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767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docx

《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docx

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

目录

第一章前言1

第一节目的任务1

第二节位置、交通2

第三节自然地理经济概况2

第四节矿权登记情况3

第二章以往地质工作程度4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7

第一节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7

第二节勘查区地质特征10

第三节矿(化)体特征10

第四章工作部署12

第一节工作思路12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12

第三节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13

第五章工作安排及实物工作量24

第一节年度工作进度安排24

第二节设计实物工作量25

第六章预期成果26

第七章组织管理和项目人员组成27

第一节组织管理27

第二节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27

第三节物资设备28

第八章经费预算29

第一节预算编制说明29

第二节项目设计预算31

第九章风险分析与保障措施33

第一节风险分析33

第二节保障措施33

第三节生产安全管理措施34

第四节工作质量检查与监控34

第十章设计附图及附件36

设计附图

 

图号图名比例尺

1交通位置图1:

2000000

2区域地质图1:

200000

3地质及工程布置图1:

10000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目的任务

一、任务来源

项目名称:

新疆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普查(延续)

项目投资:

新疆和志兴矿业有限公司

项目来源:

受新疆和志兴矿业有限公司委托

勘查单位: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

工作期限: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

经费预算:

93.198万元

二、目的任务

勘查的目的是对工作区铜多金属矿产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

1)、初步查明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远景,确定勘查区的地层层序划分地层;初步查明岩浆岩的地质特征。

2)、初步查明勘查区构造形态,评价勘查区构造复杂程度;

3)、初步研究可采矿层(脉)形态、产状和主要可采矿层的分布范围,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和矿体品位;

4)、大致查明其他有益矿产赋存情况;

5)、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进行概略评价,估算各可采矿层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量(333、334)。

三、主要实物工作量(2010年-2011年)

1、1∶2000地质测量0.60km2

2、1∶1000勘探线剖面测量1.5km

3、1∶10000激电剖面测量5.0km

4、1∶10000岩屑剖面测量5.0km

5、槽探800m3

6、井探20m

7、钻探500m

8、各类样品850件

第二节位置、交通

勘查区位于乌拉斯台城北西方向、直距约11km处。

中心地理坐标为:

东经86°45′00″北纬42°59′30″,面积13.19km2。

行政区划隶属巴州和静县管辖。

勘查区距和静县城路距约77公里;工区东侧约5.5公里处有可供汽车通行的216国道;但至此通往工区则有乡间小道,交通不便。

第三节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勘查区地势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000-3400m,相对高差>200m左右。

勘查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热冬冷,春暖秋凉,干燥少雨,年平均蒸发量2102.1毫米,年平均降水量68.1毫米,年均气温8.8摄氏度,年均无霜期181天。

无常年性地表水流。

勘查工作乃至今后矿山生产、生活用水均需从5.5公里外拉运。

勘查区内无常驻人口。

故勘查工作和今后矿山开发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都需从和静县供应。

区内主要矿产有铜、钼、钨、铁、磷、金、铅、锌等。

 

第四节矿权登记情况

勘查区南北宽约1.85km、东西长约8.17km,面积13.19km2.

2008年12月新疆和志兴矿业有限公司经国土资源厅审批获得上述范围内预查探矿权;权证号:

T65120081202021022

有效期限:

2008年12月26日-2009年12月26日

勘查单位: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

2009年6月---8月期间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

在范围内进行了预查,发现了数条矿(化)体及线索.据此申请:

“新疆和静县胜利桥一带铜多金属矿普查(延续)”;

勘查区范围:

1:

50000图幅编号:

K45E007011K45E007012北京坐标系。

普查区拐点坐标表

拐点

地理坐标

北纬

东经

1

43°00′00″  

86°42′00″

2

43°00′00″  

86°48′00″

3

42°59′15″

86°48′00″

4

42°59′15″  

86°45′00″

5

42°59′00″

86°45′00″

6

42°59′00″

86°42′00″

面积13.19平方公里.

