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理发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3489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4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理发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二年级上册理发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二年级上册理发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二年级上册理发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二年级上册理发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理发师教学设计.docx

《二年级上册理发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理发师教学设计.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理发师教学设计.docx

二年级上册理发师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

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

在歌唱,舞蹈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

     

     二年级的小朋友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

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

50%的小朋友还可以,20%的小朋友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

      

     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

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二、教材分析  

1、 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本册教材内容有:

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及学习和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

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律动,创编等。

要求如下:

唱歌:

学习用正确的口形唱歌,咬字吐字清晰,学习正确的呼吸及连音演唱方法,能够很好的表现歌曲的情感。

欣赏:

欣赏优秀的歌曲、乐曲、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

了解人声的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的乐器和演奏形式,了解中外杰出音乐家。

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

器乐:

认识各种打击乐器,并学会正确的演奏方法。

渐渐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律动:

要求学生配合音乐,跟老师示范,在技能训练上,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2、 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认识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和响板。

“ⅩⅩ”和“ⅩⅩⅩⅩ”,感受音的长短,并且学会正确的演奏方法。

 

2、 通过学习歌曲,理解歌曲所包括的小知识。

 

(二)、能力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姿势和呼吸方法歌唱。

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

 

2、 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初步学习演奏方法。

 

3、 通过音乐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通过声音创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审美情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能力。

 

五、教学的措施 

1、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此 基础上按课时,并按教导处统一备课格式,认真写好教学详案。

2、 充分作好课前准备。

 

3、 认真按照教案上课,上课坚持说普通话,在课上多给学生自我表现和发问的机会。

 

4、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根据本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投影仪、录象、录音机等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 完成教材任务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能力,且配合学校社会的中心工作,丰富校园生活,本学期准备成立几个兴趣小组,如器乐、舞蹈、合唱等。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音乐

9.01-9.05

 《大鹿》

9.08-9.12

 《永远住在童话里》

9.15-9.19

 《糖果仙子舞曲》

9.22-9.26

 《小红帽》

9.29-10.03

 《数蛤蟆》

10.06-10.10

 《花蛤蟆》

10.13-10.17

 《猜谜谣》

10.20-10.24

 《士兵进行曲》

10.27-10.31

 《劳动最光荣》

11.03-11.07

 《理发师》

十一

11.10-11.14

 《种玉米》

十二

11.17-11.21

 《猴子蒸糕》

十三

11.24-11.28

 《动物说话》

十四

12.01-12.05

 《小动物回家》

十五

12.08-12.12

《小猫钓鱼》

十六

12.15-12.19

《我们的家园》 

十七

12.22-12.26

 《大风车》

十八

12.29-1.02

 《冬天的故事》

十九

1.05-1.09

 《雪花》

二十

1.12-1.16

 《小动物告别会》

二十一

1.19-1.23

 期末复习考试

二十二

1.26-1.30

 

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大鹿》并能分角色表演。

2.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了角歌曲所表现的童话人物,能承受录音哼唱副歌部分。

3.欣赏乐曲《糖果仙子歌曲》,了解钢片琴及其单色,感受乐曲所具有的梦幻色彩。

4.学唱歌曲《小红帽》,了解童话故事,与现学合作编创,表演音乐童话剧。

5.学习音乐知识“音的高低”,能逐步感受、听辨音的高低,学习模唱唱名;学习“柯尔文手势”,能通过手势的变化感知音高的相对关系。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歌表演《大鹿》

教学内容

歌表演《大鹿》

教学目标:

1.唱好歌曲中的跳进音程。

2.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不同角色,为歌曲四个乐句设计不同的速度、力度及音色,以表现歌曲形象。

3.引导学生根据歌词编创,表演歌曲。

教学过程

1.聆听范唱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2)再次聆听歌曲,学生边听边以稳定的速度击拍(拍手、点手心)

2.学唱歌曲

(1)跟着老师按歌曲节奏读歌词,边读歌词边击拍。

(2)分角色按节奏读歌词(仍然应强调击拍):

第一、第二句集体读,第三句女生读,第四句男声读。

(3)老师弹奏钢琴(慢速),学生在心里随琴默唱。

(4)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学生随琴轻声默唱。

(5)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歌曲。

3.表现歌曲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①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

②第一、第二乐句是谁演唱的?

