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345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55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积极)与负向(消极)功能

(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中国的朱熹:

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

(二)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认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

美国孟禄。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意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出现了老师和学校教育,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世界各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共同特征:

①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③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手工小生产的生产者不需要通过学校培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

学校设置“序”“校”

商:

文字记载和出土实证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大学,小学,庠,序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奴隶贵族学习礼乐学校。

西周: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显著特征:

“学在官府”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的中心。

春秋战国:

春秋突破学在官府,由贵族扩大到平民。

战国养士之风大盛,儒墨影响最大,稷下学宫是养士的缩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

当时特点是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

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设立太学,为最高教育机构。

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专门研究文学艺术。

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魏晋南北朝:

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设置专门的学校(四馆);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

重振儒术,采取科举制。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

六学和二馆。

宋元明清:

宋代产生程朱理学,科举考试的依据是“四书五经”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书院盛行,明代后八股文称为科考的固定格式,标志着封建教育开始走向衰弱。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和佛教教育。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按高下分为:

婆罗门即僧侣,统治者;刹帝利即武士属于统治者;吠舍即平民;首陀罗,即奴隶。

(3)古代埃及

先是宫廷学校,后开设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培育贵族,平民无受教育权利。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的教育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中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

雅典:

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目的是培养终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古罗马:

家庭教育是主要形式。

(5)中世纪的西欧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有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培养教师和僧侣,内容是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培养封建骑士,内容是骑士七技

(6)文艺复兴的欧洲教育

新的世界观:

“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的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

8个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按照教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论教育对象:

先天一样,后天形成。

主张:

“有教无类”

论教育作用:

教育具有社会功能;个体功能:

后天形成。

论培养目标:

培养得才兼备的君子。

论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伦教学原则和方法: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而知新。

(2)孟子

孟子坚持“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

“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

“化性起伪”,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本性。

最强调尊师。

(4)墨家

代表人物墨翟以“兼爱”“非攻”。

特色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儒家六艺

(5)道家

“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就好

(6)《学记》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成文在战国末期,从正反方面总结儒家教育

论教育功能:

教育与政治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

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建立中央到地方的完整学制体系。

论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记》的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课内课外相结合)、豫时孙摩(“豫”预防,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要采取预防措施;“时”把握教学最佳时机;“孙”不陵节而施,教学遵循顺序进行、学不躐等;“摩”学习中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

助产术或产婆术强调启发诱导学生;问答法(讽刺、定义)

(2)柏拉图:

《理想国》教育与政治密切相关

(3)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认为教育是国家每一个人的。

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

(4)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专门论述教育著作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家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归纳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①教育目的:

为人的永生做准备。

同时具有现世目的是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

②“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③教育适应自然:

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教育要适应自然。

④学制系统:

出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

⑤班级授课制:

他确定班级教学制度和理论。

⑥教学原则: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行和巩固性,自觉性

(2)卢梭

坚定“性善论”《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核心是教育的任务是是儿童归于自然。

人与生俱来自由平等,纯朴良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教育。

(3)康德

德国哲学家《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裴斯泰洛齐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上,将教育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教育要遵循自然。

要素教育论:

从简单要素到复杂要素。

(5)洛克

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教育的目的通过家庭教育是培养绅士,提出“绅士教育论”

著作:

《教育漫话》,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是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③教育性教学原则,指教学具有教育性

④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和方法。

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杜威

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新三中心论”指“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学校即社会等

②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在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③“从做中学”:

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提出五步探究教学法。

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后,西方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杜威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

(3)陶行知:

生活教育论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

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2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