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家庭教育论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846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0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届家庭教育论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第四届家庭教育论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第四届家庭教育论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第四届家庭教育论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第四届家庭教育论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届家庭教育论坛.docx

《第四届家庭教育论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届家庭教育论坛.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届家庭教育论坛.docx

第四届家庭教育论坛

陈向东:

家庭教育就是大海上的灯塔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各位校长,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今天来了很多老朋友,也来了很多新朋友,但是不管是老朋友还是新朋友,我想都是关心家庭教育发展的朋友。

今天早上我从家出门的时候,我女儿看着我穿得这么正式,说,“爸爸,你干吗呀?

”,我说我要参加新东方的家庭教育论坛,我女儿说爸爸,你别走,我们学校刚刚发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材料,你看看,你加油!

当我女儿把她学校里边家庭教育的素材递给我的时候,那一瞬间,我看到我的女儿,我在想孩子可能是社会中千千万万的一员,但是孩子却是一个家庭的全部。

很多领导、老师、校长就问,你们新东方怎么想今天做家庭教育,我想可能基于三方面的理由:

第一方面的理由是新东方最早在18年前创业的时候,俞敏洪老师那时候做的是出国留学,后来我们第一批的学生,他们成为了家长,当他们成为家长之后,他们希望新东方能够提供很多的服务;第二方面的理由是俞敏洪老师他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也有很多的疑惑;当然到了今天,第三个理由是,我们新东方今年大概培训了250万学员,我们全国有26000名员工,我们有16000个老师,当我们每年面临亿万个家庭的时候,那么多老师把孩子送到新东方,如果新东方不能在家庭教育有所作为的话,我想新东方对得起它的存在吗?

当然,如果再加一个更伟大的理由就是,如果一个企业它要想真正的基业常青,它不仅仅是要有业绩,而最重要的是要担当社会责任。

今天来了这么多的领导和嘉宾,还有很多专家都来了,还有来自香港和台湾的专家,首先,我再次代表新东方,代表我们本次论坛的组委会感谢大家,谢谢!

很多时候我也在想,有一本特别畅销的书叫《蓝海战略》,我们刚刚带着新东方的校长到澳洲考察,考察了柏林大学、悉尼大学等等一些大学,我们也到了海边,到了汪洋大海的时候我突然想,我们的学生整个他们一生的生活,如果比喻成一片汪洋的大海,那学校教育可能就是一艘船只,而家庭教育就像大海上的灯塔,家庭教育中家长就是灯光,我们的专家就是灯光,这种灯光只有在灯塔里头照亮,才能带领中国孩子一生的航行。

我有一天因为接待客人,回家得比较早,看到我女儿在写一篇作文叫“我的妈妈”,我就很吃醋,后边通过我老婆的动员,我带我女儿出去,我说,“闺女,陪爸爸散步。

”我女儿说,“爸爸,我不陪你散步。

”然后又接着做作业。

随后我说,“闺女,今天你让你老爸高兴,老爸满足你的一切要求”,后来我女儿就问,“爸爸,真的?

”,我说,“真的”,她说:

“爸爸,你会掏鸟窝吗?

”,我说“会呀!

”,她说,“爸爸,我特别希望你给我掏个鸟窝。

”我说,“为什么呀?

”掏了鸟窝里的鸟怎么生活?

我说,“我要是帮你掏了鸟窝,你怎么办?

”我女儿说,“爸爸,我马上写篇作文‘我的爸爸’”我说,“那你写吧!

”。

她说,“我有一个很帅气的爸爸,他很忙,经常不在家,他是农村的,会砍树,会掏鸟窝,我爸爸刚刚答应要帮我掏个鸟窝,我爱我的爸爸。

”那一瞬间,我觉得我被我的女儿教育了;那一瞬间,我觉得我作为教育者,我的心里边是有一点发酸的,那一瞬间,其实我想如果有更多人早点帮我,我可能会做得更好。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中说“其实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时间,而是态度。

”当我们真正把一些态度给予我们孩子的时候,很不一样。

所以到了今天早上,看到我女儿说,“爸爸,这是我们学校的材料,你看看,家里都有。

”我过去拥抱我的女儿,我说:

