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3421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docx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docx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

——《中国农业通史·原始农业卷》第三章第二节

游修龄

第三章 考古发掘所见的中国原始农业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来讨论:

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

一、黄河中游与附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主要包括、、和四省大部与东部的广区,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这一地区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已发掘的遗址数量也多。

该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

  黄河中游与附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根据诸多遗址出土木炭的碳14测定年代来看,其年代一般在距今8000~7000年之间,也发现有距今10500~9700年左右的遗存。

早期遗存已被考古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和“裴岗文化”等;另有考古新发现的南庄头遗存值得特别注意。

  1、南庄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

  南庄头遗址位于省徐水县高林村乡南庄头村东北两公里处,面积约20000平方米。

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填补了从旧石器晚期文化到磁山、裴岗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段空白。

这个发现对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对我国原始农业、家畜饲养与器的起源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遗迹有:

沟、灰沟、灰坑、草木炭(灰)层、用火遗迹等。

  发现的生产工具和食物加工工具有:

石磨盘、石磨棒、块状石制品、片状石制品、骨锥、骨锄、骨镞、鹿角锥等。

  发现片50多片烧制火候低,质地极疏松的夹砂灰和夹砂黄褐。

  动物骨骼保存最多,代表了以下动物种类:

鼠、鸡、鹤、狼、狗、家猪、麝、马鹿、麋鹿、狍鹿、梅花鹿、斑鹿,以与鸟类、鱼类、鳖类、蚌类、螺类等。

以上动物除狗、猪为家畜外,其余均为野生动物,但鸡是否为家鸡尚难确定。

此外还发现有人工凿割痕迹的木棒和木板。

  孢粉分析发现木本花粉14个类型,半灌木和草本花粉20个类型(其中含有禾本科、藜科、豆科、茄科)、蕨类孢子有3个类型。

其中草本花粉占优势,达80%以上。

  对早期农业产生影响的,既有文化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气候等因素。

探讨农业的起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除古人类、古环境气候外,还涉与土壤、植物、动物等方面,需要综合考察。

  南庄头孢粉“针叶树和阔叶乔木花粉形成小的峰值”,证明这里土壤既有贫瘠的,也富含有机质;气候既干凉,也有温和湿润的时候。

“当时的环境就总体而言是偏凉干的”。

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末次冰期期间相比,“气候环境相对较好一些”。

这样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南庄头先民的文化遗留直接迭压在马兰黄土之上,表明先民就生活在黄土之上。

黄土具有结构疏松、纹理垂直等特性,既便于使用原始工具木棒、石器、角器挖掘浅种直播,又易于形成毛细现象便于把下层肥力、水分带到地表,有利供水和保持湿度,这些都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原始农耕的发明,特别为旱地农业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地质条件。

  南庄头遗址尚未发现具有一般特征的居址遗迹,但已找到栖息湖滨地带的活动场所。

种种迹象表明,南庄头先民已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

遗址有一条东西向浅灰沟,其西端为锅底形洼坑,呈直径为1米左右的不规则形,深0.6米,上下叠压埋着大小不等的鹿角和角锥3件。

这三种分属不同种别的鹿科犄角(或角制品)同埋于一浅坑,显然是先民有意放置的,从其上多有人工加工痕迹看,或为制作骨、角器原料或半成品存放处,或为祈祷狩猎丰收举行原始活动的祭品。

洼坑西南面有片直径约1米围的炭灰、红烧土构成的火烧痕迹,周围散布有猪髋骨、猪牙、鹿下颌骨、木炭、烧土块、石片等,其上还压着许多朽坏的树枝、树皮等。

在邻近的相应层位也发现了骨锥,加工植物种子的石磨盘、石磨棒与炊煮食物的罐残片。

这应是先民们在稍加整平的湖沼边缘地带栖息和从事实物加工、燃起篝火烧烤食物或制作骨角器活动的场所。

不排除当时先民在此还用树枝、树叶、灌木或草类支架、搭盖过简易窝棚式房子居住的可能性[2]。

推测,生活在平原湖沼边缘的南庄头先民缺乏洞穴条件,虽以采集、狩猎经营为主,但已发明制和原始的家畜饲养,原始农业可能业已发生,这些必然是和定居生活相联系的,哪怕其居址还十分简陋。

