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498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docx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docx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1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目前研究的一些重大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1.2概述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3从细胞学发展简史中,你如何认识细胞学说建立的重要意义?

1.4了解细胞生物学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1如何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2细胞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3试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特征。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3.1细胞形态的基本观察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3.2举出3-4种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它们的作用。

3.3细胞工程包括哪些方面的技术?

3.4简述细胞/组织培养方法的主要步骤及其应用。

第四章细胞质膜

4.1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

答:

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其中流动性包括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流动性,不对称性也包括膜脂的不对称性和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膜适当的流动性是保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保证了细胞正常代谢活动的进行,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动停滞,流动性过高则会导致膜的溶解,且膜的流动性与植物抗寒能力有关;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复杂的生理活动的保障,与生物膜功能息息相关。

4.2生物膜的化学组成成分是什么,其中膜蛋白有哪几种类型?

答:

生物膜化学组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其中膜蛋白可以根据其分离的难易程度及其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外在膜蛋白(外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整合膜蛋白)和脂锚定蛋白。

外在膜蛋白:

为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者其他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膜蛋白分子或膜脂分子结合,改变离子强度和温度就可得到且不膜结构不被破坏;

脂锚定蛋白:

通过共价键与脂分子相连而插入脂双分子中;(脂肪酸结合到膜蛋白N端的甘氨酸链上、15或20个碳链长的烃链结合到膜蛋白C端的半胱氨酸残基上、通过糖脂锚定)

内在膜蛋白:

不同程度嵌入脂分子中,需使用去垢剂。

4.3以血红细胞为例谈谈膜骨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答:

膜骨架蛋白:

血影蛋白、肌动蛋白、锚蛋白、带4.1蛋白。

膜骨架结构:

血影蛋白四聚体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形成血影蛋白网络。

通过两个锚定位点固定在质膜下方:

通过带4.1蛋白与血型糖蛋白连接;通过锚蛋白与带3蛋白相连。

功能:

膜骨架是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架结构,从力学上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4.4用什么方法可以分离膜蛋白,如何获得有功能活性的膜蛋白?

答:

分离不同的膜蛋白使用的方法也有区别,如需要分离的是外在膜蛋白则可以通过改变溶液中离子强度或温度分离膜蛋白;对于膜整合蛋白则需要使用去垢剂,使用非离子去垢剂可以获得有活性的膜蛋白,而离子型去垢剂对蛋白质作用剧烈,会引起蛋白质变性;除了使用化学试剂也可以使用超声波细胞破碎获得膜蛋白。

4.5生物质膜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答:

1.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2.调节运输:

选择性的物质运输;3.为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有序;4.参与信号转导;5.参与细胞间的相互识别:

细胞连接与识别等;6.能量装换;7.参与形成不同功能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4.6名词解释:

细胞膜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脂质体、去垢剂、血影

①细胞膜与生物膜:

细胞膜是生物膜的一种,细胞膜指的是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生成的生物膜,而细胞的内膜系统和细胞膜统称生物膜,其中细胞内膜系统指的是在结构,功能和发生上相关联由单层膜包被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②流动镶嵌模型:

1972Singer和Nicolson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实验结果提出。

主要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③脂质体:

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现象制备的人工膜。

(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上时,其极性端插入水相而非极性暴露在空气中,搅动后,形成极性端向外的脂分子团或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

④去垢剂:

去垢剂是一种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双型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常用的试剂。

⑤血影:

红细胞经低渗处理,细胞释放出内容物,留下一个保持原形的空壳。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5.1阐述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

简单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比较它们的特点及生物学意义。

答:

在跨膜转运时根据是否需要膜转运蛋白参与以及细胞是否提供能量将跨膜运输分为简单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根据分类依据可知三者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需要膜转运蛋白和能量下面是各个运输方式的特点

1简单扩散:

小分子物质运输,顺电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不要用膜转运蛋白的参与,也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主要是一些疏水性分子如苯和极性小分子通过该方式运输;

②主动运输:

小分子物质,顺电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需要膜转运蛋白(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参与,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多种极性小分子和无机离子包括谁,糖,核苷酸都可以通过该途径进行运输;

③主动运输:

小分子物质,逆电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5.2生物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不同,生物体通过什么机制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请举例说明。

答:

这种差异取决于两种机制的调控一是:

一套特殊的膜转运蛋白二是:

取决于质膜本身脂双层所具有的疏水性特征。

在细胞中由于带电荷的离子跨膜运输需要较高的自由能,故没有转运蛋白的参与离子是不能通过膜的,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跨膜,以钠离子和钾离子为例,钠离子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离子,钾离子是细胞外多,导致这个的原因之一就有Na-K泵的工作在细胞内消耗一份子的ATP可向细胞内运输2份子k(逆电化学梯度)。

5.3简述大分子物质的运输类型及特点。

答:

大分子的运输是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进行的,即膜泡运输。

这种运输方式可以同时运输一种或一种以上数量不等的大分子甚至颗粒物质,又叫批量运输,其过程涉及生物膜的断裂及融合,是一个耗能的过程。

是主动运输。

5.4比较载体蛋白与通道蛋白的异同/简述膜转运蛋白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

膜转运蛋白可以根据其转运的机制不同分为两类分别是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其中载体蛋白在转运时与溶质特异性结合后,通过自身构想的改变以实现对物质的运输,而通道蛋白通过形成亲水性通道实现对特异溶质的转运。

1载体蛋白:

属于多次跨膜蛋白,每种载体蛋白能与溶质特异性结合通过构想的改变实现运输。

具有3个特点分别是a与溶质特异性结合一种载体蛋白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b转运过程中有类似于酶与底物作用的饱和动力学特征c存在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

2通道蛋白:

有3种类型分别是,离子通道,孔蛋白和水孔蛋白,都具有选择特异性不是所有的溶质都可以通过有3个显著特征分别是a极高的转运速率b没有饱和值c离子通道不是连续开放而是门控性。

5.5比较P-型离子泵、V-型质子泵、F-型质子泵和ABC超家族的异同。

答:

相同点:

1转运对象都为小分子物质,不能运输大分子物质;

2都属于膜转运蛋白中的载体蛋白位于生物膜上;

3转运机制相同,都通过构象的改变转运溶质;

不同点:

1结构不同:

p型泵都具有两个独立的α催化亚基部分有β亚基V\F型质子泵的结构复杂,abc超家族由四个核心区域组成(两个跨膜结构域T、两个胞质侧ATP结合域A);

2定位不同:

p型泵如ca泵分布在细胞的质膜和某些细胞器如内质网叶绿体和液泡膜上;FV型质子泵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胞内体膜、溶酶体膜,破骨细胞及某些肾小管细胞的质膜上;ABC超家族的分布广泛细菌到人的各种生物中都有;

3转运过程不同:

p型泵转运时α亚基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从而达到构象改变转运溶质的目的,FV型质子泵转运时不产生磷酸化,ABC超家族通过ATP结合域二聚化改变构象转运溶质;

4转运溶质不同:

p型泵多为离子泵;

5F型质子泵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ATP,其余都需要水解ATP功能完成转运。

5.6简述肌细胞是如何维持细胞质基质中较低的Ca2+浓度。

答:

细胞质基质中低钙离子浓度的维持主要得益于质膜或细胞器膜上的钙泵。

其通过构象的改变转运钙离子,没消耗一分子的ATP从细胞质中泵出两个钙离子。

主要作用是将细胞质基质中的钙离子泵出到细胞外,或者泵入内质网腔中储存起来。

在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这种特化的储存钙离子的光面内质网称为肌质网是一种储存钙离子的细胞器。

在动物细胞质膜上的钙泵c端是细胞内钙调蛋白的结合位点,能够感应细胞的钙离子浓度,当浓度过高时启动钙泵。

5.7说明Na+-K+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物学意义。

答:

工作原理:

Na+-K+泵属于p型泵,含有两个α催化亚基和两个β亚基和ATP结合位点,转运时细胞内侧的α亚基与钠离子结合促进ATP水解,α亚基上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磷酸化使α亚基构象改变将钠离子泵出细胞,同时钾离子与α亚基的另一位点结合使其去磷酸化,阿尔法亚基构象再次改变将钾离子泵如细胞,没消耗一个ATP泵出3个钠离子入2个钾离子。

生理学意义:

(1)维持细胞膜电位;

(2)维持动物细胞渗透平衡;

(3)吸收营养。

5.8名称解释:

主动运输、被动运输、ATP驱动泵、协同运输、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1)主动运输:

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电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需要能量;

(2)被动运输:

溶质顺电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在膜转运蛋白的协助下的跨膜转运方式不要用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3)ATP驱动泵:

酶直接利用水解ATP提供能量,实现小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输;

(4)协同运输:

是一类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直接动力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梯度。

同向协同:

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转移方向相同,反向协同:

物质运动的方向与离子转移的方向相反。

(5)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胞吞:

通过细胞质膜内陷形成囊泡(称内吞泡)将外界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胞吐:

将细胞内的分泌泡或其它膜泡中的物质,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与质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外。

第七、八章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7.1什么是细胞质基质?