“女儿,你真棒,爸爸今天一定得做到。

今天,这么多的领导,这么多的专家,这么多的校长,特别特别是我们的很多媒体朋友,在这个会上,我也呼吁我们的媒体朋友们要多报道家庭教育,多宣传家庭教育,多为中国的家庭教育鼓掌,再一次谢谢大家,谢谢!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李子勋:

首先感谢新东方俞敏洪老师对我的邀请,能在这儿讲课我也感到很荣幸。

当然我要声明一下,我讲到的可能是诸位老师没有讲到的,因为我喜欢讲大家未曾关注的地方。

我个人理解,是因为任何信息平衡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是重要的。

最近我出了一本书讲到“未来取向”。

所谓“未来取向”就是所有对孩子成长的这些父母要保持未知的情境,所谓未知,就是在孩子的成长方面我们都不是专家,或者我们都不知道未来的社会,比如40年以后的中国,或者30年以后的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他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方面的东西。

虽然西方比中国早发展20、30年,但是我们不知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40年以后,当我们的孩子在执掌国家,在行使他的主体意识的时候,在那个社会里面,我们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所以,我是比较主张家长,包括我们教育的专家们保持未知态度,就是说不知道,不知道我们怎么做才能对孩子是好的。

因为在这样一个心态下面,就造成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家长的需要。

心理学强调的是在不同社会现实中长大的人,他会看到不同的社会现实。

比如说90后的孩子,差不多他们的家长是70年或者是60年代末期出生的,对这些家长来讲,他们经历的成长就决定了他们对今天的社会产生的感受。

人就是这样,我们只能从我们感受到的现实去说话、去做事情,所以不能全怪家长,只能说在这个社会创造了一种叫成长或者叫竞争或者叫成为精英分子是重要的。

根据在那个社会产生的社会认同和自我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会让家长把这些压力传给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家长错了?

也不敢说是。

为什么?

因为我们还是不知道在未来中国要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我们要不要让孩子继续保持这种压力,让中华民族在世界的文化里面变得更加有进取呢?

假设我们过度满足孩子,给他压力,那么他们的动力会不会丧失?

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也不敢说是不是一定要让家长减轻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和压力。

但是,要提醒他们,注意到他们今天的焦虑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可能存在于他们成长的方式,但是不等于说未来他们的孩子会处在相同的社会现实里。

社会在转型,就是把幸福感、福利、关怀,就像新东方把社会责任放在自己的工作方向上,这都是说明未来社会可能是一个更加保障性的社会,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

今天如果我们让大家都不再逼迫孩子,那孩子的发展是不是就很好?

或者说我们在教育方面改变得太大,会不会像60年代的美国出现文化的断代,我们也不知道。

所以,谈到这一点,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所以在研究孩子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自己是处在一个未知的情况下。

可能我们还是会有焦虑,但是我们会有另外的信息来克制我们的焦虑。

当年我们的父母为我们打下了今天的天下,但是孩子长大后是不是还是跟我们一样呢?

是不是处在相同的社会竞争的态势上?

我们不知道。

这样的话,会让家长的焦虑稍微放松,但是不等于说家长不把自己感受到的现实告诉自己的孩子。

只要保持一个对未来取向的思考,想到未来是不确定的,就像30年前,我们永远不知道今天的中国会那么辉煌,我们在世界之林是那么骄傲。

我们在30年前也不知道今天我们都会开车,北京会拥堵,所以这一点大家要思考。

假设孩子是为未来准备的,那父母再把过去的压力传给他的时候就需要节制,适可而止。

但是不是说就放手不管,放手不管恐怕也是一个麻烦。

我记得以前在北师大做过一次论坛,谈到如果要保障我们孩子喜欢学习,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必须是高素质的,必须让孩子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感觉良好。

但是实际上北京的教委说不行,因为没人去干,工资低。

我说那好,国家可以给他房子住,给他车,给他教授的工资,就会有精英人士进入这个行业。

这里面就谈到了并不是一个好的想法,或者一个好的策略就可以实现的。

对中国现实来讲,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对每个家长或者每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要清晰地感受到,改变是从一些细微的地方进行。

今天我可能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其实也是我的这本书,就是《家庭成就孩子》里面谈到的一些观点。

假定人是大自然进化来的,那自然信息对人来讲就非常重要,由于我们人类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文明的发展,让我们远远地离开了我们的自然。

假设生命真的是自然的产物,那么孩子的内心或者我们人的内心就充满着自然的这些信息系统。

在研究信息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其实所有外部生命外部交换的都是信息。

那自然会不会是生命的摇篮呢?