  早期农业的特点是“火耕农业”,先烧荒,既开发了土地,又有了草木灰肥料(无意识的积肥),以木、角器挖穴点播,不耕地,不锄草,所以此时还没有锄草、翻土工具。

南庄头遗址不见石锄、石铲等农具,而仅见石磨盘、石磨棒等食物加工工具,此外还有许多鹿角,推测应有尖木棒。

鹿角的角根部或分叉部多有一周切割痕,切割的目的可能是利用其做挖坑点播的工具。

从这些情况看,南庄头人可能处于“火耕农业”的阶段。

人们常常把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出现与谷物加工联系在一起。

其实石磨盘出现的时间可能要早于原始农耕之前,其功能最初可能与碾碎采集来的硬果实和植物种子有关,当是采集经济的产物。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民族中,在非农业或农业不占重要地位而靠采集、狩猎生活的部落中,都有使用这类磨盘和磨棒。

在我国以下川文化中的打制石磨盘年代最早,距今1.3~2万年,大概主要用于磨搓采集来的植物种子或硬壳果类。

到了距今7~8千年的磁山、裴岗文化阶段,石磨盘与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与油菜籽共出,表明其加工粮食的功能十分明显。

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有个孕育发生的过程,南庄头先人可能已用石磨盘加工初经驯化的谷物了。

从下川文化晚期到南庄头早期,我国原始社会经济类型可能已处于由采集经济向采集农作经济逐步演变的阶段。

  万年前的南庄头早期已发现片,说明它已迈入有阶段。

而南庄头早期片已有夹砂深灰、夹砂红褐之分,搀和料也有差别,器形有罐、锛,器表除素面外,还有饰附加堆纹,火候也有高低之分,胎也有松软和较硬之别,这些迹象充分说明南庄头制术早已迈过萌芽期、发生期,似乎已经历过一段发展期。

器的出现是人类发明用火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创造,常常作为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器一般因人类需要炊煮谷物类食物而产生,故也是定居生活与原始农耕到来的象征。

  南庄头遗址发现夹砂动物骨骸,分析者认为,其中除狗和猪有可能为家畜,其余均为野生动物。

家畜饲养在南庄头遗址似乎可以肯定。

猪和狗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饲养是以有粮食剩余为前提的,只有当采集的野生植物种子或被驯化的栽培谷物除人们食用外尚有所余时,人们才用来饲养家猪和狗。

南庄头花粉组合中有较多的禾本科植物恰可为家畜的饲养提供必要的饲料。

南庄头家猪骨的发现,将我国饲养家猪的历史上溯到一万年前。

狗和家猪骨骸的发现也为南庄头可能已有原始农业提供一条有力旁证。

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野生动物,以“偶蹄类鹿科动物为主,或可说明当时人们从事狩猎在经济生活很重要”。

此外,遗址中常发现鱼类、蚌类、螺类等水生动物遗壳(骸);常有不少朽木、树枝、植物叶子与种子堆放、散布着;出土的工具中不见石斧、石刀、骨刀类,多见用动物骨头和角磨成的锥状器。

这些现象从多个侧面反映了采集动植物在经济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

  南庄头遗址目前虽然未发现直接的粮食遗存,但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出土的其他遗物综合推断,该遗址极有可能已处于农业开始发生阶段,也就是开始驯化栽培狗尾草等植物阶段。

南庄头遗址花粉分析显示:

“这里在全新世之初是浅水湖泊环境。

在湖中多生长有水生植物菏草和香蒲。

”那么湖滨周围黄土中含水量与空气湿度是十分有利于包括禾本科在的植物生长的。

据测定,南庄头草本花粉占优势,达80%以上;尤其在草本花粉组合中,禾本科和藜科花粉属较常见的花粉,两者又都是被人类分别驯化为粮食(麦类和粟类)和蔬菜(如菠菜)的祖源,此外也有少量的豆科和茄科花粉发现。

需强调指出的是:

粟是耐旱作物,生长期亦短,其野生祖本是禾本科的狗尾草,这种野生植物广泛分布于华北与周围地区。

据有关研究和实验证明,在磁山、裴岗等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粟类(小米)栽培作物就是从名叫“狗尾草”的草本植物驯化得到的,而黍类(粘黄米)则可能以野黍为祖本。