试述它的结构组成、特点及其生理功能的关系。

答:

细胞质基质概念:

在真核细胞中,去除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占据着细胞膜内细胞核外的细胞内空间;

结构组成:

(1)与中间代谢有关的数千种酶类

(2)维持细胞形态和细胞内含物质运输有关的细胞质骨架结构;

特点:

(1)液体性含水约为70%-80%

(2)胶体性因含有丰富蛋白质,有粘性和弹性、具液晶态的特性,可随环境条件改变(3)高度有序体系许多酶及其他组分以弱键结合成复合体,定位在基质特定部位。

生理功能:

(1)是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酸的合成场所;

(2)起细胞骨架作用,是基质结构体系的组织者,为基质中有关成分提供了锚定位点;

(3)胞质蛋白质的修饰(磷酸化、去磷酸化、甲基化、酰基化……)和选择性降解;

(4)许多中间代谢过程的主要活动场所;

7.2比较糙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答:

糙面内质网:

多为扁平囊状,排列较为整齐,其膜上附有大量核糖体,主要功能是合成分泌性蛋白和多种膜蛋白,对蛋白质进行修饰和加工;

光面内质网:

常为分支管状,形成较为复杂的立体结构,膜上午核糖体附着,主要功能是合成脂质,也将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和脂质转移到高尔基体上,还具有解毒和糖原分解的功能。

7.3结合高尔基体的结构特征,阐述高尔基体是如何实现其生理功能?

答:

顺面膜囊及网状结构(CGN):

接受内质网的新合成物质,分类后转入中间膜囊或返回内质网。

中间膜囊:

多数糖基修饰、糖脂的形成及合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的多糖

反面膜囊及网状结构(TGN):

参与蛋白质的分类与包装和输出。

7.4为什么说高尔基体是一种极性细胞器?

答:

高尔基体是一种极性的细胞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高尔基体位置和方向的极性,在细胞中高尔基体总是靠近细胞核的地方,在靠近核的一面扁囊弯曲成凸面为形成面,面向细胞质膜的一侧常呈凹面为成熟面;其次是物质运输的极性:

高尔基体运输的物质总是沿高尔基体顺面膜囊到高尔基体中间膜囊到高尔基体反面膜囊。

7.5溶酶体的酶是如何经M6P分选途径进行分选的?

答:

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等物质可以定向转运的2个方面是①蛋白质包含特殊的信号序列或特殊的信号结构②特定的信号识别装置。

从这两个方面对溶酶体酶的分选。

(1)特殊的信号序列或信号结构(M6P标志的形成):

溶酶体酶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并经N-连接的糖基化基础修饰,然后转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顺面膜囊,在N-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酶和磷酸葡糖苷酶的作用下,甘露糖残基被磷酸化形成甘露糖-6-磷酸(M6P)。

(2)特定的信号识别装置:

在高尔基体的TGN中分布有M6P受体,从而使溶酶体酶与其它蛋白分离并浓缩,在TGN上形成的转移小泡将溶酶体酶转运到前溶酶体(前溶酶体上也含有M6P受体)。

(受体在ph7.0时与其结合6.0分开,前溶酶体的ph为6.0)

7.6比较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上的异同。

7.7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部位、类型及其去向如何?

答:

细胞中的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在细胞内核糖体根据其所在位置不同有游离的核糖体和固着核糖体之分。

所有的蛋白质的合成都起始于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部分蛋白质在其N端含有信号肽,在合成80个左右氨基酸后转移到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继续合成,这些在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为向细胞外分泌的蛋白,以分泌泡的形式通过胞吞胞吐输送到胞外;和膜整合蛋白,细胞质膜上的膜蛋白及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膜上的膜蛋白及细胞器中可溶性驻留蛋白。

游离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直接在胞内发挥作用,不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7.8何谓蛋白质的分选?

细胞蛋白质分选的机制、途径和类型?

