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054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docx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docx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

俄罗斯研究No.2,Jun.2003

2003年第2期

R,1%-ian tudiesGen.No.128

怠第128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

潘广辉令

苏联演变曾经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

十余年来,国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学术界纷纷著

书立说,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著作和文章。

当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出发,得

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许多评论也未必切

中要害,甚至有违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历史事实,而只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

但是,西方学术界对

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在学术上依然有一定的积累,包括有一些精辟的见解。

在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过

程中,西方学术界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以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按分析方法将其分为总体分析法和个

案分析法两大类。

在此,拟就有关著作和文章的观点摘要进行综述,以期推动这一重大课题更加深人的

研究。

一、苏联解体原因的总体分析

总体分析是指一些西方学者从总体的角度深人进行分析,强调多种因素综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

这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多种内生条件和外生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在分析内生条件时,一些学者分别论述了作为政治领袖的戈尔巴乔夫、经济战略的失败、反对

派的作用、国家的转型失败、体制弊端、意识形态问题、民族间题、帝国过度扩张等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

作用,并且强调了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

在分析戈尔巴乔夫的作用时,美国学者理查德・莱亚德和约翰・帕克认为,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戈尔

巴乔夫作为前苏联的党政最高领导人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在他们看来,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总书记

后做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一是“如果东欧想抛弃共产主义,苏联将不进行干涉”。

二是“在苏联实

行政治和经济改革。

……这决定了后来发生的大部分事情”。

①有一些美国学者则认为,是戈尔巴乔夫

和利加乔夫在促使苏联经济崩溃上起了重要作用。

1987年末苏联政治局作出了一项决定:

使国家经济

迅速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在这之后,苏联的经济发展开始下跌,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大大超

过供给,从而导致80年代末期经济发展出现了混乱局面。

②还有美国学者认为,如果戈尔巴乔夫能够学

习中国的经验管理政治,而放开经济,也许能避免这样重大的失误。

西方学者对因戈尔巴乔夫的作用而导致苏联解体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其一,他所推行的民主性、

公开性摧毁了原有的意识形态,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英国经济学家卡瑟琳・丹克斯认为,民主化已

经远远不是培育人们支持改革的共识,它揭示的是,在苏联内部存在着对苏联和苏共的权威与合法性形

成挑战的日益增长的观念的多元化。

④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

时任美国哈佛

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家马歇尔・戈德曼曾言,戈尔巴乔夫对一些经济问题处理不当,这对

,潘广辉,男,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2001级博士生。

万方数据

苏联经济产生了有害的影响:

改革选错了重点,没有从农业开始并轻视农业改革;对个体商业与合作社

商业态度摇摆,这对潜在的经营者们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盲目进口与盲目投资;反酗酒运动使国家

失去巨额酒税收人而造成国家财政危机,赤字猛增;“军转民”起步过晚,人民日常消费品短缺现象没有

得到缓解。

⑤其三,他没有进行革命性的改革且推行改革措施不坚决。

戈氏所制定的改革计划具有明显

的改良主义性质,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而在推行改革措施时,他始终坚持中间路线,“巧妙地

给各个集团派别以一定恩惠”,“但这是一个日益失衡的战略”,“他的中派主义战略最终因没有能力操纵

两派力量而一败涂地”。

在分析因经济战略失败而导致苏联解体时,德国学者H・诺伊贝尔教授认为,主要是因为苏联的改

革未能使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价值规律未起作用,这样劳动力就没有估计的标准,造成劳动

效率低下。

因此,经济改革成功仅仅靠道义上的条件是不够的,还应有物质上的刺激。

⑦德国学者弗兰

克则认为,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的经济竞赛中失败了。

特别是第三次科技

革命以来,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并驾齐驱。

假使苏东的经济发展成功

了,人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对民主的过分要求以及民族主义的运动都不会出现。

西方学者对因经济战略失败而导致苏联解体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其一,一些美国学者认为,苏联

的经济在早期阶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增长率也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进,经济增长率降了下来,经

济发展也趋于停滞状态。

经济增长率下降,经济发展趋缓,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

如果苏联的经济发展

从总体上能基本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即使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也不会危及国家的政权。

但是,苏联的制

造业普遍发展较快,而消费等轻工业发展不足,与西欧国家相比,它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当越来