我经常会倡导一种观念,就是要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间,让他一个人和大自然进行接触,比如说躺在草坪上看着月亮,或者在风中去感受皮肤的体验,我认为这个是蛮好的,也不需要花钱。

对于城市里面的孩子来讲,由于我们的孩子过多地接受到电视,能不能亲身地跟大自然接触其实是很重要的,尤其现在的科技发展,尤其现在我们谈到了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科学其实是一个静态的科学,并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大自然蕴含的智慧远比人类产生的智慧要高级N多倍,比如在上海的世博会,我们已经开始在仿生去研究生态的系统。

所以在这一点来讲,我经常鼓励家长,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孩子带到大自然去,会唤醒他内心的这些东西。

但是作为我们成年人,我们已经被言语、理性、科技的东西充斥了我们的生活当中,我希望作为一个补偿来讲的话,就应该让孩子花时间去跟大自然亲密接触。

农村的孩子他们并不见得不聪明,是因为他们储存的大自然的信息,比如说他们从来不会迷路,他们也不会饿死,他们有很多自然赋予的智慧,只是我们的城市化不吸收这些智慧,但是不等于说这些智慧是不重要的。

过去我们说少年自杀是很多的,现在农村的自杀率并不高,因为大自然还是一个疗伤的地方。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经常会发现,不管有多烦燥,你来到了昆明、来到了西藏、来到了丽江,你的生命就会被洗涤一番,就变得又有朝气了。

我从小也是跟大自然接触的,到年龄就下乡了,所以一直在大自然里面。

所以,要让孩子充满着自然的信息,首先假定人是大自然的,是地球的原住民,那么地球的这些自然信息对孩子最有滋养,因为我们很多智慧是被唤醒的,不是被创造的。

我们知道大自然蕴含了很多东西都是非常伟大、了不起的。

大自然的规律有节能、自取所需和循环利用之生态平衡,我们现在也不节能,也不自取所需,想想大自然的生物都是在这三个法则下循环的,人类早就不是任何生物生存的前提了,我们希望地球就是属于我们人类自己。

假设我们想人类的发展未来要更倒向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话,今天我们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去爱惜自然会不会比较好?

我不知道,这只是一个想法,只是建立在未知的情境中去考量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去让人类变得和大自然更加协调呢?

所以产生了这样一个培养孩子的想法。

这个想法其实是可以通过不同国家儿童发展去验证的。

因为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有善、有宽容,也有感恩,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比较容易以自恋的方式长大,他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型地发展,这个其实也是反映了人类进步的一个方式,所以也不能说这些是不好的,尤其是对90后的孩子,几乎都是以自恋为中心长大的。

所以对他们来讲,安全感满足,爱和被爱满足,他们需要的是尊重,在这些基本满足以后,人最需要的就是自尊的感觉。

这个论坛里面很多老师都谈到了孩子的自信、自尊这个问题,究竟妈妈的做法是不是有效的?

当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家长能够在他谦虚的范围给他一个很好的回应,导致了他真正找到自己能力的边界,这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自恋。

那么,也就说他这样的孩子有几个特征:

首先他坚持自己,同时欣赏别人。

同样,他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选择生活,包括他善良和感恩,这些都是以自恋为中心的。

我们现在看看在美国的环境里,60年代以后出生的美国人,尤其是最近这些美国人看起来都像大男孩,其实这些孩子从小都是在一种美国的自恋文化里长大的。

但是他们很可爱,跟美国人接触,他不会骗你,很坦诚,有什么就说什么。

我们的孩子在中国经济富足的情况下,可能越来越趋向于天使般的心灵,很可能,我不敢说绝对是这样,因为东方的教育思想和西方的教育思想恐怕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这个差异就在于我们基本的教育理念是不一样的。

大家知道,东方的文化里面讲的是女娲补天,那么说中国的妈妈是老虎,我觉得并不是贬义,只是西方人并不了解,只是他们更多在个人权力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还不敢说中国人是不是一定要用西方的教育方式才显得高级或者是进步。

如果我们片面地使用了西方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真的就是好吗?

有没有潜在的不好呢?