第三、第四乐句是谁演唱的?

(2)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第一、第二乐句齐唱或领唱,第三乐句女生演唱,第四乐句男生演唱)。

(3)歌曲第三、第四乐句应该怎样演唱?

①第三乐句应该怎样演唱才能表现小兔子的急迫心情?

(速度稍快,力度稍强)

②第四乐句应该怎样演唱才能表现大鹿保护小兔子的坚定决心?

(中等速度,力度中等)

③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分角色表现歌曲。

4.编创表演

(1)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歌曲基础上编创、发展故事情节。

①分配角色,如故事叙述者、小兔子、大鹿、太阳公公、大树爷爷、花仙子等。

②可设计偷猎者的形象,用简易的材料模拟枪声。

③可设计《森林的早晨》《偷猎者》《手挽手》三个情节。

(2)学生根据以上情节选配音乐、编创表演动作。

(3)学生边唱边表演。

5.师生共同评价

表演之后,师生共同评价。

可评出最佳编配、优秀演员等奖项。

 

第二课时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糖果仙子舞曲》

教学内容

1.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歌曲)

2.欣赏《糖果仙子舞曲》

教学目标:

1.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进一步增进对童话人物的了解、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2.能随录音哼唱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副歌部分。

3.聆听乐曲《糖果仙子舞曲》,认识钢片琴并感受其音色。

4.感受乐曲的梦幻色彩以及抒情、优美的情绪。

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可采用谈话法由童话故事人物引入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请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

2.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

(1)聆听歌曲

(2)教师提示学生:

歌曲中有哪些童话人物?

同学们知道这些童话故事吗?

(3)聆听歌曲,听辨歌曲的两个乐段,感受歌曲两个乐段的情绪有何不同。

(4)随录音哼唱歌曲副歌部分。

(5)学生可分组自选童话歌曲演唱或表演,比一比哪个组演唱或表演的童话歌曲又好又多。

3.欣赏乐曲《糖果仙子舞曲》

(1)教师介绍《胡桃夹子》故事情节有及乐曲在舞剧中表现的场景。

(2)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梦幻色彩。

(3)教师出示钢片琴图片,结合音响,向学生介绍钢片琴。

(4)聆听、记忆第一主题。

(5)完整聆听,听辨第一主题在乐曲中出现几次。

(6)教师播放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糖果仙子舞曲》相关视频片段,学生欣赏,感受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并对芭蕾舞的结合,并对芭蕾舞有初步了解。

 

第三课时知识“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

教学内容

1.知识“音的高低”

2.知识“柯尔文手势”

教学目标:

1.知道音有高低,并能初步听辨音的高低。

2.学习柯尔文手势并模唱唱名。

教学过程

1.知识“音的高低”

(1)教师可由有视觉感的物体的“高度”引入“音的高低”对比。

①教师与同学或同学之间相互比身高。

②长颈鹿妈妈与小长颈鹿的个子高低对比。

③两幢建筑物的高低对比。

(2)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模仿小鸟与老牛的叫声、小猫与狗的叫声、自行车铃声与火车鸣笛声、闪电与打雷声音。

(3)教师请学生说一说以上各组声音,音色上有什么区别。

(小鸟、小猫的叫声、自行车铃声以及闪电的单色具有尖、细、明亮等特点;而老牛、狗的叫声、火车鸣笛声以及打雷的单色具有低沉、厚重、浑厚等特点。

(4)小鸟的叫声比老牛的叫声高,小猫比狗的叫声高,自行车铃声比火车鸣笛声高,闪电比打雷的声音高。

(5)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分别模仿两种动物或物体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请其他组的同学听辨。

(6)学生聆听几组乐器的声音,辨别音的高低。

(小提琴与大提琴;小号与大号;鼓与三角铁等)

(7)认识唱名。

①音乐中,“音的高低”用“1234567”(简谱)来表示(五线谱则以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来表示),由低到高排列。

②教师带领学生模唱唱名,边唱边用手势模仿爬楼梯的动作,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音的高低。

2.知识“柯尔文手势”

(1)教师向学生介绍“音的高低”也可用“柯尔文手势”来表示。

(2)教师边唱边示范柯尔文手势。

(3)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柯尔文手势

①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柯尔文手势。

②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柯尔文手势并模唱唱名doremifasollasido1.

