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世界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286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0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世界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大学世界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大学世界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大学世界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大学世界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世界史复习资料.docx

《大学世界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世界史复习资料.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世界史复习资料.docx

大学世界史复习资料

大学世界史重点

第一章

思考题

1.评“门户开放”政策?

2.试论日俄战争的影响。

3.1905年俄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4.试析亚洲觉醒的原因、特点及历史意义。

5.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6.为什么在一战前,欧洲能形成并保持世界优势?

名词解释:

美西战争日俄战争普拉特修正案大棒政策金元外交《朴茨茅斯条约》

(1)美西战争爆发于1898年,是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背景:

“缅因号”爆炸

(2)日俄战争:

是指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满洲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三方在这场战争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普拉特修正案:

是于1901年2月由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签署的作为陆军拨款法案补充条款和古美关系的修正案,之后作为附录写入了古巴宪法,从而使法案对美国和古巴双方产生名义上的法律效力最终导致了古巴实际上处于美国的“保护国”的地位,防止其他老牌殖民国家染指古巴。

因其法案以法案提出者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奥维尔·普拉特(O.H.普拉特)而命名。

(4)大棒政策:

美国第26届总统T.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

“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1901~1909)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罗斯福根据A.T.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

(5)金元外交:

20世纪初期美国推行的外交政策。

即以金元代替枪弹,故名。

当时美国主要在拉丁美洲地区推行这一政策。

以资本输出为基本原则,以贷款为条件干涉他国内政。

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

(6)朴茨茅斯条约:

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美国经过了长达25天的谈判后,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正式结束了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正约15款,附约2款,内容有:

(1)沙俄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经济及军事特权,俄国不得干涉。

(2)俄国将从中国取得的旅顺口、大连湾的租界权及其附属特权,转让给日本。

(3)俄国将其所获之中国南满铁路及其支路、利权、煤矿等,无偿地转让给日本。

(4)俄国将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割让给日本,并同意日民在俄国沿岸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经营渔业。

(5)日俄双方在各自的铁路沿线驻扎护路兵队,每公里不超过15名。

美西战争的影响:

控制了加勒比海和通向中美的通道,铺平了跨越太平洋向远东扩张的道路。

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固守西半球的孤立主义传统

美西战争是一次局部的帝国主义战争

使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打击了腐朽没落的西班牙

(2)门户开放

是指美国在世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提出的侵华政策。

1899年9月,美国分别向侵华的英、法、德、俄、日、意六国发出“门户开发”的照会,要求将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各国在华“机会均等”。

照会的核心就是“自由贸易”的原则。

1900年7月3日,海又发出第二封照会,除重申“平等公平贸易”的原则,还提出要“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

思考:

为什么美国提出这项政策?

如何认识该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新阶段

﹡“门户开放”本质上仍是一种殖民主义政策

﹡门户开放是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提出的民族利己性质的政策

﹡门户开放的真实用意并不在于“保全”中国,而是以此为幌子,保持和扩大美国在华权益

2、“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1)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提出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起过一定作用。

(2)“门户开放”政策是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政策,其目的在于保持和扩大美国对中国的控制和剥削。

(3)不能把“门户开放”政策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抑制和延缓作用绝对化。

列强之所以最后“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门户开放”政策不仅是针对中国的政策,也不仅仅是旨在打入行将被列强瓜分的中国市场的应急措施,而是美国进行海外扩张的外交总原则和战略总方针。

3、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1)“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享受的特权,美国都要分享;一切对中国的掠夺活动,美国都要分享;这是美国用来与老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打入它们在中国已经占领的阵地的手段,而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自己在中国的优势。

(2)“门户开放”完全是美国的政策,它所体现的只是美国的利益。

它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最大限度地扩大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势力,二是提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地位。

(3)“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谋求中国市场,其主要动机是出于掠夺商业利益考虑。

(4)“门户开放”照会的主要动机不是出于谋求商业利益,而是美国面临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时,谋求在中国的权势,争取大国地位。

(3)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西奥多·罗斯福:

(1901年到1909年任美国总统)

﹡1900年罗斯福提出大棒政策

﹡罗斯福还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解释,即“罗斯福推论”。

塔夫脱(1909年3月-1913年3月任总统):