越多的人民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们自然会对国家和现政权产生不满情绪。

⑨其二,美国学者瓦迪・哈拉

比则认为苏联领导人没有适当地使用市场和价格。

价格有时是为了推行政策而由政府任意制定的,然

后又是几十年不变。

商品价格应该反映商品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供求关系。

而苏联的经济根本

做不到这一点,长此以往,必然崩溃。

另外,在苏联,消费需求供应不足,工人有钱却买不到所需要的商

品。

这种需求和生产之间的不平衡损害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

其三,英国经济学家卡瑟琳・丹克斯

认为苏联的经济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建立了一个互不协调的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物。

经济改革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先后次序的安排不正确。

比如,如果企业不能制定反映产品真实生产成

本的价格,那么它们就不能真正地自筹资金。

此外,因为担心物价增长引起通货膨胀和削弱改革从而导

致社会不满,价格改革一直滞后。

结果就是,一些基本的消费品比如火柴、肥皂和牙膏在商店里消失了,

因为企业“承担”不起生产它们的成本。

⑧其四,苏联的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差,科技含量低,随着时间的推

进,它的经济发展渐趋衰弱。

苏联和它的帝国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烟囱经济没法再跟上世界

主要大国的技术进步。

除非给经济倒退下猛药,否则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日子屈指可数。

在分析反对派的作用时,美国学者J-F-布朗和评论家罗德维等认为,反对派的作用是导致苏联解

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他们研究,近几十年来,苏联的普通民众在各种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政府的

不满。

到so年代末,公开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已成为苏联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突出特征。

美国学者雷・特

拉斯则认为,苏联的相当部分民众之所以在苏联解体前放弃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一

直存在着两种马克思主义。

一种是艾尔维恩・戈登纳所说的被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接受的“科学的马克思

主义”,另一种是对苏联统一的意识形态持否定态度者们所称颂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事实的发展

是,后一种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们的思维中占了上风,这促使他们不再信任现政权。

另一个重要的反对

源是持不同政见者。

这些知识分子的作品和抗议对削弱苏联的国家体制起了一定作用。

如美国学者理

查德・派普斯认为,在俄国,知识分子是唯一一个有政治抱负的群体,它有着动员民众致力于推翻专制政

体的光荣传统。

而在苏联的一些学术机构中,持不同政见者们常常被迫做“自我批评”而不得不接受政

府认为正确的观点,这本身就是让这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违反科学,使他们内心感到非常痛苦,而因

对这种社会体制产生厌倦。

但也有学者反对过分强调反对派在导致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美国学者布

扎西斯基就认为虽然反对派在促进苏联解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但作用很小。

因为苏联建立了严密的

一55一

万方数据

国家安全制度和警察制度,使反对派只能敢怒不敢言,或只是私下里议论,根本无法对苏联政权形成挑

战。

还有一种观点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折中,如美国学者库克萨斯、R-缪勒等,他们认为,许多共产主

义国家在80年代开始出现市民社会并得以发展,这对共产主义的权威形成了挑战,但并未对政权产生

强大冲击。

在分析因国家转型失败而导致苏联解体时,美国学者莱斯利・霍姆斯认为,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

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适合了它由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

但因这种体制和意识形态只有实

现现代化的能力,而没有走向后现代阶段的能力,致使60,70年代以后直到解体之前,苏联在实现由一

个现代化的国家向现代性(以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为标志)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其原来所建立的

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或者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是愈来愈僵化和保

守,这种状况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并最终无法解决,从而导致了它的崩溃。

在分析因体制弊端而导致苏联解体时,H.赫尔茨认为,共产党机构的官僚体制控制了全部社会生

活,不允许任何批评和批评性的讨论,这使人们对现实产生了冷漠的态度和投机主义,最后导致了列宁

主义原则在党的生活中的破灭。

继而实现一种“社会主义道德”的努力也付诸东流了。

贪污腐败和经济

领域的犯罪这些现象还不是社会主义覆灭的主要原因,经济的不景气和向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

妥协才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英国学者梅甘・特鲁德尔认为,实质上早期布尔什维克政府与斯大林体

制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形式,后者已成为官僚阶级剥削广大人民的工具和方式。

⑧德国学者埃克・考

普夫认为,在俄国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只能由共产党来行使工人阶级的领导权,

随着这种体制演变为行政官僚机构,民主没有得到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受到消极影响,结果产生了社会