所以,这个自然取向的成长方式只是给我们家长一个思考,不等于说它一定会见效,也不等于说你让孩子经常去和大自然交谈,孩子就一定聪明,但是心理学家的确是在这上面得到了很多滋养。

所以,心理学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追求和大自然的交流,这些过程会让我们突然从内心唤起巨大的东西,情感、智慧和认知。

现在很多科技证明儿童在信息的采集要远比成年人强,而成年人却总感觉自己比儿童聪明,其实孩子跟大自然的相融是非常好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感受里,成年人感受的东西早就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我们建构的。

不管是爱因斯坦,还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无一例外就是保留儿童自觉的理念。

孩子,如果我们把大脑看成计算机的话,也就说他的大脑动用了所有高级运算单元才能够处理到他的自觉信息,但是我们需要用概念的思维,也就是用言语的思维方式。

但是我们现在的家长让孩子过早言语化,这个好还是不好呢?

不知道,我今天不能说这样就是不好,但是我要提出一些想法给大家。

一个复杂处理图形的计算机是需要几千个G的处理,但是处理言语只要几个K。

在自然发展的思想里面,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不要干扰他,不要过多地促进他理性地学习,不知道好还是不好。

过去在商品交换,没有货币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复杂,但是有了货币我们把交换变得很简单,对孩子成长来讲,越早简单化,还是让他保持更复杂的思维方式好,希望每个家长去思考,至少我个人认为是值得去尝试的。

其实东方的智慧的核心就是平衡,平衡是我们东方人的哲学思想。

假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就没有什么教育会适合每个人,我们能够讲出来,包括今天我站在这儿讲,能讲出来的东西其实都是很难操作的,原因就是说能说出来的信息都是言语化的。

所以,所有教育的思想作为可传承的教育思想,客观上来讲对每个孩子都叫独一无二。

在这个情况下,其实我们假定只有母亲、父母更知道孩子,尤其是母亲,只有母亲妈妈更懂得孩子,要是我们接受这个假定的话,我们马上就知道在任何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就看到了孩子其实不是这个孩子。

比如说我们有了这种教育思想,或者有了一种所谓的规律,或者叫尺子,观察尺子,很多母亲把孩子带到心理学面前,好像心理学比母亲更了解这个孩子。

怎么可能?

怎么心理学家会比母亲更了解孩子呢?

是他有一套观察系统,这套观察系统本不属于这个家庭,这个孩子,但是他通过这个观察系统看到的孩子也不是这个孩子,而是这套观察系统的产物。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个观察最后带来的是什么。

如果给妈妈爸爸带来了焦虑和困难,那么这种观察就要放弃。

我们要先把自己内心摆平以后,再针对孩子的交流,才能够自然地产生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庭成就孩子。

家庭曾有过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家庭的动力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好的教育是一种家庭关系,体现在氛围、亲密模型和交流类型上,而不是教育上。

当然我这样讲,还是要提醒大家,我讲的只是假定,不是什么真理,假设父母总是在贯彻一种好的教育思想而忘掉了给孩子带来某种舒适、快乐、愉快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色彩的话,那任何好的教育都是无效的,说到这里我还是要强调这只是假定。

一般一个好的孩子在一个好的摇篮里成长,常常会有感恩的心,会有敬畏心和善良心。

谢谢大家!

 

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国内学习治疗创始人之一宋少卫:

感谢大家的到来,很高兴来到这个论坛跟各位家长和领导沟通关于亲子沟通的共同成长法则。

现在,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遇到很多困惑,有两种孩子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种孩子是我们感觉他很聪明也很听话,家长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不生事,但总觉得这种孩子总是很幼稚,长不大。

有的家长苦恼地说,这个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一点,帮我负担一点儿家庭事务。

还有一类孩子是不管家长说什么事情,他总要顶嘴或者是反驳。

家长有时候会很烦,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能懂事。

其实孩子出现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原因,这两种孩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很多的情况下,都是由于家长和孩子不同步导致的。

今天我就来讲讲关于家长与孩子之间“同步、共同的成长法则”。

有些孩子进入了初中甚至高中,但家长仍然把他当成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去对待。

我亲眼看过一个孩子17岁了,他要去洗手间,父母马上追过去跟他讲,说洗手间在什么什么地方,说得非常详细。

这不是家长应该对待17岁孩子的方法,他完全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和面对。

所以,亲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同步成长。

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背后,有一对没有成长的父母。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亲子关系的示意图,我画的比较简单,大圆形代表父母,小圆形代表孩子。

