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763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docx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docx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感觉

第七章感觉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

〖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它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本章只着重介绍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的基本现象

第一节概述Top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香味、感受到一定的温度等等。

同时,感觉也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

我们觉察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受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舒适、疼痛、饥渴等等。

不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或是对内部刺激的反映,感觉是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通常总是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时,我们就知道“这是白纸的白颜色”、“这是红旗的红色”;当我们用手接触某个物体时,会说:

“这是又硬又冷的东西”、“这是一块玻璃”。

这些回答都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除非是新生儿或在特殊的条件下)。

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也随之产生了。

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声音、颜色、软硬、重量、温度、气味、滋味等等。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的运动、姿势以及内部器官的工作情况。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人只有通过感觉,才有可能逐步认识不依赖于他而存在的客观世界。

“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19页。

二、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感觉信息加工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

机体的感受器,也是过滤器,它们只反应某种类型的刺激,而完全不反应其它种类的刺激。

例如,眼睛对光波敏感,对声波不起反应;而耳朵则相反。

对某一感受器来说,感受敏感的那种能量刺激,叫适宜刺激。

由刺激引起感受器产生相应变化的整个过程,叫刺激过程。

刺激过程的实质是感受器把刺激的能量(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转化为神经冲动的过程。

不同类型的刺激能,如光的、声的和机械的,由不同的感受器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并反应刺激的不同性质和强度。

但是,感受器并不是消极的受纳器。

在感觉信息加工过程中,感觉器官不断进行着探索,并依据先行的感觉效应对感受器进行反馈调节,这样才使我们获得清晰准确的感觉经验。

如果感觉器官不进行探索活动或限制其探索活动,感觉的信息加工就会中止。

在一个实验(Cornsweet,1953)中,把一个微型投影器固定在被试的眼球角膜上,使视象随着眼球的转动而转动,无论眼球如何转动,视象始终固定在一定点上。

经过几秒钟,被试就完全看不见这个投影了。

这说明,感觉器官的主动探索活动是感觉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之一。

感觉信息加工的第二个环节是传入神经的活动,它把神经冲动传递到中枢。

体内外的信息在传入神经通路中是以单个神经元或一群神经元的电位形式呈现的。

神经细胞的电事件以某种方式代表或表示作用于机体身上的刺激,这一过程称为编码。

编码包含着把一种形式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一套法则。

感觉信息可用几种方式的全或无的动作电位来编码。

例如,以冲动发放的频率、节奏(如,每隔一秒1次或2次),冲动的串长等来编码。

刺激的强度在神经道路中是由一个或多个神经细胞中的冲动发放频率来表示的。

不同类型的刺激由不同的感觉道进行信息加工。

由于神经冲动在多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主要是借助于神经介质而进行的。

因此,在传入通路中,感觉信息加工既有电编码也有化学编码的问题。

感觉信息加工的最后环节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

从感受器经脑的各部最后到达大脑皮质是由一系列神经元连接起来的。

感觉信息在到达大脑皮质之前都要经过皮质下中枢的各中继核。

中继核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力站,它们都有进一步加工信息的作用。

感觉传导系统中较低水平上的简单信息加工为复杂的皮质水平上的信息加工准备好适当的输入。

最后皮质的感觉代表区接受丘脑传来的信息,它按严格配置接收传来的信息。

然后又从该区域将信息再输送至联络区进行更高级的加工,这样就产生了感觉经验。

关于皮质的感觉信息加工的见解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变。

不少研究发现,每一感觉系统都有几个皮质代表区,并有空间位置的代表.久(但不一定与面积大小相关)。

例如,发现袅猴(一种新大陆猴)的大脑皮质至少有六个视觉区,每一个都是视网膜的一个地域图式的代表区;体表感觉的皮质代表区至少有七个(N.Woolsey,1981)。

研究还发现,皮质上的每一个感觉区都接受丘脑的一个或多个部位传来的冲动。

丘脑的某些部分投射到一个皮质区,另一部分则投射到其他几个皮质区。

不仅皮质与丘脑之间有往返的信息交流,不同感觉区之间有复杂的纤维相互联系,而且不久同感觉区之间也有相当多的重叠。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正在深入之中。

虽然感觉是在脑中发生的,但我们却意识不到感觉是发生在脑中的,相反,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在外部世界或身体表面发生刺激的地方。