﹡1912年塔夫脱提出金元外交,

是对大棒政策的一个补充。

2、日俄战争

原因:

(1)日俄两国既定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矛盾

(2)日本获得英国、美国的支持

(3)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结局:

俄国失败

1905年签署《朴茨茅斯合约》

日俄战争的影响:

(一)对日本的影响

①使日本获得了更多的侵略特权②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③使日本在远东地区势力大增

(二)对俄国的影响

①使俄国丧失了大量海外侵略利益

②使俄国国内矛盾激化,引发革命

③使俄国在远东地区的侵略扩张受阻,侵略重心由远东转向近东

(三)对中国的影响

①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②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进一步丧失

③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四)对朝鲜的影响

①给朝鲜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②使朝鲜的领土与主权进一步丧失

(五)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①对远东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日俄战争后,日俄、日美、日英分别签订条约,重新划分了远东的势力范围。

②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日俄战争后,俄国重又回到近东,与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

民粹派:

民粹派主要由一些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组成。

沙皇制度的压迫引起了他们的极大愤慨。

他们自称为“社会主义者”,但他们不接受马克思的学说,认为它“不适合”俄国的实际。

他们武断地说,俄国资本主义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不可能发展起来。

他们否认无产阶级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而错误地认为农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的革命力量。

他们企图通过由知识分子领导的农民暴动,推翻沙皇制度,然后通过农民村社走向社会主义。

二、1905年革命

1、革命的原因

(1)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2)1900-1903年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3)日俄战争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朽

2、革命的进程和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

(1)“流血星期日”(1905.1.9彼得堡事件)—

革命开始

(2)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和布尔什维克

党的策略路线

1905.4伦敦会议确认:

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基本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消灭农奴制残余,建立民主共和国。

革命的策略是:

无产阶级领导,建立工农联盟,孤立资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将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3)“波将金号”军舰起义

这次事件表明沙皇专制制度的支柱军队开始动摇,并公开转向革命。

(4)十月总罢工到十二月武装起义(革命达到顶峰)

1907年俄历6月3日,沙皇政府宣布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这件事被称为“六三政变”,标志着1905-1907年革命结束。

3、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失败的原因

(1)革命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

(2)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

(3)无产阶级的行动不够协调一致。

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分裂了无产阶级队伍。

(4)沙皇政府得到了国内外资产阶级的支持

俄国资产阶级同沙皇勾结,出卖革命;西欧国家对沙皇贷款25亿法郎。

历史意义

(1)这次革命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总演习。

(2)这次革命结束了自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资本主义的相对“和平”发展时期,揭开了帝国主义时代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期。

一、亚洲的觉醒

1、什么是亚洲的觉醒?

简言之是指20世纪初年亚洲爆发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

2、“亚洲的觉醒”发生的社会条件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3)外界的影响

3、亚洲觉醒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特点:

(1)这次高潮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

(2)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建立本阶级的革命团体和政党,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

(3)亚洲觉醒时期出现了各被压迫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互相声援和支持的新现象。

1907年在东京成立“亚洲和亲会”

历史意义:

(1)亚洲革命取得不少成果,开辟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2)亚洲觉醒标志着亚洲各国人民已经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把亚洲变成了打击帝国主义势力的重要阵地。

(3)亚洲觉醒传播了民主思潮,为后来亚洲各国走向独立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阶级关系的变动

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具体表现:

本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供应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印度民族工业生产的工业品与英国垄断资本的商品发生激烈竞争;与此同时,印度的民族企业还要依赖英国提供技术设备,依赖英国政府保护原料来源和市场。

印度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起来

在民族的灾难中成长起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

史学界对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

存在争议:

刘宗绪在其主编的《世界近代史》中认为:

“1905-1908年的印度反英运动的高潮虽未发展为革命,但它仍然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运动”。

林承节认为:

“1905-1908年民族运动高涨是印度民族运动史上的一个光辉转折点,这场斗争和以往的运动相比,在质的方面至少有三大不同。

第一,斗争的目标已经不是争取局部的改良,而是要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独立或完全自治。

