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 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040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84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 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 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 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 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 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 复习资料.docx

《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 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 复习资料.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 复习资料.docx

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化学实验

学习化学为什么要做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科学实验就是人们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利用专门的仪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积极的干预,人工地变革和控制被研究对象,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它们进行观察。

在科学实验中,人们要改变和控制被研究对象。

其特点是:

科学实验可以把各种偶然的、次要因素加以排除,使被观察对象的本来面目暴露得更加清楚;科学实验可以重复进行,多次再现被研究的对象,以便对其反复进行观察;科学实验可以有各种变换和组合,以便于分别考察被研究对象各方面的特性。

在科学实验中,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物质。

人的感觉器官具有局限性,简单的通过肉眼不可能发现原子的排列、组合是否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通过实验仪器或观察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外部发生变化的宏观现象——即可以观察到的物质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温度、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是否变化,继而推测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所以,需要通过一系列化学实验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实验往往需要一定的反应条件(如:

加热、通电等)和一定的场所——容器。

人们通过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的经验,制造出一些应用于化学实验的仪器,几种仪器通过组装得到一些特殊用途的装置。

化学反应在这些仪器、装置中进行,更有利于人们观察,从中发现一些物理性质的变化。

譬如:

化学实验仪器大部分是由玻璃制造的。

这是由于玻璃的性质决定的:

玻璃具有透明、耐热、耐酸、耐碱、耐腐蚀的性质,而化学药品多数呈现酸性、碱性或腐蚀性,有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

因此,多数物质的化学反应可以在玻璃仪器中进行,物质盛放在玻璃仪器中也更易观察。

但玻璃遇骤冷、骤热易炸裂,因此给玻璃仪器加热或冷却时应避免仪器局部受热或遇冷。

化学实验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一是物质化学反应的“场所”——仪器(包括实验装置);二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三是人对化学反应的操作及观察和记录。

1、仪器:

是为某一特定用途所准备的一种器皿。

人们为了克服由于感官而使观察受到限制的生理局限,就必须在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引进了一个中介物。

这个中介物就是仪器。

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使人们的观察向自然界的广度和深度延伸。

针对化学实验使用的仪器,我们既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又要知道其用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正确选择相应的仪器。

下面我们对初中涉及的仪器进行总结:

仪器名称

用途

注意事项

托盘天平

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

酒精灯

为化学反应提供热量;调控反应温度

量筒

测量液体物质的体积

*试管

盛放少量物质及少量物质之间的反应

试管夹

夹持试管(主要用于给试管加热时)

铁架台

为仪器提供支撑平台

*平底烧瓶

盛放较大量的物质及数量较大的物质之间的反应

*锥形瓶

(同平底烧瓶)

集气瓶

收集或暂时盛放气体

水槽

盛放较大量的液体

胶头滴管

取用少量液体

*蒸发皿

用于少量液体受热蒸发

导管

输送液体或气体

漏斗

向小口径的容器输送液体

长颈漏斗

(同漏斗)

*坩埚钳

夹持受热仪器

*燃烧匙

提供少量固体受热反应场所

*烧杯

盛放较多量的物质和提供反应(反应不与空气作用)场所

玻璃棒

用于搅拌或导引液体

……

注:

“*”号标注仪器可用于加热。

2、实验装置:

一般是指由各种简单的仪器通过组装形成结构比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物件。

实验装置所需仪器的选择,主要是以反应物及生成物的物理性质(主要指物质状态)、反应条件所决定的。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物质的化学性质。

初中设计的实验装置主要有:

气体的制取装置(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装置、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装置(硫、木炭、铁丝、红磷、白磷、甲烷、)、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水的电解装置、过滤装置、液体的蒸馏装置、水的净化装置、氢气与氧气混合气体的爆炸装置、氢气(或木炭)还原氧化铜装置、灭火器装置、粉尘的爆炸装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装置、食盐水的蒸发装置等。

3、基本操作

操作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进行的操纵动作。

因此,对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有一定的要求,目的是使实验外界条件保持一致。

主要包括:

闻气体的气味

药品的取用(①固体药品的取用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量筒的使用(①测量未知体积液体的体积②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滴管的使用(①滴管的把持②取用少量液体药品);

物质的加热(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点燃、给物体加热、熄灭②给物质——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洗涤仪器(试管洗涤、玻璃仪器的洗涤);

制取气体的实验:

a.装置的组装及气密性检验;

b.气体的制取

c.气体的收集:

①排水、②向上(下)排空气。

易燃易爆气体(氢气)纯度的检验;

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称量未知质量药品的质量②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

仪器装置的连接(导管、试管、橡胶管的连接以及橡胶塞的使用);

溶液酸碱性的测试:

①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②pH试纸测定液体的pH(即溶液酸碱性强弱);

粗盐提纯中:

①溶解、②过滤、③蒸发。

4、观察与记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重要的活动。

观察不仅仅限于“眼观”,还包括“耳听”等等感觉活动。

对化学实验想象的观察,可以让人们得到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的同时要积极思考。

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时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对于实验的记录应即时、及时,做到尽量详细。

观察过程中会发现大量的现象,这时要做到随时记录,而且尽量详细。

只有详细地记录,才能全面地显示研究对象的性质,才能让研究人员充分占有各种资料,从而保持信息的客观和精确。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

一是操作要规范。

也就是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

因为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二是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且能够完整、准确的用语言和文字加以描述。

总之,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和过程。

典型例题分析

例1.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如果酒精溅落到操作台并着火时,应立即有湿布覆盖着火的的地方,熄灭火焰。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相关的知识及化学实验过程中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万一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要边洗边眨眼睛,必要时要请医生治疗。

不慎将酸或碱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

目的是稀释浓度。

之后,用对应的碱或酸涂抹,中和其酸性或碱性。

所以A、B说法是正确的。

用湿布覆盖着火点覆盖火焰,可以隔绝空气。

C的说法是正确的。

D说法不正确,量筒是用来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量器而不是用来配制溶液的器具,量筒壁厚口小,局部受热时易破裂,不易搅拌且搅拌时易打碎。

而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本题答案是D。

例2.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氧化剂、消毒剂和漂白剂等。

在较低温度和少量催化剂(如MnO2)条件下,它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若在实验室用双氧水代替氯酸钾制取O2,可采用实验室制取____气体的反应装置,主要理由是______。

分析:

根据题给信息,双氧水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H2O2=H2O+O2↑

本题反应装置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1)H2O2是液体,催化剂MnO2是固体;(2)反应条件:

“较低温度”,即不需要加热。

由此联想初中化学中制取气体的几种装置,与之类比不难发现与制H2或CO2的装置相似。

答案:

略。

练习题

1.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只烧杯,烧杯中都盛有足量的盐酸,此时,天平保持平衡,如果一边投入少许锌粒,另一边投入相同质量的铁粉,两者完全溶解后,天平指针将()

A.偏向加锌的一边B.不发生偏转

C.偏向加铁的一边D.无法判断

2.某同学在配制50g溶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的实验中,称量时将砝码放在左盘(1g以下用游码),食盐放在右盘;量水时仰视液面读数。

这样配制的食盐溶液中的质量分数

 A.等于5%       B.大于5%      

C.小于5%      D.不能确定

3.物质性质决定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

固体NaOH具有以下性质:

①白色片状固体②有腐蚀性

③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④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⑤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实验室中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③⑤

4.N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但少量NO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

NO难溶于水,通常条件下极易与氧气反应。

实验室收集NO的装置是()。

5.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A.用过滤的方法分离NaCl与NaNO3的混合物  

B.向某无色未知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证明溶液是否显酸性

C.将CO、O2混合气通过盛有灼热氧化铜的试管,除去氢气

D.用稀盐酸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

6.为验证Mg、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其中不必进行的实验是()

7.用氯化钠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烧杯B.量筒

C.托盘天平D.蒸发皿

8.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9.如下图所示,在小烧杯乙和丙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