我们看最开始,这个孩子在母亲的身体里,随着出生,孩子抱在父母的怀里。

然后,慢慢开始学走路,由父母手牵着手,最后父母放手让他在身边奔跑,直到最后他渐渐地远去。

其实,我们每一个父母都要了解,父母之爱的目的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分离,这恰恰是父母给孩子最崇高、最神圣的力量。

正因如此,我们对孩子的爱需要学会逐渐适应他的每个年龄阶段,让他们最终能够独立面对今后自己必须要承受的所有人生挑战。

亲子沟通,不变的法则是要逐渐随着年龄改变,但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

这里我跟大家分享四个比较重要的法则,当然远远不仅于此:

第一个是爱的法则;第二个是尊重真诚;第三个是等待;第四个是动情。

首先是爱的法则,我们“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从举办到现在一直讲爱,我在这儿给了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爱,这个时候孩子会很怕,怕的不是你责备他、打他,怕的是你不喜欢他了,不愿意跟他玩儿了,不能够陪着他成长;第二个境界是讲理,很多家长跟孩子在一起时,喜欢给孩子讲道理、讲规矩,这时孩子也能够听懂你说的话,但是容易跟你辩,尤其进入青春期他很容易逆反,他不愿意听家长说的那些道理,并总想着挑战权威;第三个境界是孩子根本不会理你,你说什么,他偏要跟你对着干,你花多少力量去帮他进步,他就会产生多大的反力,所以这个时候你是在推着他下滑。

尊重和真诚很多人都知道,怎么样能够做到尊重与真诚呢?

大家看我找的这个图片,我今天找了很多的图片,但是找来找去几乎全都是外国人,想找几张中国的父母和孩子比较好的照片,找不出来。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我们做的真的不够。

家庭教育一方面要有理念,另外一方面要有方法。

我认为视线的平等非常的重要,当你要去跟孩子讲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弯下身来,或者是蹲下来跟他平等地交流。

你要给孩子留足够的选择空间。

尤其是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好多家长就发现,跟这个孩子沟通很难达成一致,想要他这样去做,他偏偏要那样做。

这个原因很简单,你没有给他留空间,你所决定的事情,要求他去做,这个时候他很容易逆反,但是如果你给他两个三个以上的选择,甚至有的时候你是在认同他的前提下,引领着他往前走,你就会发现,很容易去改变一个叛逆的孩子。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穿名牌,家长很头疼,不知该怎么办。

他妈妈很痛苦地告诉我:

“我不给他买名牌,他把他爸爸藏的这个茅台酒拿出去给卖了,自己买了一身名牌回来。

”后来我跟这个学生聊天时,第一天我穿上了我最贵的行头,我说:

“听说你对名牌很了解,你看看我这是什么衣服?

”他马上这个是什么牌子的,那个事什么牌子的,说完后很得意。

我又问:

“这么多的名牌你都知道,你觉得穿名牌怎么样呢?

”他说:

“很好,老师你觉得不好吗?

”我告诉他我觉得也挺好的,并结束了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他妈妈很着急地说:

“宋老师,我是请你告诉孩子不要老穿名牌。

第二天我跟他见面,又穿了一身衣服去,看上去也还不错。

见面这个孩子就问我:

“老师你这身衣服也很好,多少钱?

”我说,你猜。

他从3000块钱开始往下猜,一直猜到200块钱,我点头。

他说:

“为什么你这一身衣服和上一身衣服看起来差不多,却这么便宜呢?

”我告诉他,衣服只是外表,人更重要。

然后我说今天想跟你讨论一个话题:

你最喜欢哪个女明星?

他说了之后,我们上网把这位女星的图片搜出来,那位女星身上穿了一件非常名贵的衣服。

我问他,你看她穿这个衣服像什么?

