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人朱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076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笔人朱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执笔人朱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执笔人朱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执笔人朱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执笔人朱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笔人朱丽.docx

《执笔人朱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笔人朱丽.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笔人朱丽.docx

执笔人朱丽

六枣核

执笔人:

朱丽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

“根”指谁?

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初读枣核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

试着概括

2、词语积累:

①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三、读懂枣核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围绕枣核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

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请学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索 )枣核-( 见 )枣核—(说  )枣核—(议  )枣核。

3、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

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5、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6、 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

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

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7、 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

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

你认为句中哪些词语很关键,用得好呢?

(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做适当点拨)

四、品味枣核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文中勾画主旨句

明确: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教师:

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

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

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

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3、欣赏《乡愁》,结束课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时作业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蹊跷(   ) 殷(   )切 嫣(   )红 土坳(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   )

故弄悬虚 风烛残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荼

姹紫焉红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再接再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例造句。

例句: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想……想……一……就想……想……

 

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作用。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2)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

“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4)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8分)

(1)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蹊跷:

(2)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风烛残年:

(3)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托付:

(4)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出息:

6.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恰当的是(4分)

(   )

A.离开水的鱼儿,嘴巴一张一翕的,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幸。

B.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C.绿茵场上,足球健儿们精神矍铄,斗志昂扬,精湛的球技倾倒了数万球迷。

D.这位画家的山水画有深厚的功底,他临摹的《乡居野趣》几乎和真迹雷同。

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①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我国政府再次郑重________: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绝不容许任何人制造两个中国。

②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28日在日内瓦湖畔威尔逊总统酒店举行了________的揭牌开馆仪式。

③我国自己研制的无人飞船“神舟三号”发射成功,________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   )

A.声明 庄重 标志 B.声明 隆重 标志

C.申明 庄重 标明 D.申明 隆重 标明

8.据报道,某动物园的有些动物,因长期吞食游客扔给的包装食品及杂物,腹中长了结石。

这严重影响了动物的健康,管理人员不得不给它们施行手术。

针对这一现象,请你为动物园管理处拟一条标语,奉劝游客爱护动物。

语言要简明、得体,20字以内。

(有创意的,可加1—2分)(5分)

 

9.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5分)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

“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

“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

“你相信吗?

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1)“她劈头就问我:

‘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   )

A.饭菜的滋味          B.兴趣

C.意思                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

________。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   )

A.家乡的温暖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   )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

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

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

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  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  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

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

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综合题

家之美 赵丽宏

   ①家,是生命的摇篮,生活的港湾,是芸芸众生赖以生存的巢穴。

拥有一个美丽温暖的家,是所有人的梦想。

   ②何为家之美?

   ③家之美,美在展示个性。

金玉满堂是美, A 也是美;精致繁复是美, B 也是美。

只要符合主人性情,无论淡妆浓抹,总能恰到好处。

有人以现代人的心情,追求古雅之风,此为美;有人以中国人的眼光,撷取欧美情韵,此亦为美。

中西合璧,南北交汇,取天下之妙物为我所用,虽只是一鳞半爪、寸木片石,却能将奇妙风光汇集于室内,这当然也是美。

家不在大,有情调则美;家不在豪华,有品位则美。

居室为人而筑,为人而饰,为人所住,理应以人为本。

人居其中觉得舒服适宜,心情欢悦,便为美。

如家中的装饰只是为了展示炫耀,那美便会变质,便会成为生活的累赘和负担。

本末倒置,何美之有?

   ④家之美,美在贴近自然。

人在四壁之内,如果和自然隔绝,会使心情荒芜,呼吸凝重。

如何将小居室与大自然连接?

如果开窗能见山林日月,能闻流水鸟鸣,那当然让居者心旷神怡;更多的居室,嵌于城市楼林,被钢筋水泥和砖石高墙包围,人在家中,如幽囚于箱笼之内,不见天日,何其可怜。

聪明而有情趣者,能以自己的方式移植自然于室内。

年轻时代,我曾经蜗居于一间没有窗户的暗室,屋内一灯独照,四望皆壁,不知昼夜更替。

有画界友人来访,环顾我居室的幽暗和窄小,顿生恻隐之心,说要为我开一扇窗户。

画家言之凿凿,我却以为她说笑话。

四壁之外,毕是邻家居室,如何开窗?