第二,斗争已经不是局部的,而是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斗争。

第三,斗争的道路虽是以非暴力的消极抵抗为主,但这是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斗争,和资产阶级改良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1905-1908年的民族运动已经不属于改良运动的范畴,而属于革命运动的范畴,称之为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较为适宜。

一、欧洲保持世界优势地位的表现

1、欧洲列强瓜分世界

2、欧洲的经济优势

3、欧洲的军事优势

4、欧洲能够形成和保持世界优势地位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

(3)科学革命、工业革命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列举题:

一战的主要战线(六条)

三、名词解释:

萨拉热窝事件施里芬计划第一次巴尔干战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坦能堡战役日德兰海战

四、简述题和论述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

3.综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4.如何看待20世纪初的巴尔干问题?

4、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并说明它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与影响?

(1)萨拉热窝事件:

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FranzFerdinand)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

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施里芬计划:

1870年,路易·拿破仑皇帝的法国政府,由于对普鲁士宣战而自我毁灭。

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长驱直入,包围和攻陷了巴黎。

为了消除任何未来的法国军事威胁,新统一的德国并吞了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国暴露于未来的入侵前面。

(3)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控制和压迫所进行的战争。

“巴尔干同盟”由于向奥斯曼帝国提出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权的要求遭到拒绝,在沙皇俄国支持下于1912年10月9日对土耳其宣战。

经过激战,塞、门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军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土军败退到埃迪尔内、约阿尼纳和斯库台等地。

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请求欧洲列强进行和平调处,1913年5月30日签订《伦敦条约》,战争宣告结束。

战败国土耳其丧失了在欧洲的大部领土。

(4)马恩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会战。

以法军击退德军告终。

马恩河战役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在西线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法金汉担任。

(5)凡尔登战役:

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

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6)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英、法军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进攻战役。

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

此战双方伤亡130余万,阵亡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7)坦能堡战役:

1914年坦能堡会战,又称为坦嫩贝格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一次战役。

这次战役是在1914年8月17日至9月2日爆发的。

(8)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

最终,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9)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波斯尼亚危机后,1912年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8月,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

10月,发动了反土耳其的战争。

土耳其很快战败,1913年5月,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同盟4国取得了大片领土,土耳其几乎丧失了全部欧洲的领土,仅保存了伊斯坦布尔及海峡北面的狭小地区。

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美国由原来的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德国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俄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

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仍占首位,伦敦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英国作为“世界工场”的地位已经丧失。

▪对于德国经济的强烈竞争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咄咄逼人的姿态,英国深感恐惧,并不能容忍。

▪英德矛盾遂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的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的矛头针对着法、俄,促使它们迅速接近。

三国协约来源于1891-1894年法俄签订的一系列协定,它们规定:

两国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国的单独攻击或德国与意大利或奥匈帝国的联合攻击时,将相互提供军事援助。

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

▪法俄同盟再加上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便构成了三国协约。

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终于形成。

3、军备竞赛

▪双方都大力扩建陆军。

战争开始时,德国陆军野战部队的人数为230万,奥匈帝国为140万,共计370万。

法国180万,俄国340万,包括英国、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比利时在内的协约国总兵力为580万。

▪德国的疯狂扩充海军,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而海上霸权又是英国维持殖民帝国和海外贸易的有力屏障,因而是英国绝对不能容忍的。

4、巴尔干问题

▪巴尔干是欧洲的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便从这里点燃了。

▪大战前,巴尔干问题主要是由于巴尔干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奥斯曼、奥匈、俄罗斯三个王朝的干涉造成的。

“大塞尔维亚主义”得到了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的鼓励和支持,也在其他奥匈帝国所控制的塞尔维亚血统的各民族中引起强烈反响。

后来欧洲几个大国也纷纷加入,酝成为:

▪1、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

▪2、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

▪3、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

二.综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一、战争的第一阶段:

1914年

▪1.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大陆进行,欧洲战场有4条战线。

▪西线:

英、法、比军队与德军对抗;

▪东线:

俄国军队与奥匈、德国军队作战;

▪巴尔干战线:

主要是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以及后来的罗马尼亚、希腊的军队与奥匈、保加利亚的军队作战;