 

第四课时唱歌《小红帽》

教学内容

唱歌《小红帽》

教学目标:

1.用轻快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2.学会歌曲之后,能跟着老师模唱歌曲曲谱。

3.背唱这首歌曲。

4.分组编创、合作表演音乐童话剧《小红帽》。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可提问学生:

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吗?

(2)请了解的同学简要介绍《小红帽》故事内容。

2.学唱歌曲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聆听范唱。

(2)教师钢琴伴奏(慢速),学生跟琴轻声哼唱歌曲。

(3)教师播放伴奏录音,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4)教师钢琴伴奏,带领学生模唱歌曲曲谱(慢速、分句教唱)。

3.分析歌曲

(1)教师提问:

歌曲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

(2)哪几个乐句相同?

哪几个乐句相似?

(3)歌曲哪个乐句与其他乐句不同,是对比的关系?

(4)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每个乐句的旋律线。

(5)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

①根据旋律线的走向,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

②根据乐句的相同、相似与不同,演唱时应该如何表现?

4.表现歌曲

(1)用轻快的声音,运用力度、速度等要素完整表现歌曲。

(2)背唱这首歌曲。

5.编创、表演音乐童话剧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音乐童话剧《小红帽》由几个部分组成?

(《出发》、《森林中的狼》《遇险》《获救》)

(2)分组编创、表演其中一个部分。

(3)分组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选配音乐、编配打击乐器、编创表演动作等。

(4)全班合作表演音乐童话剧《小红帽》

 

第二单元快乐的游戏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背唱四川民歌《数蛤蟆》。

2.通过演唱,找出歌曲《数蛤蟆》《大头娃娃》中相同的旋律,并用不同的力度演唱。

3.感觉乐曲《布老虎》中的两个主题在速度、力度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并能产生一定的联想。

4.能用声势或打击乐器按指定的节奏随乐曲《舞龙》演奏。

5.能用短促、轻快的声音唱出《大头娃娃》的第三乐句旋律。

课时安排:

五课时

 

第一课时读童谣《花蛤蟆》、唱歌《数蛤蟆》

教学内容

1.读童谣《花蛤蟆》

2.唱歌《数蛤蟆》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数蛤蟆》。

2.能听辨歌曲中相同的乐句并设计不同的力度来演唱。

3.能随音乐用动作表演。

教学教程

1.导入

(1)朗读童谣《花蛤蟆》。

认识并学习“XXX”“XXXX”两种节奏型的读法。

(2)首先用手敲击童谣的节奏,然后边敲击节奏边读童谣。

这既是对童谣节奏的学习,也是为后面《舞龙》编创节奏做准备。

2.学唱歌曲

(1)教师示范演唱《数蛤蟆》,请学生听一听歌曲中唱了什么?

(2)学生模唱曲谱前10小节,教师指导学生分辨旋律的相同与不同:

第3、第4小节是第1、第2小节的重复;第7、第8小节与第9、第10小节相同;第11、第12小节与第13、第14小节相同。

(3)教师指导学生演唱第7-10小节。

先练好“XXXXXXXXX”节奏,然后再模唱旋律。

(4)教师指导学生演唱第7-14小节。

①先引导学生看曲谱。

找出第9、第10小节与第7、第8小节是完全重复;第13、第14小节是第11、第12小节的完全重复。

②练习第7-14小节节奏,然后模唱旋律。

(5)演唱歌词。

注意第7-14小节的歌词比较密集,吐字要求清晰,不要“赶”。

“水”“年”“梭”“漂”字要唱够一拍。

老师可以让学生边唱边击拍,或教师用双响筒伴奏(一拍一下),以使学生保持稳定的速度。

(6)“太平年”“荷儿梅子梭”“花儿梅子梭”是歌曲中的衬词,没有实际意思。

(7)完整演唱歌曲。

3.表现歌曲

(1)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可分领唱与齐唱。

(2)编创歌词演唱。

①如“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等。

②把歌曲中的“蛤蟆”换成其他动物唱一唱。

(3)一边演唱歌曲一边用手轻轻敲击歌曲节奏。

4.拓展欣赏

(1)民歌中有许多唱动物的歌曲,童谣《花蛤蟆》就是根据山东民歌《花蛤蟆》改编而成。

教师可用山东方言演唱《花蛤蟆》)。

(2)欣赏独奏曲《小青蛙》。

第二课时欣赏《布老虎》《舞龙》

教学内容

1.欣赏《布老虎》(管弦乐合奏)

