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3723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docx

《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docx

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探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我们都想摸索出一种适合不同文体,不同类别,不同时期作品的教学模式,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

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

诗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益于学生学习,经过长时间的探讨,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我想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

然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

就教师来说,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而学生则是从认识的起始,到认识的入门,最后使认识飞跃升华的认识过程。

如果我们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就直接分解文章的各部分,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会是孤立、分散、不完整,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各体功能之和。

我们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阅读教学,即不要把字、词、句、段、篇各个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我们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

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

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统一起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有了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

语文阅读,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如:

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读文章,划出有疑问的字、词、句。

教师再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心里颇不平静、为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这样学生就可以逐层深入,理解文章。

即:

认识的开始—→认识的入门—→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过程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

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

即文章写了些什么。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

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怎样写的),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

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

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如:

《泪珠与珍珠》一课,作者的本意是要写亲情,写海峡两岸的关系,但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儿子等相关内容呢?

经过逐层引导学生就会理解、明白。

即:

感性认识—→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与泛读—→精读—→研读相结合。

     

  阅读教学从“具体”到“概括”,就是要通过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了解,尔后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而从“概括”到“具体”,则是经过一定的判断和推理,具体回答课文的有关问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

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上看,这是由课文的语言开始,经过思考,达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的目的。

在这里,思考是关键。

因为只有经过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从掌握书本知识进而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事理的目的。

这一过程,也可用“读”——阅读课文、“思”——对课文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说”——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来加以表示。

其中比较、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环,是联系“读”与“说”的重要桥梁。

因为不加思考分析地“说”,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即不能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达不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我让学生把《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加以比较,指出二者之间的异同,让学生理解到一定的形式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道理。

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可称为语言的比较运用模式,即:

语言—→思维—→语言与具体—→概括—→具体。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影响和制约。

但研究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更轻松容易的学习,掌握阅读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使语文教学的氛围更轻松愉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河北蔡强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

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举其要有四:

一是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二是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三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往往拘守课文、局限课堂、偏重考试;四是开拓乏术。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因此不可小视。

鉴于以上误区,再结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探索,笔者就来谈一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

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

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

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

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

2004年高考我校的河北省文科状元杨令霞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

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

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

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

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

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

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一、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

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

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三、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

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

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

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内容提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要,本文从阅读内容的筛选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具体操作等方面谈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文章列举了大量教学实例和补充阅读内容的题目等,于教学实践而言可行性较强。

关键词:

阅读教学、精读、关注生活、经典、教学活动

新课改要求高中生做到“三读”——自读、研读、扩读,三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无论是提高自身素质还是为高考做准备[1],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然而高中生学习非常紧张,多数学生把较多的课余时间用来解答数理化的疑难题目,而对于语文则觉得多花时间和少花时间没有多大分别,高考试题中的阅读总是一样的难,碰到原文的可能性更是渺茫。

怎样对高中语文进行阅读教学呢?

笔者在上一年的阅读教学中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在此抛砖引玉。

一、指导学生对某些课文精读

由于语文高考不像其它科目那样和课本联系紧密,学生往往不太重视教材。

语文老师要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这也可能在客观上使学生认为课本不重要,看不看无所谓。

其实,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数是名家名著,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有义务筛选一些文笔优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来指导学生精读

1、对优美文段的鉴赏、仿写、吟咏、背诵。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特色方面去鉴赏,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修辞、句式、韵律、词语的运用等方面。

当然并非每一篇课文都按部就班,而应该因课文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精读方案。

例如学习《故乡的榕树》可以抓住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那一幅幅悠然明丽的乡村风景画,引导学生沉浸于美的享受中。

笔者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仿写文章中的优美语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对于像《我很重要》、《与妻书》、《项脊轩志》等抒情散文及现当代诗歌类课文则要引导学生深情朗读,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氛围中,酝酿真挚的感情,使文章能够实现二度创作。

2、整体把握,对课文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某些文章的亮点不是体现在优美语段方面,而是反映在课文的整体构思或深刻意蕴等方面。

