的性可以调节自己行为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增强,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高级心理结构。

从感知直觉行动思维到表象记忆为主再到抽象概括的心理机能占主导地位。

每一次重组都标志心理水平提高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C、发展的原因

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让孩子跳起来摸桃子

2)教育应走在发展前面

3)学习最佳时期:

在成熟阶段而却还没达到成熟地步的特性

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个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固然必须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评价

积极:

不仅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当今建构主义发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有实际探索。

局限:

1)部分理论缺乏实际的证明2)忽视生物因素的作用3)只是关注到个体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个体发生作用规范着发展的历程,而没考虑到个体在大环境中内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已经形成的认知性如何指引下一步的发展。

皮亚杰的理论

·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

·理论三大支点

逻辑学: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起着中心的作用,他采用符号逻辑来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

相对论:

任何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辩证法:

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或成长的原理.

·发展实质与原因

A、六种发展观

B、本质原因:

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即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主要把适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

C、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

同化和顺应

前者:

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后者: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认知结构发展的两个机能羽翼

·发展的结构与因素

1)认知结构:

指的是动作或心理运算所概括形成的抽象结构,认知结构是主体自身动作和运算中的逻辑--数学经验的协调,即一种双向建构.

2)双向建构,即动作和运算内化以形成认知结构(内化建构),同时,已形成的认知结构运用于客体以形成广义物理知识的结构(外化建构).

3)认知结构的理论

A、在儿童智慧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结构特征

B、认知结构的形成机制:

产生源泉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

C、认知结构具有阶段的特征

4)发展的因素

成熟:

成熟的作用在于揭示心理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物理因素:

构建物理知识

社会环境:

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在学校,亲子交往,书籍报刊,电脑媒体

平衡:

有一个内部的机制把它们整合起来,通过同化、顺应达到适应的平衡过程

·发展的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

最大的成就——哥白尼式的革命

一、是形成“客体永久图式”

二、是空间—时间的组织也达到一定水平

三、是因果性认知的萌芽

B、前运算阶段(2—7岁)

产生标志——表象性思维的出现

即儿童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通过一种意义所借达到意义所指

符号本身(意义所借)与符号所代表的东西(意义所指)两个方面的联系不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仅存在于儿童的主观意识中.

“三山实验”反应了儿童自我中心。

思维三个特征:

缺乏可逆性、受知觉外表的支配(直觉性)、在同一时刻只关注或集中于某一情境的一个方面(中心化)

C、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特征性:

1、可逆性的心理运算的能力;2、去中心化,他们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客体或事件的几个属性,并认识到这些属性或维度之间的关系;3、从依赖知觉信息转而使用逻辑原则

具体性

可逆性(守恒性)

群集运算

D、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开始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能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够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并且能够基于单纯的语言或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

1、形式与内容相对区分:

2、能进行假设—演绎的推理

·方法学——临床法

特点

1)丰富多彩的小实验——皮亚杰作业

2)合理灵活的谈话

a.纯语言的.b.半语言半实际的.c.通过实验操作,询问儿童每一个现象的原理.

3)自然性质的观察

4)新颖严密的分析工具

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一原因;

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是促使其发展的第二个原因;

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是促使其发展的第三个原因。

其他理论观点

·信息加工理论

与皮亚杰理论的异同

同:

1、试图描述认知的性质,分析人类心智如何表征和操作信息

2、试图确认认知过程如何随年龄和经验而变化

异:

1、信息加工理论假定认知是信息的加工过程,记忆限制可能影响儿童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假设发展变化是渐进而连续的,而不同于皮亚杰所想象的那种非连续的质的变化。

3、通常拒绝跨任务的一般性或阶段的观念

·生态学理论

关心动物行为的适应或生存价值和它的进化历史。

动物的行为主要是遗传的。

“印刻”,关键期的依恋行为

关键期: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生态系统理论

把正在成长中的个体看成是生活于受他周围环境多种水平影响的复杂关系系统。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

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表象予以翔实的陈述或记录,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解释:

根据研究资料分析发现各因素间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借以解释问题表象背后的真相

预测:

根据对问题原因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了解,预测将来在同类情境下问题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控制:

根据描述解释和预测所掌握到的问题性质,对造成问题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同类问题不在发生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个体的心理能力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相关与因果关系的区别)

2)主客体相互作用,给解释和预测带来困难;(罗森塔尔效应)

3)被试的意识性可能导致虚假的合作;涉及到社会价值和道德的时候尤其明显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易犯的两类错误

1)错误否定错误:

儿童已经具备了某种认知能力,但由于测量工具落后而测量不到该能力,研究者据此得出儿童不具备该能力的结论,从而错误否定了已具备的能力。

2)错误肯定错误:

儿童尚不具备某种认知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者居然“测量”到了该能力,从而据此得出儿童已经具备某能力的结论。

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概念

优点

缺点

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被试的行为与言语,以了解被试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许多儿童心理研究已经都是采用观察法,如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顺序》,达尔文(Darwin)的《一个婴儿的传略》等。

简便易行、在自然状态下获取的资料比较真实

容易受到观察者能力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系统观察)

被试的行为可能受到观察者的影响。

(单盲、隐蔽的摄像头)

只能回答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

调查法

是以提问方式对个体心理发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间接考察,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或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问卷法,它是通过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有关性别、年龄、爱好、态度、行为等)构成调查表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与被试交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

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分析。

问卷法

问卷的编制比较困难,因为必须考虑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如社会期望效应,回收率等)的干扰。

访谈法

能有针对性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不同文化程度的研究对象,而且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只能回答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

访谈法

访谈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访谈者自身素质、访谈对象特点等因素的限制;与问卷法相比,访谈法费事费力,且所得资料不易量化。

只能回答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

测验法

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测验法与问卷法最大的区别,测验法主要考察个体内在的心理状况,而问卷法主要调查被试一些外显的行为指标,而且,标准化量表一般具有常模和良好的信度、效度。

测验类型:

按测验目的,可将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等。

用标准化的量表测量儿童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根据研究目的和幼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量表;

(2)应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和程序进行测验;(3)应严格按照测验手册进行记分、处理和解释结果。

另外,针对幼儿的测验,还应考虑测验要与教育相结合。

心理测验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但不能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实验法

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来研究这些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最具效力。

实验室实验

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现场实验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实验室实验

研究者对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控制,实验结果客观、准确、可靠(实验的内部效度较高),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室实验

实验情境人为性较强,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实验结论难以推广到儿童日常生活中去(实验的生态学效度较低)。

另外,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如情绪、道德)等复杂心理现象很难用实验室实验进行研究。

既尽量控制了各种变量,又保持了现场的自然性,实验结论可推广性较强,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实验的生态学效度较高)。

实验控制条件不会太严格,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其内部效度较低。

临床法

自然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临床诊断法的合并应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谈话和与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

发展了标准智力测验和精神分析交谈的优点,避免了其中的一些不足。

注意的问题:

对研究者要求比较高

被试(subject):

被研究者、研究对象。

变量(variable):

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如性别、年龄、教学内容、能力等,这些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

由研究者选择、控制的变量,通常是刺激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

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无关变量(controlvariable):

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横断研究的设计P35

·定义:

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被试的心理进行测量和比较,以探讨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优点:

1)同时研究较大样本,被试更具代表性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