甚至刺激大脑皮质所引起的感觉也是如此。

感觉的这种投射现象是习惯和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

三、感觉的种类

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标准,对感觉进行分类。

对感觉进行分类研究,目的是探讨各类感觉的一般规律。

根据感觉刺激是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把各种感觉分为两大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属于外部感觉的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

属于内部感觉的有:

肌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四大类。

视觉是对光波(电磁能)的反映;听觉是对声波(机械能)的反映;味觉和嗅觉是对滋味、气味(化学能)的反映;皮肤感觉是对触压(机械能)和温度(热能)的反映。

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四类:

(1)特殊感觉,包括视、听、味、嗅和前庭等感觉;

(2)体表感觉,包括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3)深部感觉,包括肌肉、肌健、关节等感觉及深部痛觉和深部压觉;(4)内脏感觉。

四感觉与个性

人们的感觉有共同的机能,存在着普遍规律。

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能力也有相当大的差异。

人们在感觉能力上的差异与他们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正常儿童的感觉机能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随着生活实践对感觉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人们的感觉能力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

例如,磨工的视觉极敏锐,能看出0.0005毫米的空隙,而常人只能看出0.1毫米的空隙。

染色专家能区分40-60种黑色色调,而常人只能看出2-3种。

有经验的飞行员能分辨出1300转和1340转的差别,而常人只能分别1300转和1400转的差别。

熟练的炼钢工人在通过蓝色眼镜看马丁炉的火焰时能十分精细地辨别浅蓝色的微小差异。

熟练的屠夫能准确地割下顾客所需要的各种重量的猪肉而相差甚微。

熟练的厨师有高度精确的肌动觉,在切肉丝时丝毫不伤及菜板。

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

口味师有高度精确的嗅觉和味觉等等。

在严格控制的感觉剥夺实验室中完全隔音,要求被试戴上半透明的墨镜,使他除了能看到漫身光线外,看不出任何开关的图形;戴上手套以减少触觉刺激。

这样经过两三天后,被试几乎都不能忍受这种懊丧而拒绝做实验。

此时有的被试开始出现梦样的幻觉,对时、空含混不清,不能集中注意。

如果延长剥夺时间,有的被试还会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这说明,人需要有不断变化的感觉输入,而对分管的刺激会做出抗拒反应这种对感觉的需求称为感觉寻求。

人们的感觉需求是有个别差异的。

高感觉寻求者经常使自己保持较高的唤醒状态,寻求不断变化莫测的刺激,对类似或先生的刺激会很厌烦;他们对自己的内部很第三很难耐受疼痛;而不同于低感觉寻求者。

第二节感受性及其测定Top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

过弱的刺激如落在皮肤上的尘埃,我们是觉察不到的。

刺激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觉察到。

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强度值,而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

在测量感觉阈限时,随着刺激量逐渐增加,被试对刺激从觉察不到,到有时能觉察到有时不能觉察到,再到完全能觉察到。

如(图7-2)所示,随着刺激量的增加,被试报告觉察到刺激的次数百分数随之增加。

这条曲线称为心理物理函数,它表明心理量(感觉经验)与物理量(刺激的物理强度)之间的关系。

按照惯例,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因此,在我们有感觉和没有感觉之间显然是不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值起作用的。

阈限是一个逐渐过渡的强度范围。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如果用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

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的感觉阈限是很低的。

例如,在空气完全透明的条件下,人能看见一公里远的干分之一的烛光。

如果用这个能量把一克水加热1○C,要花6干万年的时间。

人能嗅到一公升空气中所散播的一亿分之一毫克的人造麝香。

当然,不同个体的绝对阈限有相当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体也会因机体状况和动机水平而发生变化。

低于绝对感觉阈限的刺激,虽然我们觉察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

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

因此,有意识的感觉阈限与生理上的刺激阈限并不完全等同。

一般说来,生理的刺激阈限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

因为一个人说出“我感觉到它”之前,早有一定的生理过程发生了。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刺激量,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的。

例如,在原有200支烛光上再加上1支烛光,我们是觉察不出光的强度有所改变的;一定要增加2支烛光或更多,才能觉察出前后两种光在强度上的差别。

为了引起一个差别感觉,刺激必须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

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觉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缩写为jnd)。