 

第二章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解放前地质研究程度差。

仅1928年—1930年以E.诺林为首的中瑞考察团在区内作了1:

50万地形地质路线图;首次较系统地叙述了本区地层和构造。

2、1956年地矿局和静队在该区进行了路线性地质踏勘并编写了地质报告;首次系统、概略地介绍了区域性地质状况。

3、1960年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对区域内艾维尔沟煤田、菱铁矿进行了检查后并编写了地质报告。

4、1978年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编写了和静县开勒煤矿、托木尔托萨拉煤矿1:

25000普查地质报告。

5、1981年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完成区域内艾尔宾山、查诺尔铜、铁矿1:

50000普查。

6、1981年新疆地矿局物探队完成了1:

20万和静县查岗诺尔一带物化探普查并出版了报告和相关图件;

7、1981年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编写并出版了:

1:

50万巴州天山地区大

地构造图及巴州天山地区岩浆岩说明书。

较完整地介绍了构造、岩浆岩的分布、规模。

8、1980--1983年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先后完成区域内K--45--21.K--45--22.K--45--28幅1:

20万水系沉积物、岩屑测量;指出了铜、金、铅等元素的分布规律、范围,为今后进一步找矿指出了目标。

9、1983年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完成1:

20万和静县艾肯达坂一带金及多金属矿产普查报告;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区域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特征和区域内矿产分布规律性。

10、1983年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出版了和静县莫托沙拉铁、锰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报告;首次总结性地阐述了金属矿产的区域特殊化。

11、1990年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编制了巴州有色金属矿产成矿远景区化及资源总量预测报告;初步研究、探索性地指出了矿产勘查方向。

12、2003年,中央资金项目办:

编写了1:

5万和静莫托河拉地区铜、金化探普查报告;

13、2009年6月--8月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在上述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了矿产地质调查,在矿(化)体出露的地段采用探槽进行了揭露并采集了分析样品,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完成工作量如下:

1、1:

10000地质草测13.19平方千米

2、1:

5000地质剖面2.5千米

3、探槽2条200立方米

工程编号

工程位置

南西端点坐标

X

Y

H

方位角(度)

勘探线间距(米)

TC1

4761944.93

15479611.93

3154

40

160

TC5

4761983.71

15479234.24

3150

41

160

4、分析样品32件

其中:

1、基本化学分析样18件

2、岩矿鉴定样3件

3、物相分析7件

4、光谱分析4件

通过上述工作,已发现赋存于志留系阿河布拉克组第三亚组(Sahc)石英片岩夹灰岩和华力西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地带的一条铜多金属矿体。

矿(化)体产状45°~54°∠43°-62°,断续长约500米、宽1.0—4.3米,其上多被0.10-1.30m全新统第四系洪冲积沙砾石覆盖。

可见主要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为主。

故认为有必要投入工程量提高工作阶段。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第一节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勘查区位于西南天山褶皱系—西天山地槽褶皱带—博罗科努复向斜。

出露的地层主要有:

元古代中天山群星星峡组第二亚组(Ptxb)、志留系:

阿河布拉克组第一亚组(Saha)、阿河布拉克组第二亚组(Sahb)、阿河布拉克组第三亚组(Sahc);泥盆系:

天格尔组中亚组(D3tb)、天格尔组上亚组(D3tc);石炭系马鞍桥下亚组(C1ma);侏罗系八道弯组(J1b)以及第四系地层。

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区内华力中晚期岩浆岩活动较强烈,侵入岩沿断裂展布。

一、地层

(一)元古代中天山群星星峡组第二亚组(Ptxb)

分布区的中部,沿断层展布,有斑状和片理、片麻理构造分布在其中;岩性:

片岩、角闪片岩、绿泥石石英片岩。

产状:

45°∠56°

(二)志留系

1、阿河布拉克组第一亚组(Saha)

分布区的中部,南侧以断层与元古代中天山群星星峡组第二亚组(Ptxb)断层接触,沿断层展布;岩性:

结晶片岩、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

产状:

41°∠50°

2、阿河布拉克组第二亚组(Sahb)

分布区的中部和西部,约占区面积的12%,有少量红色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穿插在其中,南侧与阿河布拉克组第一亚组(Saha)断层接触;岩性:

厚层块状灰岩、大理岩化灰岩、绿泥石石英片岩。

产状:

50°∠65°

3、阿河布拉克组第三亚组(Sahc)

分布区域北部,有斑状和片理、片麻理构造分布在其中,有少量的红色花岗岩穿插于其中;岩性:

灰绿色薄层千枚状绢云母石英片岩夹灰岩、钙质片岩。

产状:

55°∠45°

(三)、泥盆系

1、天格尔组中亚组(D3tb)

分布在区的东北部,南侧和西侧与阿河布拉克组第一亚组(Saha)断层接触,有石英闪长岩穿插在其中;岩性:

灰绿色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

产状:

48°∠75°

2、天格尔组上亚组(D3tc)

小面积的分布在区域的东北角,有东西走向的推测断层穿插于其中;岩性:

灰岩、夹片理化凝灰质粉砂岩。

产状:

48°∠78°

(四)、石炭系马鞍桥下亚组(C1ma)

小面积的分布在区中,与周边地层不整合接触;岩性:

灰绿色砾岩、砂砾岩夹薄层砂岩。

(五)侏罗系八道弯组(J1b)

分布在区的中部,北侧与元古代中天山群星星峡组第二亚组(Ptxb)呈不整合接触,南侧与元古代中天山群星星峡组第二亚组(Ptxb)断层接触。

岩性:

砾岩、砂岩夹煤层。

(六)、第四系全新统(Q3-4fgl):

分布于区内现代河床中;岩性:

亚沙土和淤泥夹有冰川漂砾。

二、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发育较为强烈。

红色花岗岩(γ43c):

零散的穿插在志留系地层中。

黑云母花岗岩(γ43b)、分布在区的西北角,穿插在志留系地层中。

石英闪长岩(δo42a):

分布在泥盆系天格尔组中亚组(D3tb)中,沿断层展布。

黑云母花岗岩(γ41c):

大面积的分布在区内。

三、构造

位于西南天山褶皱系—西天山地槽褶皱带—博罗科努复向斜,北侧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南侧尼勒克深断裂、乌瓦门—包尔图深断裂,位于赛里木隆起和巴伦台隆起中间,奥陶—志留系构成复背斜的主体,泥盆系、石炭系哈日二叠系分布于复背斜的翼部,或断陷盆地之中。

经历多旋回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长期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成矿条件优越,是重要的铜、钼、钨、铁、磷成矿带,金和铅锌也有良好的成矿条件,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铜钼钨矿与晚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

四、地球化学特征

1981年新疆地矿局物探队完成了1:

20万和静县查岗诺尔一带物化探普查,该报告指出:

Cu在岩浆中相对富集,其平均含量较同类岩石平均值高1.8—2.6倍,而在地层中Cu则为分散元素,其浓度克拉克值均小于1。

Au在测区各地质单元中浓度克拉克值均小于1,呈分散状态,在阿尔彼什木布拉克组,平均含量略高于其他地质单元,且以火山岩含量最高,为0.0034*10-6。

Au元素在古生代地质中随地层由老到新其含量逐渐减少;Cu元素在泥盆纪之前的老地层中含量较高,以后逐渐降低。

Pb在超基性岩中显著富集,其平均含量较同类岩石平均值高36倍。

Cu元素均有沿北西向断裂并在西段富集的趋势。

萨阿尔明第一亚组地层分布区,铜元素反应特别集中并伴生有砷。

主要分布于浅灰绿暗灰绿色千枚岩化粉砂岩、凝灰粉砂岩。

应注意寻找含铜砂岩型矿产。

 

第二节勘查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1、志留系阿河布拉克组第一亚组(Saha)

分布勘查区的东侧,南侧以断层与阿河布拉克组第三亚组(Sahc)断层接触,岩断层展布;岩性:

结晶片岩、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

产状:

41°∠50°。

2、志留系阿河布拉克组第二亚组(Sahb)

分布勘查区的南部,约占区面积的15%;岩性:

厚层块状灰岩、大理岩化灰岩、绿泥石石英片岩。

产状:

50°∠65°。

3、志留系阿河布拉克组第三亚组(Sahc)

分布勘查区中部,呈条带状展布;岩性:

灰绿色薄层千枚状绢云母石英片岩夹灰岩、钙质片岩。

产状:

55°∠45°。

4、第四系全新统(Q3-4fgl):

分布于区内现代河床中;岩性:

亚沙土和淤泥夹有冰川漂砾。

二、岩浆岩

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

三、构造

区内未见断裂构造出露。

岩层多向北倾斜,倾角40-60°;节理、裂隙极其发育,多呈X型。

第三节矿(化)体特征

一、矿体

勘查区内在志留系阿河布拉克组第三亚组(Sahc)石英片岩与华力西早期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发现一条铜多金属矿化体。

其上多被0.4-1.3m全新统第四系洪冲积沙砾石覆盖。

矿(化)体产状45°~54°∠43°-62°,断续长约500米、宽1.0—4.3米,基本顺层产出。

可见主要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为主;其次为辉钼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

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为主。

二、矿石质量

经探槽工程取样分析:

铜含量0.58~0.96%

样号

探槽编号

平均

TC1

0.58%

0.78%

0.69%

0.96%

0.82%

0.60%

0.738%

TC1

0.60%

0.84%

0.73%

0.68%

0.93%

0.71%

0.58%

 

第四章工作部署

第一节工作思路

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以及2009年度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预查工作的基础上,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综合采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槽探、钻探揭露以及地面激电(岩屑)剖面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初步研究矿层分布范围、延深、产状和矿石质量;基本查明勘查区地层、构造与矿体的关系以及矿体数量、分布范围、规模、形态、产状和矿石品位、矿石自然类型、选冶性能等。