▪意大利战线:

意大利军队在英、法军队的支持下对抗奥匈军队;

▪此外还有近东战线(主要是英国与土耳其军队作战)和高加索战线(俄国对土耳其作战)。

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西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

1914年9月,德军在法国北部马恩河与法、英军队决战,前后持续8天,双方参战人数达150多万,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而告终,联军向前推进60公里。

马恩河战役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11中旬,双方转入防御,形成僵持状态。

3、东线战况:

坦能堡战役:

8月17日,俄军攻入东普鲁士。

8月底到9月中,东线德军利用两路俄军没有密切配合的弱点,先在坦能堡地区歼灭俄第2集团军,然后迫使俄第1集团军败退。

西里西亚战役:

俄军西南方面军则在西里西亚战役中(8月13日—9月26日),重创奥匈军队,迫使他们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

4、南线战况:

在巴尔干战线上,奥匈军队虽曾于12月2日占领贝尔格莱德,但塞尔维亚军队顽强抵抗,到12月15日又收复了贝尔格莱德

▪二、1915年至1916年的战争进程

▪1、东线---德军的胜利:

1915年,德军把主攻方向转向东线。

在果尔利策战役中,德奥军队以优势兵力突破俄军防线,俄国西南方面军全线溃败,后撤130公里。

俄军退回本国领土,死伤约110万人。

2、西线---化学武器的使用

3、意大利参战:

作为三国同盟中的一员,意大利以中立和参战为手段,向双方讨价还价,最后协约国方面满足了它的欲望。

1915年5月,意大利向奥匈宣战。

意军向伊崇佐河发动了4次进攻,但无重大战果。

4、保加利亚参战:

因德国满足了保加利亚占领塞尔维亚领土的要求,保加利亚于9月参加中欧同盟国

5、凡尔登战役:

1916年2月21日,德国用50个师的兵力向凡尔登发动进攻。

法军及时大量增加援军进行了顽强有效的抵抗,防线很快稳定,从8月起即开始局部反攻,至12月18日,法军收复了自战役开始以来所失去的全部阵地。

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

6、索姆河战役:

为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英法联军发起了索姆河攻势战役(6月24日至11月中)。

索姆河战役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150个师,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英军损失42万,法军20万,德军50万,联军只夺回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7、勃鲁西洛夫的攻势:

东线,为支援凡尔登战役和意大利战线,俄国西南方面军在勃鲁西洛夫的的指挥下发起了夏季攻势。

勃鲁西洛夫的进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赢得的最大胜利。

奥匈军队损失约60万人,俄军也付出了约100万人的代价。

埋下了俄国覆灭的种子。

8、罗马尼亚参战:

在俄军胜利的刺激下,参协约国许诺分给领土的引诱下,罗马尼亚于1916年8月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但连战连败。

9、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

英国的损失虽然大于德国,但仍掌握着制海权,德国公海舰队仍被封锁在港内。

此后,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三、1917年的战争进程

1、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1917年1月,德皇命令自2月1日起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

无限制潜艇战给英国和其他协约国的海上运输造成严重损失。

协约国及中立国的商船损失达260万吨。

协约国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反潜斗争,但并未产生明显效果。

护航制和其他反潜措施,也由于美国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

2、美国参战:

1917年4月6日,美国以反对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为借口,正式对德宣战。

美国与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的紧密联系是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重要原因

3、陆战情况:

1917年德军在西线处于守势,在东线处于攻势。

四:

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分析?

▪①直接原因:

英国截获了“齐默尔曼密电”(ZimmermanNote)。

这是德国外交大臣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公使的密电,这份密电被英国截获并破译后,转交美国。

电令的内容是引诱墨西哥参战,如果美国由于潜艇战而对德作战,墨西哥就与德国结成反美联盟。

作为参战的报酬,德国答应帮助墨西哥夺回新墨西哥、德克萨斯、亚利桑那三州。

1917年3月1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这份密电后,美国舆论一片哗然。

很多人支持美国参战。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方针。

它认为这样既可以在“中立”的名义下同交战国双方作生意,发战争财,又可以在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削弱之后,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目标。

美国的参战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个政治行为。

▪它标志着美国要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