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H.Weber,1795—1878)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R(德文Reiz的缩写)表示最初的刺激强度,以R+ΔR表示刚刚觉察出有变化的刺激强度,那么在一定范围内,每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种相对的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即为:

ΔR/R=K

这个公式称为韦伯定律(或韦伯分数、韦伯比值、韦伯常数),即当R的大小不同时,ΔR(最小党差的物理量)的大小也不同,但西R用则是一个常数。

例如,原先举起50克(R)的重量,其差别阈限是二克,那么至少是51克的重量才被我们觉察出比原先稍重一些;如果是100克重量,那么至少是102克才被我们觉察出比它稍重一些;如果是150克,至少是153克才被我们觉察出比它稍重一些。

可见,在这里,差别阈限值是刺激重量的同一分数:

l/50=2/100=3/150=0.02。

这一韦伯分数表明,必须在原初重量的基础上再增加它的2%,才能觉察出它比原初重量稍重一些。

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相差很大。

表7—1是在中等强度刺激的条件下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

韦伯分数越小,则感觉越灵敏。

各种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在中等强度刺激范围内是正确的,但在极端刺激(过程或过弱时)的条件下就不正确了。

费希纳(C.T.Fechner,1861—1887)确定了接近绝对阈限时韦伯分数所发生的变化,进一步假设一个最小觉差为一个感觉单位,并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下式:

S=KlogR+C

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是常数,即是说,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

这就是费希纳定律。

后来的研究表明,费希纳定律也不是通用的,也只具有近似的意义,即它也仅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虽然这个范围相当大。

差别阈限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按照惯例,差别阈限就是在50%的实验次数中被辨别出来的刺激最小差别。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二、感觉阈限的测定

感觉阈限的测定有多种方法。

通常把这些方法称为心理物理学方法。

从1860年开始,费希纳就把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研究领域,称为心理物理学。

经典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主要有极限法、常走刺激法和调整法。

50年代发展起来的有信号检察论。

(一)极限法

极限法也称最小变化法。

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时,各刺激强度按微小的变化排成系列,用递增法和递减法向被试呈现刺激。

例如在D’Amato(1970)测定音高的一个实验中(见表7-2)用递增法测试时,从阈限以下开始呈现刺激,然后逐渐递增,直到被试第一次报告说“我听到了”(+)为止;此时记下的刺激量代表反应的“出现阈限”(TA)。

用递减法测试时,从阈限以上开始,呈现刺激,然后逐渐递减,直到被试第一次报告说“我听不到了”(-)为止;此时记下的刺激量代表反应的“消失阈限”(TD)。

用这两种测试程序进行多次交替测试。

在全部递增和递减系列实验完成后,计算出所有:

“出现阈限”和“消失阈限”的算术平均数就是被试的绝对阈限。

在D’Amato的实验中,得到的绝对阈限(AL)为240赫兹。

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与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的主要区别是,在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测试都向被试呈现两个刺激:

一个是标准刺激,另一个是比较刺激。

要求被试评估比较刺激是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刺激。

用速增法测试时,变异刺激从远小于标准刺激开、始,逐渐递增,直到被试报告“等于”标准刺激及第一次报告大于标准刺激为止。

将反应“等于”到第一次判定为“大于”标准刺激的数值加以平均,即为上辨别阈限(Lll)。

在递减法中,比较刺激从远大于标准刺激开始,逐渐递减,直到被试报告“等于”标准刺激及第一次报告小于标准刺激为止。

将反应“等于”到第一次判定为“小于”标准刺激的数值加以平均,即为下辨别阈限(L;)。

差别阈限(DL)的计算公式是:

DL=(Lu-L1)/2

(二)常定刺激法

用常定刺激法测定绝对阈限时,先选择在绝对阈限可能值上下5至7个刺激,然后以随机方式将这些刺激呈现给被试,每个刺激一般呈现50-200次。

以呈现总次数中有50%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为绝对阈限。

用常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与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一样,都要求被试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所不同的是,在常定刺激法中各个变异刺激以随机方式出现,而不是以递增和递减方式呈现。

由于这种方法是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总呈现次数所占比例(50%)来计算预算值的,所以也叫次数法。