乙和丙。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加入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丙中颜色变浅

B.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氨水和酚酞试液后,丙中酚酞试液会变红

C.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后,乙中产生白色沉淀

D.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水和浓硫酸后,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少

10.下面是学校实验考查的内容: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

以下是实验操作过程的示意图:

ABCD

(1)以上实验操作错误的是(填字母)。

操作C中应注意的事项是:

(写一点)

(2)实验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呈

色。

(3)实验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1.下图是小梅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上图中的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量筒、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

(3)配制时应选择________mL(10mL或50mL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4)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12.镁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

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如:

2Mg+CO2=2MgO+C,

Mg+2H2OMg(OH)2+H2↑。

(1)在点燃的条件下,镁能和氮气反应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氮化镁(化学式Mg3N2),氮化镁能和水反应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同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则:

①氮化镁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

②氮化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小芳和小刚准备用空气为原料,利用下列装置制取少量氮化镁。

 

请你帮助解决下列问题:

①装置B的作用是,装置E的作用是。

②要使D中空气排出的方法是:

③组装装置时导管口的连接顺序

(填导管口序号,每种装置只能用一次)。

13.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B

 

(1)指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

(2)A、B、C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某些气体:

①若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填“A”、“B”或“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②若要制取氢气,在B装置中装有锌粒,那么长颈漏斗中应加入___________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反应。

如果用C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_______端进入(填c或d),这种收集气体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法。

14.取一个吹足气的小气球,放在烧杯或小塑料桶里,通入足够浓度的二氧化碳。

一会儿,小气球就乖乖上浮,悬在烧杯中央(如图)。

这是为什么?

15.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溶液称母液(又称卤水)中含有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和氯化钾(KCl)等物质。

参照右图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用下列方法从卤水中提取氯化钾晶体。

(1)将卤水加热蒸发水分到80℃以上时就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晶体首先析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

(1)中的晶体过滤后得到滤液,最易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的是________(填名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一种溶液X含有NaCl、NaOH、Na2CO3、CuSO4中的部分物质。

某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请你补充其中的部分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

观察的现象

结论

①观察溶液X的颜色

溶液呈无色

溶液X中不含有。

②取少量溶液X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溶液X显碱性。

③向步骤②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溶液X中肯定有Na2CO3。

17.实验室有一瓶纯净的氢气和一小段光亮的粗铜丝。

某同学用坩埚钳夹住铜丝进行实验:

将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然后迅速将热铜丝伸入装有氢气的集气瓶中。

请回答:

⑴铜丝加热时逐渐变黑,其原因是。

⑵将变黑的热铜丝迅速伸入装有氢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如果将变黑的热铜丝伸入装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现有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

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某兴趣小组设计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区分它们。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化学方法在不选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情况下,填写下表。

注:

所选试剂须属不同物质类别(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

所选试剂

判断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2)物理方法如果仅使用了酒精灯和玻璃棒两种仪器,就把这两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了。

请你进行设计(简要叙述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了一定量的稀盐酸。

(1)反应后,你认为溶液中的溶质组成最多有种情况,这几种情况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2)由于忘记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他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入一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

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你认为他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为什么?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

填写下表: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20.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涉及四个考题:

①粗盐提纯  ②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③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④氧气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考试的方法是由考生抽签确定考题,然后学生根据所给仪器、药品进行实验,教师根据现场操作进行评分。

小凯同学抽签后被监考老师引导至准备了下列仪器和药品的实验台前:

 请回答:

(1)  A至D仪器的名称:

 A             B            

C            D            

 

(2)由实验台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你认为小凯抽到的是第     个考题。

(3)以下是小凯完成该实验主要操作过程的示意图。

 按评分标准,每项操作正确得1分,满分5分,实验完毕后小凯得了3分。

请找出他失分的操作并说明原因:

           、                           。

21.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科学家正在研究分离出空气中的CO2,然后在催化剂作用下将CO2和H2反应合成汽油、甲醇等有机物。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室中可选用制取少量氢气的装置。

 

简述实验中将锌粒加入容器的方法是

(2)某同学设计右图装置分离CO2和CO。

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让混合气体从导管口进入,所得纯净气体从导管c逸出(假设完全反应),此时逸出的气体是。

混合气体通人完毕后,再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使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进入广口瓶,此时逸出的气体是。

22.按下图组装仪器检验空气中氧气含量,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23.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氯气可与水反应:

Cl2+H2O=HCI+HCIO(次氯酸)。

下图是探究物质漂白性(使有色物质褪色)的实验。

 

(1)闻氯气时,在操作上应注意什么问题?

