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六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422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六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西省六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西省六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西省六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西省六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六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六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六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六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六校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2017年江西省六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总分为150分)

命题:

奉新一中涂学远审校:

南丰一中张文华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第

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

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

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

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

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

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

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

“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

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

”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

“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

”拈出其中的“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

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

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

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

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效果。

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

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

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

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

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

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

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

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

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

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种文体,取长补短,互相交通。

尤其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选编自谷曙光《解读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是我国古代文体学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各种文体齐备,并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

间,因而迎来了各种文体发展的的高峰。

B.唐宋两朝不仅各种文体写作竞相发展,而且文体批评也呈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文体

书写互动,使两者相得益彰。

C.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使各种文体在唐宋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

于是唐宋文化成为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具有恢宏又复杂,超卓又平易,多元又开放

等特点。

D.唐宋时期各种文体竞相发展,兼之文体批评多角度探究,使唐宋成为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体与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等方面具有同质的因素,于是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

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B.唐宋文化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以及融通的特点,这不仅影响唐宋文体,还深刻影响唐宋

文学的发展、演进。

C.宋朝朱熹《答姜叔权》一文里用“融会贯通”四个字贴切而简洁地概括出了唐宋文化学术

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

D.唐宋文体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的特点,是受具有融通特

征的唐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文人“文备众体”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

出现如此众多的文备众体者,

是贯通文化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B.唐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及类似词语来称赞本朝众多文人,充分肯定他们在文体上的集

大成,这是之前所没有的。

C.写作高手不仅熟知多种文体的写法,而且还能将各种文体的写法贯通起来,得心应手地进

行运用,并写出新意来。

D.当一种文体从各种写作技巧到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并已发展极充分时,只有向其他文

体“跨界”“贯通”,才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傅斯年:

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

傅国涌

傅斯年是“五四”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

正是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

傅斯年曾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

他首先是个史学家,然后他是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

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先后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

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

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早就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让步既极而仍无结果,则虽亡国在望,亦须抗战到底也”。

傅斯年相信只有站在政府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租界被捕,引渡给国民党政府。

虽然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傅斯年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

他在《独立评论》发表《陈独秀案》一文,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胡适、傅斯年主持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能当选为院士,而平时许多和他们关系很好、立场相近、在学术上也极有成就的人却落选了。

竺可桢日记中称赞他们“兼收并蓄”。

他们的这些做法,正是自由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的多元、宽容的一面。

他对胡适说:

“既为读书人,则读圣贤书”,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惭于前贤典型”。

北大老同学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正气”。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但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专制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因此赢得了“傅大炮”的美名。

他以书生论政,激扬文字,粪土当朝万户侯,仅在影响巨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就发表过22篇纵论内政外交的“星期评论”。

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透过几千年历史的迷雾,他发现“以暴易暴,没有丝毫长进”,所以坚定地信仰以和平方式完成“精神上的革新”。

以学生领袖而学者、而大学校长,这不是傅斯年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分子的群体选择。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时正赶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他站在大时代的最前列,积极投身于这

场思想革命和爱国政治运动中。

B.傅斯年曾留学英、德,广泛涉猎文史哲和数理化等各门学科,在那时他就立志成为一个史

学家和教育家,将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

C.傅斯年工作不任人唯亲,和胡适主持中央院士的选举,将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

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选为院士。

D.作者多处引用傅斯年自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直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

也恰当地呈现了他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5.作者认为“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结合全文,请概括他身上体现哪些近代“士”(知

识分子)的人格和精神(4分)

6.文章标题为“傅斯年:

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

“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

”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好办法!

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

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

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

”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

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

”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

“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

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

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

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

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

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

“干掉它!

干掉它!

”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

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干掉它!

干掉它!

”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

杀啊!

”。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

”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

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

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

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

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

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

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

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

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

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

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

”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

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

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

我在找你。

”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3月4日-)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1980年随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西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篇介绍阿富汗斗风筝比赛这一古老的冬日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为下文情节展

开提供了背景。

B.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放风筝比赛激烈争夺的情景,结局为哈桑保护追回的风

筝,结局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小说的环境描写颇具艺术匠心,比如“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渲

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理。

D.小说后半段描写了“我”赢得比赛后(含赢得比赛时)犹豫—兴奋—担心—胆怯—内疚的

心理变化过程,与哈桑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E.小说对“我”这一形象的刻画成功地运用了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了“我”胆小

懦弱。

尤其是当哈桑为保护风筝而被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欺负时,“我”不敢挺身相救。

“我”这个人物形象刺痛着读者,许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阿米尔。

8.哈桑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请概括这一形象的品格特征,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9.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谢绛,字希深,其先阳夏人。

祖懿文,为杭州盐官县令,葬富阳,遂为富阳人。

父涛,以文行称,进士起家,为梓州榷盐院判官。

李顺反成都,攻陷州县,涛尝画守御之计。

贼平,以功迁观察推官,权知华阳县,累官至太子宾客。

绛以父任试秘书省校书郎,举进士中甲科,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

善议论,喜谈时事,尝论四民失业,累数千言。

天禧中,上疏谓宋当以土德王天下。

时大理寺丞董行父,请用天为统,以金为德。

诏两制议,皆言:

“用土德,则当越唐上承于隋;用金德,则当越五代绍唐。

而太祖实受终周室,岂可弗遵传继之序?