通常这类文章的文字质朴不雕琢,却耐人寻味。

教师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指导学生精读,如课文是否采用了小中见大、对比、象征、巧合、衬托、托物言志、悬念等写作手法。

例如《菱角的喜剧》、《差别》、《拿来主义》等课文均可从这个方面设置精读方案。

在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从生活出发举出一些或“小中见大”或“托物言志”之类的例子,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领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

3、指导学生写诗词鉴赏文章。

课文中选入的诗词一般字数不多,再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背诵。

这样似乎就达到了课本要求,师生们也很容易就此结束该首诗词的学习。

其实,这样的教学只是教会了学生一首诗词而已,浩瀚的诗词王国还有何其多的名作等待我们去赏鉴去领悟。

所以,笔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会选取一二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去研读,让他们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化为文字。

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某一方面,如语言美、结构美、绘画美、音韵美、思想美、独特美等,有独到的体会就马上记下来;鼓励他们发现诗中的“美”,培养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

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水平自然有所提高。

“写”的过程是“读”的深化。

二、结合课文加以补充阅读

正如前言,高考语文除了文言文、诗词背诵外真正考课本的很少,无论是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是对作品艺术特点的领悟把握,学生仅仅将课本读熟读透是不够的。

所以教师在备课本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阅读,并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书籍中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来弥补课本的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作家作品及文章内容两方面入手操作。

1、补充介绍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文章。

教材入选的文章涉及面宽,有些课文本身已是经典,但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尤其是文言文;所以若能以此辐射,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入,同时阅读面也就拓宽了。

在此列举一些供大家参考。

如关于杜甫有佚名《草堂的情思》;关于李清照的可推荐梁衡写的《乱世中的美神》;关于白居易则有赵竹毅《江南烟雨<琵琶行>》;关于李白的最好莫过于夏立君《在西域读李白》;关于陶渊明可以推荐《陶公祠的菊花》……这些抒情诗歌般的文字,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去感动于诗人杜甫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却“斯人独憔悴”满怀抱负难以舒张的“愁”;同时也为诗人“穷年忧黎元”“大庇天下寒士”的精神魅力所折服;通过对李清照人生几个阶段的了解而能更好地研读其作品,也对李清照高标准的人格追求有了更深刻地体认;……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吟咏文字的同时也为学生解读作品和作者多开了一扇窗户。

2、结合课文内容补充一些相关话题的文章。

有许多文章话题相同,但作者的出发点、人生观、价值观等有所不同,他们的结论和观念可能大相径庭。

在教学过程中就一个话题拓展开来,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做到不唯书是信。

比如在学习必修2第一单元“体验情感”时,课本只选取了老舍的《我的母亲》、吴泰昌的《冰心:

巴金这个人》、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三篇文章,这可谓是众多体验情感中的并不甚典型的文章。

笔者认为除了《故乡的榕树》一文,其它两篇文章都不够好。

写亲情的众多,而老舍的《我的母亲》虽然语言质朴,体现了母亲热情好客、辛勤操劳和关心牵挂儿子等品质,但和本单元“点击链接”中提及“朗诵”的话题不大好结合起来操作。

至于体现友情的文章当然也有不少,而课本选取的这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就更不好选取片断让学生朗读,而且这篇文章所讲的大文学家那种“恰在有情无思间”的“君子之交”是不容易被高中生理解和体会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母亲情意)、余光中《乡愁》、席慕容的《故乡》、余秋雨《老屋窗口》、杏林子的《奖》(讲述一位父亲希望残疾女儿获得众多荣誉的故事)、梅洁《童年旧事》(关于友情)、张晓风的《地毯的那一端》(关于爱情)、刘亚洲《关于爱情——王仁先》(这是一个在发生在越战中的真实的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也是引起众多争论的故事)等。

