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内部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108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内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内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内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内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内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内部资料.docx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内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内部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内部资料.docx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内部资料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人类历史发展要经历的六个社会:

1、原始社会:

真正的人人平等,没有剥削;

2、奴隶社会:

人类文明的开始,人人非常不平等,有残酷的剥削;

3、封建社会:

人人不平等,有剥削;

4、资本主义社会:

人人也不平等,有剥削;

5、社会主义社会:

人人平等,没有剥削,人民当家作主;

6、共产主义社会:

真正的人人平等,没有剥削,不过这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

一、中国古代史(约170万年的元谋人---1840年鸦片战争):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远古人类(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1、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使用天然火。

2、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的原始人类,已能直立行走、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火使用的意义:

用火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赶野兽,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4、北京人的变化说明:

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元谋人和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

5、距今约1、8万年,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的山顶洞人,已经能够人工取火,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已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6、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二)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

7、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都过着定居生活,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8、半坡遗址:

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大约6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懂得制造彩陶。

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9、河姆渡遗址:

位于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10、大汶口原始居民:

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

贫富分化加剧,导致阶级产生,使用磨制石器。

11、相传炎帝(贡献)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

12、相传黄帝(贡献)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黄帝号称轩辕氏。

后人尊称黄帝、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3、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这一形象预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联合体,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

14、禅让制:

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在尧、舜、禹的时候盛行。

15、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就是史实,否则就是传说。

如炎帝、黄帝的创造被考古、文字证明的就是史实,而说这些成就就是炎帝、黄帝个人发明的就带有传说色彩。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三)奴隶社会:

16、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于是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17、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18、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19、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20、西周分封制:

(1)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2)内容:

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王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3)作用:

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21、西周的社会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22、从夏、商、西周的灭亡得到的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3、东周分为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两个时期。

24、春秋时期,齐国是东方大国,靠近渤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强大起来。

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齐桓公最先称霸。

25、“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6、“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27、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

28、铁器(春秋)、牛耕(战国)的使用和推广的作用: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29、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

(1)时间:

公元前356年;

(2)支持人:

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

(3)目的:

富国强兵。

(4)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集权):

编制户口,加强刑法;推行县制(对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我国“县”这一地方机构最早设立的开始)

②经济上(富国):

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最能体现变法的封建性);统一度量衡;

③军事上(强兵):

奖励军功。

(5)意义(作用):

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从商鞅变法中得到的启示: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

②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③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7)商鞅最终被诬告遭受车裂而死,商鞍变法失败了吗?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鞍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废除,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因为秦国经过商鞍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8)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

(9)商鞅变法能得以推行的原因:

①秦孝公的支持;②顺应历史潮流;③措施有效。

30、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他的教育思想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有教无类”(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注意因材施教)。

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31、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32、春秋时期,兵家创始人孙武写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军事名言---知己知彼,百战百殆。

3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1)百家争鸣出现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的崛起。

(2)诸子百家简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

孟轲(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墨家

墨翟(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韩非子)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

庄周(庄子)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百家争鸣影响:

奠定了整个封建文化的基础,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34、都江堰水利工程:

(1)时间:

战国时期;

(2)人物: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3)地点:

四川省岷江流域上;

(4)组成: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它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作用:

防洪灌溉。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四)封建社会:

35、秦朝的统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统一时间:

公元前221年;

(2)都城:

咸阳(陕西省);

(3)建立者:

秦嬴政(秦始皇);

(4)意义: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5)启示:

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36、秦始皇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①自称“始皇帝”独揽大权;

②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及诸卿组成中央政府;

③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影响:

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

(2)经济、文化上: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铜钱;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推广了隶书)。

(作用: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3)思想上:

焚书坑儒(作用:

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4)军事上:

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目的:

防止匈奴侵略)。

开凿灵渠,(目的:

开发南疆)。

(5)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

有利于加强统治,巩固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6)从秦始皇的郡县制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①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②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③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37、分封制与郡县制最大的不同:

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郡县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世袭。

38、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

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作用)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9、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且出现了盛世----“文景之治”。

40、秦朝灭亡的原因:

暴政,不得人心。

4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作用:

巧妙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

②强化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设立刺史(作用:

抑制和打击了皇族和百官的不法行为)。

(2)思想上:

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效果:

使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经济上:

把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归中央(作用:

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4)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作用:

彻底解决了匈奴威胁西汉政权的问题)。

(5)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

使西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2、评价汉武帝:

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下,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

43、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1)相同点:

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都是有作为的皇帝,都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制度,都巩固了封建帝国的统治;

(2)不同点:

秦始皇残酷打击儒家思想(焚书坑儒),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暴政使秦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14年)。

而西汉存在了200多年。

44、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45、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

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46、西域开通之后,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

47、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大秦。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48、丝绸之路的作用: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9、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50、西汉前期,人们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东汉时候,宦官蔡伦(龙亭侯)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纸的使用的意义:

造纸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5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出现(意义):

标志者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52、东汉杰出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53、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被人们誉为“神医”。

54、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誉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5、秦汉时期,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地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它是以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

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56、了解历史的途径:

实物资料、口头资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等。

57、佛教:

传入时间:

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影响:

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8、道教:

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结合形成了道教。

东汉以后,思想领域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30—34题,50—58题属于秦汉文化)。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59、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局面简表:

时间

国号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帝)

洛阳

221年

刘备(帝)

成都

222年(229年)

孙权(王—帝)

建业

60、江南经济的发展:

(1)时间:

东晋南朝时;

(2)原因:

①北方人口南迁(开始于东汉末年),(作用:

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③人民的辛勤劳动,政府的重视;

④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3)表现:

a农业上:

①开辟了大量湖田;②江南地区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种双季稻;③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

b手工业上:

①纺织业:

三国时,蜀锦最有名,东晋后期,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②冶铸业:

发明了灌钢法,③制瓷业:

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c商业城市:

建康(南京)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城市。

(4)影响: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6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目的: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时间:

494年;

(4)内容:

①迁都:

北魏孝文帝于494年,从东北的平城迁都洛阳。

②实行汉化政策:

穿汉服;说汉语;采汉姓;同汉族通婚;

(5)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6)评价孝文帝(有人说北魏孝文帝是功臣,有人说他是罪人,你如何评价?

):

评价历史人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来述说他的功与过,不能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关键看他是否促进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孝文帝经过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说他是罪人,是因为他使鲜卑族(很多习惯)消亡了,但是他使鲜卑族进步了、文明了、发展了。

所以我说他是功臣,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7)启发: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作用方面的相同点:

①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②加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③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62、生活在南朝的祖冲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63、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书。

64、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65、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最出色,人称“书圣”。

66、东晋人顾恺之流传至今的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67、北魏石窟艺术著名的有: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68、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商)→(周)→(秦)→(汉)→(魏晋)→(东汉);

以上的“甲金篆隶楷行草”七种字体统称为“汉字七体”。

(62---68题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69、隋朝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中国。

70、隋朝与秦朝的相似点:

(1)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2)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

(3)都修建了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长城和大运河)。

(4)都是短命王朝,都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71、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唐太宗)杀兄逼父继位,年号“贞观”。

72、隋朝大运河:

(1)目的: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3)由北向南分为四段:

永济渠(涿郡—洛阳)、通济渠(洛阳—江都)、邗沟(江都—长江)、江南河(长江—余杭);

(4)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5)地位:

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6)评价(历史作用)大运河的开凿: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7)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73、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1)含义:

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常设科目:

明经和进士。

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3)形成与完善:

阶段

关键人物

主要贡献

形成(创立)--隋朝

隋文帝

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

完善-----唐朝

唐太宗

大大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

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

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作用:

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拨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5)明清的科举制:

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6)科举制的废除时间:

清朝末年(1905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1300年。

74、贞观新政(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

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贞观新政。

①改革赋役制度(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②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

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④修订法令,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

④完善科举制;

⑤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75、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76、评价唐太宗: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77、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国号为“周”。

78、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1)重用酷吏、引用庶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3)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杰);

(4)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

79、贞观遗风:

武则天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贞观遗风”。

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称她“政启贞观,治宏开元。

80、开元盛世:

(1)含义: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2)形成原因:

①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

②玄宗个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8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8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称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3)和亲的作用:

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

83、唐朝的对外交往:

(1)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其中著名的有晁衡。

(2)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唐僧)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口述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4)频繁的原因:

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

②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发达的海路交通。

84、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1)秦始皇:

功:

灭六国,统一中国,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很多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万里长城等),对后世影响深远,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谓“千古一帝”。

过:

暴政(营造豪华宫殿,苛捐杂税多,焚书坑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