”绛、行父议皆黜不用。

杨亿荐绛文章,召试,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

丁母忧,服除,仁宗即位,迁太常博士。

用郑氏《经》、唐故事议宣祖非受命祖,不宜配享感生帝,请以真宗配之。

翰林学士承旨李维以为不可。

寻出通判常州。

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决滑州。

绛上疏,仁宗嘉纳之。

初,诏罢织密花透背,禁人服用,且云自掖庭始。

既而内人赐衣,复取于有司。

又后苑作制玳瑁器,索龟筒于市。

龟筒,禁物也,民间不得有,而索不已。

绛皆论罢之。

又言:

“号令数变则亏国体,利害偏听则惑聪明。

请者务欲各行,而守者患于不一。

请罢内降,凡诏令皆由中书、枢密,然后施行。

”因进《圣治箴》五篇。

使契丹,还,请知邓州。

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阳堰,引湍水溉公田。

水来远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俗谓之墩者大小又十数岁数坏辄调民增筑。

奸人蓄薪茭,以时其急,往往盗决堰墩,百姓苦之。

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钳庐陂,溉田至三万顷。

请复修之,可罢州人岁役,以水与民,未就而卒,年四十六。

绛以文学知名一时,为人修洁酝藉,所至大兴学舍,尝请诸郡立学。

在河南修国子学,教诸生,自远锭而至者数百人。

好施宗族,喜宾客,以故,卒之日,家无余赀。

(选自《宋史·谢绛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来远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俗/谓之墩者/大小又十数/岁数坏辄调/民增筑。

B.水来远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俗谓之墩者/大小又十数/岁数坏/辄调民增筑

C.水来远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俗谓之墩者/大小又十数/岁数坏辄调/民增筑。

D.水来远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俗/谓之墩者/大小又十数/岁数坏/辄调民增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古代既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也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如“余

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B.甲科,原指科举考试的的科目,后引申为科举考试.进士甲科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明清

时也通称进士为甲科。

C.权,表示“暂时代理”,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摄”“行”

“守”等词语

D.枢密院,官署名。

宋时枢密院与中书号为“二府”,中书主政,枢密院掌军国机密使、兵

防、边备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绛出身官宦,善写文章。

这与他父亲好文学密不可分,也因为他父亲的庇荫而为官,他

也因文学著名一时。

B.谢绛善议论,喜谈时事,积极谏言。

他尝画守御之计,为官任上,多次奏表朝廷,均被皇

上采纳。

C.谢绛兴修水利,仁政惠民。

任邓州知州,他正视“远水不解近渴”之现实,请求重新修建

六门堰,惠及广大百姓,但未修成就去世了。

D.谢绛为官廉洁,乐善好施。

他大兴学校,亲自教授;好接济族人,喜欢宾客,死时家无余

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号令数变则亏国体,利害偏听则惑聪明(5分)

(2)奸人蓄薪茭,以时其急,往往盗决堰墩,百姓苦之。

(5分)

(二)古诗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4~15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

翠纱红映肉:

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作者原注:

“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

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

起全诗。

B.颔联描写了一幅初春时节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

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于静,下句主于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

寂。

D.前六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描写,尤其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柳条、花影、

幽径、鸟鸣,构成一幅欢乐的春光图。

E.尾联提出“只欠”二字。

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景色,忆景生情,顿生

感慨。

15.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析之。

(6分)

(三)古诗文填空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计5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两句诗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3)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弟子、老师在学问方面的特点,“,”两句交代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具体原因。

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表达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每一个正在学习的人都应该明白积羽沉舟的道理,节约每一分钟,珍惜每一次阅读,重视

每一份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②当前,“打虎拍蝇”已经取得重大成效,但腐败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是一

得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③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是近几年来文坛上难得的佳作,它选材得体

而丰富,人物真实而丰满,力透纸背,光耀文坛。

④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不孚众望,进入交叉淘汰赛后,连克东道主巴西、欧洲劲旅荷兰

和塞尔维亚,时隔12年后再登奥运冠军宝座。

⑤余秋雨认为,“大、德、中”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秘密。

因“大”气魄而进退有度不易

分裂;因“德”而心存善念;因“中”走一条踏实、和谐、可行的路。

余秋雨说,中国一

直在这样的路上。

⑥现在患多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父母觉得这是“过度诊断”,医生只是在危言耸听,

也许孩子只是太好动,让他们多运动就好了,菲尔普斯就是个例子。

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在旅游成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的同时,令人堪忧的是旅程中暴露出

的诸多不文明现象,甚至违规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B.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

我们必须坚

持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为原则,严格把关,择优录用。

C.某省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且要通过招生考试政

策拓宽足球人才成长渠道,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D.实际上,“创客中国”不仅是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经济新

动能不断孕育成长的一个真实写照。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没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①出事便“相互推责”,已成多部门治理、多环节监管下的共同之处。

安全标准也好,技术标准也罢,从本质上讲,②是监管的标准和态度的结果,③坚持一切从严并力求做到“零风险”,④在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