2.欣赏《舞龙》(民族打击乐合奏)

教学目标:

1.能分辨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布老虎》三个乐段。

2.感受并说出乐曲两个主题的情绪,随音乐用动作模仿表演布老虎的形象。

3.感受《舞龙》欢快、热烈的情绪。

4.学生编创简单的《舞龙》节奏并随音乐表演(打击乐器演奏、动作)。

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布老虎》

教师出示布老虎实物或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布老虎的形状等特点,然后提示学生聆听音乐时,应重点感受音乐所塑造的布老虎的不同形象。

2.初听乐曲

(1)完整聆听乐曲。

(2)学生说一说初步的感受。

3.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乐段。

①聆听第一乐段,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②第二次聆听,学生联想布老虎的神态,为主题命名为“威武”主题。

③学生用“梆”随音乐模唱主题,用较为“浑厚“的声音,表现布老虎威严的样子。

④第三次聆听,学生用动作随音乐模仿。

(2)欣赏第二乐段。

①聆听第二乐段,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②第二次聆听,学生联想布老虎的神态,为主题命名为“温顺“主题。

③用“噜”随音乐模唱主题,用较为柔美的声音表现布老虎温顺的样子。

④第三次聆听,学生用动作随音乐模仿。

(3)欣赏第三乐段。

①聆听第三乐段,请学生说说听出了哪段旋律。

②教师总结:

在这个乐段里,出现了“威武”和“温顺”两个主题,而且这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表现布老虎不同的音乐形象。

③复听第三乐段,用图示表示老虎两个主题的进行。

4.完整欣赏

(1)完整欣赏乐曲,学生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2)学生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5.导入欣赏《舞龙》

(1)我国民间有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

有一种我们在节日里经常看到的“舞龙”,也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在节日里人们常用舞龙的方式来欢庆节日。

(2)教师播放视频,介绍舞龙。

6.聆听全曲

(1)聆听乐曲,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乐曲中了哪几件打击乐器。

(2)教师总结:

这是一首以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为主演奏的乐曲,同时加进了吹奏乐器,为乐曲增加了热烈的气氛。

7.复听乐曲

(1)请同学们分辨主,听出了什么样的节奏?

教师可提示第一课《花蛤蟆》中的几种节奏。

(2)教师总结:

乐曲的节奏非常复杂,有几种经常出现的节奏,如“XX”“XXXXX”“XXX”“X.XXXXO”。

8.编创《舞龙》

(1)师生根据乐曲中的节奏,合作编创自己的打击乐合奏《舞龙》。

(2)学生演奏师生合作编创的节奏。

可分组演奏一种节奏,也可全体一起演奏。

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演奏:

水桶代替大鼓,用鼓棰或手掌敲击;桌子代替小堂鼓,用筷子敲击;铁制铅笔盒或铁盒代替小镲,用小棍敲击;用拍手代替大锣。

 

第三课时唱歌《猜谜谣》

教学内容

唱歌《猜谜谣》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猜谜谣》。

2.能勇敢地担任领唱,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用猜谜导入新课

2.初听歌曲

(1)教师范唱或播放录音,请学生聆听歌曲唱到了哪些动物?

(2)复听歌曲,熟悉歌词。

3.学唱歌谱

(1)模唱歌曲的第一、第二乐句曲谱。

两个乐句曲谱基本相同,但是又有个别音不同,学生容易混淆。

可以两个小节为单位,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不同然后模唱。

其中“2—5”四度音程不容易唱准。

可通过模唱“5—2—5”四度连接演唱的方法解决。

(2)视唱歌曲第三、第四乐句。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曲谱,找出相同的旋律。

第9、第10小节和第13、第14小节只有一个音不同,先听教师的弹奏,再观察曲谱,找出是哪个音不同,然后模唱。

其中还要注意“i—3”六度音程的音准。

(3)第四乐句的第2小节第一拍,学生易将“i”唱成“3”,教师可用柯尔文手势提示学生。

(4)完整演唱曲谱。

4.填词学唱

(1)这首歌曲的歌词比较密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声音的位置要高,不要喊。

(2)分句填词学唱,最后完整演唱歌曲。

(3)演唱时可加入声势伴奏。

5.表现歌曲

(1)请两位同学领唱,一问一答,其他同学演唱齐唱部分。

(2)在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唱完后加上声势或锣鼓伴奏,增加歌曲的欢快气氛。

 