其中有小说,有散文,也有诗歌,但学生并不觉得厌烦,他们相反地非常喜欢这些作品。

因为这些作品中的妈妈和他们现在的妈妈差不多,并不为衣食温饱操劳,可是默默地付出点点滴滴;杏林子的父亲对孩子获奖的喜悦和期盼也和现在的高中生们的家长差不多啊;至于梅洁的友情也引发了学生对失落的童年友谊的追忆;而张晓风的爱情更是令许多女生羡慕不已;《关于爱情——王仁先》这篇文章又引发了学生就爱情观的大讨论,是否应该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呢……后来,我就在学生的练笔里看到了诸如此类的文字:

“每到天气转冷得时候,母亲的双手就会裂开一道道小口子,有深有浅,她没有说什么,用创可贴往上一贴,就继续做饭洗碗。

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又找不出什么话要对她说,又或者我是不习惯说一些关心的话。

虽然现在我体会不到母亲的苦与乐,但有一天当我脱下自己的羽衣时,我就会知道了”——杜文婷《母亲的羽衣》(高一12)

“时间能治愈一切。

过了一段时间,却又发现当初那感觉消失了,像一缕缕的烟丝,逐渐地,悄声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在惊讶自己顽强生命力的同时又陷入了困惑:

真正的爱,会那么容易忘却吗?

究竟,何为真爱?

至今我仍不了解真爱,但我一直渴望一段真挚的爱情。

”陈辰《关于爱情》(高一11)

总之,在我们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和爱恋,这都是需要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

笔者认为通过这些补充阅读的文章,使学生真正地开启、唤醒、体验和提升了各种情感,达到了单元设计的目的。

三、关注生活的阅读

人言“汉字是中国文人生命中的酒”,阅读是一种享受。

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们从喧嚣的凡俗社会中挣扎出来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我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可能会和有诸多不如意的现实社会渐渐远离。

故而,在高中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筛选文章时不要忘记关注生活。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

关注生活的阅读不仅是心灵与文字的交流,更是读者内省与自察的过程。

关注生活的阅读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而又准确地进入社会生活。

笔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选取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之类文章还有大量揭示妇女命运、社会底层人物、生活哲理等内容的文章。

例如李国文的《桐花时节》、柯岩的《红泪》、余秋雨的《老屋窗口》等文章中塑造了女主人翁众多的优点却抗争不过不公的命运;而卢卫平的《老鼠家史》和柳冬妩《在城市里跳跃》等诗文不仅触及到底层人民的血泪和屈辱生活,更是对民工进军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进行了理性的思考;金仁顺的《小人物》、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等又催生了读者对生命、对集体意识的反省能力和批判精神……关注生活的阅读总是牵引着读者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它使我们认真去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

四、与经典为友的阅读

高中生的阅读兴趣大多相同。

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几十元一本的漫画或市面上正流行的畅销书,但他们未必愿意买一套《红楼梦》。

其实,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淘洗,阅读脱离了经典而一味去追赶时尚就是一种媚俗的表现。

必修4选了《宝玉挨打》这一片段,在授课时笔者意外地发现:

即使是东莞中学这样的重点中学,对《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稍许了解的学生屈指可数,他们甚至没有看过《红楼梦》电视剧。

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在暑假期间不做其它的语文作业,只需专心阅读《红楼梦》,并写一些读后感或书评类的文章。

另外像《<史记>选本》、《世说新语》、《古文观止》、《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古文经典都应适当地让学生有所了解。

笔者认为教师在上经典著作的节选课文时应该给学生多介绍一些全集的其它内容,尽量地引发培养他们对经典的兴趣。

以上文字谈到阅读教学的内容和一些具体操作。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必要通过一些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兴趣,保障阅读的质量。

笔者愿意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拿来和大家分享。

1、原文标记,圈点评论。

2、先读后写。

学生可以从写作技巧、语言审美等方面写点评文字,也可以写读后感,或对文章进行仿写、改写、续写等。

这样既能保证学生阅读的质量又可以锻炼其思维。

批改这些文字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逆向分析,抒发各自不同的见解。

3、设计问题。

根据阅读内容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怎样阅读和解析文章。

4、举行手抄报比赛。

5、出版班刊。

6、课前五分钟。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形式的课前五分钟。

上一年笔者执教的两个班级在每堂课的开始几分钟都是由学生上讲台去介绍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或向同学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