他说了一句很难听的话。

我说,这就是穿名牌的第一个境界:

穿上名牌,糟蹋名牌。

像你和我,我们现在穿名牌都挺精神的,这就是第二种境界:

穿名牌像名牌。

我说第三个境界是我正努力在做,但还没做好的,你也可以尝试一下,即穿什么都像名牌。

说到这,这个孩子很高兴,我没有再说别的。

回家以后他便跟他妈妈讲说,以后我的衣服,一律不许超过500块钱,后来干脆跟他妈说,要不我自己去买,宋老师已经告诉了我几个买衣服很便宜的地方。

孩子有的时候就像一头小牛犊,他有对抗精神,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把这头牛犊往前推是很难的。

但这个时候你要牵引他往前走两步,然后再调转头顺势而为,会比强硬地去推动要好得多。

这个时候你的退,是给他足够的空间。

讲到真诚和尊重,我有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一个故事想跟大家分享:

有很多人了解在印度甘地是被当做国父来看的,曾有一个国外贵夫人的孩子很崇拜甘地,这个孩子很喜欢吃糖,我们都知道吃太多糖对孩子不好的。

后来贵夫人就带着孩子跑到印度跟甘地见面,她说:

“亲爱的圣主,我的孩子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我希望你能替我跟他说不要吃糖了。

”甘地说:

“好吧,但请你一个月以后再来。

”贵夫人很纳闷:

我千里迢迢坐飞机到印度来,你却让我一个月以后再来。

但出于对甘地的尊重,她就带着孩子回了他的国家。

一个月后,她领着孩子又来了,甘地跟小孩说:

“孩子,你知道吗?

请你以后不要吃这么多的糖。

”这个小孩子认真地点了点头说,行。

这个贵夫人很纳闷地问他:

“亲爱的甘地,你能不能告诉我,明明就是一句话,你为什么让我等到一个月之后再来跟我的孩子说呢?

在座的家长有人知道,为什么要等一个月吗?

为什么要让这个母亲带着孩子往返两次?

有的人说是为了郑重其事,有的人说是为了让这个孩子感觉到这件事情不容易,其实都不是。

甘地告诉这位母亲:

“其实,我也喜欢吃糖。

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首先做到我自己不吃糖,然后我才有理由和足够的信心告诉孩子不要吃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真诚,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自己要做好榜样。

也许有时你做得并不是很好,但你要告诉孩子,你要跟他一起努力去做好。

教育孩子的过程对每一个家长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有时候他会把你的事业推向一个高度,因为你会发现你必须改变自己。

人这一辈子,有三个可以改变你的人:

第一个是导师,这个导师不是说学业上的,是心灵上的导师;第二个是你的爱人,他对你命运地改变是很大的;第三个就是你最可爱的孩子,因为他的成长会给你很多推动。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给我带来了很多幸运,让我的事业和人生变得特别的煌,道理就在于此。

有些你原来改不掉的毛病,由于孩子的到来你改变了。

那么,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能告诉他,我曾经和你一样犯过这样的错误,这对孩子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个法则比较简单,即等待法则。

中国的父母都特别心急,总想一步到位,总期望有一个方法一下子把问题全解决。

实际上,教育有的时候不是心急能够解决的,往往我们要等待。

看到孩子的问题,把它默默地记在心里,等什么呢,等下一次,然后鼓励他,用正向的方法去解决他负向的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流行一句话叫“理解万岁”,在一个家庭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在悲伤的时候,如果感到妈妈和他一样痛,他的痛就被分担了;一个孩子在沮丧的时候,如果他知道父亲理解其此刻的感受的话,他就能找到一个依靠和港湾。

当我们在跟孩子说话,尤其是当你要告诉他,指出他的一些毛病时,请你一定告诉他,我理解你此刻地感受。

说完了不变的法则,我们再来看看亲子沟通中变化的法则。

我在这儿给大家几个方法,一个是延迟满足,延迟满足仍然有很多家长并不是很了解,我从2005年就讲,延迟满足对一个家庭和这一代孩子的重要意义。

延迟满足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沃尔特做的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

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他把一群孩子放在观察室里,每人发一块糖,然后告诉孩子,你拿到糖就可以吃,但是如果你能等到老师出去办点儿事回来再吃,老师会再给你一块糖,然后记录下来谁是老师一出门就吃糖,谁一直等到老师回来再吃糖,并进行了30年的跟踪调查取证,根据这个实验,他得出一个结论:

每一个老师一出门就将糖吃了的孩子,包括他的学历等在同辈中都是倒数位置,也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