主义所有制的异化变质。

0法国学者托尼・安德烈阿尼认为,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本来有可能开辟出一条

道路,但这条道路被放弃了,采取了另一条没有前途的道路,即建立在高度集中管理上的国家社会主义

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隐藏着危机。

现实社会主义阵营曾相当强大,足以改变其发展道路。

但50-60年

代的一切改革都羞羞答答,都受到旧制度的束缚。

教条主义、怀疑主义、宗派主义、体制弊病都与高度集

权的体制密切相关。

这种体制窒息了人们的思想和首创精神。

在分析因意识形态问题而导致苏联解体时,美国学者彼得・拉特兰认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消失加速

了苏联的解体。

他说,社会主义国家的旧制度涉及意识形态。

苏东国家的公民和领导人都必须遵守官

方的意识形态,至少在公众场合是如此。

随着柏林墙的坍塌,这种官方的意识形态也立即瓦解了。

德国学者埃克・考普夫认为苏联失败于没有强化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未能长期地全面贯彻社会主义

价值观”。

在分析因民族问题而导致苏联解体时,斯特雷尔认为,苏联实行了一种失败的民族政策。

旨在维护

各民族统一性的民族政策,事实上却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方面,苏联的民族政策承认和鼓

励发展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等,允许各民族自治共和国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另一方面,苏联的集权体制和

俄罗斯人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使“大俄罗斯主义”盛行,俄罗斯人侵犯少数民族的民族权利,

这大大伤害了民族间的情感,使他们对现行的民族政策和政权产生了不满,这种状况到1990年初时已

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各民族共和国纷纷要求独立,从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此外,他还认为戈尔巴

乔夫及其同事在处理民族间题上有严重失误。

他们低估了少数民族对国家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和现行政

府的抵制与仇恨情绪,也没有预见到他们所推行的某些改革措施进一步刺激了民族主义运动。

美国学

者亚里尔・科恩则认为苏联的建立并非是所有共和国自愿加人的,一些共和国包括它们的政治精英和人

民,追求独立的传统在他们的心中永不泯灭。

他们只能忍受一时的被统治,但不会长久,更不会容忍他

们的民族意识被消灭。

西方学者还引用了波苏战争时期的历史,提出1920年当苏俄决定使用武力在

波兰建立一个革命政府时,列宁也悲哀地承认:

“波兰人把红军视为敌人,而不是兄弟和解放者。

”。

意大

利学者朱利叶・托基耶萨也认为,甚至在苏联解体后,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仍一直重复说,他为自己对

苏联解体一事所作的贡献一点都不感到遗憾。

他说:

“就这样乌克兰结束了俄罗斯长达300年的统

治。

”。

乌克兰在1917-1918年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曾试图两次脱离俄国而再次获得独立,波罗

万方数据

的海各国非常珍惜它们在20世纪20-30年代期间曾有的独立,甚至外高加索国家在1918-1921年间

短暂的独立,这些事件对上述国家和人民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最终选择脱离苏联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国学者斯蒂芬・怀特认为,苏联政府,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对解决民族问题反应迟钝且无从下手,即

不能控制事件发展的进程,而只能对事件的发展亦步亦趋。

他认为,苏联存在的民族间题主要有两类:

一是各民族、各共和国间的关系紧张,如纳一卡问题;另一类出现于80年代后期,表现形式为一些民族

争取民族自决的运动,这在波罗的海三国最为典型。

正是这些政府无力解决的民族问题直接导致了苏

联的解体。

但他同时认为,民族间题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他看来,尽管民族问题所涉

及的国家不只一个,但只有波罗的海国家要求立即独立。

1991年3月的公民投票表决表明:

绝大多数

人支持苏联作为一个更新的联邦而存在。

这个新联邦由平等的主权共和国组成,每个民族的人权、自由

将得到充分的保障。

在分析因帝国过度扩张而导致苏联解体时,丹克斯认为,从1956年起,由华沙条约组织统一协同华

约集团的军事活动,因而苏联军队遍布整个帝国。

在经济上,通过苏联集团于1949年建立的经济互助

委员会也统一了起来。

经互会既没有实现期望中的苏联集团的自给自足,也没有实现国民经济计划的

统一。

苏联以远远低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向这一帝国的其他成员提供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的资助。