南庄头有人类活动的文化层发现较多的禾本科花粉,为万年前先民发现和驯化原始粮食作物的祖源提供了较直接的前提。

禾本科和其它耐旱的半灌木麻黄、菊科、蒿属花粉同时较多地出现,进而印证了“偏凉干”的南庄头气候适合禾本科生长和驯化。

以上分析考察表明,万年前的南庄头遗存已初具孕育我国最早旱地农作物的基本条件,南庄头先民可能已开始从事小规模的作物驯化栽培。

  在磁山、裴岗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等旱地农作物遗存,说明这一时期旱地农业已比较发达。

此外,磁山遗址中有大量的猪、狗与家鸡遗骨,裴岗遗址中也有猪骨与猪头塑。

这些都印证了当时的农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发达的阶段,说明在此之前农业已经经历了一段较长时期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南庄头遗址则是磁山、裴岗文化之前原始农业发生与发展阶段的典型遗存。

换句话说,磁山、裴岗文化比较发达的原始农耕,亦可反证南庄头先民已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

  综上所述,南庄头先民已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

大量野生动植物遗骸、水生蚌、螺壳的发现表明,当时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

而遗址的文化因素、周围的古环境,植物花粉中的禾本科、藜科草本植物占有一定比例,以与狗、猪等家畜遗骸、器、石磨盘、石磨棒的出土,则反映了原始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发生,估计规模有限。

  2、老官台文化

  是和一带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此种文化因1955年首先发现于省华县的老官台一带而得名。

老官台文化的遗址,在关中的陇东一带已发现10余处,如北首岭、临潼白家村、北白村和安湾一期等遗址。

  老官台文化发现的遗迹有房基、灰坑和墓葬等。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石器有磨制和打制两种。

石器品种主要有铲、斧、矛、镞等。

  器多为手制,胎质以砂质红褐为主,火候一般较低,质松易碎。

器表除素面外,多饰有绳纹。

器以圜底器、三足器和圈足器为特点。

器类有小口深腹平底罐、小口鼓腹罐、三足筒形罐、圜底钵、三足钵、圈足碗和小口壶等。

  在湾一期的一个灰坑中,发现有稷和油菜籽,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种植。

  老官台文化的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石器的数量较少;但在石器中已出现石铲之类的翻土工具,说明当时已开始进入锄耕农业阶段。

老官台文化是一种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的新石器文化,该文化的特点是,遗址的分布比较稀疏,文化层比较薄,涵也比较贫乏。

这反映在锄耕农业的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

  3.裴岗文化[3]

  因1977年在省新县裴岗村附近发现此种文化的遗址而得名。

裴岗文化遗址在中部地区已发现数十处之多。

如密县莪沟遗址、长石固遗址和舞阳贾湖遗址,都属于裴岗文化类型遗址。

此类遗址的年代距今8000年至7000多年左右。

  裴岗文化发现的遗迹有房基、灰坑、窑和墓葬等。

有石器、骨器、蚌器等生产工具。

以石器为主,石器制法都是在打制加工的基础上进行磨制,工艺精湛,表面光滑。

部分石器上都仍保留有打琢痕迹。

石器主要有扁平椭圆形铲(也有人称为耕地的“耜”)或扁平长方形铲、扁圆体单面刃锛、扁圆体双面刃斧、锯齿镰、椭圆形凹面带四足磨盘、圆柱体磨棒等。

另外也有少量的石匕、石球、石锥、石镞、石纺轮、砺石和石杵等。

骨器多用兽的肢骨加工磨制而成,有骨镞、骨锥等。

另有弹丸、纺轮、蚌镰等。

  器的制法多为手制,其中以泥条盘筑为主。

质以泥质红为多,砂质次之,器表以素面较多。

器种类主要有砂质的深腹微鼓平底篦纹罐(口部或直口、或侈口、或微敛)和泥质的敞口圜底钵、三足钵、敞口或口微敛的平底或假圈足碗、小口双耳壶等。

部分晚期遗址中还有砂质罐形三足鼎、澄滤器和勺等。

  在新沙窝遗址中出土有炭化粟粒;在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有稻作遗存。

另外还出土有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和塑羊头与猪头。

  4.磁山文化

  因遗址首先发现在省武安县磁山而得名。

遗址位于靠近洛河的台地上,1976~1977年进行了正式发掘。

类似的遗址在武安的岗南牛宗堡、西万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