(三)调整法

这种方法是让被试自己调整刺激强度从低于阈限值开始逐渐增大刺激强度,直到刺激刚能感觉到为止;或从高于阈限值开始,降低刺激值,直到刺激不能感觉到为止。

以被试所作的多次调整的平均数来确定绝对阈限。

调整法也可用来测量差别阈限,就是要求被试调整比较刺激值,直到与标准刺激值相等。

(四)信号检察论

用前述三种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测定阈限时,常常会有动机、期待等非感觉因素对阈限的估计产生影响。

例如,在心理物理实验中,有的被试判断标准严、要确实感知到有刺激或刺激有差别才报告感知到了,而有的被试判断标准宽,并没有感知到有刺激或刺激差别便报告感知到了。

这就难以把所测得的阈限与反应倾向性分开。

幸好这个问题由信号检察论妥善地解决了。

信号检察论把所要检察的刺激或刺激差别叫信号(S),把可能与信号混淆的刺激叫噪音(N)。

信号检察论的基本原理是:

当被试接受一个在噪音背景上的微弱信号,并要判定“有”、“无”信号时,可能有四种结果:

对噪音和信号同时出现((SN)回答“有”(称为“击中”)或“无”(称为“漏报”);对噪音单独出现(N)回答“有”(称为“错报”)或“无”然为“正确否定”)。

由于被试采用的判断标准不同,可能出现的错误也不同。

如果判断标准严;容易将信号漏报;如果判断标准宽,则容易出现将噪音错报。

在信号检察实验中,事先告。

诉被试(SN)和(N)各自出现的概率(称为先验概率),以及对判断结果的奖惩办法,被试要对许多次随机呈现的刺激作出每一个是SN或N的判断。

根据呈现的刺激和被试的判断结果,所估计出来的击中和错报概率,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他的辨别力(p)和钻报率判断标准(d勺。

被试的判断标准图7-3ROC曲线和辨别力测定可以通过接受者工作特点曲线(简称为ROC曲线)来实现(见图7-3)。

曲线上各点反映相同的感受性在不同判断标准下的表现,因此也称为等感受性曲线。

信号检察论和经典心理物理法之间存在着某种~致的关系。

经典心理物理法不能对感受性和主观态度分别地进行测量。

信号检察论则可以用一些方法测量反应的倾向性,并使所测得的辨别力不受反应倾向性的影响。

第三节视觉Top

一、视觉的物理刺激

宇宙间充满着各种电磁波。

从波长小于几个微微米的宇宙射线到波长达上千米的无线电波都属于电磁波的范围。

在这些波长的范围内,只有很小一部分才能产生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80urn到780urn之间的电磁振荡,即可见光谱(图7-4)。

可见光谱具有三维特点:

波长、强度和纯度。

这些特性与我们视觉经验的色调、明度、饱和度有密切关系。

不同波长的光引起不同的色调感觉:

700urn为红色,580urn为黄色,510urn为绿色,420urn为紫色,表73是光谱颜色彼长和范围。

光的强度可用照在乎

面上的光的总量来测量,这叫照度。

光的物理强度引起视觉经验的是明度。

通常一个强烈的光看上去会比一个较弱的光明亮。

但由于某些原因,这种光的物理强度与主观感觉的明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样的。

纯度是指光的成份的纯杂性,它引起的色觉反应是饱和度。

例如,紫红色、粉红色、墨绿色、浅绿色都是饱和度较小的彩色;而真红色和鲜绿色则是他和度较大的彩色。

他和度取决于光线中优势波长所占的比例。

决定色调的优势波长所占比例越大,该色调的饱和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也可以把光刺激分为两大类:

彩色和非彩色。

非彩色,包括白色、黑色和各种不同程度的灰色;彩色,除白、灰、黑以外的一切颜色。

为了便于理解光刺激引起视觉经验中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相互关系,可以用色轴图(图7一引加以说明。

图7-5中垂直中轴代表白、灰、黑系列的明度化:

顶端是白色,底端是黑色,中心是中灰色。

绕中轴四周的是不同的色调:

红、橙、黄、绿、蓝、紫等。

四周与中轴的垂直距离代表饱和度的变化;与中轴垂直距离越短,他和度越小;与中轴垂直距离越长,饱和度越大。

从图7-5可见,非彩色只有明度上的差异。

彩色则有色调、明度和炮和度的变化。

实验证明,如果颜色中三个特性之一有变化,颜色感觉也发生变化;如果两个颜色的三个特性相同,则不论其组成成份如何,在视觉经验上都会产生相同的颜色感觉。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光刺激引起视觉的过程,首先是光线透过眼的折光系统到达视网膜,并在视网膜中形成物象,同时兴奋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然后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视觉过程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视觉系统的折光机制和感光机制

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其构造颇似照相机,具有较完善的光学系统及各种使眼球转动并调节光学装置的肌肉组织。

眼球由眼球壁和折光系统西部分组成。

图7-6是人类眼球的剖面图。

眼睛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

它们具有透光和折光作用。

当眼睛注视外物时,由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上述折光装置使物象聚焦在视网膜的中央凹造成清晰的物象。

眼的折光系统与凸透镜相似,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象是倒置的、左右换位的。

由于大脑皮质的调节和习惯的形成,我们仍把外物感知为正立的。

视网膜由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265)(268)度的改变等,以保证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三、视觉现象

(一)视觉感受性和视敏度

1.对光的强度的感受性在适当的条件下,视觉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感受性,其感觉阈限是很低的。

前已述及人眼能对2—7个光能量子起反应。

视觉对光的强度的差别阈限在中等强度时符合于韦伯定律,即凸R/R近似于1/60。

但在光刺激极弱时,比值可达1/l,光刺激极强时,比值可缩小到1/167。

视觉对光强度的感受性与眼的机能状态,光波的波长,刺激落在网膜上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眼睛对暗适应越久,对光的反应越敏感。

波长500urn左右的光比其他波长的光更容易被觉察到。

光刺激离中央凹8”-12”时,视觉有最高的感受性;刺激盲点时,对光完全没有感受性。

2.对光波长的感受性视觉对光波长的感受性不同于对光强度的感受性。

一般说来,看见哪里有光总比说出光的颜色要容易些。

在任何一种确定的波长中都有这样一段强度区域,在这一区域中,人眼只能看出光亮却看不出颜色(图7-8)。

图7-8表示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受性,虚线表示对每一波长看到无色光时需要的最小强度;实线表示对每一波长看出颜色时需要的最小强度。

视网膜的不同部位对色调的光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视网膜中央凹能分辨各种颜色。

从中央凹到边缘部分,视锥细胞减少,视杆细胞增多,对颜色的辨别能力逐渐减弱;先丧失红、绿色的感受性,最后黄、蓝色的感受性也丧失,成了全色盲。

这种现象可用下面的简易实验加以证明。

在桌子上放一张白纸,白纸中央划一“十”字符号,用一只眼睛在30-40公分处盯着“十字”,然后把一小块红或绿色纸片由“十”字处逐步向外移动,开始能看到红或绿色,移到一定距离看起来就成了灰色。

如果用黄或蓝纸片,移到更远一些的距离看起来也变成了灰色。

人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在不同波长是不一样的。

在光谱的某些部

位,只要改变波长Inm就能看出颜色的差别,但在多数部位则要改变1一Znm才能看出其变化。

图7-9是不同波长的颜色辨认曲线。

它表明,最低阈限在480urn和600urn附近,最高阈限在540urn附近和光谱的两端。

在整个光谱上,人眼能分辨出150种不同的颜色。

3.视敏度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在临床医学上

也叫视力)。

一个人辨别物体细节的尺寸愈小,视敏度就愈高;反之机敏度愈差。

视敏度与视网膜物象的大小有关,而视网膜物象的大小则决定于视角的大小。

所谓视角就是物体的大小对眼球光心所形成的夹角。

同一距离,物体的大小同视角成正比;同一物体,物体距离眼睛的远近同视角成反比。

视角大,在视网膜的物象就大。

分辨两点的视角愈小,表示一个人的视敏度愈高,视力愈好。

常用测定视敏度的视标有“C”形和“E”形。

视角的度数等于1分角(圆周为360度,1分角为1/60度)时,正常的眼睛是可以分别地感受这两个点的。

因为1分视角的观象大小是《.4微米,相当于一个视锥细胞的直径。

在理论上说,物体的两点便分别刺激到两个视锥细胞上,因而能把它们区分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