为“回报”,这些国家却把它们质量最好的商品出口到西方国家以获取外汇,而把质量低劣的产品提供给

苏联,这给苏联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消耗。

美国学者罗伯特・A・帕斯特认为,苏联从来没有就事论事地评估美国、德国、中国和其他欧洲大国

的举动,而是通过分析这些举动判断它们是否确实尊重俄国的存在,至少能够借此弄清他们到底是想帮

助苏联应付国内的巨大挑战,还是落井下石。

受此信念的影响,苏联政府习惯于把西方大国的政策看作

不怀好意。

1917年后面临的混乱和威胁以及二战后冷战的兴起,使他们更加加深了这种偏见。

直到苏

联解体,苏联在国际上的行为仍深受他们对外部世界看法的影响。

④在上述思维支配下,苏联进行了大

规模的扩军备战。

70年代末,苏联的军事开支几乎与美国相当,在战略核武器方面已明显与美国势均

力敌。

到1990年时,单就苏联的战略总体力量而言已与美国持平,甚至部分方面已超过美国。

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认为,“强国总是寻求建立一种有利于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国际政治经济

秩序”,因此,它们认为“具备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一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其免遭敌对国家的破坏,是

成功的霸主应有的前提条件”。

但现实中它们往往不能把握“足够”的度而使其过分,结果只能是自身

不堪重负而崩溃,苏联的解体可为一例。

普里马科夫无限感慨的一句话可以作为苏联因过度扩张而衰

竭的总结。

他说:

“俄罗斯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但在前苏联期间,我们常常忽略这一真

谛。

结果为了与‘永久的敌人作斗争’,或支持‘永久的盟友’而牺牲了国家的利益。

第二,在分析外生因素时,一些学者分别论述了东欧地区前期所发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

裂、东西方的竟争、德国的统一等因素对苏联解体所造成的影响。

在分析东欧地区前期所发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对苏联解体造成的影响时,美国学者罗

伯特・斯特雷尔以及符拉迪斯拉夫・祖波克、康斯坦丁・帕斯夫认为40年代的苏南冲突、1956年的匈牙

利事件、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对苏联的一些共和国产生的影响重大而深远,这些违背苏联旨意

的“革命”虽然受到了挫折,却给波罗的海诸国、外高加索各共和国以及其他一些共和国埋下了革命的种

子,等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革命时机成熟时,这些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

另外,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共产党集团的分裂削弱了苏联的影响力。

苏联对东欧集团放松了控

制,默认其内部的变化,苏联内一些共和国暗自仿效他们的做法削弱了苏联自身的内聚力。

美国学者

莱斯利・霍姆斯也认为,鼓励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走自己的路,苏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加以干涉,苏联的许

多共和国正是受到了东欧国家所发生变化的影响。

.H・诺伊贝尔教授也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不成

功。

在政治上,1948年开始出现苏南矛盾,60年代出现中苏分歧,表面上是意识形态斗争,实际上是争

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权。

在经济上,苏联想搞社会主义阵营的市场经济,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经

济,社会主义阵营里的经济合作也是失败的。

万方数据

在分析东西方的竞争对苏联解体所起到的作用时,斯特雷尔认为,二次大战后的三十多年里,苏联

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尽管到70年代时,苏联在军事力量发展方面有超过美国之

势,但它的经济却急剧下降,大大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上台以后,发起“星

球大战计划”,支持第三世界的反共产主义武装,加强了同苏联的争夺。

苏联被迫应对,这极大地消耗了

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国力衰竭。

另外,70-80年代,美国对苏联所实行的“人权”政策也非常奏

效,这项政策推动了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们的反政府活动,挑战了苏联的体制。

沃勒斯坦认为,卡特

总统的人权政策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它对促进苏联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民主、平等的国

家”起了一定的作用。

美国学者马丁・玛里亚认为,冷战是一场永不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又是一场

无法计算耗资的战争。

双方都为那些假设性的对抗而做无休止的准备,如日益增加核武器和常规武器、

建立同盟、展开对第三世界代理人的永无休止的援助的竞争。

但上述竞争并没有给竞争双方带来多少

利益而只是损害,实际上,苏美双方在版图和经济上并没有利益冲突。

日本学者宫川彰认为,20世纪

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润率普遍下降,于是它们加大了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国内