答:

蛋白质分选:

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定向的转运到特定的部位,装配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参与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蛋白质分选机制:

两个方面的原因①蛋白质包含特殊的信号序列或特殊的信号结构如信号斑、信号肽②在一定组织细胞上含有特定的识别信号装置如信号识别颗粒

蛋白质分选途径:

①后翻译转运途径:

多肽在细胞质基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后,再转移至膜围绕的细胞器,或者留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②共翻译转运途径:

细胞质基质中蛋白质合成起始后转移至粗面内质网,新生肽边合成边转入粗面内质网腔中,后经高尔基体运至溶酶体、细胞膜或分泌到细胞外。

蛋白质分选的类型:

(1)、选择性的门控运输(gatedtransport):

指通过核孔复合体完成选择性的核输入和核输出。

(2)、跨膜运输(transmembranetransport):

蛋白质通过跨膜通道转运进入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

如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通过线粒体上的转位因子进入线粒体。

(3)、膜泡运输(vesiculartransport):

被运输的蛋白质被选择性地包装成运输小泡,定向转运到靶细胞器。

如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高尔基体分泌形成溶酶体等运输方式。

(4).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的转运。

7.9简述泛素和蛋白酶体所介导的蛋白质降解过程,可结合作图说明。

答:

泛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蛋白质降解过程中,多个泛素分子共价结合到含有不稳定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的N端,然后带有泛素化标签的蛋白质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

蛋白质的泛素化需要3种酶的作用,分别是泛素活化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

①泛素活化酶在ATP的参与下通过形成酰基-腺苷酸是泛素分子C端激活②转移活化的泛素分子与泛素结合酶的半胱氨酸结合③异肽键的形成泛素在泛素连接酶的作用下与靶蛋白连接。

泛素化标签被蛋白酶体识别后利用水解ATP的水解的能量驱动泛素分子切除和靶蛋白的解折叠。

7.10名称解释:

蛋白质的分选、微粒体、肌质网、初级溶酶体与次级溶酶体、信号肽与信号斑,信号识别颗粒、停泊蛋白、共翻译转运途径与后翻译转运途径、泛素化、糖基化、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甲基化

(1)蛋白质分选:

在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定向转运到特定的部位,装配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参与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2)微粒体:

在细胞匀浆和超速离心过程中,破碎的内质网形成的近球形的囊泡结构,包含内质网膜和核糖体两种成分,蛋白质合成,修饰脂质的合成等基本功能,体外实验课当做内质网;

(3)肌质网:

在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中特化的光面内质网,是一种储存钙离子的细胞器能够调节细胞质基质中钙离子浓度;

(4)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为溶酶体不同的生理阶段。

初级溶酶体呈球形,直径0.2-0.5um内容物均一,不含明显的颗粒物质,外面由一层脂蛋白膜围绕;次级溶酶体是次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的自噬泡或异噬泡融合形成具有进行消化作用的复合体;

(5)信号肽与信号斑:

信号肽和信号斑都是特点的信号可以被相应的受体识别并对蛋白进行转运,但信号斑指的是三维结构,存在于折叠好的蛋白质中。

信号肽位于蛋白质N端,一般由16-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包括疏水核心区,信号肽的C端和N端3个部分,完成转运后被切除;信号斑指的是由一个多多个相邻或不相邻的信号序列形成的三维结构指导蛋白质转运至细胞特点部位;

(6)信号识别颗粒:

与信号序列结合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游离于细胞质中。

有信号肽识别(含GTPase)和核糖体结构域,导致Pr合成暂停。

可与内质网停泊蛋白结合;

(7)停泊蛋白:

内质网膜上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由α、β亚基组成,可与SRP特异结合;

(8)泛素化:

泛素分子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细胞内的蛋白质进行分类选出靶蛋白并对其进行特异性修饰;

(9)糖基化:

是指在蛋白质合成的同时或者合成后,在酶的催化下寡糖链被连接在肽链特定的糖基化位点形成糖蛋白;

(10)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在蛋白激酶和蛋白质磷酸水解酶的作用下使蛋白质磷酸化或者去磷酸化,用以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生物活性,进而影响细胞的代谢;

(11)甲基化:

指从活性甲基化合物上将甲基催化转移到其他化合物上。

一般蛋白质的甲基化是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完成。

第九章细胞信号转导

9.1细胞以哪些方式进行通讯,各方式之间有何不同?