第四课时唱歌《大头娃娃》

教学内容

唱歌《大头娃娃》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大头娃娃》的欢快情绪。

2.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歌曲的四个乐句。

3.知道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快;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先请几位同学戴上大头娃娃面具进入教室,随歌曲《大头娃娃》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简介大头娃娃。

2.学唱曲谱

(1)聆听歌曲,感受欢快的情绪。

(2)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第二乐句的相同与不同。

两个乐句基本相同,只有结尾两个音不同。

(3)跟教师模唱歌曲前两个乐句,注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演唱。

可通过没附点与有附点的对比,帮助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还可用稍强的力度演唱“5.”,也对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有所帮助。

(4)用视唱法学唱第三乐句。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曲谱,首先确定节奏的读法,提示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然后再唱旋律,最后再指导顿音的唱法。

其中“6—4—6”大三度音程不容易唱准,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

(5)引导学生观察第四乐句与哪一个乐句相同,然后请学生自书演唱第四乐句。

(6)完整演唱曲谱。

3.学唱歌词

(1)演唱歌词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分辨歌曲的四个乐句,知道在每个乐句结束处换气。

(2)第三乐句时要能唱出“连”与“顿”的对比。

(3)有表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4)请几名同学演唱歌曲,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评价。

(5)边唱歌曲边用动作表示四个乐句。

可提示因为第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所以表现的动作也应该一样。

4.表现歌曲

(1)教师请几位学生戴上大头娃娃面具到台上随歌曲表演,其他同学演唱歌曲。

学生相互对演唱、表现做出评价。

(2)最后教师统一动作边唱歌曲边表演。

注意要以演唱为主,不能因为动作忽略了声音的美感。

 

第五课时欣赏《士兵进行曲》

教学内容

欣赏《士兵进行曲》(钢琴独奏)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能说出《士兵进行曲》坚定雄壮的情绪。

2.能用行进的方式表现乐曲的六个乐句。

3.随音乐做声势表演。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从《玩具兵进行曲》导入,复听乐曲引起学生的回忆,在有趣音乐中进入《士兵进行曲》的学习。

2.聆听第一乐段

(1)教师播放乐曲,学生感受并能说出乐曲坚定、雄壮的情绪。

(2)随音乐模唱第一乐段旋律。

(3)在模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辨第一乐段有几个乐句,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4)完整模唱第一乐段。

3.聆听第二、第三乐段。

(1)聆听第二乐段,学生分辨音乐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注意音区的变化。

(2)聆听第三乐段,引导学生听辨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

4.完整欣赏

(1)完整欣赏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音乐形象。

(2)教师总结:

乐曲由三个乐段组成。

既有对比也有重复。

音乐形象坚定、有力。

5.表现乐曲

(1)乐曲具有进行曲风格,节奏规整,表现了木偶兵整齐而有些机械的动作。

学生聆听乐曲,随音乐走步,每个乐句以不同的方向表示乐曲的几个乐句,同时要表现出木偶兵的威武姿态。

(2)教师指导学生用“嗒”读乐曲低声部的节奏并拍手,四分休止符读“嘶”同时两手向外打开,八分休止符要读得短而轻巧。

(3)教师指导学生承音乐按教科书呈现的声势做动作。

6.编创动作

在学生能随音乐做声势动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编创动作。

教师可请动作编创较好的同学到前面表演,全体同学一起随音乐做动作。

 

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大胆表现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3.学唱歌曲《理发师》《种玉米》《猴子蒸糕》,并能用声势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

4.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安静地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音乐情绪,并能随音乐参与表现。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欣赏《劳动最光荣》《森林中的铁匠》(片段)

教学内容

1.欣赏《劳动最光荣》(歌曲)

2.欣赏《森林中的铁匠》(管弦乐合奏)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劳动最光荣》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编动作,随歌曲《劳动最光荣》表演。

3.聆听乐曲《森林中铁匠》,记忆音乐主题。

4.聆听乐曲,感受并描述速度、力度的变化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