对矿(化)点外围区大致查明矿化层位、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和矿石品位、自然类型、能否利用等。

基于区内矿体厚度变化不大,矿化较均匀,故勘查区的勘查类型暂定Ⅱ类:

勘查工程基本间距走向按160m布置,施工时可以根据矿床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据实变换和调整工程间距;达到采用最佳的方法组合,探求333、334资源量。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

(1)对含矿带进行1:

2000地质测量,面积0.60km2左右。

(2)布置1:

10000激电(岩屑)剖面9条,控制长度5.0km,测量点距40m。

重点对象为含矿带;查明矿脉的赋存位置、形态、产状、埋藏条件等。

(3)对裸露地表的矿脉用槽探进行系统控制。

首先按160m间距布设,然后视情况加密至80m。

初步查明矿体层位、厚度;设计探槽800m3。

(4)在主要矿脉上盘布置钻孔2个,设计进尺500m;探查矿体的延深、产状及厚度、品位变化情况。

(5)在主要矿脉上盘布置1个浅井,深20m;

(6)收集、调查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和开采技术条件.

 

第三节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次勘查采用的方法手段主要有:

1:

2000地质测量以及1:

1000勘探线剖面测量、物探激电测量及槽探和钻探、井探。

一、地质填图

1:

2000地质草测布置于矿化带,控制面积0.6km2。

目的是根据已有矿化线索,确定勘查区地层层序、详细划分含矿地层,初步查明矿层层位、厚度和分布范围,以及构造对矿层分布的影响。

1:

2000地质草测采用半仪器法,GPS定位,以追索法为主,穿越为辅,对主要地质体其控制点密度20~40m,对主要地质界线其点密度为40~80m。

地质点密度不小于200个/km2,厚度2m,长度20m的地质体一般均应表示在图上。

矿(化)体厚度虽不足2m,也应扩大表示。

地质点应有固定标志,以便检查。

地质点图面误差<1mm。

野外记录时应观察、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

1不同岩层、岩相、岩性分布的变化规律;初步查明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岩体、蚀变等的分布及产状;

2查明矿体在地表的分布范围、规模、形态、产状、延伸情况及赋存层位等;

3了解矿体的物质成分、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等;研究矿体围岩和蚀变、矿化之间的关系等。

根据探槽对矿(化)体的揭露情况,布设1:

1000勘探线剖面2条,控制长度1.5km。

剖面测制采用半仪器法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剖面端点用GPS定位,。

勘探线剖面原则上要求垂直于矿脉走向,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垂直走向布置的剖面,其交角不得小于75°。

详细观察描述地质体特征、接触关系,结构构造,矿物粒度,目的矿物及其伴生矿物特征,逐层采集岩矿鉴定样品。

剖面上凡出露宽度大于1.0m以上的地质体均要标在剖面图上,并做分层记录,矿层或其它重要找矿标志出露宽度虽不足1.0m可夸大表示。

二、槽探工程

探槽主要布置在勘查区地表矿脉,对在勘查过程中新发现的矿层或其它找矿线索也应进行槽探揭露。

探槽施工的目的在于确定矿脉位置、矿脉数量、厚度及地表分布范围,准确圈定矿层边界。

探槽方向垂直矿层走向,原则上要求揭穿整个含矿带,并尽可能地与勘探线保持重合。

主干探槽按160m基本间距布置,由疏至密、由主干至辅助,主要矿层加密到80m。

本区覆盖较薄,因此槽深按0~1.5m设计.槽底宽度不能小于0.6m,槽壁需见基岩0.3m以上。

总工作量800m3。

探槽素描图用坡度展开法,绘制1∶100的素描图。

实地勾绘,编录一壁一底。

在壁底刻槽取矿(岩)样,规格10×5厘米。

编录中对探槽位置、方位、长度、坡度、岩性、产状、样品号、采样长度、样品重量等应详细记录。

三、激电剖面测量

激电剖面测量布置于勘查区,重点控制寻找新矿脉;AB=1200m,MN=40m,观测点距40m,观测精度须符合规范要求,总工作量5.0km。

一)、激发极化法

(一)仪器设备的校验

开工前应对仪器严格按“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标定和校验工作。

对仪器具体应做到:

1、发射机供电电流测量精度高于±1.0%(用高精度数字万用表对比)。

2、接收机测量电位分辩率为10μV,极化率分辩率为0.01%。

3、接收机测量电位高于1%,极化率精度高于±2%。

4、接收机输入阻抗大于20MΩ。

(二)导线与电极

供电导线要求电阻应小于10Ω/km,绝缘电阻应大于30MΩ;供电电极采用铝簿。

测量电极采用不极化电极,要求内阻小于2kΩ,测量电极、供电电极坑均应预先浇水以改善接地条件。

(三)工作装置及工作方式

1、本次工作采用WDFZ—2大功率发射机,野外工作中要求电流稳定。

激电接收机采用奔腾厂出的WDJS—1型数字激电仪。

测量的数据全部自动存储。

观测装置1∶2.5万激电采用中间梯度装置,采用点距为40m,用小博士GPS控制测点。

AB=1200m,MN=40m,点距=40m,蚀变带异常区加密到20m,观测段为800m,旁测线离主测线距离200m,供电周期采用8s,延时150ms,第一块采样宽度为40ms,叠加2次。

在相邻观测段间应有2—3个重复点。

对极化率两点间大于1.5%的应进行重复观测,对一次位小于3mV的观测点应进行重复观测,观测精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2、野外工作使用短导线工作方式,装置采用对称四极进行野外工作,MN/AB=1/8。

(四)野外观测

每天出工前,方法组长应将当天的任务分工和注意事项向全组人员交待清楚,并对仪器、设备、工具、安全用品等进行检查;操作员应检查仪器电池电压,应大于10V以上。

发射员应检查发电机、汽油、机油并进行试车,供电前应测量,供电导线绝缘电阻,要求大于30MΩ,检查AB极位置并做记录。

工作中记录电流变化不大于2%,如果电流变化较大或断电,应通知台班并做记录。

接收机操作员应逐点记录观测时间。

操作员应携带记录本并做好表头记录,对重复点、作废点、地质地形、地貌做必要的备注,并作为原始资料的一部分。

(五)数据的传输,传输后的数据计算ρs值后打印经操作员检查后手式签名并分阶段整理,作为原始资料保存,还应以软盘或U盘的形式备份数据。

计算人员作为数据的计算者签名,操作员应对数据复核,作为检查签名并填写自检记录。

(六)精度指标

激电测量精度指标

指标

方法

检查率

ηa

ρa

总均方相对误差M

总均方误差ε

总均方相对误差

激电中梯

3—5%

ηa>3%7.0%

ηa<3%0.21

7%

二)、物性工作

标本的采集工作由地质人员进行。

主要岩性标本测定大于30块,极化率测定标本控制300块采用浸水棉法,测定技术条件与面积性工作技术条件相同。

电阻率的测定采用地表露头法,对称小四极或小极测深法测定。

测定组数大于3组。

质检具体采用同一类岩性测定的全部标本检查观测结果,要求选作进行检查观测的某一种岩性标本的数量不少于总体标本数量的10%;统计结果的常见值的相对误差不超过20%,当同类岩(矿)石的标本数量不足30块时,只计算其算术平均值。

三)、质量检查方法及要求

质检方法的原则:

(一)质量检查工作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匀布置;

(二)质量检查方式激电采用“一同三不同”(同点位、不同日期、不同时间、不同人);

(三)检查点应兼顾正场区和异常场区,重点布在异常场区。

四、岩屑剖面测量

为寻找新的矿化线索,化探岩屑剖面测量与激电剖面重合,取样间距40m,矿化带加密至20m。

岩屑样采样点要详细记录岩性、构造,样品编号准确,采样点要留设标志,样品及时送实验室检验,以便指导野外工作。

⑴测线布设

测线布设方法如下:

首先计算出各测点的理论坐标值。

根据理论坐标值,用手持式GPS结合测绳量距进行定位,点位误差控制在2m以内。

用竹棍挑红布条标明点线号。

化探测点与物探测点重合。

⑵岩屑地球化学采样

采样介质为残积层的岩屑,个别采不到岩屑的地方,可以岩石代之。

在已布设好的点位周边2~3处(注意不能在一处采样)采集岩屑组合成一个样品并装进样袋。

在样袋上写点线号。

样品重量(-10~+80目)要求大于200克。

为避免错乱号,一般每10个左右样品要按顺序串成一串。

质量要求按DZ/T0145-94《规范》执行。

五、浅井工程

在矿体上盘布置1个浅井,深20m,并尽量在勘探线上,用以查明矿体深部的变化情况,井口尺寸1.8×2.0m。

采用四壁展开法绘制1:

50浅井素描图。

首先确定第一壁及其方位、布设基点(木桩)、基线、记录数据、投影编绘素描图。

编录随施工进度分段进行;凡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在不同比例尺的素描图上宽(厚度)≥1mm,长度≥3mm者,都应在图上反映。

施工编录人员在井下作业必须佩带安全装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