工人的压力,直至把苏东社会主义压垮。

.H・诺伊贝尔教授认为,世界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需要和

平共处与合作。

但戈尔巴乔夫忘了世界上还存在矛盾,存在阶级斗争。

在力量对比上,他削弱了苏联的

力量,单方面削弱甚至摧毁自己的力量,而美国在这方面什么也没做。

0是这种不同步的政策造成了美

苏的均衡消失,从而使苏联解体。

在分析德国的统一对苏联解体所起到的作用时,美国学者E.斯坦因认为,1922年的《拉巴洛》条约

是苏联作为一个欧洲国家进人世界事务的助产婆,而1990年德国的统一又决定了苏联帝国的最终瓦

解,它敲响了苏联对东欧各国的统治及自身最终解体的丧钟。

他认为,二战后,为削弱并阻止德国再次

人侵自己,苏联策划并建立了民主德国,但到了70年代,苏联领导人却做出了一个极端错误性的判断,

即东德能够与西德保持睦邻友好关系,这个判断给东德与苏联的关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为与西德缓

和关系导致了东德内部社会的不稳定。

苏联的这项“缓和”政策还使整个东欧集团产生了不稳定。

一旦

苏联决定不再使用武力维护其帝国的东欧一翼,苏联集团,包括其自身,就不可避免地迅速瓦解了。

.H"

诺伊贝尔教授也认为,东西德的合并不是一种解放或成功的壮举,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失败,是苏东社

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二、苏联解体原因的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是指一些西方学者强调某一个因素在导致苏联解体过程中所起的突出或特殊作用。

如上

层自决说、改革失败说、个人作用说、东西方的缓和说等,这些研究在不排斥总体分析的同时,特别强调

或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研究。

第一,“上层自决说”。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茨认为,苏联的解体并非是其它原因,而是苏共的上层精

英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作出的决策结果。

他指出,上层精英指的是大约10万人左右的占据着

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

此集团具有如下特点:

信仰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彻底放弃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立场,重复官方的意识形态却不相信,只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

当80年代末辩论苏联

的发展方向时,他们开始作出选择性的思考:

如果改革达到民主化,就会减少特权和权力;如果回到改革

前的社会主义,也只能拥有相对的特权和权利,且特权又会受到原有的社会主义机制的限制,也不会积

累过多的财富,更无法将特权和财富传给子孙后代;而实行资本主义最符合自身的利益,能带来更大的

发展空间,不仅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管理者,还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实现个人财富更快

的增长,又能合法地让子女继承权力和财富。

所以,1991年6月,美国的一个社会间题调查机构在莫斯

科所做的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调查显示,在苏共精英中,只有9.6%的人赞成共产主义;12.3%的人赞

成民主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主化;76.7%的人认为应当实行资本主义。

在1990年前后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中,只有5一20%左右的人支持实行资本主义,80%多的人民都希

万方数据

望坚持社会主义。

上层精英的态度和人民的选择截然相反!

他还认为,在上层精英中存在着斗争。

雷日科夫就与大多数党政干部不同,他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最终走向资本

主义道路而无比痛苦,但在“精英集团”内部,这样的人太少了。

又如,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初目的是,克

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存在的若干间题,使苏联走上经济、政治民主化之路。

但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

却引发了党内三种力量间的斗争。

在权力斗争中,叶利钦成为亲资本主义的领袖,并掌握了权力,把戈

尔巴乔夫排斥在一边。

“精英”们支持叶利钦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也是他能够采取较为和平的方式迫使

苏联解体的原因之所在。

但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提出了与“自上而下的革命”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是

想对共产主义加以改革,而不是以别的东西取而代之。

然而,改革就像滚雪球一样导致了一场革命,这

场革命是“自下而上”发生的,苏联上层很难对此加以控制。

第二,“改革失败说”。

什拉彭托赫认为,若剔除道德评价,苏联是一个“正常的”极权社会,是改革的尝试导致了苏联的崩

溃。

他认为,政治体制的缺陷、民族冲突和民族分离主义、经济体制效率低下、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群众

骚动、人民生活水平差、外国干涉的威胁、想使国家财产私有化的官员们侵蚀了国家的肌体等原因都不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有关条件,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在于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改革家们进行改革的不幸

尝试。

1985-1986年间,戈尔巴乔夫启动了改革,但当时他根本没有用自由资本主义代替苏联现行体

制的详细计划。

他指出,随着加速经济发展的计划和经济改革的彻底失败,苏联经济恶化了,并从此一

发不可收拾。

同时,在狂热地寻求苏联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牺牲了官方的意识形态。

着,他削弱了党和国家的巨大作用,而它们正是社会生活的主要规范者。

上述情况的出现使得其存在需

要恐怖和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