几天之后,画家又来访,赠我油画一幅。

画面上,天高地阔,远山逶迤,原野中麦浪翻滚,河渠里清流奔濯……油画上墙,如洞开一扇天光斑斓的窗户,顿时满室生辉。

画中自然,虽是虚假,却能引发无限遐想,使我心驰八荒,神飞九天。

以画代窗,无异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但不失为一妙法。

如想直接将自然的气息和色彩引入家中,则莫如养花植草,有几盆绿色花草点缀,室内便春意融融。

如以精美的玻璃瓶和古瓷花坛插玫瑰、牡丹和腊梅,名花名器相映成辉,当然是美事;以青花粗瓷或塑料盆碗养几棵野草蔬菜,同样美妙。

记得很多年前,我父亲在洗菜之余,常常将一棵菜心或一段萝卜养在一只青花小碟中,置于窗台案头,但见绿叶飘动,其清新怡人不亚于水仙惠兰。

在我关于家的记忆中,这是极温馨美妙的一曲。

   ⑤家之美,其神髓应该是人性之美。

  1.第③段横线上,A处应填的词语是 ,B处应填的词语是 。

(备选词语:

简朴清淡、单纯空灵)(2分)

  2.下列各句中均有“自然”一词,其中含义不同的一句是(  )(2分)

   A.家之美,美在贴近自然。

   B.如以……名花名器相映成辉,自然是美事。

   C、如想直接将自然的气息和色彩引入家中。

   D.能以自己的方式移植自然于室内。

   3.从第③段中“家不在大,有情调则美;家不在豪华,有品位则美”一句你联想到古人哪两句话?

(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D、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请你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3分)

   

   

  5.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2分)

   A.第④段中“这是极温馨美妙的一曲”指的是“我父亲在洗菜之余,常常……不亚于水仙蕙兰”。

   B、第④段中“望梅止渴”是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与请葛亮有关,现用以比喻用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C.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家之美”应是“展示个性”、“贴近自然”,最重要的是“人性之美”。

   D、全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有二,一是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二是先分后总,段落中心句、主旨句明显。

6、片断写作练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时值中秋佳节,你会思念旅居国外的亲戚吗?

请给他(或她)写一封信,倾吐你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qiāo yīn yān ào  2.“悬”改为“玄” “急”改为“及” “焉”改为“嫣” “励”改为“厉”3.示例:

我想戈壁滩,想塔克拉玛干沙漠。

只要一看到山,我就想天山。

近来,我老是想建设兵团的那段生活。

 4.

(1)表明友人是郑重其事的要求,希望十分殷切。

(2)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

(3)表示“她”蛰居海外思乡心切,急于向来自故国家乡的“我”倾诉思乡之情。

(4)说明“她”并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5.

(1)奇怪

(2)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

(3)委托别人办理。

(4)长进 6.A 8.B

8.示例:

(1)动物微微笑,杂物勿乱扔!

(2)动物正在减肥,请不要给他们增加食物!

 9.

(1)D

(2)垂杨柳、睡莲(3)借以慰藉思乡之情(4)A(5)C(6)B(7)A

 

综合题

1.A处:

单纯空灵;B处:

简朴清淡 

   2.B(提示:

B中“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A、C、D,中均指“自然界”。

) 

   3.A 

   4.抓住答题要点——“最值得骄傲的地方”;理由要说清楚。

 

  5.B(提示:

与曹操有关。

) 

  6.略

最后一课

都德

执笔人:

王升美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

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发展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

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1、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

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3)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注音:

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解释:

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

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

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1、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

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

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

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气氛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3、你认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那里看出来?

4、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四、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心理       

五、课时作业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_______________。

2、注音:

哽住(       )        皱边(          )        惩罚(         )

祈祷(       )        踱步(          )        郝叟(         )

3、“最后一课”指的是:

(   )

  A、最后一堂语法课                  B、最后一堂历史课

  C、最后一堂法语课                  D、最后一堂习字课

4、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________到________。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_____和弗郎士的___________,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_______到_________。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_____到__________。

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____、_____的气氛。

第二层,从_____到__________。

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第三层,从_____到__________。

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