答:

细胞通讯可以概括为3种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

需要信号分子的释放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通讯:

无需信号分子的释放(3)动物细胞-间隙连接、植物细胞-胞间连丝:

需要信号分子的释放

9.2简述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的四种作用方式。

答:

(1)内分泌:

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作用与靶细胞,作用范围广;

(2)旁分泌:

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与靶细胞,作用范围较广(3)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电信号:

短距离局部作用,神经递质的释放,特点:

快(4)自分泌:

细胞对自身分泌的信号分子产生反应。

9.3简述通过胞外信号所介导的细胞通讯的基本步骤。

答:

(1)信号细胞合成信号分子并释放

(2)信号分子转运至靶细胞(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使受体激活(4)受体启动靶细胞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5)引发细胞代谢、功能或基因表达的改变(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停止。

9.4什么是信号分子?

试列举一些常见的信号分子。

化学信号分子根据其化学性质不同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

分别举例说明。

答:

信号分子:

生物体内一类能与细胞受体结合并传递细胞信号的化学分子。

疏水性信号分子:

甲状腺素、淄类激素;亲水性信号分子:

神经递质、局部介质(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组胺)、蛋白类激素;气体信号分子:

CO、NO。

9.5什么是第二信使?

试列举目前公认的第二信使。

答:

第二信使:

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是胞内产生的非蛋白类的小分子,通过其浓度的变化应答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的结合,调节细胞内酶和非酶蛋白的活性。

cAMP、cGMP、钙离子、二酰甘油(DAG)、IP3、PIP3等

9.7什么是信号传递中的受体及其主要类型?

答:

受体:

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信号分子(配体)的生物大分子。

可根据受体的位置分为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细胞表面受体又可以分为

(1)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3)酶联受体

9.8举2-3例说明信号转导中的分子开关机制。

9.9比较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效应蛋白、第二信使、生物学功能)。

细胞信号通路类型

效应蛋白

第二信使

生物学功能

激活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

离子通道蛋白

cGMP、

通过G蛋白的分子开关作用调控离子通道,进而调控细胞内的反应

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受体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真核细胞应答激素反应的主要机制之一,对肝细胞和机细胞糖原代谢调节,对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

激活磷脂酶C的G蛋白偶联受体

磷脂酶C

IP3、DAG

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影响相应的酶活力,可影响糖原降解,还与细胞基因表达相关

9.10概述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答:

特点:

①激活机制为受体间的二聚化、自磷酸化、活化自身;②没有特定的第二信使;③有ras分子开关参与;④介导下游MAPK的激活。

功能:

控制细胞生长、分化,与血管的发生有关,知道细胞和轴突的迁移相关。

9.11概述细胞表面受体的分类(配体、受体、信号转导机制)。

答:

细胞表面受体又可以分为

(1)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3)酶联受体

(1)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配体:

离子;受体:

离子通道;信号转导机制:

(2)

G蛋白偶联受体:

配体:

蛋白和肽类激素、局部介质、神经递质、以及哺乳类嗅觉、味觉受体和视觉的光激活受体(视紫红质);受体:

G蛋白;信号转导机制:

(3)

酶联受体:

配体:

可溶性或膜结合的多肽或蛋白类激素,包括多种生长因子、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机制:

配体(如EGF)在胞外与受体结合并引起构象变化,导致受体二聚化,激活受体本身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在二聚体内彼此相互磷酸化胞内段酪氨酸残基(受体自磷酸化),进一步导致受体构象改变。

9.12名称解释:

细胞通讯、信号转导、信号分子、受体、分子开关、第二信使、G蛋白

(1)细胞通讯:

指一个信号产生细胞发出的信号通过介质(配体)传递到靶细胞并与之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靶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2)信号转导:

信号的接收和接收后信号的转换的方式(途径)和结果,包括配体与受体结合,第二信使的产生极其后的级联反应即信号的识别转移与转换。

(3)信号分子:

生物体内一类能与细胞受体结合并传递细胞信号的化学分子。

(4)受体:

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信号分子(配体)的生物大分子。

(5)分子开关:

能够精确控制信号级联反应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它具有相应的激活和失活双重机制,使信号逐级放大和终止。

(6)第二信使:

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是胞内产生的非蛋白类的小分子,通过其浓度的变化应答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的结合,调节细胞内酶和非酶蛋白的活性。

(7)G蛋白:

三聚体GTP调节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α亚基具有GTP酶活性,是分子开关蛋白,α亚基与GDP结合时处于关闭状态,与GTP结合时处于开启状态。

第十章细胞骨架

10.1什么是真核细胞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