《读者》、《小小说》、《散文选刊》、《青年文摘》等刊物的文章,篇幅不长而且内容也都比较适合高中生,所以上台的学生喜欢从中选取。

一般说来讲台上的学生深情朗读文章之后都会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及选择此文的原因。

之后,老师会结合该篇文章的内容或观点引发全班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或自身经历,介绍一些相关的文章或事件,谈一些不同的观点和体验。

最后,老师再就学生发言或文章本身加以点评。

这种阅读方式比较特别,而且很好操作。

只有一个学生才看了、读了文章,其他学生只是聆听、思考和口头表述。

这样的阅读最受学生喜欢,各抒己见、自圆其说都让大家觉得轻松。

通常的课前五分钟都会延长至十分钟甚至更久。

一般说来,如果上一位同学选的文章受到全班同学喜爱及老师的好评,下一位同学也必然会极认真地去阅读比较以找出自己满意的文章。

毕竟全班50人,一个人一个学期只有一两次上台的机会。

在此举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原文内容大概如下:

退伍老兵们聚会,在最有钱的那个老兵家吃饭。

饭桌上主人很得意地拿出一枚金币供众人传阅,大家都被这枚金币吸引了,啧啧称叹。

直到好一会儿后,主人才发现这枚金币不见了。

为了查找这枚珍贵的金币,在座的也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而纷纷要求搜身检查。

只有一位残疾的、最贫穷的老兵坚决不同意。

所有的人都已经搜查过了,大家都把怀疑的目光投向老兵,但他仍旧坚持不让别人搜他。

晚饭不欢而散。

从此以后这位老兵便落下了小偷的罪名,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而他的生活也更加艰难。

十几年过去了,富人老兵家里翻修房屋。

拆开地板,那枚夺目的金币赫然出现在眼前。

富人非常吃惊和难过,他立即跑去向那个穷人老兵道歉。

然后,他又不解地问:

“你明明没有拿金币,为何坚决不让我们搜你的身体呢?

”穷人老兵艰难地说:

“因为,因为我的口袋里装满了饭菜。

我想把它拿回家给我的妻子孩子吃,他们已经好久也没吃过一餐饱饭了。

以下是学生发言:

学生1:

判断一个人的品格不应该粗暴简单。

如果仅从他当时的举动来下结论或许会给人无限的伤害,也会让自己的良心受到惩罚。

学生2:

我在想如果那个富人不翻修房屋,那个穷人老兵将一辈子背负“小偷”的罪名,这将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啊。

而那些冤枉他的人却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做了那样的事情,心安理得地过着他们的日子。

学生3:

我在想生命和尊严究竟那个更重要。

当我们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尊严应该摆放在哪里?

教师点评:

这位同学的目光非常犀利,为我们引出了一个非常严肃而尖锐的问题。

生存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力,可是人格的尊严又是我们作为“人”而活着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当这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选择呢?

我也觉得这是一个让人难以决断的问题。

或许我们应该宽容地对待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卖笑女子;同时老祖宗留下的那句至理名言“贫贱不能移”一千多年来又自有他的道理。

学生4:

我很赞赏那个富人的做法,我认为那是需要勇气的。

教师点评:

是啊。

十多年来伤害一个人那么深那么痛,有多少人能够勇敢地去面对呢?

许多人就这样背着心灵的十字架不安地过完剩下的日子。

我想,不管那是怎样大怎样严重怎样久远的一个错误,既然已经意识到错了,就应该去补救。

我们不奢求受害人的谅解但尽可能地使自己内心减少一些罪感,这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对阅读教学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因为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检测的重要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以琐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讲解取代学生的体验和教师指导下的习得。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前,课堂上又出现了回归自然的阅读和随意多元的解读,甚至有人抨击高考的阅读检测干扰了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