 

(2)写出上图C中C1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

HCIO+NaOH=NaClO+H2O)

 

(3)图中实验的现象为B中布条褪色而A中布条不褪色,由此可推测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可能有哪些?

若要证明只有次氯酸有漂白性,还需补做相关的实验,消简要写出实验的步骤和现象。

 

24.下图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用上图表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②中,有一种塑料仪器,其名称是___________。

(3)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右图,则称取的NaCl质量为。

(4)根据计算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水的密度为1g/mL)。

量取读数时,下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_____。

(选填字母标号)

(5)称量NaCl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缺损了一个小角,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25.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

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

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

    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26.化学实验中常常会出现意外情况,这是提升我们学科素养的良好机会,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水呈红色。

原因是

,相应的改进措施是。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破裂。

原因是

,相应的改进措施是   。

(3)用盐酸和碳酸钙固体反应,将得到的气体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没有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针对此现象,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以下探究。

[假设]

小英的假设:

澄清石灰水已变质

小青的假设:

气体X中除了有CO2外,还有

 

[实验探究]

小英的探究: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可能的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结沦

探究所用澄清石灰水是否变质

①用一支试管另取少量原澄清石灰水②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步骤②中现象为:

   

 

步骤②中反应方程式为:

   

步骤②可能的反应方程式

略实验结论:

石灰水已变质。

[实验反思]①氢氧化钙俗称,农业上一般采用氢氧化钙改良性土壤(选填“酸”或“碱”)。

②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发生反应的缘故,因此氢氧化钙应保存。

第二篇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一种理念、一种实践活动,是人们获得科学知识、认识周围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它是以教材涉及的知识与技能为载体,贯穿于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与生产等诸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它涉及: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或学习和生产实践中发现有研究、探讨价值的问题,并能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这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

问题的提出,使得探究具有明确的方向,也使得研究的目的更加明确。

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发现不同于已学知识的现象,另一方面,从现象入手提出涉及产生现象原因的相关问题。

猜想与假设:

猜想是指根据不明线索或凭想象推测比较合理的答案。

假设是指根据一定的事实,对客观事物的假定说明(此时,尚未经过实践证明)。

猜想、假设与已有事实应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

由于人类认识具有局限性和阶段性,使得“猜测与假设”可能与实际相符合也有可能与实际恰恰相反——需要用实验加以验证和修正。

它是以下诸如:

“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等要素的依据。

制订计划:

是指以猜想与假设为依据,根据现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验条件,在收集数据和实验前而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它是实验的前前奏。

合理的计划应充分考虑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进行实验:

是指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或活动,检验猜测和假设是否正确。

实验的目的一是验证猜想与假设是否合理正确,二是可以从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

要规范操作,要认真观察、详尽记录实验现象,同时要注意发现在前期阶段尚未预测到的问题。

收集证据:

围绕猜测和假设,从实验及其他材料中(包括实验事实、理论文献资料和其他音像资料等)。

寻找收集能够证明其是否合理的一切事实。

应注意:

这些证据应该是实际存在并且可信的。

也就是说:

证据的收集应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造数据。

解释与结论:

解释就是在观察和可信证据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后,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解释由于人们的分析角度及现有水平不同,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结论是从一定的前提推论得到的结果,对事物做出的总结性判断。

结论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结论与条件互为因果关系。

条件是原因,结论是结果。

也就是说:

结论因条件不同而存在差异。

——随着知识的积累、研究的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